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医疗 专利正文
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矫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


背景技术:

2.脊椎矫正学是一门哲学与科学艺术的综合。在指导思想上,注重人体的整体研究,注重人体内部各器官及组织的相互关系,寻求一种维护、修复自然生理与物理平衡的方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脊椎矫正学已不是一门单纯调整脊椎骨的系统性手法,而是宏观地从人体的整体平衡着眼,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奥秘,再从科学实验中寻找依据,以达到调整平衡的目的。
3.现有的脊椎矫治方法有手术、卧床静养等多种方法,但手术矫治治疗创伤大,容易给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很大负担,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脊椎压缩骨折的患者,虽然可以采取卧床静养的方法,但是卧床时间要长,不便于人体成长,而且恢复效果理想程度较低,长期卧床不运动,还容易使得人体促发并发症的问题。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矫治效果较好且便于穿带的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包括脊杆和矫治机构,所述脊杆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矫治机构包括有第一固定块、第一夹杆、第二固定块、第二夹杆、穿带卡块、固带块、束缚带和海绵托块,所述第一固定块和第二固定块的一侧均与脊杆的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内部与第一夹杆一端的外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块的内部与第二夹杆一端的外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穿带卡块,所述穿带卡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带块,所述第二夹杆的内部安装有束缚带,所述脊杆的一侧设置有海绵托块。
7.为了达到便于使用者调节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优选的,所述脊杆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块,所述螺纹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把。
8.为了达到对传动杆固定和限位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优选的,所述螺纹块远离转把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侧转动连接有传动杆。
9.为了达到减缓传动杆挤压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一侧焊接有弹簧,所述弹簧远离限位块的一端与脊杆的内壁焊接。
10.为了达到通过移动海绵托块与病人背部贴合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优选的,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块体,所述第一块
体的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块体,所述第二块体的一侧与海绵托块的一侧固定连接。
11.为了达到便于伤者坐下,提高了伤者的舒适度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优选的,所述脊杆底部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顶部设置有海绵垫。
12.为了达到便于对固定板进行固定和限位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优选的,所述固定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脊杆一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卡勾,所述卡勾的内部与固定杆的外侧卡接。
13.为了达到使用者使用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优选的,所述卡勾顶部的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三块体,所述第三块体的顶部与脊杆的内部固定连接。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该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当需要使用时,将装置穿带在身上,使得海绵托块与伤者的背部贴合,分别转动第一夹杆和第二夹杆,当伤者的腰围过大,使得第一夹杆和第二夹杆无法贴合时,抽出束缚带,将束缚带穿过穿带卡块,并将束缚带上的孔对准固带块进行固定,当使用者的背部与海绵托块无法贴合,感到不舒适时,医护人员可通过转动转把,转把带动螺纹块转动,螺纹块带动传动杆移动,传动杆带动第一块体移动,第一块体带动第二块体移动,进而带动海绵托块移动,进而使得海绵托块与伤者的背部贴合,提高舒适度,解决了手术矫治治疗创伤大,容易给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很大负担,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脊椎压缩骨折的患者,虽然可以采取卧床静养的方法,但是卧床时间要长,不便于人体成长,而且恢复效果理想程度较低,长期卧床不运动,还容易使得人体促发并发症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的结构后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脊杆的结构剖视图;
