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属于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2.叶菌唑为新型广谱内吸性杀菌剂,为麦角甾醇生物合成中c-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叶菌唑的杀真菌谱较广泛,且活性高,兼具优良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3.吡唑醚菌酯是病原菌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对香蕉叶斑病、姜炭疽病和金银花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效,同时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4.现有技术中已经公开叶菌唑可与吡唑醚菌酯组合使用,但是并没有公开组合物用于葡萄炭疽病、葡萄霜霉病或番茄灰叶斑病的相关文献报道;此外本发明通过润湿分散剂的配方的筛选,意外的发现出可用于提高病害防治效果的悬浮剂配方。
技术实现要素:5.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组合物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含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可为1∶20-20∶1;所述杀菌组合物可用于防治葡萄炭疽病、葡萄霜霉病或番茄灰叶斑病。优选的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可为1∶5-5∶1。
7.组合物的制剂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优选的组合物的制剂为悬浮剂。
8.所述悬浮剂中辅料成分包含润湿分散剂、增稠剂、消泡剂、防冻剂、水。所述的润湿分散剂包含十二烷基乙氧基磺基甜菜碱、木质素磺酸钠和morwet d-425。
9.所述的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病害的用途。优选的用于防治葡萄炭疽病、葡萄霜霉病或番茄灰叶斑病。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1.1、当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1∶5-5∶1时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1∶1时其ctc值为151.98,具有显著地增效作用;2、本发明的悬浮剂配方可以显著提高其对葡萄炭疽病、葡萄霜霉病或番茄灰叶斑病的防治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12.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所描述的内容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13.实施例1:杀菌组合物对葡萄炭疽病的联合作用测试
14.供试菌株:葡萄炭疽病菌,田间采集并分离鉴定,保存于4℃冰箱中备用。
15.供试培养基:马铃薯培养基pda。
16.供试药剂:叶菌唑原药、吡唑醚菌酯原药
17.测试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毒力。分别将供试药剂的母液依次稀释至一定浓度,再将1ml药液与9mlpda培养基在培养皿内混匀,制成含系列梯度浓度药剂的pda培养基,以无菌水作空白对照(ck),各处理重复4次。将保存的葡萄炭疽病菌转接到pda平皿中,25℃下活化96h,然后在近菌落边缘用打孔器制取直径为5mm的菌饼,并转接到含药和空白对照的pda平皿中,于25℃下培养96h,待对照中菌落长至约平皿直径的4/5时,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计算菌落直径平均值,并按照下列公式计算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
18.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接种菌饼直径)
×
100%。采用sps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各药剂对葡萄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并采用ctc评价法评价杀菌组合物的联合作用。
19.测试结果:杀菌组合物对葡萄炭疽病的联合作用见表1。由表1可知,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在不同的配比条件下对葡萄炭疽病表现为不同的联合作用;当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0∶1、15∶1、1∶15、1∶20时对葡萄炭疽病表现为相加作用,当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1∶5-5∶1时表现为增效作用;特别是当叶菌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1∶1时其ctc值为151.98,具有显著地增效作用。
20.表1杀菌组合物对葡萄炭疽病的联合作用
[0021][0022][0023]
实施例2:30%叶菌
·
吡唑悬浮剂
[0024]
叶菌唑5%、吡唑醚菌酯25%、十二烷基乙氧基磺基甜菜碱4%、木质素磺酸钠2%、
morwet d-425 2%、黄原胶3%、乙二醇3%、有机硅消泡剂2%、水补足100%。
[0025]
实施例3:20%叶菌
·
吡唑悬浮剂
[0026]
叶菌唑10%、吡唑醚菌酯10%、十二烷基乙氧基磺基甜菜碱2%、木质素磺酸钠3%、morwet d-425 4%、黄原胶2%、乙二醇2%、有机硅消泡剂1%、水补足100%。
[0027]
实施例4:30%叶菌
·
吡唑悬浮剂
[0028]
叶菌唑20%、吡唑醚菌酯5%、十二烷基乙氧基磺基甜菜碱3%、木质素磺酸钠4%、morwet d-425 2%、黄原胶2.5%、乙二醇2.5%、有机硅消泡剂3%、水补足100%。
[0029]
对比例1:30%叶菌
·
吡唑悬浮剂
[0030]
