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血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血管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管支架。


背景技术:

2.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一,其主要风险为破裂出血,具有高死亡率和致残率。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隙出血,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如果蛛网膜下隙出血发生,未经治疗的致死率接近50%,治疗后的致残率高达60%。血流动力学障碍被认为是颅内动脉瘤发生、进展和破裂的一个主要因素。颅内载瘤动脉的重建、纠正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终点目标。
3.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血管内介入治疗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两大类。开颅手术夹闭治疗具有非常高的手术风险,近年来逐渐被更为安全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所取代。而血管介入治疗手段主要依靠两类器械:瘤内扰流器械与瘤颈口导流器械。其中,弹簧圈栓塞术就是瘤内扰流器的典型代表,其依靠瘤内填充弹簧圈来减缓瘤内的血流流速。血流导向装置则是导流器械的代表,其依靠密网结构封堵瘤颈口。相较弹簧圈栓塞术,血流导向装置具有如下几个优点:1、对于巨型、宽颈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可以避免弹簧圈填塞引起的质量占位效应,也能避免弹簧圈的逃逸;2、血流导向装置可以促进瘤颈处血管内膜的修复,重塑血管。
4.在美国专利公开号为us20160361180a1的发明专利中,给出了一种双层血管支架,外层支架采用较粗的金属丝,以提供大的径向支撑力,而内层支架采用较细的金属丝,具有较密的网孔,以提供血流导向的治疗效果。但此设计仍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没有兼顾径向支撑力与血管顺应性:支架整体因外层支架的原因,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力,但支架较硬,在极度迂曲的脑血管环境下,血管顺应性会不佳;2)支架不具有很好的一体性:内外层支架通过机械连接的方式,择取一些点位进行固定,内外层支架有发生错位的风险,且在导管内输送的过程中,会有较大的推送阻力,增加了手术的难度。
5.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2261624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给出了编织支架的加强体,通过在支架两侧增加激光雕刻的加强体,来增强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提高支架在血管内的稳定性,但此类增加支架轴向上的额外连接件的方式,与上述us20160361180a1的发明专利中给出的增加径向上连接件的方式类似,均有着相同的缺陷:支架一体性不佳,导致支架本身稳定程度不高,且具有较大推送阻力,操作难度大。
6.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4180706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给出了一种粗丝与细丝混合编织的支架,该设计方案适用于治疗劲动脉狭窄的领域,粗丝提供大的径向支撑力,细丝提供细密网孔,用来防止血管斑块破碎,提高支架安全性。但当其应用在治疗颅内动脉瘤领域时,由于粗丝与细丝混合编织,会导致动脉瘤颈口位置处的网孔密度不均匀,粗丝编织位置网孔更小,细丝编织位置网孔更大,影响血流导向的作用,降低治疗效果。
7.在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2382692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给出了一种支架不同位置网孔密度不同的编织方案,支架中间部分网孔密,用来保证封堵瘤颈口的作用,支架两端的
网孔稀疏,用来避免对旁支血管的影响。但此设计也存在以下几个弊端:1)支架两侧的编织网格稀疏,会使得支架两侧部位的径向支撑力严重缺失,使得支架两侧内缩,而内缩的部位容易致使血流减缓,诱发血栓,导致血管狭窄;2)支架两侧,编织丝与编织丝之间的束缚减弱,两侧的编织网格容易错乱,编织丝脱离其原本的位置,进一步恶化径向支撑力。
8.现有的支架虽然依靠外层包覆硬支架得到了较大的径向支撑力,但缺失了良好的迂曲血管顺应性与一体性;即使通过粗丝、细丝混合编制的方式整合了径向支撑力与血管顺应性,但又使得支架中间段编制网格大小不一,无法有效的达到减缓瘤内血液流速的效果,影响疗效;而通过降低支架两侧网格密度来提高支架安全性的方案又会降低支架两侧径向支撑力,引起支架两侧内缩,诱发血栓。
