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现有的双贯流无风感空调的两个出风口往往在侧面,当需要导风功能时,现常采用在导风板上打孔,打散气流实现无风感的方式,或者使用旋流双层板进行导风,同时实现导风功能与无风感功能,但是这种方式会出现漏风情况,导风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通过设置散风件在散风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转动,设置导风件在导风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可实现无风感模式,也可以对空调器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导向,导风效果好。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
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部形成有连通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散风件,所述散风件设置于所述风道内且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散风件可选择地在散风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散风位置,所述散风件与所述出风口正对,在所述避让位置,所述散风件位于所述风道的一侧以避让所述出风口;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导风件可选择地在导风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在所述导风位置,所述导风件至少部分脱离所述风道以对由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导向,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导风件位于所述风道的一侧以避让所述出风口。
6.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设置散风件在散风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转动,设置导风件在导风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转动,可实现无风感模式,也可以对空调器室内机的气流进行导向,空调器室内机功能性提高,并且导风效果好,送风舒适性提高。
7.可选地,所述导风件上形成有避让空间,所述散风件的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避让空间内。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件包括:导风板;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导风板的上下两端且位于所述散风件的上下两侧,所述第一支撑板可枢转地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导风板限定出所述避让空间。
9.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所述风道的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沿所述导风件转动轨迹延伸。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件构造为凸出于所述第一支撑板的弧形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件构造为与所述限位筋配合的弧形限位槽。
11.优选地,所述导风板构造为弧形板,所述导风件处于导风位置时所述弧形板朝向
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凸出。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件包括:散风部,所述散风部适于降低流经所述散风部气流的风压;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散风部的上下两端;枢转轴,所述枢转轴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枢转轴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壳体上。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置有避让所述枢转轴的避让缺口。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部包括:散风板,所述散风板在高度方向延伸且在所述散风件处于散风位置时与所述出风口正对;散风元件,所述散风元件构造为设置于所述散风板上的多个散风微孔和/或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散风板上的旋流件。
15.可选地,所述散风板包括:第一散风板,所述第一散风板在高度方向延伸且设置有密集排布的多个所述散风微孔;第二散风板,所述第二散风板在高度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散风板重叠设置,所述第二散风板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旋流件,所述旋流件的旋转轴与水平方向平行设置。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风部还包括:导风叶,所述导风叶可在上下方向摆动地设置于所述散风板上,所述导风叶构造为与所述旋流件一一对应的多个;连杆,所述连杆在所述导风叶的摆动方向延伸且分别与每个所述导风叶相连;导风叶驱动件,所述导风叶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上且适于驱动所述连杆在上下方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导风叶。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散风件相连且适于驱动所述散风件在所述散风位置与所述避让位置之间转动;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导风件相连且适于驱动所述导风件在所述导风位置与所述收纳位置之间转动。
