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分路体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1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分路体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路体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2.空调器中的分路体用于将制冷剂均匀地分配到换热器的各个回路中,以提高换热器与制冷剂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的温度调节效果。分路体的进液端一般通过进液管与节流组件等连接,由于进液管一般存在弯折转向,制冷剂受离心力的作用,在进液管转弯处外侧的流速较大,而内侧的流速较小,不同流速的制冷剂进入分路体后,流入不同支路的流速也各不相同,导致分路体向换热器各个回路分流不均,而影响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即现有分路体使用时,若输入液体存在流速不均的情况,则分路体向外分流的均匀度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分路体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分路体使用时,若输入液体存在流速不均的情况,则分路体向外分流的均匀度较差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路体,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储液腔,所述储液腔的腔壁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与外部的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内端口设有喷嘴结构,所述喷嘴结构高于所述储液腔的储液区域,且所述喷嘴结构的喷出方向朝上设置;所述储液区域相应的腔壁设有多个高度一致的出液孔。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使用时,储液区域的液体近似呈动态平衡状态,由导流筒及喷嘴结构输入的液体能够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处理后向出液孔输液,则储液区域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导流筒内流体流速不均匀直接向出液孔分流造成分流不均情况的发生。喷嘴结构的设置,能够确保喷出的流体能够与储液腔的顶腔壁或侧腔壁接触,从而确保流体能够沿顶腔壁及侧腔壁向下流动并为储液区域补液,且补液过程对储液区域的液体造成较小的扰动,以提高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效果;且喷嘴结构喷出的流体更加分散、细密,能够有效分散液体流入储液区域的集中性,以降低液体流入储液区域对其内储存液体造成的扰动,从而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效果,相应提高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分流的均匀性,进而进一步提高分路体的分流均匀性。
6.可选地,所述导流筒设于所述储液腔的底腔壁,且所述导流筒向所述储液腔内竖直延伸。外部液体在导流筒内的流动方向与喷嘴结构的喷出方向一致或形成转折角较小,从而降低液体流入喷嘴结构时流向转折较大在转折处形成湍流影响喷嘴结构喷射效果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喷嘴结构对流体的导流、分散等作用。
7.可选地,所述导流筒位于所述储液腔的底腔壁的中心位置。
8.可选地,所述喷嘴结构包括封堵于所述导流筒内端口的封堵盖,所述封堵盖设有多个喷孔,且多个所述喷孔均朝上设置。喷嘴结构的一种具体形式。
9.可选地,所述封堵盖为锥形或截头的锥形,多个所述喷孔均设于所述封堵盖的锥面。喷孔可以垂直于封堵盖的锥面,则能够保证各个喷孔均朝上倾斜,且各个喷孔向上倾斜
的角度相等,从而提高喷嘴结构的加工便捷度及精确度,相应确保喷嘴结构对液体分散角度的一致性。
10.可选地,多个所述喷孔沿所述封堵盖的周向间隔排布。输入液体能够沿储液腔周向不同位置的顶腔壁及侧腔壁向下流入储液区域,从而实现对输入液体的有效分散及细密化处理,相应降低输入液体为储液区域补液对其造成的扰动。
11.可选地,所述喷嘴结构包括封堵于所述导流筒内端口的封堵座,且所述封堵座设有扩散孔,所述扩散孔包括直孔段和扩口孔段,所述直孔段连通于所述导流筒的筒内孔与所述扩口孔段的缩口端之间。喷嘴结构的另一种具体形式。
12.可选地,所述储液腔的顶腔壁设有与所述扩散孔共轴线的锥形体,所述锥形体位于所述扩散孔的出液范围内,且所述锥形体的尖端指向所述扩散孔。确保喷嘴结构喷出的液体能够沿储液腔的侧腔壁向下流至储液区域为其补液,且补液范围为储液区域周向的全部区域,从而提高喷嘴结构为储液区域补液的扰动均匀性,相应提高储液区域的静置效果,提高储液区域及分路体对出液孔的分流均匀性。
13.可选地,所述喷嘴结构为雾化喷嘴。雾化喷嘴喷出雾化气体的细密程度更高、在储液腔腔壁形成液体的流速更小,相应对储液区域的补液均匀性更高、扰动更小。
14.可选地,多个所述出液孔均位于所述储液腔的底腔壁,且多个所述出液孔沿所述储液腔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出液孔的加工便捷度及精确度更高,且储液区域的液位不受出液孔限制。
