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分路体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分路体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路体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中的分路体用于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换热器的各个回路中,以提高换热器与制冷剂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的温度调节效果。分路体的进液端一般通过进液管与节流组件等连接,由于进液管一般存在弯折转向,制冷剂受离心力的作用,在进液管转弯处外侧的流速较大,而内侧的流速较小,不同流速的制冷剂进入分路体后,流入不同支路的流速也各不相同,导致分路体向换热器各个回路分流不均,而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即现有分路体使用时,若输入液体存在流速不均的情况,则分路体向外分流的均匀度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分路体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分路体使用时,若输入液体存在流速不均的情况,则分路体向外分流的均匀度也较差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路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储液腔,所述壳体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与外部的导流筒,所述储液腔与所述导流筒的内端口相对的腔壁设有分流体,所述分流体的有效分流部处于所述导流筒的出液范围内,且所述导流筒的内端口及所述有效分流部均高于所述储液腔的储液区域;所述储液区域相应的腔壁设有多个高度一致的出液孔。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使用时,由导流筒流入的液体能够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处理后向出液孔输液,则储液区域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导流筒内流体流速不均匀直接向出液孔分流造成分流不均情况的发生;此外,经内端口流出的液体首先流向分流体,并在分流体的导流作用下向四周分散流动,通过分散液体流入储液区域的集中性,相应降低液体流入储液腔内对储液区域储存液体造成的扰动,从而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效果,相应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分流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分路体的分流均匀性。
6.可选地,所述导流筒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且所述导流筒的内端口延伸至所述储液腔内。外部液体自下向上经导流筒流出,在分流体的导流作用下向四周分散流动,向储液区域输液的过程对储液区域液体造成的扰动较小,相应地,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分流的均匀性更高。
7.可选地,所述导流筒于所述储液腔内竖直延伸。经导流筒和分流体分散流下的液体向四周分散的均匀度及落入储液区域的均匀度更高,对储液区域液体造成局部扰动更小,相应进一步提高分路体向外的分流均匀性。
8.可选地,所述导流筒位于所述储液腔的底腔壁的中心位置。经导流筒和分流体分散流下的液体范围与环状储液区域的范围一致,从而进一步提高流体分散落入储液区域的均匀度,进而提高分路头的分流均匀度。
9.可选地,所述分流体为锥形体,所述锥形体的尖端朝向所述导流筒,且所述锥形体与所述导流筒共轴线。锥形体能够使导流筒输入的液体向环状储液区域分散的均匀度更高,相应进一步降低液体下落对储液区域造成的扰动,并提高扰动均匀性,进而提高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分流的均匀性。
10.可选地,所述锥形体经所述导流筒的内端口伸入,且所述锥形体与所述导流筒之间形成环形间隙。经锥形体分散抛出的流体向下落至储液区域液面的速度及力度均有所降低,且分散抛出的流体能够流至储液腔的侧壁,并在侧壁的导流作用下向下于储液区域的四周流入,对储液区域液体的扰动更小,相应有效确保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状态,从而提高储液区域向各个分流孔分流的均匀性。
11.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底壳和盖设于所述底壳顶部开口的顶盖,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壳共同围成所述储液腔,所述分流体设于所述顶盖的顶内壁,所述导流筒设于所述底壳的底部。壳体由底壳和顶盖两部分拼接形成,加工便捷度及精度均更高,相应能够有效提高壳体的加工良率,并降低其加工成本。
12.可选地,多个所述出液孔均位于所述储液腔的底腔壁。储液区域的最低液位不受出液孔进液口的高度限制,从而提高分路体的使用便捷性;能够有效确保出液孔进液口高度的一致性,且加工出液孔的便捷度、位置精确度更高,加工成本更低。
13.可选地,多个所述出液孔沿所述储液腔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环状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输出液体的一致性较高,相应地,进一步确保各个出液孔向外分流的均匀性。