18.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室内机。
19.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空调器室内机,可实现无风感模式,也可以对空调器的气流进行导向,空调器功能性提高,并且导风效果好,送风舒适性提高
20.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21.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一种模式的立体外形图;
23.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俯视截面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另一种模式的立体外形图;
25.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俯视截面图;
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再一种模式的立体外形图;
27.图6是图5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俯视截面图;
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部分零件爆炸图;
29.图8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部分放大图;
30.图9是图7所示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另一部分放大图;
31.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散风部的零件爆炸图。
32.附图标记:
33.空调器室内机100、
34.壳体1、
35.出风口11、
36.风道12、第二限位件121、弧形限位槽1210、
37.散风件2、
38.散风部21、散风板211、第一散风板2111、第二散风板2112、散风元件212、旋流件2121、导风叶213、连杆214、导风叶驱动件215、
39.第二支撑板22、
40.枢转轴23、
41.导风件3、
42.导风板31、
43.第一支撑板32、第一限位件321、避让缺口322、
44.转轴33、
45.第一驱动件4、
46.第二驱动件5、
47.散风位置10、避让位置20、导风位置30、收纳位置40、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50.下面参考图1-图10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
5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散风件2和导风件3,壳体1起到支撑与保护内部元件的作用,壳体1位于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外周,进风口设置在壳体1上,空调器室内机100中的将气流从进风口吸入,经过换热后从出风口11导出并参与室内换热,气流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内部流动,以与蒸发器等换热元件进行换热,气流可以在在风道12内流动,风道12用于对气流导向,以将气流由进风口导向出风口11。
52.散风件2被构造成用于打散空气,气流流经散风件2时大股气流被打散成小股气
流,散风件2可减小气流的流速,降低气流的冲击力,并且可增大气流的吹拂面积。散风件2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内部,在散风位置10和避让位置20之间转动,当散风件2转动至散风位置10时,如图5和图6所示,散风件2覆盖在出风口11处,气流从风道12向出风口11流出,在气流流动至散风件2时被打散,大股气流被打散成小股气流,气流的冲击力降低,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气流吹拂感觉降低,从而实现无风感模式。而当散风件2转动至避让位置20时,如图1和图2所示,出风口11处不被遮挡,气流直接从出风口11流出,对室内进行换热。
53.导风件3可对气流进行导向,引导气流流向特定方向,导风件3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1上,在导风位置30和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当导风件3转动到导风位置30时,如图2所示,导风件3可对气流进行导向,引导气流流向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前方,使气流能够精准地流向目标区域,气流的导向精准,送风更加准确。而当导风件3转动到收纳位置40时,如图6所示,导风件3紧贴风道12侧壁设置,导风件3不会阻挡气流,使气流顺利流向出风口11。
54.可以理解的是,当散风件2转动至散风位置10时,气流的流速低,风感不明显,气流可自然逸散至室内进行换热,此时对气流进行导向作用并不大,对无风感的气流进行导向的导风效果提升不大,因此在散风件2转动至散风位置10时,导风件3常常转动至收纳位置40,不影响气流的流动,实现无风感模式,而当散风件2转动至避让位置20时,导风件3转动至导风位置30,将出风口11处气流导向流出,提升导风效果。当然,在散风件2转动至散风位置10时,导风件3也是可以转动至导风位置30的,在散风件2转动至避让位置20时,导风件3也是可以转动至收纳位置40的,散风件2和导风件3为相互独立设置,在转动时并不会产生运动干涉,提高散风件2和导风件3的运动流畅性。
