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电影 专利正文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2.背光模组包括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成本较低,但是厚度较厚。侧入式背光模组厚度较薄,但是成本较高。为了使直下式背光模组更有竞争力,一般的做法是减小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专利cn203731203u公开了一种具有变od(混光距离)的背光模组,通过在背光模组上形成容置腔提高收容能力,从而使显示器的整体厚度降低。
3.背光模组设计中,由于小od对应的灯间距也需要很小,这样会带来如下问题:小od区域灯排布密度大,会造成小od区域的亮度高,背光模组整体亮度一致性很难改善;或,灯排布密度不一致,背光驱动方案很难实现;或,同一机型中需要对应很多种型号的灯板或多种点胶形状,模组生产困难,生产效率偏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变od的背光模组中存在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6.扩散板;
7.pcb板,所述pcb板与所述扩散板相对设置,所述pcb板包括第一子板和第二子板,所述第一子板和所述第二子板上均设有多个发光源,所述多个发光源的出光方向均朝向所述扩散板;所述第一子板到所述扩散板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子板到所述扩散板的距离;
8.控光件,设置于所述pcb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所述控光件包括第一控光部和第二控光部,所述第一控光部与所述第一子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控光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板上,所述第一控光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所述第二控光部上设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透光孔的密度。
9.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子板上的相邻两个所述发光源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第二子板上的相邻两个所述发光源之间的距离相等;或,
10.位于所述第一子板上的所述发光源的密度与位于所述第二子板上的所述发光源的密度相等。
1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子板上的所述发光源的密度,所述第二透光孔的密度等于所述第二子板上的所述发光源的密度。
1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二子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源与所述多个第二透光孔一一对应。
1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控光部上,所述多个第二透光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控光部上。
14.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板朝向所述扩散板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支撑部,所述第一控光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支撑部上,以使所述第一控光部与位于所述第一子板上的所述多个发光源间隔设置。
15.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光源为led灯条,多个所述led灯条平行设置在所述pcb板上,且位于所述第一子板上的相邻两个所述led灯条之间的距离与位于所述第二子板上的相邻两个所述led灯条之间的距离相等。
1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光件包括反射片、或pet膜、或pmma板。
1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pcb板远离所述扩散板的一侧;
18.所述背板包括第一子背板、第二子背板以及连接部;
19.所述第一子板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背板上,所述第二子板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背板上。
20.本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前述的背光模组。
21.本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本技术中的背光模组包括pcb板、控光件以及与所述pcb板相对设置的扩散板。所述控光件设置于所述pcb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控光件包括第一控光部和第二控光部,第一控光部上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第二控光部上设有多个第二透光孔,所述第一透光孔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透光孔的密度。本技术中通过控制第一透光孔的密度大于第二透光孔的密度,减少或避免了发光源的排布密度对背光模组性能的影响,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生产效率以及亮度均一性。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24.附图说明:背光模组10、pcb板1、第一子板11、支撑部111、第二子板12、发光源13、透镜14、扩散板2、控光件3、第一控光部31、第一透光孔311、第二控光部32、第二透光孔321、背板4、第一子背板41、第二子背板42、连接部43。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7.在本技术中,“示例性”一词用来表示“用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不一定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更优选或更具优势。为了使本领域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和使用本发明,给出了以下描述。在以下描述中,为了解释的目的而列出了细节。应当明白的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使用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实例中,不会对公知的结构和过程进行详细阐述,以避免不必要的细节使本发明的描述变得晦涩。因此,本发明并非旨在限于所示的实施例,而是与符合本技术所公开的原理和特征的最广范围相一致。
28.请参阅图1,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该背光模组10包括pcb板1、控光件3以及与所述pcb板1相对设置的扩散板2。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10结构简单,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的生产效率以及发光性能。
29.专利cn203731203u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其通过在背板上形成凹陷部以降低显示器的厚度。在该专利中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上的灯条之间的间距不同,小od(混光距离)处对应的灯间距也较小,导致其存在如下问题:小od区域灯排布密度大,会造成小od区域的亮度高,模组整体亮度一致性很难改善;或,灯排布密度不一致,背光驱动方案很难实现;或,同一机型中需要对应很多种型号的灯板或多种点胶形状,模组生产困难,生产效率偏低。
30.需要说明的是,混光距离指发光源(例如灯板)上表面到扩散板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变od的背光模组指背光模组中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od值,也即灯板为非整面的平面结构。一般情况下,od越大,光束混光越充分,灯影越轻微,视效会更好。但od越大导致背光模组的厚度越大。
