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木材加工 专利正文
排钻的平移传动轴角度偏转的动态监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1.本实用新型涉及板材加工机械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排钻的平移传动轴角度偏转的动态监测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工业4.0的推广,家具厂的生产模式也同样迎来了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型家具厂都在用自动化生产线,板式家具的生产离不开钻孔设备,像那种批量生产板件的产线,排钻更是不可或缺的。
3.生产线生产可以无停歇的连续加工,这对设备精度的可靠性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钻孔过程中,钻头偏离目标位置,则会造成板件的批量报废,损失很大。钻孔设备通过设置的排钻装置对板材进行钻孔,其排钻装置的钻排需要进行平移移动,为此,需要设置平移传动丝杠以保证排钻的平移,平移传动轴在批量打孔的过程中,虽有气锁但长时间震动仍有可能会发生角度的偏移,但是现在的排钻装置不具备角度偏转监测结构,无法实时对传动丝杠的角度偏转进行动态监测,导致可能出现传动丝杠角度偏转仍继续加工板件的情况,造成板件的批量报废。
4.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排钻的平移传动轴角度偏转的动态监测结构,其实现了排钻工作过程中钻包是否偏移的动态监测,能实时监控钻孔精度,确保所生产的板件都为合格品。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7.一种排钻的平移传动轴角度偏转的动态监测结构,包括传动丝杠及连接于传动丝杠的排钻机构,所述传动丝杠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监测传动丝杠偏转的编码器。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动丝杠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支撑座及铜基体,所述编码器连接于铜基体。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编码器通过一安装结构安装于铜基体上,所述安装结构包括定位座、安装片,所述定位座具有用于定位座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孔,所述铜基体具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相连接,所述编码器固定于安装片上。
10.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座具有用于安装编码器的第一定位孔,所述安装片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与第二定位孔相连接。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座具有用于监测的监测孔,所述监测孔贯通定位座的两侧,所述监测孔的轴心线、编码器的轴线、传动丝杠的轴线三者重合。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定位座包括基板及一体连接于基板两对侧的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均沿基板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监测孔、第一固定孔沿上下方向依次间距设置于基板上,所述安装片的两对侧分别连接于第一定位
板、第二定位板。
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孔有两组,两组第一定位孔分别设置于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上,相应地,所述第二定位孔有两组,两组第二定位孔分别设置于安装片的两对侧。
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动丝杠连接铜基体的一端连接有平面轴承、锁紧螺母,所述平面轴承固定于铜基体上,所述传动丝杠的一端经铜基体穿过平面轴承;所述锁紧螺母锁紧于传动丝杠的一端上,并位于平面轴承的外侧。
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锁紧螺母具有贯通孔,所述传动丝杠的一端穿过贯通孔,所述贯通孔的轴心线与传动丝杠的轴线重合。