19.图4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0.图5为图3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21.图中标号:1、脊杆;2、螺纹孔;3、矫治机构;31、第一固定块;32、第一夹杆;33、第二固定块;34、第二夹杆;35、穿带卡块;36、固带块;37、束缚带;38、海绵托块;4、螺纹块;5、转把;6、传动杆;7、限位块;8、弹簧;9、第一块体;10、第二块体;11、固定板;12、固定杆;13、卡勾;14、第三块体;15、海绵垫;16、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图4和图5,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的结构后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脊杆的结构剖视图;图4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
大示意图;图5为图3中b处的结构放大示意图。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包括脊杆1,脊杆1的内部开设有螺纹孔2。
24.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矫治机构3包括有第一固定块31、第一夹杆32、第二固定块33、第二夹杆34、穿带卡块35、固带块36、束缚带37和海绵托块38,第一固定块31和第二固定块33的一侧均与脊杆1的两侧固定连接,第一固定块31的内部与第一夹杆32一端的外侧转动连接,第二固定块33的内部与第二夹杆34一端的外侧转动连接,第一夹杆32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穿带卡块35,穿带卡块35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固带块36,第二夹杆34的内部安装有束缚带37,脊杆1的一侧设置有海绵托块38。
25.参考图2和图4所示,脊杆1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块4,螺纹块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把5。
26.参考图3和图5所示,螺纹块4远离转把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转轴16,转轴16的外侧转动连接有传动杆6。
27.参考图3和图5所示,传动杆6的外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块7,限位块7的一侧焊接有弹簧8,弹簧8远离限位块7的一端与脊杆1的内壁焊接。
28.参考图3和图5所示,传动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块体9,第一块体9的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块体10,第二块体10的一侧与海绵托块38的一侧固定连接。
29.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夹杆32、第二夹杆34便于将装置安装在伤者的身体上,当第一夹杆32和第二夹杆34无法贴合时,抽出束缚带37,将束缚带37穿过穿带卡块35,并将束缚带37上的孔对准固带块36进行固定,当使用者的背部与海绵托块38无法贴合,感到不舒适时,医护人员可通过转动转把5,转把5带动螺纹块4转动,螺纹块4带动转轴16转动,进而带动传动杆6移动,传动杆6带动第一块体9移动,第一块体9带动第二块体10移动,进而带动海绵托块38移动,进而使得海绵托块38与伤者的背部贴合,可根据使用人的实际需求做出调整,进而提高使用者舒适度。
30.参考图1和图2所示,脊杆1底部的外侧转动连接有固定板11,固定板11的顶部设置有海绵垫15。
31.参考图2和图4所示,固定板1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杆12,脊杆1一侧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卡勾13,卡勾13的内部与固定杆12的外侧卡接。
32.参考图4所示,卡勾13顶部的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三块体14,第三块体14的顶部与脊杆1的内部固定连接。
33.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固定板11的顶部设置海绵垫15,便于当使用者需要坐下时,可通过转动卡勾13,卡勾13与固定杆12分离,转动固定板11,使得固定板11转动到另一侧,进而展开固定板11,使用者可坐在海绵垫15上,避免在没有海绵垫15的情况下,坐垫的材质过硬,使得使用者的脊椎受到损伤的情况,进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
3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创伤脊椎压缩骨折矫治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5.当需要使用时,将装置穿带在身上,使得海绵托块38与伤者的背部贴合,分别转动第一夹杆32和第二夹杆34,当伤者的腰围过大,使得第一夹杆32和第二夹杆34无法贴合时,抽出束缚带37,将束缚带37穿过穿带卡块35,并将束缚带37上的孔对准固带块36进行固定,当使用者的背部与海绵托块38无法贴合,感到不舒适时,医护人员可通过转动转把5,转把5带动螺纹块4转动,螺纹块4带动转轴16转动,进而使得螺纹块4带动传动杆6移动,传动杆6
带动第一块体9移动,第一块体9带动第二块体10移动,进而带动海绵托块38移动,进而使得海绵托块38与伤者的背部贴合,提高舒适度,当使用者需要坐下时,可通过转动卡勾13,卡勾13与固定杆12分离,转动固定板11,使得固定板11转动到另一侧,进而展开固定板11,使用者可坐在海绵垫15上,避免在没有海绵垫15的情况下,坐垫的材质过硬,使得使用者的脊椎受到损伤的情况,进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适度,解决了现有的手术治疗创伤大、费用高、有风险,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经济上的很大负担,对于无神经症状的脊椎压缩骨折的患者,可以采取卧床静养的方法,但卧床时间要长,而且恢复效果不理想,还容易发生合并症的问题。
3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