55.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通过设置散风件2在散风位置10与避让位置20之间转动,设置导风件3在导风位置30与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可实现无风感模式,也可以对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气流进行导向,空调器室内机100功能性提高,并且导风效果好,送风舒适性提高。
56.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1为对称设置在壳体1的左右两侧,在出风口设置有可移动的开关门,开关门移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当空调器室内机100未开机时,如图3和图4所示,开关门位于出风口11处,散风件2位于避让位置20,导风件3位于收纳位置40,散风件2和导风件3都被收纳在壳体1内部,空调器室内机100外观整洁。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开始工作时,开关门移动以打开出风口11,进入自然风模式时,散风件2位于避让位置20,导风件3位于收纳位置40,散风件2上的散风部21位于风道12内,对气流起到分流作用,出风口11处不被遮挡,气流直接从出风口11流出,对室内进行换热。当空调器室内机100进入导风模式时,如图1和图2所示,开关门位于壳体1外,打开出风口11,散风件2位于避让位置20,但是散风件2上的散风部21位于风道12内,位于气流的流通路径上,散风件2的导风叶213辅助起到导流作用,可调节气流的上下方向流向,导风件3转动到导风位置30,导风件3可对气流进行导向,引导气流流向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前方,对气流的导向性好。当空调器室内机100进入无风感模式时,如图5和图6所示,开关门位于壳体1外,打开出风口11,散风件2转动至散风位置10,导风件3转动至收纳位置40,散风件2覆盖在出风口11处,气流从风道12向出风口11流出,流到散风件2时被打散,大股气流被打散成小股气流,气流的冲击力降低,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气流吹拂感觉降低,从而实现无风感模式。
57.可选地,如图7所示,导风件3上形成有避让空间,散风件2的至少部分收容于避让空间内。
58.散风件2处于避让位置20、导风件3处于收纳位置40时都位于壳体1的内部,将导风件3形成有避让空间,散风组件可至少部分收容在导风件3上,可节约布置位置,避让壳体1内的其他元件,并且降低对风道12的遮挡,提升气流的流畅性。散风件2可至少部分收容在导风件3的避让空间,在散风件2与导风件3相对运动时,不会因为布置问题发生运动干涉,提高散风件2和导风件3的运动流畅性。
59.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导风件3包括:导风板31和第一支撑板32,第一支撑板32设置于导风板31的上下两端且位于散风件2的上下两侧,第一支撑板32可枢转地设置于壳体1上,第一支撑板32与导风板31限定出避让空间。
60.第一支撑板32与导风板31相连的一端尺寸较长,另一端则较小,第一支撑板32形成类三角形,位于导风板31上下两侧的第一支撑板32以及导风板31共同限定出避让空间,散风件2可收容在两个第一支撑板32之间,相比于将导风件3制成壳体1结构,导风板31作为壳体1的一个面,这种布置形式的导风件3的重量更轻,可提高导风件3转动的灵活性,并且可形成避让出散风件2的避让空间,降低布置难度,避免散风件2与导风板31之间的运动干涉。
6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风件3还包括转轴33,转轴33位于第一支撑板32远离导风件3的一端,转轴33分别位于上下两个第一支撑板32上,导风板31和第一支撑板32可绕转轴33的轴线旋转,在导风位置30与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
62.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板32上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21,风道1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第一限位件321配合的第二限位件121,第二限位件121沿导风件3转动轨迹延伸。
63.第二限位件121的轨迹为导风板31在转动时在风道12内壁上的运动轨迹,第一支撑板32上设置的第一限位件321与第二限位件121配合,从而限定导风件3的运动轨迹,对导风件3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第一支撑板32设置在导风板31的上下两端,上下第一支撑板32上都设置有第一限位件321,而位于导风板31的上下两端的风道12的内壁上都设置有配合的第二限位件121。
64.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限位件321为凸出的弧形限位筋,第二限位件121为弧形限位槽1210,第一限位件321配合在第二限位件121中活动,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限位件121的两端设置有弹性装置,对第一限位件321起到运动限位和保护作用,第一限位件321在第二限位件121内活动,运动到第二限位件121的形状边缘即会碰触到弹性装置,对第一限位件321运动限位,避免第一限位件321运动脱出,并且弹性装置可缓冲,降低第一限位件321对第二限位件121的冲击力,提高安全性,提升使用寿命。
65.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321还可构造为槽结构,第二限位件121构造为与槽配合的凸出结构,第一限位件321和第二限位件121配合对导风件3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这种设计方式也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66.优选地,如图7所示,导风板31构造为弧形板,导风件3处于导风位置30时弧形板朝向远离出风口11的方向凸出。