9.综上所述,当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导向装置无法很好的兼顾径向支撑力与其它关键性能。鉴于此,故提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10.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方面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血管支架,能够有效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1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血管支架,由编织丝编织形成,沿所述血管支架的长度方向,所述血管支架至少包括远端编织段、中间编织段、近端编织段:
12.所述中间编织段的网孔尺寸小于所述远端编织段的网孔尺寸;和/或,所述中间编织段的网孔尺寸小于所述近端编织段的网孔尺寸;
13.所述远端编织段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的一侧向外扩张;和/或,所述近端编织段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的一侧向外扩张;
14.所述远端编织段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的一侧形成闭环;
15.位于所述远端编织段的编织丝的丝径不小于d1;位于所述中间编织段的编织丝的丝径不大于d2;位于所述近端编织段的编织丝的丝径不小于d3;其中,d2《d1、且d2《d3。
16.优选地,d2/d1=0.8-0.95;d2/d3=0.8-0.95。
17.所述远端编织段、所述中间编织段之间设有第一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编织丝的丝径由d1逐渐减小至d2;和/或,
18.所述近端编织段、所述中间编织段之间设有第二过渡段,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编织丝的丝径由d3逐渐减小至d2。
19.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编织丝的丝径的变化速率恒定;和/或,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编织丝的丝径的变化速率恒定。
20.优选地,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段的编织丝以每10mm长度,丝径减小0.01mm速率变化;和/或,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段的编织丝以每10mm长度,丝径减小0.01mm速率变化。
21.优选地,位于所述中间编织段的编织丝的丝径恒定。
22.优选地,位于所述远端编织段的编织丝的丝径恒定;和/或,位于所述近端编织段的编织丝的丝径恒定。
23.优选地,所述中间编织段的单位英寸的网格数ppi为100-400。
24.优选地,所述远端编织段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的一侧安装有多个第一显影材料,多个第一显影材料绕血管支架的周向间隔布置;和/或,所述近端编织段远离所述中间编织
段的一侧安装有多个第二显影材料,多个第二显影材料绕血管支架的周向间隔布置。
25.优选地,所述第一显影材料、所述第二显影材料均为显影环;所述第二显影材料通过胶水与编织丝粘接;所述第一显影材料压紧在编织丝上。
26.本发明公开的一个方面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27.中间编织段的编织丝的丝径较小,远端编织段的编织丝、近端编织段的编织丝较大。本发明的设计可以很好的综合血管支架在远端、近端与中间所需要的物理性能。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公开的模拟用粗丝编织的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发明公开的模拟用细丝编织的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公开的轴视图;
31.图4为本发明公开的主视图;
32.图5为本发明公开的编织丝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本发明公开的对网孔放大的示意图;
34.图7公开的是模拟用本发明的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结构示意图;
35.图8公开的是模拟在血管中释放本发明的血管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36.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的结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和“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成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8.申请概述:
39.结合图1,申请人模拟用粗丝编织血管支架进行分析:
