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钢木组合结构制作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木组合结构拼装用安全支架。
背景技术:2.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结构,其通过钢材和木材结合而成,不仅降低了建筑时的生产成本,而且更为环保,响应当下建筑行业提倡的绿色建筑。
3.而在一些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中,为了提升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的稳定性,制作大跨度弧形梁时,会将三根胶合木弧形梁通过一个三角形钢结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截面形状类似于三角形的结构体,从而提升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的强度。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在把三根胶合木弧形梁组装成整体时,需要先调整好三根胶合木弧形梁的位置,才能进行中间的三角形钢结构的安装;并且在一个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中,不同位置的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的型号不相同,因此在制作时也要根据不同位置来进行适应性安装,从而加大了前期安装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改善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前期安装难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钢木组合结构拼装用安全支架。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钢木组合结构拼装用安全支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钢木组合结构拼装用安全支架,包括安装架、上梁支撑调节机构、下梁支撑机构以及位置调节机构;所述上梁支撑调节机构安装在安装架上且用于对胶合木上梁进行支撑且调节胶合木上梁的支撑高度;所述位置调节机构设置在安装架上,所述下梁支撑机构在位置调节机构上设置有两个,所述位置调节机构用于驱动两个下梁支撑机构相互靠近或远离,两个所述下梁支撑机构用于分别对一根胶合木下梁进行支撑。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进行拼装时,首先把胶合木上梁放置到上梁支撑调节机构上,然后再把两根胶合木下梁放置到下梁支撑机构上,接着根据钢木组合结构的型号,对胶合木上梁的高度进行调节,然后再通过位置调节结构调节两个下梁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使得一根胶合木上梁和两根胶合木下梁处于目标位置后停止调节,接着就能直接把三角形钢结构安装在胶合木上梁以及胶合木下梁之间;这样设置后,在制作时能够轻松实现根据不同位置来进行适应性安装,从而降低了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前期安装的难度。
8.可选的,所述上梁支撑调节机构包括支撑钢管、升降组件以及高度限定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安装在安装架上,所述支撑钢管水平安装在升降组件上,且所述升降组件用于驱动支撑钢管在竖直方向上升降;所述高度限定组件也安装在支撑架上且用于对调节好高度的支撑钢管进行固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胶合木上梁搭设在支撑钢管上后,直接通过升降组件
让支撑钢管竖直上移或者下移,进而实现胶合木上梁在竖直高度上的位置调节,调节好胶合木上梁的竖直高度后,通过高度限定组件把支撑钢管进行固定即可,从而让胶合木上梁能够保持在当下的位置,达到调节胶合木上梁的高度较为方便的效果。
10.可选的,所述安装架包括底部框架以及竖杆,所述底部框架为矩形,且所述竖杆在底部框架的四个边角上各竖直设置有一根,所述升降组件安装在底部框架上,所述高度限定组件沿着竖杆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高度限定组件的设置能够对不同高度需求的支撑钢管进行固定,进一步提高适用性。
