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涵洞建设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道路涵洞结构。
背景技术:2.涵洞是指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为了使公路顺利通过水渠不妨碍交通,设于路基下修筑于路面以下的过水通道,通过这种结构可以让水从公路的下面流过。涵洞用于跨越天然沟谷洼地排泄洪水,或横跨大小道路作为人、畜和车辆的立交通道,或农田灌溉作为水渠。
3.授权公告号为cn207739164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道路涵洞结构,其包括预制装配体、基座和底板,基座铺设于地基上表面,底板设置于涵洞的底部,预制装配体包括顶板和侧墙板,侧墙板位于基座上表面且构成涵洞的两侧壁,顶板安装于两个侧墙板顶端且构成涵洞的顶部;相邻的顶板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一紧固件,第一紧固件包括分别位于顶板长度方向两侧的第一钩槽和第二钩槽,相邻顶板的第一钩槽和第二钩槽安装时相互卡合;相邻的侧墙板之间通过第二紧固件连接。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涵道平时可以用作人行通道,但是在下雨天时,涵洞容易被淹,使人们出行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提高涵洞的排水性能,本技术提供一种道路涵洞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道路涵洞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道路涵洞结构,包括涵洞,所述涵洞的底壁沿涵洞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开设有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连接的第一排水槽、另一侧设置有供行人通行的第一台阶,所述第一台阶内设置有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与第一排水槽连通,所述第一台阶的顶壁上阵列开设有若干与第二排水槽连通的第一滤水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有雨水或泄洪排水时,雨水进入到涵道的第一排水槽内,并从第一排水槽流到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中,行人则使用第一台阶进行通行,当有部分雨水涌上第一台阶的顶壁时,第一滤水孔将涌上第一台阶的雨水排到第二排水槽内,然后从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的连通处流到第一排水槽内,提高第一台阶的排水性能,有效防止雨水涌上第一台阶后形成积水导致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提高了涵洞的排水性能。
9.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靠近涵洞的两端开口的侧壁上均设置有用于拦截杂物的拦截框,所述拦截框的底壁上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二滤水孔。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进入涵道的第一排水槽时,拦截框将雨水中的杂物进行拦截,雨水则通过拦截框上的第二滤水孔下落到第一排水槽的底部,然后从第一排水槽排出,有效防止杂物将第一排水槽进行堵塞,提高了第一排水槽的排水性能。
11.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的侧壁靠近拦截框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上平面与拦截框的上平面水平,所述固定块的下平面与拦截框的下平面水平,所述固
定块的顶部设置有拦截网。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雨水过大时,涌入涵道的部分雨水直接越过拦截框进入到第一排水槽,使第一排水槽堵塞,拦截网可以有效拦截越过拦截框的雨水中的杂物,使被拦截网拦截的杂物下落到拦截框内,提高了第一排水槽的排水性能。
13.可选的,所述拦截框靠近固定块的侧壁上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三滤水孔,所述固定块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滤水孔连通的第四滤水孔。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到拦截框的部分雨水除了从拦截框的底壁上的第二滤水孔上通过外,还可以从拦截框的侧壁上的第三滤水孔和固定块的第四滤水孔,排到第一排水槽内,有效提高了拦截框的排水性能。
15.可选的,所述拦截框的顶壁且靠近第一排水槽的两侧侧壁上固定设置有放置块,所述第一排水槽的顶壁上开设有与放置块适配的放置槽,所述放置块与第一排水槽的放置槽卡接,所述拦截框的顶壁上固定设置有把手。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拦截框通过放置块卡接在第一排水槽的放置槽的顶壁上,使拦截框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排水槽上,工作人员清理拦截框内的杂物时,通过把手将拦截框的放置块与第一排水槽的放置槽分离,方便工作人员清理拦截框内的杂物。
