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后浇带施工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


背景技术:

2.后浇带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根据工程需要,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保留一段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3.相关技术中后浇带的施工步骤为,设置混凝土垫层,然后于垫层上方设置底板钢筋,然后于预定后浇带的位置两侧分别设有定型网片,定型网片的下侧与底板钢筋焊接固定,定型网片作为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的模板,以阻挡两侧底板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进入后浇带内,然后浇筑后浇带两侧的底板混凝土,一段时间后,浇筑后浇带混凝土,以成型后浇带。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施工完毕后,定型网片位于后浇带与地下室底板之间的连接位置处,金属的定型网片与浇筑完毕的混凝土之间易存在空洞间隙,并且定型网片自然腐蚀后,也可能造成在该位置处形成渗漏水通道,从而发生缝隙渗漏水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减少缝隙渗漏水的情况发生,本技术提供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后浇带两侧的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包括止水带、竖向设置的上模板和下模板,其中止水带水平设置,上模板的下侧和下模板的上侧共同将止水带夹持其中;所述上模板与所述下模板通过第一连接件可拆卸连接,所述下模板设有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用于与底板钢筋可拆卸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设置上模板和下模板,利用二者的夹持,以使止水带呈水平稳定放置状态,从而有效阻止缝隙处的水渗漏;然后,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使得上模板和下模板具有可拆除,以有效减少后浇带混凝土与底板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隙的产生,即更进一步减少缝隙渗漏水的产生。
8.可选的,所述下模板的下侧开设有供底板钢筋穿过的避让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下模板能够更直接接触于垫层,从而减少底板混凝土从底板钢筋和垫层之间的间隙处渗漏进后浇带的空间里面。
10.可选的,所述上模板的下侧和所述下模板的上侧均为波浪状侧边,且所述下模板的上侧固定有波浪状承托板,所述承托板用于承托所述止水带。
11.止水带为软性结构,因此仅被上模板和下模板的窄侧边所夹持,止水带的两侧也
易受重力而弯曲下垂,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波浪状侧边,使得被夹持状态下的止水带在后浇带长度方向上呈波浪状,即止水带已作出一个方向上的形变,另一个垂直方向上则难以作出形变,从而有效阻止止水带两侧受重力而弯曲下垂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止水带的止水面积和止水效果。
12.可选的,所述下模板的朝向另一所述阻挡机构的一侧设有倾斜向上设置的斜杆,第二连接件包括支撑杆和夹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与斜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夹爪固定连接,所述夹爪用于夹持底板钢筋的连接节点。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夹爪对底板钢筋的抓夹,以及支撑杆对于斜杆的支撑,能够有效确保下模板位置的稳定性,以减少浇筑底板混凝土时下模板的松动或被迫位移的情况发生。
14.可选的,所述斜杆固定有竖向设置的挡片,所述挡片的表面抵接于所述止水带的一侧边。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片能对止水带的水平位置进行纠正,从而确保止水带的两侧分别伸入底板和后浇带的长度大致相同,以确保止水效果的稳定。
16.可选的,所述下模板的侧面设有竖向设置的下导轨,所述斜杆的一端固定有与所述下导轨滑移连接的下滑块,所述夹爪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与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固定有四个水平圆周均匀间隔排布的爪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下模板时,竖直下方下模板,并通过爪部与底板钢筋连接节点的侧壁卡接,以阻止下模板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并且需要拆卸下模板时,先通过下滑块与下导轨的配合,使得支撑杆上移,以使爪部脱离底板钢筋连接节点,然后依次取出支撑杆和下模板。
