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铁路桥梁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的桥梁抗震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的桥梁抗震稳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桥梁抗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的桥梁抗震稳定装置。


背景技术:

2.桥梁,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为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交通行业,桥梁需承载车辆以及行人的来往,桥梁在承受负载时会产生震动,长时间频繁的大幅度震动会使桥梁的建筑产生松塌或者裂痕,造成安全隐患。
3.目前现有的桥梁抗震稳定基本是依靠在桥梁与桥墩的连接处安装铅芯橡胶垫来完成抗震效果,这样就会导致桥梁只能完成纵向垂直力的抗震,使其抗震力分散的方向过于单一,从而导致抗震效果不佳,以及还有些是依靠在桥墩内安装抗震缓冲装置,这样就会导致在需要维修和检修抗震稳定装置时费事费力的缺点,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的桥梁抗震稳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的桥梁抗震稳定装置。
5.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的桥梁抗震稳定装置,包括桥面和在其底部对称设置的两个桥墩,所述桥墩上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固设有基座,所述基座内开设有活动槽,所述活动槽内活动设置有限位板,所述桥面的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活动贯穿所述基座且底部与所述限位板的顶部相固定,所述活动槽内固设有呈纵向排布的支杆,所述限位板套设在所述支杆上,所述限位板与所述活动槽的相对侧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支杆外周侧的缓冲弹簧一,所述活动槽内设置有用于横向缓冲的缓冲组件。
7.进一步地,所述支杆的数量为个且均位于所述活动槽内的个拐角处,所述缓冲弹簧一的数量与所述支杆的数量相对应。
8.进一步地,所述缓冲组件包括固设在活动槽内呈横向排布的横杆,所述横杆上套设有沿横杆长度方向同步反向活动的两个活动块,两个所述活动块与所述活动槽内壁的相对侧之间均设置有套设在所述横杆上的缓冲弹簧二,两个所述活动块上均铰接有铰接杆,两个所述铰接杆的自由端均与所述限位板的底部相铰接。
9.进一步地,所述桥墩上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与所述安装板的相对侧之间安装有橡胶垫一,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桥面的相对侧之间安装有橡胶垫二。
10.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桥墩相对侧的一面均铰接有套杆,两个所述套杆内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的自由端均铰接在所述桥面底部的居中处,两个所述限位杆靠近所述套杆内的一端均固设有挡板,两个所述套杆内均设置用于抵住所述挡板的复位弹簧。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实用新型使用者可通过缓冲组件的设计来实现桥面与桥墩之间的横向分散抗震缓冲力的目的,使用时可通过浇筑好若干个相对称的桥墩,将基座通过安装板安装在每个桥墩的顶部,之后通过起吊装置来将桥面吊装到基座上支撑柱的顶部,然后通过螺丝将其进行安装固定,在其桥面发生上下震动时,桥面下压的同时会带动底部的支撑柱向下移动,支撑柱向下移动的同时,会驱动活动槽内的限位板向下移动,限位板向下移动的同时会下压支杆外周侧的缓冲弹簧一进行移动,使其完成纵向抗震力的缓冲目的,且限位板向下移动的同时,还会驱动活动槽内的缓冲组件进行横向的移动,使其将下压的垂直力进行分散到左右的两侧,并且因为整个装置都是安装在桥墩与桥面的相对侧之间以及是在桥墩的外部,从而最终可实现将桥梁的抗震力进行多向的分散,还可以方便维护人员的检修和维修。
附图说明
13.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是本实用新型部分结构爆炸图;
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部分结构爆炸图;
16.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中a处局部放大图;
17.图5是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18.图6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b-b向的剖视图;