17.可选的,所述第一排水槽位于拦截框的正下方的底壁上开设有积沙槽,所述积沙槽内设置有收集框。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入到拦截框内的雨水中淤泥通过第二滤水孔下落到积沙槽上的收集框内并进行沉淀,有效防止淤泥将第一排水槽进行堵塞,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排水槽的排水性能。
19.可选的,所述收集框的顶壁且靠近积沙槽的侧壁上固定设置有连接块,所述积沙槽的顶壁上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块与积沙槽的连接槽卡接,所述收集框的顶壁上设置有提手。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清理收集框内的淤泥时,通过拉升提手使收集框的连接块与积沙槽的连接槽分离,从而将收集框提升,方便工作人员对收集框内的淤泥进行清理。
21.可选的,所述第一台阶的顶壁上设置有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在第一台阶的顶壁上,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可以有效阻碍因第一台阶被雨水浸湿产生的青苔的生长,有效防止行人在通过第一台阶时因踩到青苔发生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了第一台阶的安全性。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当有雨水或泄洪排水时,雨水进入到涵道的第一排水槽内,并从第一排水槽流到市政道路的排水系统中,行人则使用第一台阶进行通行,当有部分雨水涌上第一台阶的顶壁时,第一滤水孔将涌上第一台阶的雨水排到第二排水槽内,然后从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的连通处流到第一排水槽内,提高第一台阶的排水性能,有效防止雨水涌上第一台阶后形成积水导致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提高了涵洞的排水性能;
25.2.当雨水进入涵道的第一排水槽时,拦截框将雨水中的杂物进行拦截,雨水则通过拦截框上的第二滤水孔下落到第一排水槽的底部,然后从第一排水槽排出,有效防止杂物将第一排水槽进行堵塞,提高了第一排水槽的排水性能;
26.3.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在第一台阶的顶壁上,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可以有效阻碍因第一台阶被雨水浸湿产生的青苔的生长,有效防止行人在通过第一台阶时因踩到青苔发生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了第一台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道路涵洞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道路涵洞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29.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0.图4是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涵洞;2、第一排水槽;21、放置槽;3、第一台阶;31、第二排水槽;311、连通槽;32、第一滤水孔;4、拦截框;41、第二滤水孔;42、第三滤水孔;43、放置块;44、把手;5、固定块;51、第四滤水孔;6、积沙槽;61、连接槽;7、收集框;71、连接块;72、提手;8、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9、拦截网。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道路涵洞结构。参照图1,道路涵洞结构包括涵洞1,涵洞1的底壁沿涵洞1的长度方向一侧开设有与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连接的第一排水槽2、另一侧安装有供行人通行的第一台阶3。涵洞1进行排水时,雨水从第一排水槽2排到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行人使用第一台阶3进行通行,有效防止涵洞1在排水时,导致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
34.在本实施例中,涵洞1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型关节修建的涵洞1,由多个矩形断面组成,涵洞1的墩台,上下板均一体浇筑成型。第一台阶3采用钢筋混凝土制作而成。