18.可选的,所述上模板的朝向另一所述阻挡机构的侧面设有水平杆,所述水平杆的另一端固定有上半圆块,所述斜杆的一端固定有下半圆块,所述下半圆块与所述上半圆块组成圆块;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可伸缩调节,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阻挡机构的圆块进行可拆卸连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连接杆,能够对两个阻挡机构的上模板和下模板共同进行水平支撑,以进一步提高下模板和上模板的抗水平位移能力,并且两个阻挡机构的刚性大大提高;通过设置连接杆的可伸缩调节,不仅便于连接杆的拆卸,并且适应于不同宽度的后浇带;通过上半圆块和下半圆块的组合,能够使得连接杆同时连接上模板和下模板,从而便于上模板和下模板之间的可拆卸连接。
20.可选的,所述水平杆的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设有上滑块,所述上模板的侧面设有竖向设置的上导轨,所述上滑块与所述上导轨滑移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水平杆具有向上滑移的余量,以便于水平杆和支撑杆的一并向上拆除。
22.可选的,所述上模板和所述下模板均包括多个模板单元,相邻两个所述模板单元通过合页铰接连接,且所述合页的铰接轴线竖向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模板单元之间设有用于阻止合页转动的限位结构。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限位结构,使得模板单元可组合成刚性的长条状,以稳定起到阻挡混凝土的作用,也可以使得模板单元处于活动的柔性带状结构,以便于模板
形变而从底板钢筋的间隙中取出(适用于多层底板钢筋,且底板钢筋位于上模板的上方的情况)。
24.可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卡杆和承托座,所述卡杆的一端与相邻两个模板单元的其中一个模板单元铰接连接,所述承托座与相邻两个模板单元的另一个模板单元固定连接,所述承托座开设有开口向上且用于供所述卡杆转动卡入的卡槽。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杆的翻转,以实现与卡槽的卡接和脱离,从而实现对模板单元的状态进行改变(刚性和柔性)。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通过设置水平稳定放置的止水带,以有效阻止缝隙处的水渗漏,并且通过设置可拆除的上模板和下模板,以有效减少后浇带混凝土与底板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隙的产生,即更进一步减少缝隙渗漏水的产生;通过设置波浪状侧边,使得被夹持状态下的止水带在后浇带长度方向上呈波浪状,从而有效阻止止水带两侧受重力而弯曲下垂的情况发生,从而有效提高止水带的止水面积和止水效果;通过限位结构,使得模板单元可处于活动的柔性带状结构,以便于模板形变而从底板钢筋的间隙中取出,即便于上模板和下模板的拆除。
附图说明
27.图1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28.图2是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实施例1的阻挡机构的爆炸图。
30.图4是实施例2的整体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31.图5是实施例2的用于体现模板单元之间连接关系的局部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下模板;2、上模板;3、止水带;4、第一连接件;5、第二连接件;6、限位结构;10、垫层;100、阻挡机构;11、斜杆;111、下滑块;112、挡片;113、下半圆块;12、避让槽;13、承托板;14、下导轨;20、底板钢筋;200、模板单元;201、合页;21、水平杆;211、上滑块;212、上半圆块;213、止旋平面;22、上导轨;41、连接杆;411、双向内螺纹套;412、螺杆;413、配合孔;51、支撑杆;52、夹爪;521、连接块;522、爪部;61、卡杆;62、承托座;621、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1公开一种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
35.参照图1、图2,地下室底板后浇带的模板组件包括两个分别位于后浇带两侧的阻挡机构100,阻挡机构100用于阻止后浇带两侧的底板混凝土进入后浇带的空间内。
36.如图3所示,阻挡机构100包括止水带3、竖向设置的上模板2和下模板1,其中下模板1的下侧边开设有供底板钢筋20穿过的避让槽12,以确保下模板1的下侧边能够经过底板钢筋20而直接于垫层10接触,从而有效对混凝土进行封堵。
37.下模板1的上侧和上模板2的下侧均为波浪状侧边,波浪状侧边沿后浇带长度方向呈波浪状,止水带3水平设置,止水带3水平方向的中部被上模板2的下侧和下模板1的上侧
共同夹持其中,使得止水带3的一侧位于后浇带的空间内,止水带3的另一侧位于底板的空间内,以有效起到阻止外部水从后浇带与底板之间缝隙处下渗,并且止水带3沿后浇带长度方向呈波浪状,该状态下的止水带3不易下垂形变,能够确保止水效果的稳定性。
