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石油煤气 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生物柴油原料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新型生物柴油原料脱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脱水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生物柴油原料脱水装置。


背景技术:

2.生物柴油从可再生的植物果实如大豆、油菜籽等油料作物、工程微藻等油料水生植物中提取得到,或者由地沟油、餐饮废油、酸化油、动物油脂提炼而成,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甲酯,同石化柴油相比,生物柴油具有含硫量低含氧量高,润滑性能好、闪点高等优点,生物柴油的原料为各种废弃油脂,含水率普遍很高,在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脱水后才能顺利进行下一步反应,现有的脱水脱水率不高,存在一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生物柴油原料脱水装置。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生物柴油原料脱水装置,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的上方一侧设置有第一反应罐,所述支撑面的上方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反应罐,所述第一反应罐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半透膜,所述第一反应罐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下端贯穿第一反应罐的上端连接至支撑框架的内部,所述第二反应罐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蒸发罐,所述蒸发罐的内壁镶嵌有螺旋管,所述支撑面的上端位于第一反应罐下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缓存箱,所述支撑面的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油泵,所述油泵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贯穿第二反应罐的侧壁和蒸发罐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喷淋箱,所述油泵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连接缓存箱的内部。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6.所述第一反应罐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支撑地脚,多个所述第一支撑地脚的下端均与支撑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反应罐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支撑地脚,多个所述第二支撑地脚的下端均与支撑面的上端固定连接。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8.所述第一反应罐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所述伺服电机的输出端贯穿第一反应罐和支撑框架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0.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转轴与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支撑框架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所述第一出液管的下端贯穿第一反应罐的下端连接至缓存箱的内部,所述第一出液管上固定连接有电磁阀,所述第一反应罐的一侧底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第二反应罐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气斗,所述蒸发罐的上端开设有多个开口,所述第二反应罐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有抽气泵,所述抽气泵的输入端与集气斗之间固定连接有出气管。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第二反应罐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进管和蒸汽出管,所述蒸汽进管和蒸汽出管分别与螺旋管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反应罐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液管。
17.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8.1、该新型生物柴油原料脱水装置,在使用时,通过设置的支撑面、第一反应罐、第二反应罐、第一支撑地脚、第二支撑地脚、缓存箱、第一出液管、进料管、伺服电机、集气斗、出气管、抽气泵、蒸汽进管、蒸汽出管、第二出液管、第一连接管、油泵、第二连接管、出水管、半透膜、电磁阀、喷淋箱、螺旋管、蒸发罐、开口、支撑框架、转轴、搅拌杆、支撑杆、轴承,油脂经过渗透处理将内部的多数水分分离,再经过高温蒸发,将油脂内剩余的少数水分气化为水蒸气抽出,可以高效率的分离出油脂的水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框架内部结构示意图。
22.图例说明:
23.1、支撑面;2、第一反应罐;3、第二反应罐;4、第一支撑地脚;5、第二支撑地脚;6、缓存箱;7、第一出液管;8、进料管;9、伺服电机;10、集气斗; 11、出气管;12、抽气泵;13、蒸汽进管;14、蒸汽出管;15、第二出液管;16、第一连接管;17、油泵;18、第二连接管;19、出水管;20、半透膜;21、电磁阀;22、喷淋箱;23、螺旋管;24、蒸发罐;25、开口;26、支撑框架;27、转轴;28、搅拌杆;29、支撑杆;30、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
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6.参照图1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生物柴油原料脱水装置,包括支撑面1,支撑面1的上方一侧设置有第一反应罐2,支撑面1的上方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反应罐3,第一反应罐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框架26,支撑框架26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多个半透膜20,第一反应罐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料管8,进料管8的下端贯穿第一反应罐2的上端连接至支撑框架26的内部,第二反应罐3的内部固定连接有蒸发罐24,蒸发罐24的内壁镶嵌有螺旋管23,支撑面1的上端位于第一反应罐2下方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缓存箱6,支撑面1的上端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油泵17,油泵17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管16,第一连接管16的一端贯穿第二反应罐3的侧壁和蒸发罐24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喷淋箱 22,油泵17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18,第二连接管18的一端连接缓存箱6的内部。
27.第一反应罐2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支撑地脚4,多个第一支撑地脚4 的下端均与支撑面1固定连接,第二反应罐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支撑地脚5,多个第二支撑地脚5的下端均与支撑面1的上端固定连接,多个第一支撑地脚4和多个第二支撑地脚5分别用于支撑第一反应罐2和第二反应罐3;第一反应罐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伺服电机9,伺服电机9的输出端贯穿第一反应罐2 和支撑框架26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转轴27,转轴27上固定连接有多个搅拌杆28,伺服电机9带动转轴27上的多个搅拌转动,可以对支撑框架26内的油脂进行搅拌,使得油脂的水分加快通过半透膜20;支撑框架26的内部中间位置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29,多个支撑杆2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轴承30,转轴27与轴承30 的内圈固定连接,设置的支撑杆29和轴承30用于提高转动中转轴27的稳定性;支撑框架26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7,第一出液管7的下端贯穿第一反应罐2的下端连接至缓存箱6的内部,第一出液管7上固定连接有电磁阀21,第一反应罐2的一侧底端固定连接有出水管19,电磁阀21用于控制第一出液管7的开合;第二反应罐3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集气斗10,蒸发罐24的上端开设有多个开口25,第二反应罐3的一侧上端固定连接有抽气泵12,抽气泵12的输入端与集气斗10之间固定连接有出气管11,抽气泵12通过出气管11可以将第二反应罐3内蒸发罐24内部的水蒸气抽出;第二反应罐3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蒸汽进管 13和蒸汽出管14,蒸汽进管13和蒸汽出管14分别与螺旋管23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二反应罐3的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出液管15,由蒸汽进管13通入高温蒸汽,高温蒸汽进入到螺旋管23内对蒸发罐24进行加热,从而对喷淋至蒸发罐24内的油脂进行加热,使其内部的水分气化为水蒸气,最后高温蒸汽由蒸汽出管14 排出。
28.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柴油原料经过进料管8泵入到第一反应罐2内的支撑框架26内,支撑框架26的侧壁固定有半透膜20,此半透膜20只能通过水,油脂不能通过留在半透膜20的内部,伺服电机9带动转轴27上的多个搅拌转动,可以对支撑框架26内的油脂进行搅拌,使得油脂的水分加快通过半透,通过半透膜20的水进入到第一反应罐2内,再经过出水管19排出,电磁阀21打开,油脂经过第一出液管7进入到缓存箱6内,此时的油脂内仍含有少量水分,油泵 17将缓存箱6内的油脂由第二连接管18、第一连接管16泵入到喷淋箱22内,最后喷淋至第二反应罐3内的蒸发罐24内,由蒸汽进管13通入高温蒸汽,高温蒸汽进入到螺旋管23内对蒸发罐24进行加热,从而对喷淋至蒸发罐24内的油脂进行加热,使其内部的水分气化为水蒸气,最后高温蒸汽由蒸汽出管14排出,水蒸气由蒸发罐24上的开口25处上升,抽气泵12通过出气管11、集气斗10 可以将第二反应罐3内蒸发罐24内部的水蒸气抽出,剩余
的油脂经过第二出液管15排出。
2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