12.可选的,所述升降组件包括气缸以及上支撑板,所述气缸安装在底部框架上且气缸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延伸,所述上支撑板安装在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且所述上支撑板上开设有供支撑钢管放入的放置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支撑钢管放入到上支撑板上的放置槽内,直接启动气缸,使得气缸的活塞杆伸长或者缩短,从而带动上支撑板以及支撑钢管上移或者下移,达到调节支撑钢管的高度较为方便的效果。
14.可选的,所述高度限定组件包括限定筒、第一扭簧、承接板以及限定螺栓;所述竖杆上沿着竖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限定件,所述限定件包括安装在竖杆上的限位片,所述限定筒转动套设在两个限位片之间的竖杆上,所述第一扭簧也套设在两个限位片之间的竖杆上,所述承接板水平安装在限定筒的外筒壁上,且位于同一高度上的两块承接板相正对,所述支撑钢管水平搭设在两块承接板之间;所述第一扭簧一端与竖杆的杆壁相连接、另一端与限定筒的内壁相连接,且所述第一扭簧使得限定筒始终具有带动承接板往远离另一正对的承接板侧转动的趋势,所述限定螺栓螺纹穿设在承接板与支撑钢管之间。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扭簧的设置,在不受外力作用下,限定筒会往使得承接板向远离另一正对的承接板侧转动,从而让两个相对的竖杆之间的空隙没有承接板的阻挡,让支撑钢管能够顺利地在两个竖杆之间的竖直方向上移动;而当移动到目标高度后,再手动转动限定筒,使得承接板处于支撑钢管的下方并与支撑钢管的下管壁贴合,然后再通过限定螺栓将支撑钢管与承接板螺纹连接即可,进而达到对支撑钢管固定较为方便的效果。
16.可选的,所述下梁支撑机构包括下支撑板以及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安装在下支撑板上,所述夹持组件用于将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的胶合木下梁进行夹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胶合木下梁放到下支撑板上,然后再通过夹持组件把胶合木下梁给夹持住,使得胶合木下梁能够达到稳定处于下支撑板上的效果。
18.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定夹板、动夹板以及推动件,所述定夹板固定设置在下支撑板上,所述动夹板滑动设置在下支撑板上,且动夹板与定夹板在下支撑板的长度方向上正对设置,所述推动件设置在下支撑板上且用于驱动动夹板靠近或远离定夹板。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胶合木下梁放到下支撑板上,并且让胶合木下梁的侧壁与定夹板的板壁相贴合,随即通过推动件让动夹板往靠近定夹板的方向滑动,使得动夹板抵接在胶合木下梁的另一侧壁上,达到把胶合木下梁夹紧在下支撑板上较为方便的效果。
20.可选的,所述推动件包括螺纹杆、铰接板、第二扭簧以及拉簧;所述下支撑板上沿
着下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杆螺纹插设在螺纹孔内,所述铰接板铰接设置在下支撑板远离定夹板的一端,所述第二扭簧设置在铰接板与下支撑板的连接处,且所述第二扭簧使得铰接板始终具有保持竖直状态的趋势;在铰接板处于竖直状态时,所述铰接板位于第二扭簧上方的板面与动夹板相正对,所述铰接板位于第二扭簧下方的板面与螺纹杆的端部相正对;所述下支撑板上沿着下支撑板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动夹板的下端设置有与滑动槽滑动配合的滑动块,所述拉簧连接在滑动槽的内端壁与滑动块之间,所述螺纹杆远离铰接板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把手。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接旋动转动把手,使得螺纹杆在螺纹孔内转动并沿着螺纹孔的长度方向移动,让螺纹杆远离转动把手的一端逐渐伸出螺纹孔并推动铰接板的板面,此时铰接板受到螺纹杆的推动后,铰接板整个板面会倾斜,即铰接板位于第二扭簧下方的板面向远离下支撑板端部的一侧倾斜,而铰接板位于第二扭簧上方的板面则向靠近动夹板的一侧倾斜;随着螺纹杆的不断推动,铰接板会抵触在动夹板的板面上,并且持续把动夹板往靠近定夹板侧推动,直接让动夹板抵触在胶合木下梁上,最终实现对胶合木下梁的夹持;而将胶合木下梁不再受到夹持时,直接旋转转动把手,让螺纹杆的端部逐渐缩回到螺纹孔内,此时在拉簧的作用下,拉动滑动块在滑动槽内移动,使得动夹板往远离定夹板的方向滑动,最终实现松开,也达到夹持和松开胶合木下梁较为方便的效果。