14.可选地,所述出液孔包括共轴线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所述第一孔段连通于所述储液腔与所述第二孔段之间,所述第二孔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孔段,所述第二孔段与所述第一孔段的端面形成出液止位台阶。出液止位台阶的设置,能够对出液管与出液孔的连接深度进行限位,以减少出液管向内伸入储液腔内,对出液孔分流均匀性造成的不良影响;还能够减少液体对出液管端面冲击导致出液管向外松脱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出液管与出液管的连接牢固度。
15.和/或,所述导流筒的筒内孔包括共轴线的第三孔段和第四孔段,所述第三孔段连通于所述储液腔与所述第四孔段之间,所述第四孔段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孔段,所述第四孔段与所述第三孔段的端面形成进液止位台阶。进液止位台阶的设置,不仅能够减少进液管直接伸入储液腔内对进液造成的不良影响,还能够减少液体流动过程对进液管端面造成的外推作用,从而确保导流筒的正常导流作用,并提高进液管与筒内孔的连接牢固度。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分路体。空调器中使用上述分路体向换热器的各个回路分流冷媒,使用时,冷媒通过进液管输入分路体的储液腔,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作用后,然后分流至各个分液孔,进而经各个毛细管向换热器的各个回路输送冷媒,从而减少进液管中冷媒流速不均对各个毛细管分流均匀度造成的影响,使得流经各个回路的冷媒的流量及速度均匀度较高,冷媒与换热器各个回路的换热效率相应也较高,从而提高空调器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效果。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与毛细管及进液管连接时的剖视图,其中,箭头表示流体流动方向;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的外形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分路体的第一形式剖视图,其中分流体的端部伸入导流筒内;
21.图4为图2中分路体的第二形式剖视图,其中分流体的端部位于导流筒外;
22.图5为图2中底壳的剖视图;
23.图6为图2中底壳的俯视图;
24.图7为图2中底壳的仰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0-分路体;20-毛细管;30-进液管;100-壳体;110-底壳;120-顶盖;130-储液腔;140-出液孔;141-第一孔段;142-出液止位台阶;143-第二孔段;200-导流筒;210-筒内孔;211-第三孔段;212-进液止位台阶;213-第四孔段;300-分流体;400-环形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8.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路体10,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内形成储液腔130,壳体100设有连通储液腔130与外部的导流筒200,储液腔130与导流筒200的内端口相对的腔壁设有分流体300,分流体300的有效分流部处于导流筒200的出液范围内,且导流筒200的内端口及有效分流部均高于储液腔130的储液区域;储液区域相应的腔壁设有多个高度一致的出液孔140。
29.本实施例提供的分路体10,包括作为中转储液件的壳体100、用于向壳体100内部储液腔130输入液体的导流筒200、用于对导流筒200输入液体进行分流以降低液体对储液腔130内液体造成扰动的分流体300,以及设于壳体100下部区域用于向外分流输出液体的出液孔140。
30.使用时,外部液体流入导流筒200,并经导流筒200朝向储液腔130内部的内端口流出,流出的液体经过分流体300的分散导流作用后输入储液腔130的储液区域,由于出液孔140位于储液区域所在的腔壁,则储液区域的液体能够经出液孔140向外流出,并分流至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分路体10对液体的分流。其中,导流筒200不断向储液区域输液,出液孔140不断向外排液,储液区域的液体近似呈动态平衡状态,由导流筒200流入的液体能够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处理后向出液孔140输液,则储液区域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导流筒200内流体流速不均匀直接向出液孔140分流造成分流不均情况的发生;并且,多个出液孔140高度一致,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出液孔140施加的压强一致,从而确保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液体的均匀性。此外,由于分流体300的有效分流部处于导流筒200的出液范围内,则经内端口流出的液体首先流向分流体300,并在分流体300的导流作用下向四周分散
流动,通过分散液体流入储液区域的集中性,相应降低液体流入储液腔130内对储液区域储存液体造成的扰动,从而提高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效果,相应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分路体10的分流均匀性。