19.附图标记:1、桥面;2、桥墩;3、安装板;4、基座;5、活动槽;6、限位板;7、支撑柱;8、支杆;9、缓冲弹簧一;10、缓冲组件;1001、横杆;1002、活动块;1003、缓冲弹簧二;1004、铰接杆;11、安装槽;12、橡胶垫一;13、橡胶垫二;14、套杆;15、限位杆;16、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限制。
24.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土木工程的桥梁抗震稳定装置,包括桥面1和在其底部对称设置的两个桥墩2,桥墩2上安装有安装板3,安装板3上固设有基座4,基座4内开设有活动槽5,活动槽5内活动设置有限位板6,桥面1的底部对称安装有两个支撑柱7,支撑柱7活动贯穿基座4且底部与限位板6的顶部相固定,活动槽5内固设有呈纵向排布的支杆8,限位板6套设在支杆8上,限位板6与活动槽5的相对侧之间设置有套设在支杆8外周侧的缓冲弹簧一9,活动槽5内设置有用于横向缓冲的缓冲组件10。综上所述,使用者可通过缓冲组件10 的设计来实现桥面1与桥墩2之间的横向分散抗震缓冲力的目的,使用时可通过浇筑好若干个相对称的桥墩2,将基座4通过安装板3安装在每个桥墩2的顶部,之后通过起吊装置来将桥面1吊装到基座4上支撑柱7的顶部,然后通过螺丝将其进行安装固定,在其桥面1发生上下震动时,桥面 1下压的同时会带动底部的支撑柱7向下移动,支撑柱7向下移动的同时,会驱动活动槽5内的限位板6向下移动,限位板6向下移动的同时会下压支杆8外周侧的缓冲弹簧一9进行移动,使其完成纵向抗震力的缓冲目的,且限位板6向下移动的同时,还会驱动活动槽5内的缓冲组件10进行横向的移动,使其将下压的垂直力进行分散到左右的两侧,并且因为整个装置都是安装在桥墩2 与桥面1的相对侧之间以及是在桥墩2的外部,从而最终可实现将桥梁的抗震力进行多向的分散,还可以方便维护人员的检修和维修。
25.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杆8的数量为四个且均位于活动槽5内的四个拐角处,缓冲弹簧一9的数量与支杆8的数量相对应,使用时可通过拐角处四个支杆8和缓冲弹簧一9来达到对桥面1支撑的同时,还可以对桥面1进行纵向的抗震目的,之所以将四个支杆8和缓冲弹簧一9设置在活动槽5的四个拐角处,是因为可以让桥面1纵向抗震缓冲的力进行分摊到四个支点上,从而最终可以很好的将单个点的方向力分摊到四个点形成的面上,使其可以加大设备纵向的抗震能力。
26.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组件10包括固设在活动槽5内呈横向排布的横杆1001,横杆1001上套设有沿横杆1001长度方向同步反向活动的两个活动块1002,两个活动块1002与活动槽5内壁的相对侧之间均设置有套设在横杆1001上的缓冲弹簧二1003,两个活动块1002上均铰接有铰接杆1004,两个铰接杆1004的自由端均与限位板6的底部相铰接,使用者可通过缓冲组件10的设计来增加桥面1与桥墩2之间横向缓冲抗震的目的,使其抗震力分散的方向不再单一,可以让桥墩2与桥面1之间有多向抗震力分散的能力,使用时通过支撑柱7下压带动底部的限位板 6在活动槽5内进行下压,限位板6下压的同时会带动底部的两个铰接杆1004进行下压,因为铰接杆1004的自由端是铰接在两个活动块1002上的原因,使其铰接杆一1004端下压的同时会驱动两个活动块1002沿横杆1001的长度方向发生相互的远离,且远离过后可通过缓冲弹簧二1003的设计来驱动两个活动块1002相互靠近,使其完成将一部分纵向的抗震力分散为横向的抗震缓冲力,从而最终可以实现将桥面1的下压的垂直力化为左右横向的缓冲力来保障桥面1的横向抗震效果。
27.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桥墩2上开设有安装槽11,安装槽11与安装板3的相对侧之间安装有橡胶垫一12,支撑柱7与桥面1的相对侧之间安装有橡胶垫二13,使用时可通过橡胶垫一12和橡胶垫二13的设计来增加支撑柱7与桥面1和安装板3与安装槽11安装处摩擦力的同时,还可让桥面1与桥墩2之间在抗震时发生一定形变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
断裂,且安装槽 11的设计可以抵住安装板3和橡胶垫一12的四周,使其基座4可以在桥墩2上安装的更加稳固。
28.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桥墩2相对侧的一面均铰接有套杆14,两个套杆14内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5,两个限位杆15的自由端均铰接在桥面1底部的居中处,两个限位杆15靠近套杆14内的一端均固设有挡板16,两个套杆14内均设置用于抵住挡板16的复位弹簧,使用时可依靠现有汽车车轮抗震的远离来实现桥面1左右抗震的效果,在桥面1发生左右晃动时会驱动下方铰接的限位杆15向下移动,在限位杆15向下移动的同时,会驱动挡板16在套杆14内进行滑动,且复位弹簧的设计可以驱动挡板16、限位杆15和桥面1恢复到初始位置,并且对称设计在两个桥墩2的侧面,可以很好的将向下的垂直力分摊到两个桥墩2上进行缓冲抗震,以及挡板16的设计可以将限位杆15进行限位,使其不会被套杆14内的复位弹簧弹射出去,从而最终可实现桥面1 左右抗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