31.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通过调整发光源的间距和/或透镜的形状来调整混光距离。以变od的背光模组为例,通过调整发光源的间距来调整混光距离的方式中,小od对应的灯间距也需要很小。通过调整透镜的形状来调整混光距离的方式中,小od对应的灯上的透镜形状与大od对应的灯上的透镜形状不同,从而导致点胶工艺复杂。
32.基于现有技术中变od的背光模组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10包括pcb板1、控光件3以及与所述pcb板1相对设置的扩散板2。本技术通过在pcb板1与所述扩散板2之间设置控光件3。控光件3包括第一控光部31和第二控光部32,第一控光部31上设有多个第一透光孔311,第二控光部32上设有多个第二透光孔321,所述第一透光孔311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透光孔321的密度。
33.本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控制第一透光孔311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二透光孔321的密度,从而可以减少或避免发光源13的间距和/或透镜的形状改变,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的生产效率以及性能。
34.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第一透光孔311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控光部31上,所述多个第二透光孔321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控光部32上。该结构设置可提高控光件3上的开孔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10的亮度均一性,同时提高出光量。
35.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pcb板1包括第一子板11和第二子板12。第一控光部31与
第一子板11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控光部32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板12上。其中,第一控光部31与第一子板11相对设置可以是第一控光部31与第一子板11沿垂直于扩散板2的方向f正对设置,也可以是第一控光部31与第一子板11沿垂直于扩散板2的方向相对倾斜设置。第二控光部32设置于所述第二子板12上,可以是第二控光部32与第二子板12相对设置,例如可以是第二控光部32与第二子板12沿垂直于扩散板2的方向f正对设置,也可以是第二控光部32与第二子板12沿垂直于扩散板2的方向f相对倾斜设置,还可以是第二控光部32层叠或覆盖在第二子板12上,在此不做限定。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pcb板1包括第一子板11和第二子板12,所述第一子板11到所述扩散板2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子板12到所述扩散板2的距离。多个发光源1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子板11和所述第二子板12上。所述多个发光源13的出光方向均朝向所述扩散板2。扩散板2使入射光充分散色,具有光学扩散的效果,能够形成均匀稳定的面光源,从而使显示设备获得更柔和、均匀的画面效果。
37.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子板11到所述扩散板2的距离也即第一混光距离od1,所述第二子板12到所述扩散板2的距离也即第二混光距离od2。第一混光距离od1和第二混光距离od2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实际生产中,可以根据预设的成本、厚度来设置相应的第一混光距离od1和第二混光距离od2。第一混光距离od1和第二混光距离od2的具体值不是本技术要讨论的重点,在此不做限定。
38.本技术中小od区域(也即第一子板11上方的区域)与大od区域(也即第二子板12上方的区域)对应的灯板或透镜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相同的灯板指该灯板上的灯密度或相邻两个灯条之间的间距相同。
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发光源13指能够发光的器件。例如,发光源13可以是led灯、miniled灯。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多个透镜14,每个所述发光源13上均罩设有所述透镜14。
40.具体地,发光源13为miniled灯板,其中miniled灯板包括多个相互平行设置的miniled灯条。pcb板1与发光源13电连接,pcb板1接收外部信号,对其上的多个发光源13进行控制。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子板11上设有4个miniled灯条,4个miniled灯条等间距设置,相邻两个miniled灯条之间的间距为s1。所述第二子板12上设有4个miniled灯条,4个miniled灯条等间距设置,相邻两个miniled灯条之间的间距为s2。在该实施例中,s1和s2相等,也即第一子板11和第二子板12上灯条的间距相同。在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第一子板11上的所述发光源13的密度与位于所述第二子板12上的所述发光源13的密度相等,其中发光源13的密度指发光源数量与其对应的第一子板11或第二子板12的面积之比。该结构设置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10的生产效率以及亮度均一性。
4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孔311的密度大于所述第一子板11上的所述发光源13的密度,所述第二透光孔321的密度等于所述第二子板12上的所述发光源13的密度。具体地,位于所述第二子板12上的所述多个发光源13与所述多个第二透光孔321一一对应,也即第一透光孔311的排布方式与第一子板11上的发光源13的排布方式不同,第二透光孔321的排布方式与第二子板12上的发光源13的排布方式相同,该结构设置有利于简化背光模组10的制备工艺。
42.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子板11朝向所述扩散板2的一侧设有至少一个
支撑部111,所述第一控光部31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支撑部111上,以使所述第一控光部31与位于所述第一子板11上的所述多个发光源13间隔设置。示例性地,第一控光部31位于发光源13的上方,且与发光源13的上端保持较小的间隙。第二控光部32紧贴第二子板12上,该结构设置有利于使控光件3较稳定地固定在pcb板1上,且使背光模组10的结构更紧凑。
4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光件3包括反射片、或pet膜、或pmma板。控光件3的厚度可根据应用环境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44.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10还包括背板4,所述背板4设置于所述pcb板1远离所述扩散板2的一侧。所述背板4包括第一子背板41、第二子背板42以及连接部43。所述第一子板11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子背板41上,所述第二子板12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二子背板42上。具体地,背板4为一体成型结构,背板4的材质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塑胶。第一子板11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子背板41上,第二子板12可以通过粘接、或焊接、或铆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二子背板42上,在此不做限定。
45.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