67.导风板31在导风位置30时,相比于直线形结构,弧形结构对气流的导向作用较好,降低气流在导风面上的损耗。而当导风板31处于收纳位置40时,弧形板朝向风道12侧壁的
方向凸出,导风板31的弧形与风道12侧壁形状相近,位于收纳位置40时占据空间较低,便于布置收纳在收纳位置40,并且可降低对风道12内的气流阻挡,气流在风道12内运动流畅,降低气流的损耗。
68.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散风件2包括:散风部21、第二支撑板22和枢转轴23,散风部21适于降低流经散风部21气流的风压,二支撑板设置于散风部21的上下两端,枢转轴23的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支撑板22,枢转轴23的另一端设置于壳体1上。
69.散风件2的散风部21适用于打散空气,第二支撑板22对散风部21起到支撑作用,第二支撑板22与散风部21相连的一端尺寸较长,另一端则较小,第二支撑板22形成类三角形结构,枢转轴23位于第二支撑板22远离散风部21的一端,枢转轴23分别位于上下两个第二支撑板22上,散风部21和第二支撑板22可绕枢转轴23在散风位置10与避让位置20之间转动。
70.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板32上设置有避让枢转轴23的避让缺口322。
71.第一支撑板32上设置有避让缺口322,可让枢转轴23穿过避让缺口322与壳体1相连。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避让缺口322为不规则的带弧度的缺口,散风件2和导风件3均为运动元件,散风件2和导风件3之间存在相对运动关系,因此,避让缺口322不能为单单避让枢转轴23穿过的孔洞,避让缺口322还需避让散风件2与导风件3在相对运动时枢转轴23的位置,因此避让缺口322为面积较大的缺口,而弧形的避让缺口322可降低枢转轴23与第一支撑板32的冲击效果,降低枢转轴23与第一支撑板32的摩擦力,提高枢转轴23的运动流畅度。
72.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散风部21包括:散风板211和散风元件212,散风板211在高度方向延伸且在散风件2处于散风位置10时与出风口11正对,散风元件212构造为设置于散风板211上的多个散风微孔和/或可转动地设置于散风板211上的旋流件2121。
73.散风板211为散风部21的主体框架,起到支撑与定位作用,而散风元件212为主要起到打散气流,降低流经气流的风压的作用。具体地,散风元件212可选用为布置在散风板211上的多个散风微孔,当气流流经散风板211时,通过散风微孔被打散成微股气流从散风微孔送出。散风元件212还可选用为可转动地设置于散风板211上的旋流件2121,在气流流经旋流件2121时,气流流动带动旋流件2121进行转动,从而将气流打碎成为小股气流。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旋流件2121可为旋流风扇,可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旋流风扇转动,旋流风扇转动时不但可将通过气流打散,还可对气流起到导向作用,将气流导向出风口11外排出。
74.可选地,如图10所示,散风板211包括:第一散风板2111和第二散风板2112,第一散风板2111在高度方向延伸且设置有密集排布的多个散风微孔,第二散风板2112在高度方向延伸且与第一散风板2111重叠设置,第二散风板2112上可转动地设置有旋流件2121,旋流件2121的旋转轴33与水平方向平行设置。
75.散风板211可为重叠设置的双层板,第一散风板2111上设置有密集排布的多个散风微孔,当气流流经散风板211时,通过散风微孔被打散成微股气流从散风微孔送出。第二散风板2112上布置有多个安装通孔,每个安装通孔处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旋流件2121,旋流件2121沿水平方向的旋转轴33旋转,将气流水平方向导出。
76.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9所示,散风部21还包括:导风叶213、连杆214和导风叶驱动件215,导风叶213与旋流叶一一对应设置,导风叶213也安装在安装通孔处,多个导风叶213通过连杆214相互连接,通过导风叶驱动件215驱动连杆214在上下方向移动来调整导风叶213的动作,从而驱动气流从散风部21打碎流出。
77.导风叶驱动件215位于散风件2的上第二支撑板22的上部,导风叶驱动件215与位于上端的枢转轴23组合安装,在散风部21绕着枢转轴23转动时,枢转轴23与散风部21的间距不变,便于导风叶驱动件215驱动连杆214的移动。
7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导风叶213与连杆214的连接处设置有滑槽,导风叶213通过连接轴连接于滑槽处,当导风叶驱动件215控制连杆214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时,由于连接轴和滑槽的配合,使得导风叶213可以通过转动轴进行转动,同时将旋流叶与转动轴配合连接,摆叶即可带动位于安装通孔的旋流件2121进行转动,通过导风叶213和旋流件2121的转动可将通过散风部21的气流打散。
79.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4和第二驱动件5,第一驱动件4与散风件2通过枢转轴23相连,第一驱动件4驱动枢转轴23转动,从而驱动散风件2在散风位置10与避让位置20之间转动,第二驱动件5与导风件3通过转轴33相连,第二驱动件5驱动转轴33转动,从而驱动导风件3在导风位置30与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