22.可选的,所述位置调节机构包括电机、双向丝杠以及移动板;所述电机安装在底部框架的一侧框边上,所述双向丝杠同轴线设置在电机的输出轴上,且所述双向丝杠的长度方向与放置好的胶合木下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所述移动板上开设有螺纹配合孔,所述双向丝杠通过螺纹配合孔与移动板螺纹连接,且所述移动板在双向丝杠的两段螺纹旋向相反的杠段上分别螺栓穿设有一根,所述下支撑板安装在所述移动板上;所述移动板的两端均设置有滑动筒,所述滑动筒套设在底部框架的两侧框边上。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直接启动电机,使得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双向丝杠转动,而移动板在双向丝杠的两段螺纹旋向相反的杠段上分别螺栓穿设有一根,因此两块移动板会在双向丝杠的转动下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两个夹持在下支撑板上的胶合木下梁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效果;而滑动筒与底部框架的框边的滑动配合能够对移动板的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和稳定作用。
24.可选的,所述移动板的下板面设置有多个万向轮。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万向轮的设置能够辅助移动板的移动,使得移动板能够移动得更为顺畅。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 对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进行拼装时,首先把胶合木上梁放置到上梁支撑调节机构上,然后再把两根胶合木下梁放置到下梁支撑机构上,接着根据钢木组合结构的型号,对胶合木上梁的高度进行调节,然后再通过位置调节结构调节两个下梁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使得一根胶合木上梁和两根胶合木下梁处于目标位置后停止调节,接着就能直接把三角形钢结构安装在胶合木上梁以及胶合木下梁之间;这样设置后,在制作时能够轻松实现根据不同位置来进行适应性安装,从而降低了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前期安装的难度;2. 由于第一扭簧的设置,在不受外力作用下,限定筒会往使得承接板向远离另一正对的承接板侧转动,从而让两个相对的竖杆之间的空隙没有承接板的阻挡,让支撑钢管
能够顺利地在两个竖杆之间的竖直方向上移动;而当移动到目标高度后,再手动转动限定筒,使得承接板处于支撑钢管的下方并与支撑钢管的下管壁贴合,然后再通过限定螺栓将支撑钢管与承接板螺纹连接即可,进而达到对支撑钢管固定较为方便的效果;3. 直接旋动转动把手,使得螺纹杆在螺纹孔内转动并沿着螺纹孔的长度方向移动,让螺纹杆远离转动把手的一端逐渐伸出螺纹孔并推动铰接板的板面,此时铰接板受到螺纹杆的推动后,铰接板整个板面会倾斜,即铰接板位于第二扭簧下方的板面向远离下支撑板端部的一侧倾斜,而铰接板位于第二扭簧上方的板面则向靠近动夹板的一侧倾斜;随着螺纹杆的不断推动,铰接板会抵触在动夹板的板面上,并且持续把动夹板往靠近定夹板侧推动,直接让动夹板抵触在胶合木下梁上,最终实现对胶合木下梁的夹持;而将胶合木下梁不再受到夹持时,直接旋转转动把手,让螺纹杆的端部逐渐缩回到螺纹孔内,此时在拉簧的作用下,拉动滑动块在滑动槽内移动,使得动夹板往远离定夹板的方向滑动,最终实现松开,也达到夹持和松开胶合木下梁较为方便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剖视正视图。
29.图3是图2中的a部放大图。
30.图4是图2中的b部放大图。
31.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隐藏一部分竖杆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说明:1、安装架;11、底部框架;12、竖杆;2、上梁支撑调节机构;21、支撑钢管;22、升降组件;221、气缸;222、上支撑板;23、高度限定组件;231、限定筒;232、第一扭簧;233、承接板;234、限定螺栓;3、下梁支撑机构;4、下支撑板;41、滑动槽;5、夹持组件;51、定夹板;52、动夹板;521、滑动块;53、推动件;531、螺纹杆;5311、转动把手;532、铰接板;533、第二扭簧;534、拉簧;6、位置调节机构;61、电机;62、双向丝杠;63、移动板;7、滑动筒;8、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钢木组合结构拼装用安全支架,参照图1,包括安装架1、上梁支撑调节机构2、下梁支撑机构3以及位置调节机构6;上梁支撑调节机构2安装在安装架1上且用于对胶合木上梁进行支撑且调节胶合木上梁的支撑高度;位置调节机构6设置在安装架1上,下梁支撑机构3在位置调节机构6上设置有两个,位置调节机构6用于驱动两个下梁支撑机构3相互靠近或远离,两个下梁支撑机构3用于分别对一根胶合木下梁进行支撑。