叶菌唑5%、吡唑醚菌酯25%、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4%、木质素磺酸钠2%、morwet d-425 2%、黄原胶3%、乙二醇3%、有机硅消泡剂2%、水补足100%。
[0031]
(备注:十二烷基乙氧基磺基甜菜碱、月桂酰胺丙基氧化胺均为两性表面活性剂)
[0032]
对比例2:30%叶菌
·
吡唑悬浮剂
[0033]
叶菌唑5%、吡唑醚菌酯25%、木质素磺酸钠4%、morwet d-425 4%、黄原胶3%、乙二醇3%、有机硅消泡剂2%、水补足100%。
[0034]
实施例5杀菌组合物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测试
[0035]
测试药剂:实施例2-4、对比例1-2;
[0036]
试验地:安徽省萧县苗山园艺场的葡萄种植园,葡萄长势均匀,每年均有炭疽病发生,土质疏松肥沃,肥水管理条件一致。
[0037]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各处理于试验田发现葡萄炭疽病时进行第1次喷药,间隔10天进行第2次喷药,药剂采用及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施于叶片和果穗上,以叶片和果穗均匀着药,稍有药滴下淌为准。
[0038]
调查方法:于第2次施药后14d各调查病果率。每小区固定调查20个果穗,分别调查总果数、病果数,计算病果率和防治效果。
[0039]
发病率=发病粒数/调查总粒数
×
100%;
[004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发病率-药剂处理区发病率)/空白对照区发病率
×
100%;
[0041]
测试结果:葡萄炭疽病是一种生长期间陆续侵染,果粒着色成熟期集中发病的病害,主要为害接近成熟的果实。本发明的悬浮剂配方可以显著提高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当悬浮剂用量为10g/亩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在90%左右。
[0042]
表2杀菌组合物对葡萄炭疽病的田间防效
[0043][0044]
实施例6杀菌组合物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测试
[0045]
试验地:安徽省萧县苗山园艺场的葡萄种植园,葡萄长势均匀,土质疏松肥沃,肥水管理条件一致。
[0046]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于试验葡萄园葡萄霜霉病发病初期(2020年7月4日)施第一次药,以后隔10天左右药1次,即分别于7月15日、26日、8月8日各施药一次,共施药4次。
[0047]
调查方法:每小区在中间随机调查10个新生枝蔓,自上而下调查全部叶片,按下列分及方法记录各级病叶数及总叶数。
[0048]
分级方法:
[0049]
0级:无病斑;
[0050]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051]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25%;
[0052]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
[0053]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1-75%;
[0054]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76%以上。
[0055]
药效计算方法
[0056][0057][0058]
测试结果:本发明的悬浮剂配方可以显著提高其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当悬浮剂用量为8g/亩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在70%以上。
[0059]
表3杀菌组合物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
[0060][0061]
实施例7杀菌组合物对番茄灰叶斑病的田间防效测试
[0062]
测试药剂:实施例2-4、对比例1-2;
[0063]
试验地:安徽省萧县刘套镇郝庄生产番茄大棚,田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土,肥力中上等,有机质含量为2.0%左右,ph值为7.8。试验前10天及试验期间不施其他任何杀菌剂,田间管理措施与当地农业生产实践相一致
[0064]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4次重复。试验共施药3次。于2020年4月26日第一次施药,此时番茄为第二、三茬番茄采摘期,灰叶斑病普遍发生。以后每7天施药1次,即分别在5月3日、10日各施药一次。
[0065]
调查方法:每小区三点取样,每点连续固定调查2株,每株分上、中、下各取2张有代表性的复叶,施药前基数调查时每点的2株至少1张叶片发病。记载叶片严重度,计算病指及防效。分级标准如下:
[0066]
0级:无病斑;
[0067]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0068]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0069]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007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0071]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0072]
药效计算方法
[0073][0074][0075]
测试结果:本发明的悬浮剂配方可以显著提高其对番茄灰叶斑病的防治效果,当悬浮剂用量为5g/亩时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在80%以上。
[0076]
表4杀菌组合物对番茄灰叶斑病的田间防效
[0077][0078]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原料的前提下,可以做适当的改进,这些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