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五金工具 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


背景技术:

2.机器人是自动控制机器(robot)的俗称,自动控制机器包括一切模拟人类行为或思想与模拟其他生物的机械(如机器狗,机器猫等),狭义上对机器人的定义还有很多分类法及争议,有些电脑程序甚至也被称为机器人。在当代工业中,机器人指能自动执行任务的人造机器装置,用以取代或协助人类工作,理想中的高仿真机器人是高级整合控制论、机械电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材料学和仿生学的产物,目前科学界正在向此方向研究开发;
3.现有生产线上的识别类机器人一般为的固定高度,对于不同高度的标识物位置,就需要多个机器人协助配合使用,机器人自身缺少相应的高度调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器人的使用灵活程度,同时增加了生产投入成本,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度便于调节、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方便、使用灵活、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的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包括移动装置和升降装置,所述移动装置顶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表面设置有伸缩筒,所述伸缩筒顶部设置有识别装置,所述伸缩筒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有圆盘和下支架;
6.所述圆盘外侧设置有下盒体,所述下盒体内部设置有气缸,所述气缸一端连接有下支架,所述下支架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下支架上方设置有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外壁设置有导向条,所述上支架顶部设置有连接块,所述上支架内部设置有液压缸,所述液压缸输出端设置有伸缩杆。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盒体共设置有三组,所述下盒体呈中心对称均匀分布。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加升降装置与支撑板的接触面积,提高升降装置的稳定性。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支架下端与气缸输出端装配连接,所述下支架与下盒体内壁滑动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支架下端与下盒体内壁的滑动连接,可以实现下支架向内侧收起,方便改变下支架的支撑角度。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向条与滑槽之间相互滑动连接。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下支架与上支架之间的相对滑动,以达到调节高度的目的。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支架与识别装置之间通过连接块装配。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识别装置与上支架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对该装置起到灵活调整高度的目的。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液压缸输出端与伸缩杆套装连接,所述伸缩杆下端与下支架内壁相抵。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压缸驱动伸缩杆以实现上支架在下支架内壁间的滑移,便于进行高度调整。
1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8.1.本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在结构上,调节高度的升降装置,将下盒体装配在支撑板的表面,气缸的输出端与下支架适配套装,同时上支架外壁与下支架内壁贴合滑动,气缸与液压缸的垂直组合实现高度调节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高度辅助装置结构牢靠、稳定性好;
19.2.在结构上,升降装置在调整高度的同时,带动伸缩筒同步进行升降,对升降装置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识别装置底部通过连接块与上支架装配连接,便于对识别装置进行角度调整,提高机器人使用的灵活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的去除伸缩筒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的升降装置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的升降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移动装置;2、支撑板;3、伸缩筒;4、识别装置;5、升降装置;6、圆盘;7、下盒体;8、气缸;9、下支架;10、滑槽;11、导向条;12、上支架;13、连接块;14、液压缸;15、伸缩杆。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参照图1-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包括移动装置1和升降装置5,移动装置1顶部设置有支撑板2,伸缩筒3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5,升降装置5包括有圆盘6和下支架9,圆盘6外侧设置有下盒体7,下盒体7内部设置有气缸8,气缸8一端连接有下支架9,下支架9表面开设有滑槽10,下支架9上方设置有上支架12,上支架12外壁设置有导向条11,上支架12内部设置有液压缸14,液压缸14输出端设置有伸缩杆15;
28.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调节高度的升降装置5,将下盒体7装配在支撑板2
的表面,气缸8的输出端与下支架9适配套装,同时上支架12外壁与下支架9内壁贴合滑动,启动气缸8与液压缸14,气缸8与液压缸14的垂直组合实现高度调节的目的,液压缸14输出端的伸缩杆15与下盒体7相抵,导向条11与滑槽10之间相互滑动连接,实现升降装置5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调整,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高度辅助装置结构牢靠、稳定性好。
29.如图1-图4所示,伸缩筒3内部设置有升降装置5,支撑板2表面设置有伸缩筒3,上支架12顶部设置有连接块13,伸缩筒3顶部设置有识别装置4;
30.在本实施例中,升降装置5在调整高度的同时,带动伸缩筒3同步进行升降,对升降装置5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识别装置4底部通过连接块13与上支架12装配连接,便于对识别装置4进行角度调整,提高机器人使用的灵活性,移动装置1实现该装置的移动使用,便于在不同位置的产品特征进行识别。
31.参照图3,下盒体7共设置有三组,下盒体7呈中心对称均匀分布,增加升降装置5与支撑板2的接触面积,提高升降装置5的稳定性。
32.参照图3,下支架9下端与气缸8输出端装配连接,下支架9与下盒体7内壁滑动连接,下支架9下端与下盒体7内壁的滑动连接,可以实现下支架9向内侧收起,方便改变下支架9的支撑角度。
33.参照图3,导向条11与滑槽10之间相互滑动连接,可以实现下支架9与上支架12之间的相对滑动,以达到调节高度的目的。
34.参照图3,上支架12与识别装置4之间通过连接块13装配,使得识别装置4与上支架12之间可以相对转动,对该装置起到灵活调整高度的目的。
35.参照图4,液压缸14输出端与伸缩杆15套装连接,伸缩杆15下端与下支架9内壁相抵,液压缸14驱动伸缩杆15以实现上支架12在下支架9内壁间的滑移,便于进行高度调整。
36.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37.本实用新型一种可调高度的移动机器人,在使用过程中,调节高度的升降装置5,将下盒体7装配在支撑板2的表面,气缸8的输出端与下支架9适配套装,同时上支架12外壁与下支架9内壁贴合滑动,启动气缸8与液压缸14,气缸8与液压缸14的垂直组合实现高度调节的目的,液压缸14输出端的伸缩杆15与下盒体7相抵,导向条11与滑槽10之间相互滑动连接,实现升降装置5在竖直方向上的高度调整,本实用新型的调节高度辅助装置结构牢靠、稳定性好,升降装置5在调整高度的同时,带动伸缩筒3同步进行升降,对升降装置5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识别装置4底部通过连接块13与上支架12装配连接,便于对识别装置4进行角度调整,提高机器人使用的灵活性,移动装置1实现该装置的移动使用,便于在不同位置的产品特征进行识别,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38.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39.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
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