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分路体。使用时,冷媒通过进液管输入分路体的导流筒,随后经过喷嘴结构的导流及细密处理后喷向储液腔的腔壁,随后经腔壁流至储液区域,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作用后,均匀地分流至各个出液孔,进而经各个毛细管向换热器的各个回路输送冷媒,从而减少进液管中冷媒流速不均对各个毛细管分流均匀度造成的影响,使得流经各个回路的冷媒的流量及速度均匀度较高,冷媒与换热器各个回路的换热效率相应也较高,进而提高空调器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效果。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的外形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一形式时的剖视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一形式时底壳的剖视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一形式时底壳的俯视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一形式时底壳的仰视图;
22.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一形式时与毛细管及进液管连接的剖视图,其中,箭头表示流体流动方向;
23.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二形式时的剖视图;
24.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二形式时底壳的剖视图;
25.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二形式时底壳的俯视图;
26.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路体为第二形式时底壳的仰视图。
27.附图标记说明:
28.10-分路体;20-毛细管;30-进液管;100-壳体;110-底壳;120-顶盖;130-储液腔;140-出液孔;141-第一孔段;142-出液止位台阶;143-第二孔段;200-导流筒;210-筒内孔;211-第三孔段;212-进液止位台阶;213-第四孔段;300-喷嘴结构;310-封堵盖;320-喷孔;330-封堵座;340-扩散孔;341-直孔段;342-扩口孔段;350-锥形体。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分路体,如图6所示,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内形成储液腔130,储液腔130的腔壁设有连通储液腔与外部的导流筒200,导流筒200的内端口设有喷嘴结构300,喷嘴结构300高于储液腔的储液区域,且喷嘴结构300的喷出方向朝上设置;所述储液区域相应的腔壁设有多个高度一致的出液孔。
31.本实施例提供的分路体10,包括作为中转储液件的壳体100、用于向壳体100内部储液腔130输入液体的导流筒200、用于对导流筒200输出流体的喷射方向及喷射细密程度进行控制的喷嘴结构300,以及设于壳体100下部区域用于向外分流输出液体的出液孔140。
32.使用时,外部液体流入导流筒200,并经导流筒200朝向储液腔130内部的内端口流动,随后经喷嘴结构300喷出的液体向上喷至储液腔130的顶腔壁及侧腔壁后,沿顶腔壁及侧腔壁向下流至储液腔下部的储液区域(喷嘴结构300喷出的也可以为雾化气体,雾化气体喷至储液腔130的顶腔壁及侧腔壁后冷凝液化,并沿其流至储液区域),由于出液孔140位于储液区域所在的腔壁,则储液区域的液体能够经出液孔140向外流出,并分流至不同的区域,从而实现分路体10对液体的分流。其中,导流筒200通过喷嘴结构300不断向储液区域输液,出液孔140不断向外排液,储液区域的液体近似呈动态平衡状态,由导流筒200及喷嘴结构300输入的液体能够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处理后向出液孔140输液,则储液区域的设置能够有效降低导流筒200内流体流速不均匀直接向出液孔140分流造成分流不均情况的发生;并且,多个出液孔140高度一致,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出液孔140施加的压强一致,从而确保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液体的均匀性。
33.此外,由于喷嘴结构300高于储液区域,且其喷出方向朝上设置,一方面,相较喷嘴结构300水平向外或向下喷出流体,本技术的喷嘴结构300向上喷射流体,能够有效增大喷出的流体与储液区域的最大高度差,相应延长流体落入储液区域的时长,使得喷出的流体能够与储液腔130的顶腔壁或侧腔壁接触,从而确保流体能够沿顶腔壁及侧腔壁向下流动并为储液区域补液,且补液过程对储液区域的液体造成较小的扰动,以提高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效果;另一方面,经喷嘴结构300喷出的流体更加分散、细密,通过有效分散液体直接经导流筒200内端口流入储液区域的集中性,以降低液体流入储液区域对其内储存液体造成的扰动,从而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液体的静置效果,相应提高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的均匀性,进而进一步提高分路体10的分流均匀性。
