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冷藏车制冷系统机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冷藏车制冷系统机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链物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冷藏车制冷系统机组。


背景技术:

2.冷藏车是低温冷链物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关键设备,是用来运输需要冷冻、冷藏或需要保鲜货物的一种封闭式厢式运输车。是通过制冷机组,源源不断的将冷却后的空气与蒸发箱内的空气进行换热循环,同时通过冷凝器将热量排出车外,以达到制冷保鲜的效果。
3.冷藏车制冷机组包括厢体、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以及连通各部件的管路,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的管路一般采用软管,在软管两端利用钢接头加钢抱箍固定起来,软管强度较低、使用寿命较短,且走向不易进行定型,使用效果不好;另一方面,现有技术中管路是布置在厢体外的,不够美观,且易受到外力干扰,造成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目前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藏车制冷系统机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冷藏车制冷系统机组,包括厢体、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还包括采用金属硬管制成的高压管路、低压管路和排气管路,所述高压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冷凝器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低压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通,所述高压管路的部分管段和低压管路的部分管段位于所述厢体内,所述排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蒸发器连通,其另一端伸出所述厢体后与大气连通。
7.上述技术方案,将与各部件连通的管路采用硬质金属管制成,增加了管路强度,容易对管路走向布置进行定型,同时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的部分管段位于厢体内,整体看起来较美观,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太大外力干扰,使用寿命较长,使用效果较好。
8.优选地,所述高压管路包括厢内高压管段和与该厢内高压管段连通的厢外高压管段,所述厢内高压管段由多段管路依次连接后形成;
9.所述低压管路包括厢内低压管段和与该厢内低压管段连通的厢外低压管段,所述厢内低压管段由多段管路依次连接后形成。
10.优选地,所述厢内高压管段和厢内低压管段并排设置,且该厢内高压管段和厢内低压管段通过管子固定压板固定在所述厢体的内壁上。
11.该方案,通过管子固定压板将厢内高压管段和厢内低压管段固定在厢体内壁上,避免运输过程中出现松脱,提高使用效果。
12.优选地,所述厢外高压管段和厢外低压管段位于所述厢体的下方,且该厢外高压管段和厢外低压管段的走向布置相同。
13.优选地,所述厢外高压管段包括水平高压管段和压排高压管段,所述水平高压管
段的一端与所述厢内高压管段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压排高压管段连接,所述压排高压管段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14.所述厢外低压管段包括水平低压管段和压排低压管段,所述水平低压管段的一端与所述厢内低压管段连接,其另一端与压排低压管段连接,所述压排低压管段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15.优选地,还包括高压软管和低压软管,所述高压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压排高压管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16.所述低压软管的一端与所述压排低压管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17.该方案,与压缩机连接处的管段采用高压软管和低压软管,以减轻压缩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
18.优选地,所述压排高压管段靠近所述水平高压管段的一端设有高压加注口,所述压排低压管段靠近所述水平低压管段的一端设有低压加注口。
19.该方案,将高、低压加注口设在压排高压管段和压排低压管段上,且位于车厢下方,以便人占在车旁就可以进行操作,也方便了维修和维护,
20.优选地,所述压排高压管段和压排低压管段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车辆底盘上。
21.优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固定板,该固定板上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孔,在其中一个连接孔内设连接柱,该连接柱上套设有减震橡胶套,所述减震橡胶套上套设有支撑座,该支撑座上设有高压套筒和低压套筒,所述压排高压管段穿设在该高压套筒上,所述压排低压管段穿设在该低压套筒上。
22.该方案,一方面通过固定支架上的高压套筒和低压套筒对压排高压管段和压排低压管段进行固定,另一方面设计的减震橡胶套也可起到减震作用,提高了整个管路的稳定性,提高了使用效果。
23.优选地,所述减震橡胶套的外周设一圈卡槽,所述支撑座卡接在该卡槽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将与蒸发器、冷凝器和压缩机连通的管路采用硬质金属管制成,增加了管路强度,容易对管路走向布置进行定型,同时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的部分管段位于厢体内,整体看起来较美观,使用过程中不会受到太大外力干扰,提高了使用寿命,使用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图1中去掉厢体前板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图2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图3的右视图;
28.图5为与压缩机连通的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29.图6为图1中的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试验例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实用新型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施例,凡基于本