16.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设置传动丝杠及连接于传动丝杠的排钻机构,并于传动丝杠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监测传动丝杠偏转的编码器,从而使其实现了排钻工作过程中钻包(排钻机构)是否偏移的动态监测,能实时监控钻孔精度,确保所生产的板件都为合格品;以及,通过将编码器固定于定位座上,使传动丝杠的一端连接有铜基体,将定位座固定于铜基体上,并于传动丝杠的一端连接有平面轴承、锁紧螺母,将平面轴承固定于铜基体上,传动丝杠的一端经铜基体穿过平面轴承,锁紧螺母锁紧于传动丝杠的一端上,并位于平面轴承的外侧,从而使编码器、传动丝杠均固定于定位座上,使其形成一整体安装结构,便于整体组装,使得组装更加简便,且通过于定位座上设置监测孔,使编码器能顺利地对传动轴进行监测。
17.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排钻装置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19.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20.图3是图1所示结构的又一角度立体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驱动结构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驱动结构的分解图;
23.图6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平移机构的后视图;
24.图7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平移机构的分解图;
25.图8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平移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9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平移机构的截面图。
27.附图标识说明:
28.1、机架
ꢀꢀꢀꢀꢀꢀꢀꢀꢀꢀꢀꢀꢀꢀꢀ
2、排钻机构
29.3、驱动结构
ꢀꢀꢀꢀꢀꢀꢀꢀꢀꢀꢀ
301、伺服电机
30.302、联轴器
ꢀꢀꢀꢀꢀꢀꢀꢀꢀꢀꢀ
303、第一丝杆
31.304、联动块
ꢀꢀꢀꢀꢀꢀꢀꢀꢀꢀꢀ
305、连接部
32.3051、连接孔
ꢀꢀꢀꢀꢀꢀꢀꢀꢀꢀ
306、第一丝杠螺母
33.307、基座
ꢀꢀꢀꢀꢀꢀꢀꢀꢀꢀꢀꢀꢀ
3071、容纳腔
34.3072、上通孔
ꢀꢀꢀꢀꢀꢀꢀꢀꢀꢀ
3073、下通孔
35.3074、盲孔
ꢀꢀꢀꢀꢀꢀꢀꢀꢀꢀꢀꢀ
308、第一轴承
36.309、轴承座
ꢀꢀꢀꢀꢀꢀꢀꢀꢀꢀꢀ
4、平移机构
37.401、第二丝杠
ꢀꢀꢀꢀꢀꢀꢀꢀꢀ
402、移动座
38.403、滑座
ꢀꢀꢀꢀꢀꢀꢀꢀꢀꢀꢀꢀꢀ
404、导轨
39.405、支撑座
ꢀꢀꢀꢀꢀꢀꢀꢀꢀꢀꢀ
406、铜基体
40.4061、第二固定孔
ꢀꢀꢀꢀꢀꢀ
407、编码器
41.408、第二轴承
ꢀꢀꢀꢀꢀꢀꢀꢀꢀ
409、锁紧螺母
42.4091、贯通孔
ꢀꢀꢀꢀꢀꢀꢀꢀꢀꢀ
5、安装结构
43.501、定位座
ꢀꢀꢀꢀꢀꢀꢀꢀꢀꢀꢀ
5011、第一固定孔
44.5012、第一定位孔
ꢀꢀꢀꢀꢀꢀ
5013、监测孔
45.5014、基板
ꢀꢀꢀꢀꢀꢀꢀꢀꢀꢀꢀꢀ
5015、第一定位板
46.5016、第二定位板
ꢀꢀꢀꢀꢀꢀ
502、安装片
47.5021、第二定位孔
ꢀꢀꢀꢀꢀꢀ
6、气锁。
具体实施方式
48.请参照图1至图9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49.一种排钻装置,包括机架1、安装于机架1上的排钻机构2以及用于驱动排钻机构2升降的驱动结构3;所述驱动结构3驱动连接机架1,以带动机架1升降,从而联动排钻机构2升降;所述驱动结构3位于机架1的右侧,所述机架1包括升降座,所述升降座连接于驱动结构3。
50.所述驱动结构3包括伺服电机301、联轴器302、第一丝杆303、联动块304,所述伺服电机301位于于机架1的右侧,所述联轴器30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伺服电机301、第一丝杠,所述第一丝杠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联动块304连接于第一丝杠,所述联动块304上设置有连接部305,所述机架1连接于连接部305;所述连接部305自联动块304朝向排钻机构2的一侧一体向上延伸凸设,所述连接部305具有用于连接机架1的升降座的连接孔3051,所述连接孔3051贯通连接部305的两侧,所述连接孔3051通过第一螺丝与机架1上的相应设置的孔相连接。所述联动块304通过一第一丝杠螺母306连接于第一丝杠。所述驱动结构3还包括基座307、第一轴承308及轴承座309,所述伺服电机301安装于基座307的下端,所述联轴器302位于基座307内,所述轴承座309安装于基座307的上端,所述第一轴承308安装于轴承座309上,所述第一丝杠的下端穿过第一轴承308伸入基座307内并连接于联轴器302,所述第一丝杠的上端伸出基座307的上方,所述第一丝杠螺母306连接于第一丝杠的上端。所述基座307具有右侧敞口设置的容纳腔3071,所述联轴器302位于容纳腔3071内,所述基座307的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上通孔3072、下通孔3073,所述上通孔3072、下通孔3073均连通于容纳腔3071,所述轴承座309安装于上通孔3072处,所述伺服电机301的输出轴穿过下通孔3073伸入容纳腔3071内。所述基座307的右侧端面凹设有若干用于与外部结构相安装定位连接的盲孔3074。