35.参照图1、图2,为了有效防止进入到第一排水槽2的雨水涌上第一台阶3导致第一台阶3上存在积水使行人通行不便,第一台阶3的顶壁上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一滤水孔32,第一台阶3内设置有第二排水槽31,第二排水槽31的靠近第一排水槽2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排水槽2连通的连通槽311,第一滤水孔32与第二排水槽31连通。当有部分雨水涌上第一台阶3的顶壁时,第一滤水孔32将涌上第一台阶3的雨水排到第二排水槽31内,然后从第一排水槽2和第二排水槽31的连通的连通槽311流到第一排水槽2内,提高第一台阶3的排水性能,有效防止雨水涌上第一台阶3后形成积水导致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提高了涵洞1的排水性能。
36.参照图1、图3,当雨水涌上第一台阶3后,雨水与第一台阶3接触会将第一台阶3湿润,由于涵洞1内潮湿昏暗的环境会使第一台阶3上布满青苔,行人在通过第一台阶3时,容易踩到青苔滑倒,存在安全隐患。为了有效防止第一台阶3上青苔的生长,在第一台阶3的顶壁上涂有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8,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8涂抹在第一台阶3上能够有效防止青苔的生长,而且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8还属于环保型高分子聚合物弹性防水材料,无毒无味,具有良好的粘结和不透水性,对钢筋混凝土板有很强的粘附力,防水效果好。第一台阶3的顶壁上涂抹水性聚氨酯防水涂料8可以有效防止行人在通过第一台阶3时因踩到青苔发生的安全隐患,有效提高了第一台阶3的安全性,也有效提高第一台阶3的防水性。
37.参照图2、图3,在第一排水槽2的侧壁上且位于涵洞1两侧开口处安装有用于拦截
杂物的拦截框4,拦截框4的底部与第一排水槽2的底壁之间存在间隔。拦截框4为顶部开口并内部中空的壳体,在拦截框4的底部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二滤水孔41。当雨水进入涵道的第一排水槽2时,拦截框4将雨水中的杂物进行拦截,雨水则通过拦截框4上的第二滤水孔41下落到第一排水槽2的底部,然后从第一排水槽2排出,有效防止杂物将第一排水槽2进行堵塞,提高了第一排水槽2的排水性能。
38.参照图3、图4,在第一排水槽2的侧壁且靠近拦截框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块5,固定块5采用钢筋混凝土块制成而成,并与涵洞1一体浇灌成型。固定块5的顶壁上焊接有拦截网9,拦截网9上有若干供雨水通过的滤水孔,固定块5的上平面与拦截框4的上平面水平,固定块5的下平面与拦截框4的下平面水平。当雨水过大时,涌入涵道的部分雨水会直接从拦截框4的顶部越过并进入到第一排水槽2,造成第一排水槽2堵塞,拦截网9可以有效拦截越过拦截框4的雨水中的杂物,使被拦截网9拦截的杂物下落到拦截框4内,有效防止杂物直接越过拦截框4下落到第一排水槽2上,造成第一排水槽2的堵塞,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排水槽2的排水性能。
39.参照图3、图4,为了进一步提高拦截框4的排水性能,在拦截框4靠近固定块5的侧壁上阵列开设有若干第三滤水孔42,固定块5的侧壁上开设有与第三滤水孔42连通的第四滤水孔51。进入到拦截框4的部分雨水除了从拦截框4的底壁上的第二滤水孔41上通过外,还可以从拦截框4的侧壁上的第三滤水孔42和固定块5的第四滤水孔51,排到第一排水槽2内,有效提高了拦截框4的排水性能。
40.参照图2、图3,拦截框4的顶壁且靠近第一排水槽2的两侧侧壁上固定安装有放置块43,放置块43与拦截框4一体成型。第一排水槽2的顶壁上开设有与放置块43适配的放置槽21,放置块43能与第一排水槽2的放置槽21卡接,拦截框4的顶壁的两侧均焊接有把手44。拦截框4通过放置块43卡接在第一排水槽2的放置槽21的顶壁上,使拦截框4可拆卸连接在第一排水槽2的顶壁上,工作人员清理拦截框4内的杂物时,通过把手44将拦截框4的放置块43与第一排水槽2的放置槽21分离,从而将拦截框4进行提升,然后对拦截框4内的杂物进行清理,方便工作人员清理拦截框4内的杂物。
41.参照图3、图4,雨水中除了含有杂物还有与泥土接触后结合形成的淤泥,淤泥也会将第一排水槽2堵塞,为了有效防止淤泥在第一排水槽2堆积造成第一排水槽2堵塞,在第一排水槽2位于拦截框4的正下方的底壁上开设有积沙槽6,并在积沙槽6内安装有用于收集淤泥的收集框7,收集框7为顶部开口并内部中空的壳体,收集框7的上平面与第一排水槽2的底壁水平。进入到拦截框4内的雨水中淤泥通过第二滤水孔41下落到积沙槽6上的收集框7内并进行沉淀,有效防止淤泥将第一排水槽2进行堵塞,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排水槽2的排水性能。
42.参照图3、图4,收集框7的顶壁且靠近积沙槽6的侧壁上固定安装有连接块71,连接块71与收集框7一体成型。在积沙槽6的顶壁上开设有与连接块71适配的连接槽61,收集框7的连接块71与积沙槽6的连接槽61卡接,并在收集框7的顶壁的两侧均焊接有提手72。工作人员清理收集框7内的淤泥时,通过拉升提手72使收集框7的连接块71与积沙槽6的连接槽61分离,从而将收集框7提升,方便工作人员对收集框7内的淤泥进行清理。
43.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道路涵洞结构的实施原理为:涵洞1进行排水时,雨水从第一排水槽2排到市政道路排水系统中,行人使用第一台阶3进行通行,当雨水涌上第一台阶3上
后,第一台阶3上的第一滤水孔32将第一台阶3上的积水排到第一台阶3内的第二排水槽31内,然后从第二排水槽31排到第一排水槽2内,有效防止涵洞1在排水时,导致行人无法通行的情况。
44.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