技术实现要素:
所实现的
技术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33.如附图1-附图6所示的一种冷藏车制冷系统机组,包括厢体1、蒸发器3、冷凝器2和压缩机4,蒸发器3位于厢体1内,冷凝器2位于厢体1外,且蒸发器3和冷凝器2都是位于厢体1顶部位置,压缩机4位于车辆底盘下方。
34.还包括采用金属硬管制成的高压管路5、低压管路6和排气管路7,高压管路5的一端与冷凝器2连通,其另一端与压缩机4连通。低压管路6的一端与蒸发器3连通,另一端与压缩机4连通,高压管路5的部分管段和低压管路6的部分管段位于厢体1内,排气管路7的上端与蒸发器3连通,其下端伸出厢体1后与大气连通。
35.从图2、图3和图5可看出,高压管路5包括厢内高压管段51和与该厢内高压管段51连通的厢外高压管段,厢内高压管段51沿竖直方向布置,厢外高压管段位于厢体1的下方,厢内高压管段51由多段管路通过管路压板依次连接后形成。厢外高压管段包括依次相连通的水平高压管段52、压排高压管段53和高压软管54,水平高压管段52和压排高压管段53由金属硬管制成,水平高压管段52的一端通过管路压板与厢内高压管段51的下端连接,水平高压管段52的另一端向下弯折后通过管路压板与压排高压管段53连接,且水平高压管段52上的两个管路压板的接头上设均设有两个密封圈进行密封,提高密封效果。高压软管54的一端与压排高压管段53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4连通。
36.压排高压管段53靠近水平高压管段52的一端设有高压加注口91。
37.低压管路6包括厢内低压管段61和与该厢内低压管段61连通的厢外低压管段,厢内低压管段61在厢体1内沿竖直方向设置,厢内低压管段61由多段管路通过管路压板连接后形成。
38.本实施例中厢内高压管段51和厢内低压管段61并排设置,且该厢内高压管段51和厢内低压管段61通过管子固定压板11固定在厢体1的内壁上,提高稳定性,以防运输时的松脱。
39.厢外高压管段和厢外低压管段均位于厢体1的下方,且该厢外高压管段和厢外低压管段的走向布置相同,即厢外高压管段和厢外低压管段在厢体1下方折弯后往汽车底盘的大梁方向延伸,而后沿着大梁走向压缩机连接口。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水平高压管段52和水平低压管段62是在厢体1下方底部折弯后往汽车底盘的大梁方向延伸,其轴心线与水平面平行,压排高压管段53和压排低压管段63是沿着大梁走向压缩机4方向。
40.从图5可看出,厢外低压管段包括依次连通的水平低压管段62、压排低压管段63和低压软管64,水平低压管段62和压排低压管段63由金属硬管制成,水平低压管段62的一端
通过管路压板与厢内低压管段61的下端连接,另一端向下弯折后通过管路压板与压排低压管段63连接,且水平低压管段62上的两个管路压板的接头上设均设有两个密封圈进行密封,提高密封效果。低压软管64的一端与压排低压管段63连接,另一端与压缩机4连通。
41.压排低压管段63靠近水平低压管段62的一端设有低压加注口92。
42.从图6结合图5可看出,压排高压管段53和压排低压管段63通过固定支架8固定在车辆底盘上。固定支架8包括固定板81,该固定板81上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孔87,在其中一个连接孔87内设连接柱82,该连接柱82上套设有减震橡胶套83,减震橡胶套83上套设有支撑座84,该支撑座84上设有高压套筒85和低压套筒86,高压套筒85和低压套筒86位于减震橡胶套83的两侧,压排高压管段53穿设在该高压套筒85上,压排低压管段63穿设在该低压套筒86上。本实施例中在减震橡胶套83的外周设一圈卡槽,支撑座84卡接在该卡槽上,当然也可以是其他设置方式。
43.本实施例中未列出的具体结构可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44.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