40.血管支架由均一直径的编织丝所编织而成,且其丝径较大,换句话来讲,血管支架较“硬”。血管支架整体具有较大的径向支撑强度与抗弯曲强度,血管支架的自膨胀会很成功。但是在极度迂曲的血管内,血管支架易改变血管本身的走向,且容易在弯曲部位产生空腔。
41.结合图2,申请人模拟用细丝编织血管支架进行分析:
42.血管支架本体由均一直径的编织丝所编织而成,且其丝径较小,换句话来讲,血管支架较“软”。此时血管支架可以很好的贴合极度迂曲的血管。但是较小的丝径导致其较小的径向支撑力,这样的血管支架容易造成支架在某些部位无法成功完成自膨胀,从而需要借助球囊等外力来辅助进行膨胀,这种异常频发在血管支架的近端与远端,表现为血管支
架两端的“缩口”。
43.下面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44.参照图3-7,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血管支架1,由编织丝s编织形成,沿所述血管支架1的长度方向,所述血管支架1至少包括远端编织段10、中间编织段11、近端编织段12:
45.位于所述远端编织段10的编织丝s的丝径不小于d1;位于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编织丝s的丝径不大于d2;位于所述近端编织段12的编织丝s的丝径不小于d3;其中,d2《d1、且d2《d3。
46.中间编织段11的编织丝s的丝径较小,远端编织段10的编织丝s、近端编织段12的编织丝s较大。
47.本实施例的设计可以很好的综合血管支架在远端、近端与中间所需要的物理性能。
48.在极度迂曲的血管环境下,中间编织段11所处的血管弯曲部位不需要很大的径向支撑强度与抗弯曲强度,而需要较小的抗弯曲强度与很好的顺行性,所以中间编织段11的丝径较小是理想的。中间编织段11具有更小的丝径,编织网格能够更容易通过延展来贴合迂曲的血管内壁,使得血管支架具有更好的迂曲血管顺应性,能够应对处于迂曲血管部分的动脉瘤的治疗,同时也提供了更好的贴壁性能。
49.结合图7,中间编织段11与血管内壁贴合,封闭动脉瘤颈口,逐渐减少血液进入,减少血液与动脉瘤的接触。
50.在血管支架的两端,需要较大的径向支撑强度来防止血管支架两侧发生“缩口”,使血管支架在释放过程中成功的自膨胀,来打开血管支架,所以远端编织段10、近端编织段12的丝径较大是理想的。远端编织段10、近端编织段12具有更大的丝径,增大了血管支架近端、远端的径向支撑力,可以有效防止血管支架因血管的收缩舒张、血流的冲击而发生的术后移位,增强了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稳定性。
51.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d2/d1=0.8-0.95;d2/d3=0.8-0.95。
52.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远端编织段10、所述中间编织段11之间设有第一过渡段13,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段13的编织丝s的丝径由d1逐渐减小至d2。
53.所述近端编织段12、所述中间编织段11之间设有第二过渡段14,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段14的编织丝s的丝径由d3逐渐减小至d2。
54.结合图5,本实施例可以用变径编织丝s编织形成血管支架。
55.通过设置第一过渡段13、第二过渡段14。沿血管支架1的长度方向,编织丝s的丝径是由两端向中间逐渐减小的。
56.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段13的编织丝s的丝径的变化速率恒定;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段14的编织丝s的丝径的变化速率恒定。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段13的编织丝s以每10mm长度,丝径减小0.01mm速率变化;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段14的编织丝s以每10mm长度,丝径减小0.01mm速率变化。
57.第一过渡段13、第二过渡段14为丝径由粗变细的一个过渡部分,第一过渡段13、第
二过渡段14丝径变化的速率应是恒定、均一的。确保了血管支架1在血管内应力在编织丝s上的传递均衡,同时也避免血管支架1因丝径突变而发生扭折。
58.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编织丝s的丝径恒定。中间编织段11的丝径恒定、均一,使得中间编织段11具有均一稳定的网格密度,能够有效的降低动脉瘤内血流流速,保证治疗效果。
59.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远端编织段10的编织丝s的丝径恒定;位于所述近端编织段12的编织丝s的丝径恒定。
60.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编织丝s为镍钛合金、不锈钢、钴铬合金、镍钛诺、镍钴合金的一种或多种。
61.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网孔尺寸小于所述远端编织段10的网孔尺寸;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网孔尺寸小于所述近端编织段12的网孔尺寸。