31.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所示,多个出液孔140可以均位于储液腔130的底腔壁。出液孔140的进液口位于储液区域的底部,则储液区域的最低液位不受出液孔140进液口的高度限制,储液区域储存有液体时即可经出液孔140分流输出,从而提高分路体10的使用便捷性;此外,于壳体100的底壁开设出液孔140,能够有效确保出液孔140进液口高度的一致性,且加工出液孔140的便捷度更高,从而提高分路体10中出液孔140的位置精确度,相应提高各个出液孔140的出液均匀性,并降低分路体10的加工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液孔140也可以位于储液腔130的侧壁,且沿侧壁的周向等高间隔排布。
32.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所示,导流筒200可以设于壳体100的底部,且导流筒200的内端口延伸至储液腔130内。这里是导流筒200设置于壳体100底部的一种具体位置,导流筒200的内端口向上延伸至储液腔130内,且内端口高于储液区域;分流体300位于储液腔130的上部区域,且与内端口相对设置,外部液体自下向上流入导流筒200内,并经其内端口向上流出,向上的流体与位于上方的分流体300接触,并在分流体300的导流作用下向四周分散流动,随后在自身重力作用沿储液腔130的腔壁或直接向下落入储液区域,实现对储液区域的输液,且输液过程对储液区域液体造成的扰动较小,相应地,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的均匀性更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流筒200还可以设于储液腔130的顶部,分流体300设于储液腔130的底部,且分流体300的有效分流部向上伸出储液区域;或,导流筒200也可以位于储液腔130的侧部,分流体300与导流筒200相对设置。此外,根据导流筒200的设置位置,导流筒200也可以仅连通于储液腔130,但未向其内延伸。
33.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导流筒200于储液腔130内可以竖直延伸。导流筒200伸入储液腔130内的筒段竖直向上延伸,导流筒200的内端口位于顶部,相应地,分流体300位于储液腔130的腔顶壁,且向下指向内端口;外部液体流入导流筒200并经内端口向上喷出,随后在分流体300的导流作用下向四周分散流下,液体向上喷出的高度以及脱离分流体300的高度分别近似一致,则分散流下的液体向四周分散的均匀度及落入储液区域的均匀度更高,相应进一步分散液体流入储液区域的集中性,减少流体集中落下对储液区域液体造成局部扰动较大,导致该扰动区域的出液孔140与其他区域出液孔140分流差距较大情况的发生,相应提高分路体10向外的分流均匀性。
34.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导流筒200可以位于储液腔130的底腔壁的中心位置。导流筒200与储液腔130的腔壁围成环状的储液区域,且储液区域围设于导流筒200的外围;外部液体经导流筒200的内端口向上喷出,并在分流体300的导流作用下向四周分散流下,液体分散流下的范围与环状储液区域的范围一致,从而进一步提高流体分散落入储液区域的均匀度,降低导流筒200向储液区域输液较为集中对储液区域液体造成的局部扰动,相应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分路头的分流均匀度。
3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出液孔140沿储液腔130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液体经导流筒200和分流体300的导流作用及分流作用下向储液区域的环形区域均匀分散落下,对储液区域各个区域的扰动较小且扰动均匀性较高,多个出液孔140围设于导流筒200的外周,且多个出液孔140沿环状储液区域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则环状储液区域
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输出液体的一致性较高,相应地,进一步确保各个出液孔140向外分流的均匀性。
36.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分流体300可以为锥形体,锥形体的尖端朝向导流筒200,且锥形体与导流筒200共轴线。分流体300的锥面自下向上向外倾斜,且锥面周向各个角度向外的倾斜程度一致,分流体300与导流筒200共轴线,则分流体300底部的尖端指向导流筒200的圆心处,经导流筒200向上喷出的液柱与锥形体共轴线,且液柱与分流体300接触后在分流体300锥面的导流作用下均匀地向外扩散为锥状,并进而在锥面导流作用及自身重力作用下呈环状向四周抛落至环状的储液区域,则分流体300的上述设置能够使导流筒200输入的液体向储液区域分散的均匀度更高,相应进一步降低液体下落对储液区域造成的扰动,并提高扰动均匀性,进而提高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的均匀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分流体300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分流体300的底部为球面,或分流体300为棱锥状等等。