8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驱动件4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一电机轴,第一电机布置在壳体1的底部,第一电机轴与位于下侧的第二支撑板22上的枢转轴23相连,第一电机驱动第一电机轴转动,从而带动枢转轴23转动。第二驱动件5包括第二电机和第二电机轴,第二电机轴与位于下侧的第一支撑板32上的转轴33相连,第二电机驱动第二电机轴转动,从而带动转轴33转动。具体地,在壳体1处形成有转轴旋转壳,转轴旋转壳为中空壳体,转轴33和一部分以及第一支撑板32收容在转轴旋转壳中,转轴旋转壳与转轴33对应设置且均为两个,转轴旋转壳对内部的转轴33起到支撑与保护作用,避免转轴33与导风件3发生运动干涉,提高导风件3的运动安全性。
81.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8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任一项的空调器室内机100,通过设置散风件2在散风位置10与避让位置20之间转动,设置导风件3在导风位置30与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可实现无风感模式,也可以对空调器的气流进行导向,空调器功能性提高,并且导风效果好,送风舒适性提高。
83.下面参考图1到图10描述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结构和工作过程。
8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散风件2、开关门和导风件3。在壳体1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11,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出风口11为对称设置在壳体1的左右两侧,在出风口设置有可移动的开关门,开关门移动以打开或者关闭出风口11,壳体1内部形成有连通进风口与出风口11的风道12,气流在空调器室内机100内部进行换热的过程就在风道12内流动。
85.散风件2被构造成用于打散空气,气流流经散风件2时大股气流被打散成小股气流,散风件2可减小气流的流速,降低气流的冲击力,并且可增大气流的吹拂面积,散风件2设置于风道12内且可转动地设置于壳体1上,在散风位置10和避让位置20之间转动。导风件
3可对气流进行导向,导风件3为弧形板,从而可以引导气流流向特定方向,导风件3可转动的设置在壳体1上,在导风位置30和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
86.导风件3包括:导风板31、第一支撑板32和转轴33,第一支撑板32设置于导风板31的上下两端且位于散风件2的上下两侧,第一支撑板32的一端与导风板31相连,另一端与转轴33相连,导风板31和第一支撑板32可绕转轴33的轴线旋转,在导风位置30与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第一支撑板32上设置有凸出于第一支撑板32的弧形限位筋,风道12的内壁上设置有与弧形限位筋相配合的弧形限位槽1210,弧形限位槽1210沿导风件3转动轨迹延伸。
87.散风件2包括:散风部21、第二支撑板22和枢转轴23,散风部21适用于打散空气,散风部21包括:第一散风板2111、第二散风板2112、旋流件2121、导风叶213、连杆214和导风叶驱动件215,第一散风板2111和第二散风板2112重叠设置,在高度方向延伸且在散风件2处于散风位置10时与所述出风口11正对,第一散风板2111密集排布有多个散风微孔,第二散风板2112上布置有多个安装通孔,每个安装通孔处对应设置可转动的旋流件2121,旋流件2121沿水平方向的旋转轴33旋转,将气流水平方向导出,导风叶213与旋流叶一一对应设置,导风叶213也安装在安装通孔处,多个导风叶213通过连杆214相互连接,通过导风叶驱动件215驱动连杆214在上下方向移动来调整导叶片的动作,从而驱动气流从散风部21打碎流出。
88.导风板31与第一支撑板32限定出避让空间,散风件2的部分收容在避让空间中,第一支撑板32上还设置有避让枢转轴23的避让缺口322。空调器室内机10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4和第二驱动件5,第一驱动件4与散风件2通过枢转轴23相连,从而驱动散风件2在散风位置10与避让位置20之间转动,第二驱动件5与导风件3通过转轴33相连,第二驱动件5驱动转轴33转动,从而驱动导风件3在导风位置30与收纳位置40之间转动。
89.当空调器室内机100未开机时,如图3和图4所示,开关门位于出风口11处,散风件2位于避让位置20,导风件3位于收纳位置40,散风件2和导风件3都被收纳在壳体1内部,空调器室内机100外观整洁。当空调器室内机100开始工作,开关门移动以打开出风口11,进入自然风模式时,散风件2位于避让位置20,导风件3位于收纳位置40,散风件2上的散风部21位于风道12内,对气流起到分流作用,出风口11处不被遮挡,气流直接从出风口11流出,对室内进行换热。当空调器室内机100进入导风模式时,如图1和图2所示,开关门位于壳体1外,打开出风口11,散风件2位于避让位置20,但是散风件2上的散风部21位于风道12内,位于气流的流通路径上,散风件2的导风叶213辅助起到导流作用,可调节气流的上下方向流向,导风件3转动到导风位置30,导风件3可对气流进行导向,引导气流流向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前方,对气流的导向性好。当空调器室内机100进入无风感模式时,如图5和图6所示,开关门位于壳体1外,打开出风口11,散风件2转动至散风位置10,导风件3转动至收纳位置40,散风件2覆盖在出风口11处,气流从风道12向出风口11流出,流到散风件2时被打散,大股气流被打散成小股气流,气流的冲击力降低,气流不会直吹用户,气流吹拂感觉降低,从而实现无风感模式。
90.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
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9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