62.结合图7,血管支架模拟放置在载瘤动脉血管中,远端编织段10与近端编织段12往往会覆盖到颅内动脉瘤两侧的旁支血管。所以为了改善血管支架的编织丝s变径后对旁支血管的影响,将血管支架的网孔尺寸进行上述变化的设计。由此一来,血管支架两端较大的网孔,可以允许血流通过,避免封闭颅内动脉瘤附近的旁支血。中间编织段11具有均一、更细密的网格密度,使得动脉瘤颈口得到有效的封闭。
63.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编织段的单位英寸的网格数ppi为100-400。
64.血流导向装置、血流支架具有多种不同直径大小的规格,以适应不同粗细的血管环境。随着血管支架的直径增大,构成血管支架的变径编织丝s的编织股数也会随之增多,以此来弥补随着血管支架直径增大而减小的网孔密度。
65.该血管支架的网孔为菱形,中间编织段11的网孔边长可以为0.05-0.5mm;远端编织段10的网孔边长可以为1-10mm;所述近端编织段12的网孔边长可以为1-10mm。可以根据血管支架尺寸选择合适的网孔尺寸。
66.所述网孔的长对角的长度为b,宽对角的长度为a,其中,b/a=2.5-3.5。
67.例如,直径规格为的血管支架,其编织丝s的编织股数为72股,中间编织段11的单位英寸的网格数ppi为155,在上述这些条件的控制之下,如图6所示,此规格的血管支架的b/a的比值被控制在2.5-3.5的范围内。
68.由此一来,通过调整变径编织丝s的编织股数以及网孔边长,可以更好的控制不同直径规格的血管支架的中间编织段11具有更加均一、稳定的网孔密度,从而让各规格的血流导向装置都能有稳定的治疗效果。
69.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远端编织段10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一侧向外扩张;所述近端编织段12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一侧向外扩张。
70.结合图8,通过让血管支架的两端向外扩张,可以提高血管支架两端粗丝部分的锚定效果,血管支架的远端阔口的“喇叭状”结构在血管内贴壁,图8中的虚线即为远端扩口结构,由此一来,可以使得血管支架远端在血管内承受更大的应力f,提高血管支架远端与血管之间的摩擦力,实现锚定效果。同时可以有效减小血管支架两端缩口的风险,防止血管支
架因“西瓜子效应”发生移位。
71.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远端编织段10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一侧安装有多个第一显影材料15,多个第一显影材料15绕血管支架的周向间隔布置;所述近端编织段12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一侧安装有多个第二显影材料16,多个第二显影材料16绕血管支架的周向间隔布置。
72.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显影材料15、所述第二显影材料16均为显影环。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显影材料16通过胶水与编织丝s粘接;所述第一显影材料15压紧在编织丝s上。
73.设置第一显影材料15、第二显影材料16,更好地确定血管支架在血管中的位置,提高医生在术中操作的安全、稳定性。
74.作为上述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远端编织段10远离所述中间编织段11的一侧形成闭环。
75.编织丝s由近端编织段12开始,绕一根芯轴卷绕数圈,在远端编织段10处沿相反方向进行回绕,形成闭环结构,最终回到近端编织段12。芯轴用于编织丝s编织形成血管支架。
76.结合图8,在使用时,血管支架1会被导入到预置在血管内的通路导管中,而后推送输送丝带动血管支架在导管内行进,最后将血管支架在合适位置推出导管,进行释放。
77.结合图8,由于远端编织段10的丝径较粗,在血管支架推送出导管后,在血管内释放的过程中,较硬的粗丝容易把血管内壁戳伤。所以此闭环的结构设计,可以避免编织丝s的尖端直接与血管内壁接触,有效地避免了编织丝s变径设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医生在推送血管支架,让血管支架远端锚定血管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调整支架远端锚定位置,此时远端闭环结构能够提高操作的安全性。
78.综上所述,相对于现有的血管支架,本实施例的血管支架1在维持血管支架一体性的基础上,兼具良好的径向支撑力与迂曲血管顺应性;在血管支架1两端丝径变粗后,通过设置闭环、变化网格密度以及血管支架1两端扩口可以维持血管支架1仍具有良好的植入稳定性与安全性。
79.通过检索,没有发现类似的技术。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属于国际首创,兼具良好的径向支撑力与迂曲血管顺应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80.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