35.结合图1,上梁支撑调节机构2包括支撑钢管21、升降组件22以及高度限定组件23;升降组件22安装在安装架1上,支撑钢管21水平安装在升降组件22上,且升降组件22用于驱动支撑钢管21在竖直方向上升降;高度限定组件23也安装在支撑架上且用于对调节好高度的支撑钢管21进行固定。而安装架1包括底部框架11以及竖杆12,底部框架11的形状为矩形,即底部框架11由四根框边焊接而成。竖杆12在底部框架11的四个边角上各竖直设置有一根;升降组件22安装在底部框架11上,并且升降组件22在两根相互平行的框边上各设置
有一个,而高度限定组件23沿着每根竖杆12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并且四根竖杆12的长度相同且每根竖杆12上的高度限定组件23相互对应。
36.将胶合木上梁搭设在支撑钢管21上后,直接通过升降组件22让支撑钢管21竖直上移或者下移,进而实现胶合木上梁在竖直高度上的位置调节,调节好胶合木上梁的竖直高度后,通过高度限定组件23把支撑钢管21进行固定即可,从而让胶合木上梁能够保持在当下的位置,达到调节胶合木上梁的高度较为方便的效果。
37.如图1所示,升降组件22包括气缸221以及上支撑板222,气缸221安装在底部框架11上且气缸221的活塞杆竖直向上延伸。具体地,在底部框架11的两侧框边上方均搭设有搭设板,两个搭设板相互平行,气缸221则在两块搭设板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上支撑板222安装在气缸221的活塞杆端部,且上支撑板222上开设有供支撑钢管21放入的放置槽,为了使得上支撑板222在放置槽内放置得更为稳定,在放置槽的内槽壁上覆设有橡胶层。并且两根相互平行的搭设板上的气缸221均同步运转,将胶合木上梁放置在支撑钢管21上时,也是将胶合木上梁搭设在两根支撑钢管21上,而且要让胶合木上梁的长度方向与支撑钢管21的长度方向相垂直。
38.把支撑钢管21放入到上支撑板222上的放置槽内,直接启动气缸221,使得气缸221的活塞杆伸长或者缩短,从而带动上支撑板222以及支撑钢管21上移或者下移,达到调节支撑钢管21的高度较为方便的效果。
39.如图2、3所示,高度限定组件23包括限定筒231、第一扭簧232、承接板233以及限定螺栓234;竖杆12上沿着竖杆1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个限定件9,限定件9包括安装在竖杆12上的限位片91,限定筒231转动套设在两个限位片91之间的竖杆12上,即限位片91的端面直径大于限定筒231的外径,使得限定筒231套在两个限位片91之间后便无法在竖杆12上滑动。第一扭簧232也套设在两个限位片91之间的竖杆12上,承接板233水平安装在限定筒231的外筒壁上,且位于同一高度上的两块承接板233相正对,支撑钢管21水平搭设在两块承接板233之间,为了使得承接板233的承重能力更好,在承接板233的下板面与限定筒231的外壁之间焊接有斜撑,从而形成三角支撑状态;第一扭簧232一端与竖杆12的杆壁相连接、另一端与限定筒231的内壁相连接,且第一扭簧232使得限定筒231始终具有带动承接板233往远离另一正对的承接板233侧转动的趋势;限定螺栓234螺纹穿设在承接板233与支撑钢管21之间。
40.支撑钢管21处于两个正对的竖杆12之间并且放置在两块承接板233上,而上支撑板222带动支撑钢管21上下移动时,承接板233会挡住上支撑钢管21的移动路径而使得支撑钢管21无法顺利上移。此时由于第一扭簧232的设置,在不受外力作用下,限定筒231会往使得承接板233向远离另一正对的承接板233侧转动,从而让两个相对的竖杆12之间的空隙没有承接板233的阻挡,让支撑钢管21能够顺利地在两个竖杆12之间的竖直方向上移动;而当移动到目标高度后,再手动转动限定筒231,使得承接板233处于支撑钢管21的下方并与支撑钢管21的下管壁贴合,然后再通过限定螺栓234将支撑钢管21与承接板233螺纹连接即可,进而达到对支撑钢管21固定较为方便的效果。
41.如图4、5所示,位置调节机构6包括电机61、双向丝杠62以及移动板63;电机61安装在底部框架11的一侧框边上,双向丝杠62同轴线设置在电机61的输出轴上,且双向丝杠62的长度方向与放置好的胶合木下梁的长度方向相垂直。双向丝杠62远离电机61的一端与底