51.所述排钻机构2连接有平移机构4,所述平移机构4安装于机架1上,所述平移机构4包括平移驱动单元、传动丝杠(本实施例中,传动丝杠定义为第二丝杠401,下面以第二丝杠401代替传动丝杠作以说明)、移动座402、滑座403、导轨404,所述第二丝杠401横向延伸安
装于机架1的后侧上方,所述第二丝杠401的一端连接于平移驱动单元,所述移动座402通过第二丝杠401螺母连接于第二丝杠401,所述排钻机构2的上端连接于移动座402,所述导轨404横向延伸安装于机架1的后侧内壁的下方,所述滑座403适配于导轨404上,所述排钻机构2的下端连接于滑座403。
52.所述平移机构4还包括支撑座405、铜基体406、编码器407,所述第二丝杠4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支撑座405、铜基体406,所述第二丝杠401的一端伸出支撑座405外;所述编码器407安装于铜基体406上,并与第二丝杠401同轴布置。如此,通过编码器407的设置,可使其能在工作状态下实时对第二丝杠401(即传动丝杠)进行动态监测,以采集第二丝杠401的角度偏转数据,并能将监测的数据传递至系统主控单元,由系统主控单元将监测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当角度偏转超出设定范围值时,由系统主控单元控制设置于排钻机构2上的警报器发出警报,以提示工作人员,从而能实时反映传动丝杠的角度偏转情况,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53.所述编码器407通过一安装结构5安装于铜基体406上,所述安装结构5包括定位座501、安装片502,所述定位座501具有用于定位座501固定连接的第一固定孔5011,所述铜基体406具有第二固定孔4061,所述第一固定孔5011与第二固定孔4061通过第二螺丝相锁固连接,所述定位座501具有用于安装编码器407的第一定位孔5012,所述编码器407固定于安装片502上,所述安装片502具有第二定位孔5021,所述第一定位孔5012与第二定位孔5021通过第三螺丝相锁固连接。所述定位座501具有用于监测的监测孔5013,所述监测孔5013贯通定位座501的两侧;所述监测孔5013的轴心线、编码器407的轴线、第二丝杠401的轴线三者重合,以使编码器407经监测孔5013顺利地采集第二丝杠401的角度偏转动态数据。如此,通过将编码器407固定于安装片502上,并通过第一定位孔5012、第二定位孔5021的结合设计,使编码器407通过安装片502安装于定位座501上,从而使编码器407、安装片502、定位座501三者形成一整体安装结构5,便于整体组装,使得组装更加简便。
54.所述定位座501包括基板5014及分别一体连接于基板5014两对侧的第一定位板5015、第二定位板5016,所述第一定位板5015、第二定位板5016均沿基板5014的长度延伸方向延伸,所述监测孔5013、第一固定孔5011沿上下方向依次间距设置于基板5014上,所述安装片502的两对侧分别连接于第一定位板5015、第二定位板5016,所述第一定位孔5012有两组,两组第一定位孔5012分别设置于第一定位板5015、第二定位板5016上,相应地,所述第二定位孔5021有两组,两组第二定位孔5021分别设置于安装片502的两对侧。
55.所述第二丝杠401的另一端连接有平面轴承(于本实施例中,所述平面轴承定义为第二轴承408,下面以第二轴承408作以说明)、锁紧螺母409,所述第二轴承408固定于铜基体406上,所述第二丝杠401的另一端经铜基体406穿过第二轴承408;所述锁紧螺母409锁紧于第二丝杠401的另一端上,并位于第二轴承408的外侧;所述锁紧螺母409具有贯通孔4091,所述第二丝杠401的一端穿过贯通孔4091,所述贯通孔4091的轴心线与第二丝杠401的轴线重合,以使监测孔5013与贯通孔4091同轴心线设置。
56.所述第二丝杠401有两个,相应地,所述编码器407、监测孔5013、第二轴承408、锁紧螺母409均有两个。以及,所述铜基体406上设置有一气锁6。
5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设置传动丝杠及连接于传动丝杠的排钻机构,并于传动丝杠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监测传动丝杠偏转的编码器,从而
使其实现了排钻工作过程中钻包(排钻机构)是否偏移的动态监测,能实时监控钻孔精度,确保所生产的板件都为合格品;以及,通过将编码器固定于定位座上,使传动丝杠的一端连接有铜基体,将定位座固定于铜基体上,并于传动丝杠的一端连接有平面轴承、锁紧螺母,将平面轴承固定于铜基体上,传动丝杠的一端经铜基体穿过平面轴承,锁紧螺母锁紧于传动丝杠的一端上,并位于平面轴承的外侧,从而使编码器、传动丝杠均固定于定位座上,使其形成一整体安装结构,便于整体组装,使得组装更加简便,且通过于定位座上设置监测孔,使编码器能顺利地对传动轴进行监测。
58.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