3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锥形体经导流筒200的内端口伸入,且锥形体与导流筒200之间形成环形间隙400。锥形体的底部尖端伸入导流筒200内一定距离,且锥形体的锥面与导流筒200内端口的孔壁之间留有供液体喷出的环形间隙400;使用时,导流筒200内的液体在导流筒200内即可与锥形体的底部尖端接触,并在锥面的导流作用下经环形间隙400流出,并呈环状向四周抛落至环状的储液区域;相较锥形体位于导流筒200外,锥形体伸入导流筒200内一定距离,可以使得分散抛出流体的高度降低,一方面,经锥形体分散抛出的流体向下落至储液区域液面的速度及力度均有所降低,相应降低了液体输入对储液区域液体造成的扰动;另一方面,经锥形体向四周抛出的流体流速较大时,相较锥形体位于导流筒200外部时,流体向上喷至储液腔130的顶腔壁并向下直落,本实施例中的锥形体伸入导流筒200内,分散抛出的流体能够流至储液腔130的侧壁,并在侧壁的导流作用下向下于储液区域的四周流入,对储液区域液体的扰动更小,相应有效确保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状态,从而提高储液区域向各个分流孔分流的均匀性,相应提高分路体10向外分流的均匀性。具体地,环形间隙400的宽度可以为3-5mm。
38.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壳体100包括底壳110和盖设于所述底壳110顶部开口的顶盖120,顶盖120与底壳110共同围成储液腔130,锥形体设于顶盖120的顶内壁,导流筒200设于底壳110的底部。相较壳体100为一体部件,需要在其内成型储液腔130,壳体100由底壳110和顶盖120两部分拼接形成,加工时,可以分别对底壳110和顶盖120进行单独加工,底壳110和顶盖120中组成储液腔130的部分在两者中均为敞口状态,加工便捷度及精度均更高,相应能够有效提高壳体100的加工良率,并降低其加工成本。较佳地,锥形体与顶盖120可以为一体成型,两者集合成的部件不存在内部密封空间,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工便捷度,并且锥形体与顶盖120的连接牢固度及密封性更强;类似地,导流筒200也可以与底壳110为一体成型,两者的加工精度、连接牢固度及密封性也更强。具体地,顶盖120和底壳110为金属件时,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3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出液孔140可以包括共轴线的第一孔段141和第二孔段143,第一孔段141连通于储液腔130与第二孔段143之间,第二孔段143的孔径大于第一孔段141,第二孔段143与第一孔段141的端面形成出液止位台阶142。出液孔140用于与向外输液的出液管连接,并且可以根据出液管的管径设置第二孔段143的孔径,具体地,出液
管与第二孔段143可以为过渡配合,以确保两者连接的密封性;连接时,可以将出液管经第二孔段143的敞口端插接于第二孔段143,直至出液管的端面与出液止位台阶142抵接,即出液止位台阶142的设置,能够对出液管与出液孔140的连接深度进行限位,以减少出液管向内伸入储液腔130内,对出液孔140分流均匀性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出液管的端面与出液止位台阶142抵接,经第一孔段141向外流动的液体能够直接流入出液管内,从而减少液体对出液管端面冲击导致出液管向外松脱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出液管与出液管的连接牢固度。具体地,出液管与出液孔140可以为焊接或过渡配合插接等。
40.导流筒200背离储液腔130的一端用于与向内输液的进液管30连接,本实施例中,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作为进液孔也可以采用类似出液孔140的形式,具体地,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可以包括共轴线的第三孔段211和第四孔段213,第三孔段211连通于储液腔130与第四孔段213之间,第四孔段213的孔径大于第三孔段211,第四孔段213与第三孔段211的端面形成进液止位台阶212。进液管30与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连接时,进液管30插接于第四孔段213,且进液管30的端面与进液止位台阶212抵接,不仅能够减少进液管30直接伸入储液腔130内对进液造成的不良影响,还能够减少液体流动过程对进液管30端面造成的外推作用,从而确保导流筒200的正常导流作用,并提高进液管30与筒内孔210的连接牢固度。较佳地,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与各个出液孔140均沿竖直方向设置,且加工时,导流筒200与底壳110可以一体成型,或在一个加工料上垂直加工出液孔140及筒内孔210,加工便捷度更高。具体地,导流筒200的壁厚可以选取1.0-2.0mm,优选1.5mm;第四孔段213的孔径与第一孔段141孔径的差值可以为1.5-2.5mm,优选2mm。
41.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分路体10。具体地,如图1所示,分路体10中导流筒200背离储液腔130的一端可以通过进液管30与节流组件连接,分路体10中出液孔140可以通过毛细管20与换热器的各个回路一一对应连接,冷媒通过进液管30输入分路体10的导流筒200,随后经过分流体300的分流作用后流至储液腔130的储液区域,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作用后,然后均匀地分流至各个分液孔,进而经各个毛细管20向换热器的各个回路输送冷媒,从而减少进液管30中冷媒流速不均对各个毛细管20分流均匀度造成的影响,使得流经各个回路的冷媒的流量及速度均匀度较高,冷媒与换热器各个回路的换热效率相应也较高,从而提高空调器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效果。
42.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