38.同时,下模板1的靠近另一阻挡机构100的一侧设有波浪状承托板13,承托板13的上表面与下模板1的上侧边齐平,承托板13用于承托止水带3,以确保止水带3的波浪状态的稳定。
39.如图2、图3所示,下模板1设有第二连接件5,下模板1通过第二连接件5与底板钢筋20可拆卸连接,上模板2则与下模板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件4可拆卸连接,即施工时,先依次安装下模板1、止水带3和上模板2,然后浇筑完底板混凝土之后,依次拆除上模板2和下模板1。
40.如图3所示,下模板1的朝向另一阻挡机构100的一侧设有斜杆11,斜杆11倾斜向上设置,斜杆11的下端固定有下滑块111,下模板1的一侧面固定有一小段下导轨14,下导轨14竖向设置,下滑块111与下导轨14滑移连接,且下导轨14的上端具有开口,以供下滑块111滑移进下导轨14内或滑移出下导轨14外。斜杆11的中部固定有挡片112,挡片112竖向设置,挡片112的表面抵接于止水带3的一侧边,以限制止水带3的水平位移。
41.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件5包括支撑杆51,其中支撑杆51设为两根,支撑杆51的一端与斜杆11的中部固定连接,两根支撑杆51以斜杆11所在的竖直面为中心对称设置;支撑杆51远离斜杆11的一端固定有夹爪52,夹爪52用于夹持底板钢筋20的连接节点,夹爪52包括连接块521和四个爪部522,其中连接块521与支撑杆51的端部固定连接,爪部522竖向设置,四个爪部522沿水平圆周均匀间隔排布固定于连接块521的周侧。
42.上模板2的朝向另一阻挡机构100的侧面设有水平杆21,水平杆21的一端固定有上滑块211,上模板2的一侧面固定有一小段上导轨22,上导轨22竖向设置,上滑块211与上导轨22滑移连接,且上导轨22的上端具有开口,以供上滑块211滑移进上导轨22内或滑移出上导轨22外。
43.水平杆21的远离上滑块211的一端固定有上半圆块212,斜杆11的上端与上模板2的中部等高,斜杆11的上端固定有下半圆块113,下半圆块113与上半圆块212组成圆块,圆块的外周面设有止旋平面213。
44.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4包括水平设置的连接杆41,连接杆41包括双向内螺纹套411和两根螺杆412,两根螺杆412分别与双向内螺纹套411的两端螺纹连接,螺杆412的另一端开设有用于供圆块插入的配合孔413。
45.安装时,先竖向下移下模板1,通过避让槽12,使得下模板1的下侧边抵接于垫层10上,然后通过下滑块111与下导轨14的配合,以安装斜杆11,并确保支撑杆51能够下移,以使得夹爪52卡入底板钢筋20的连接节点,然后铺装止水带3;安装上模板2,即确保上模板2的下侧边抵接于止水带3上表面,以迫使止水带3形变成波浪状,然后通过上滑块211与上导轨22的配合,以安装水平杆21,并确保上半圆块212与下半圆块113组成圆块,然后通过配合孔413与圆块的配合,然后旋动双向内螺纹套411,以迫使两侧螺杆412向外水平位移,以对两侧的阻挡机构100施加水平支撑力。
46.浇筑完底板混凝土之后,即需要拆卸阻挡机构100,具体为,竖向拉起双向内螺纹套411,以同时带动斜杆11和水平杆21,使得下滑块111从下导轨14的上端口脱出,上滑块
211从上导轨22的上端口脱出,然后转动一定角度,将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从后浇带空间内取出,随即依次拆除上模板2和下模板1。
47.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首先,通过设置上模板2和下模板1,利用二者的夹持,以使止水带3呈水平稳定放置状态,从而有效阻止缝隙处的水渗漏;然后,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4和第二连接件5,使得上模板2和下模板1具有可拆除,以有效减少后浇带混凝土与底板混凝土之间的浇筑间隙的产生,即更进一步减少缝隙渗漏水的产生。
48.实施例2,相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2的结构适用于底板设计厚度大且需要设置两层底板钢筋20的情况下,第一层底板钢筋20位于下模板1的下方,而第二层底板钢筋20则位于上模板2的上方,为此如何将上模板2和下模板1从第二层底板钢筋20的空隙中取出,是实施例2侧重的点。
49.如图4、图5所示,上模板2和下模板1均包括多个模板单元200,相邻两个模板单元200通过合页201铰接连接,且合页201的铰接轴线竖向设置,合页201的位置设置于模板单元200的靠近另一阻挡机构100的一侧;相邻两个模板单元200之间设有用于阻止合页201转动的限位结构6,即通过限位结构6的限位和解除限位,使得上模板2和下模板1具有刚性的长条板状形态和柔性可弯曲形变的形态,从而具备阻挡混凝土的特性,以及弯曲形变之后便于从上层底板钢筋20的空隙中取出的特性。
50.限位结构6包括卡杆61和承托座62,其中卡杆61的一端与相邻两个模板单元200的其中一个模板单元200铰接连接,承托座62与相邻两个模板单元200的另一个模板单元200固定连接,承托座62开设有开口向上的卡槽621,卡槽621用于供卡杆61的自由端转动卡入,即通过卡杆61的翻转,以实现与卡槽621的卡接和脱离,从而实现对模板单元200的状态进行改变(刚性和柔性)。
5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