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给排水工程 专利正文
农村小型河流生态坝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农村小型河流生态坝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河道水体治理、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农村小型河流生态坝。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对水污染治理的重视,点源污染被有效的遏制,面源污染的严重性被凸现出来,对面源污染的治理,传统的环境工程式的方法所起的作用甚微,而且治理成本巨大,国内外一直采用生态工程上的技术和方法。生态坝是从传统水坝演变而来的一种治理面源污染的有效技术,它最早用于构建前置库系统。
3.简单的来说,生态坝就是采用砾石和碎石在被污染的河道中人工垒筑坝体,然后在坝体上配置对水质有净化作用的植物,结合快速渗滤原理和人工湿地原理,对污水进行一定的净化。目前,生态坝的应用研究更多在于处理农村面源污染,在水力坡降小、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利用水库、湖泊、河道建造生态透水坝,在上游形成一个前置库。所谓前置库,就是利用水库存在的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浓度变化梯度的特点,根据水库形态,将水库分为一个或若干个子库与主库相连,通过延长水力停留时间,促进水中泥沙及营养盐的沉降,同时利用子库中大型水生植物、藻类等进一步吸收、吸附、拦截营养盐,从而降低进入下一级子库或者主库水中营养盐的含量,抑制主库中藻类过度繁殖,减缓富营养化进程,改善水质。
4.在前置库系统中,生态坝控制着水的渗流速度,在上游进行蓄水,使之水位上升到一定的程度,上游水由于水力停留时间增长,水中污染物在物理沉降、自然降解、水生生物吸收、微生物降解的作用下,得以降低,由此净化了水质。除此之外,生态透水坝本身就可以净化水质,其本身净化水质的原理在于物理过滤、植物吸收和微生物降解。
5.由于目前对生态坝的研究较少,在现实中还不是一项成熟的技术,在生态坝的设计与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坝体稳定性、坝体净化能力抗冲击性、坝体拥堵等。生态坝也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要求来设计,建造于不同的河道;生态坝也不局限于用于前置库系统中,也可以作为一中净水设施单独使用;生态坝更不局限只建造与平原地区,还建设与地势条件良好的山区,解决山区河流面源污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通过对坝体结构的优化,达到扩大生态坝应用范围的目的,解决山区小型河流的面源污染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农村小型河流生态坝,包括坝体和坝基;
9.所述坝基包括设置在基座底板1;基座底板1沿水流方向的长度与坝体的底部宽度相匹配,基座底板1两端伸入河岸,基座底板1的顶面上下游侧各设有一道凸坎2,基座底板1的底面沿水流方向设有至少两道防滑凸榫3;
10.所述坝体包括坝体前段、坝体中段和坝体后段;
11.坝体前段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前段种植土层4、前段砾石层5、前段沸石层6、前段碎石层7;
12.坝体中段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中段碎石层8、中段陶粒层9;
13.坝体后段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后段种植物土层10和后段碎石层11。
14.进一步的,所述坝体高度0.5m,坝体长与河道断面保持一致,坝体顶部宽度1.1m,坝体堤宽度2.5m。
15.进一步的,所述前段种植土层4厚度10cm;前段砾石层5厚度10cm;前段沸石层6厚度20cm、前段碎石层7厚度20cm。
16.进一步的,所述中段碎石层8厚度10cm、中段陶粒层9厚度50cm。
17.进一步的,所述后段种植物土层10厚度10cm;后段碎石层11厚度50cm。
18.进一步的,所述坝体的坡面表面设置有生态植被网12。
19.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底板1设置为混凝土浇筑结构。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21.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生态坝坝体不稳定性问题,采用混凝土浇筑坝基,在底板沿水流方向设有至少两到防滑凸榫;坝体坡面采用生态植被网进行固坡处理,使得坝体相比现有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不易垮塌。
22.本实用新型根据坝体前段、坝体中段和坝体后段不同位置的不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填充层,不仅保证了坝体的稳固性,通透性,方便配合微生物实现水质净化与植被保护,适用于水力坡降较小的山区小型河道。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4.图中:
25.基座底板1;凸坎2;防滑凸榫3;前段种植土层4;前段砾石层5;前段沸石层6;前段碎石层7;中段碎石层8;中段陶粒层9;后段种植物土层10;后段碎石层11;生态植被网12。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7.如图所示:
28.实施例1:
29.农村小型河流生态坝,包括坝体和坝基;
30.所述坝基包括设置在基座底板1;基座底板1沿水流方向的长度与坝体的底部宽度相匹配,基座底板1两端伸入河岸,基座底板1的顶面上下游侧各设有一道凸坎2,基座底板1的底面沿水流方向设有至少两道防滑凸榫3;
31.所述坝体包括坝体前段、坝体中段和坝体后段;
32.坝体前段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前段种植土层4、前段砾石层5、前段沸石层6、前段
碎石层7;
33.坝体中段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中段碎石层8、中段陶粒层9;
34.坝体后段由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后段种植物土层10和后段碎石层11。
35.实施例2:
3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
37.所述坝体高度0.5m,坝体长与河道断面保持一致,坝体顶部宽度1.1m,坝体堤宽度2.5m。
38.实施例3:
39.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
40.所述前段种植土层4厚度10cm;前段砾石层5厚度10cm;前段沸石层6厚度20cm、前段碎石层7厚度20cm。
41.实施例4:
42.在实施例1-3的基础上:
43.所述中段碎石层8厚度10cm、中段陶粒层9厚度50cm。
44.实施例5:
45.在实施例1-4的基础上:
46.所述后段种植物土层10厚度10cm;后段碎石层11厚度50cm。
47.实施例6:
48.在实施例1-5的基础上:
49.所述坝体的坡面表面设置有生态植被网12。
50.实施例7:
51.在实施例1-6的基础上:
52.所述基座底板1设置为混凝土浇筑结构。
53.基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生态坝结构,可以增加水生生物种植:利用生态截污坝对河道的分段功能,在坝体、坝前雍水区域、生态坝之间的集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与坝体本身形成生态截污系统。

坝体种植区:坝体迎水坡面种植挺水植物(菖蒲、慈姑、西伯利亚鸢尾等)。

坝前雍水区、生态坝之间集水区:近岸0.5m区域种植挺水植物(菖蒲、慈姑、西伯利亚鸢尾等);河中间区域种植沉水植物(常绿矮型苦草、轮叶黑藻等)。
54.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生态坝坝体不稳定性问题,采用混凝土浇筑坝基,在底板沿水流方向设有至少两到防滑凸榫;坝体坡面采用生态植被网进行固坡处理,使得坝体相比现有结构的稳定性增强,不易垮塌。
55.本实用新型根据坝体前段、坝体中段和坝体后段不同位置的不同需求,设置了不同的填充层,不仅保证了坝体的稳固性,通透性,方便配合微生物实现水质净化与植被保护,适用于水力坡降较小的山区小型河道。
56.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实施例”,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技术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57.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技术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技术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