部框架11转动连接。移动板63上开设有螺纹配合孔,双向丝杠62通过螺纹配合孔与移动板63螺纹连接,且移动板63在双向丝杠62的两段螺纹旋向相反的杠段上分别螺栓穿设有一根。下梁支撑机构3则安装在移动板63上,并且移动板63的长度方向与双线丝杠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移动板63的两端均设置有滑动筒7,滑动筒7套设在底部框架11的两侧框边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底部框架11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角撑,使得底部框架11不与地面直接抵触;而且移动板63的下板面设置有多个万向轮8,万向轮8直接与地面接触。
42.直接启动电机61,使得电机61的输出轴带动双向丝杠62转动,而移动板63在双向丝杠62的两段螺纹旋向相反的杠段上分别螺栓穿设有一根,因此两块移动板63会在双向丝杠62的转动下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两个夹持在下梁支撑机构3的胶合木下梁相互靠近或远离的效果;而滑动筒7与底部框架11的框边的滑动配合能够对移动板63的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和稳定作用。
43.如图4、5所示,下梁支撑机构3包括下支撑板4以及夹持组件5,夹持组件5安装在下支撑板4上,夹持组件5用于将放置在下支撑板4上的胶合木下梁进行夹紧;而且下梁支撑机构3沿着移动板63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胶合木下梁同时搭设在多个下梁支撑机构3上,提高了搭设时胶合木下梁的稳定性。
44.结合图2、4,夹持组件5包括定夹板51、动夹板52以及推动件53,定夹板51固定设置在下支撑板4上,动夹板52滑动设置在下支撑板4上,且动夹板52与定夹板51在下支撑板4的长度方向上正对设置,推动件53设置在下支撑板4上且用于驱动动夹板52靠近或远离定夹板51。而推动件53包括螺纹杆531、铰接板532、第二扭簧533以及拉簧534;下支撑板4上沿着下支撑板4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螺纹孔,螺纹杆531螺纹插设在螺纹孔内,铰接板532铰接设置在下支撑板4远离定夹板51的一端,第二扭簧533设置在铰接板532与下支撑板4的连接处,且第二扭簧533使得铰接板532始终具有保持竖直状态的趋势;在铰接板532处于竖直状态时,铰接板532位于第二扭簧533上方的板面与动夹板52相正对,铰接板532位于第二扭簧533下方的板面与螺纹杆531的端部相正对;下支撑板4上沿着下支撑板4的长度方向开设有滑动槽41,动夹板52的下端设置有与滑动槽41滑动配合的滑动块521,拉簧534连接在滑动槽41的内端壁与滑动块521之间,螺纹杆531远离铰接板532的一端设置有转动把手5311;为了让螺纹杆531更好地推动铰接板532,在螺纹杆531远离转动把手5311的一端设置有推动圆球。
45.直接旋动转动把手5311,使得螺纹杆531在螺纹孔内转动并沿着螺纹孔的长度方向移动,让螺纹杆531远离转动把手5311的一端逐渐伸出螺纹孔并推动铰接板532的板面,此时铰接板532受到螺纹杆531的推动后,铰接板532整个板面会倾斜,即铰接板532位于第二扭簧533下方的板面向远离下支撑板4端部的一侧倾斜,而铰接板532位于第二扭簧533上方的板面则向靠近动夹板52的一侧倾斜;随着螺纹杆531的不断推动,铰接板532会抵触在动夹板52的板面上,并且持续把动夹板52往靠近定夹板51侧推动,直接让动夹板52抵触在胶合木下梁上,最终实现对胶合木下梁的夹持;而将胶合木下梁不再受到夹持时,直接旋转转动把手5311,让螺纹杆531的端部逐渐缩回到螺纹孔内,此时在拉簧534的作用下,拉动滑动块521在滑动槽41内移动,使得动夹板52往远离定夹板51的方向滑动,最终实现松开,也达到夹持和松开胶合木下梁较为方便的效果。
4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钢木组合结构拼装用安全支架的实施原理为:对大跨度弧形钢
木结构进行拼装时,首先把胶合木上梁搭设在两个相互平行的支撑钢管21上,然后直接启动气缸221,调节支撑钢管21的竖直高度,调整好后再把对应高度的承接板233转动到支撑钢管21下方,并且与支撑钢管21贴合,随即再通过限定螺栓234将支撑钢管21与承接板233螺纹连接即可;然后再把胶合木下梁同时搭设在一块移动板63上的多个下支撑板4上,旋转转动把手5311,让动夹板52靠近定夹板51,把胶合木下梁夹持住。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动夹板52与定夹板51夹力过大将胶合木下梁夹坏,在动夹板52与定夹板51相对的板面上均设置有橡胶板。接着再根据制作的大跨度弧形钢木结构的要求,启动电机61调整两个移动板63之间的距离。
4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