34.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导流筒200可以设于储液腔130的底腔壁,且导流筒200向储液腔130内竖直延伸。这里是导流筒200设置于壳体100底部的一种具体位置,导流筒200伸入储液腔130内的筒段竖直向上延伸,喷嘴结构300位于导流筒200的顶部;相较喷嘴结构水平向外或向下喷出流体,本实施例中,外部液体流入导流筒200并经喷嘴结构竖直向上或倾斜向上喷出,液体在导流筒200内的流动方向与喷嘴结构300的喷出方向一致或形成转折角较小,从而降低液体流入喷嘴结构300时流向转折较大在转折处形成湍流影响喷嘴结构300喷射效果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喷嘴结构300对流体的导流、分散等作用。
35.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喷嘴结构300可以包括封堵于导流筒内端口的封堵盖310,封堵盖设有多个喷孔320,且多个喷孔均朝上设置。这里是喷嘴结构的一种具体形式,导流筒内的液体流至内端口时,能够经多个喷孔竖直向上喷向储液腔130的顶腔壁或倾斜向上喷向储液腔130的侧腔壁,从而实现对流体喷入储液腔内方向朝上的控制,以确保喷出流体能够沿储液腔130的顶腔壁及侧腔壁流下;并且能够提高喷出流体的细密程度,以实现对流体的分散处理,从而减少液体对储液区域补液时造成的扰动,相应提高储液区域对液体的静置效果,确保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多个出液孔140的均匀出液,进而确保分路体的分流均匀性。
36.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封堵盖310可以为锥形或截头的锥形,多个喷孔均设于封堵盖310的锥面。一方面,锥形封堵盖310的尖端或缩口端朝上,且封堵盖310的锥面相对其轴线的倾斜角度一致,喷孔320可以垂直于封堵盖的锥面,则能够保证各个喷孔320均朝上倾斜,且各个喷孔向上倾斜的角度相等,从而提高喷嘴结构300的加工便捷度及精确度,相应确保喷嘴结构300对液体分散角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沿储液腔130的周向,封堵盖310的锥面能够全面涉及储液腔130的各个角度,则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喷孔320于封堵盖310锥面的位置,从而确保喷孔320能够喷至储液腔130相应区域的顶腔壁或侧腔壁,相应提高喷嘴结构300对喷出流体方向及角度控制的全面性。具体地,锥形体350的锥形角度可以为90
°

3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喷孔320可以沿封堵盖310的周向间隔排布。一方面,导流筒200内的液体能够经多个喷孔320同时向封堵盖310周向的多个方向喷出,相应同时向储液腔130周向的多个方向喷出,输入液体能够沿储液腔130周向不同位置的顶腔壁及侧腔壁向下流入储液区域,从而实现对输入液体的有效分散及细密化处理,相应降低输入液体为储液区域补液对其造成的扰动;另一方面,多个喷孔320可以为一组或多组,同组的喷孔320沿封堵盖310的周向间隔排布,则同组的喷孔位于同一高度,经同组喷孔320喷出的流体能够与储液区域液面保持相同的高度差,即同组喷孔320能够于不同角度以相同的趋势流至储液区域,从而使得喷嘴结构300对储液区域周向各个角度的扰动一致性较高,相应提高储液区域对位于其周向不同角度的出液孔的分流一致性,进而提高分路体的分流均匀性。具体地,如图2-图5所示,喷孔320可以为一组,且该组喷孔320的数目可以为8个。
38.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导流筒200可以位于储液腔130的底腔壁的中心位置。导流筒200与储液腔130的腔壁围成环状的储液区域,且储液区域围设于导流筒200的外围;外部液体经导流筒200顶端的喷嘴结构300向四周喷出,并沿储液腔130的侧腔壁留下,液体分散流下的范围与环状储液区域的范围一致,从而进一步提高流体分散流入储液区域的均匀度,
降低导流筒200向储液区域输液较为集中对储液区域液体造成的局部扰动,相应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向各个出液孔140分流的均匀性,进而提高分路头的分流均匀度。
39.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喷嘴结构除采用上述形式外,如图7-图10所示,喷嘴结构300还可以包括封堵于导流筒内端口的封堵座330,且封堵座330设有扩散孔340,扩散孔340包括直孔段341和扩口孔段342,直孔段341连通于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与扩口孔段342的缩口端之间。导流筒200内的液体流至其内端口,随后汇入口径变小的直孔段341,且液体流速增大;直孔段341的液体随后流至扩口孔段342,并在扩口孔段342的扩口作用下呈锥形向外喷出,从而实现对输入液体的分散处理,喷出的液体喷向储液腔130的顶腔壁及侧腔壁,随之沿其向下流入储液区域为其补液。
4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还可以在储液腔的顶腔壁设置与扩散孔共轴线的锥形体350,锥形体350位于扩散孔340的出液范围内,且锥形体350的尖端指向扩散孔340。锥形体350隔挡于扩散孔340的顶部,则锥形体350的锥面与扩口孔段342的锥面能够围成锥形的流道,流入扩口孔段342的液体能够沿锥形的流道呈向上向外的环形扩散状喷出,并在锥形体350锥面的导流作用下流至储液腔的顶腔壁,随后沿顶腔壁朝向储液腔130的侧腔壁流动,并沿侧腔壁向下流至储液区域为其补液,且补液范围为储液区域周向的全部区域,从而提高喷嘴结构300为储液区域补液的扰动均匀性,并减少液体经喷嘴机构喷至储液腔130的顶腔壁,且于顶腔壁直接向下滴落对储液区域的液体造成较大扰动情况的发生,相应提高储液区域的静置效果,提高储液区域及分路体对出液孔的分流均匀性。
41.较佳地,可以通过设置喷嘴结构300的喷出角度,如喷嘴结构300为第一种形式时喷孔320的角度,或喷嘴结构300为第二种形式时扩口孔段的扩口角度即锥形体的锥形角度等;使其喷出的液体能够喷至储液腔的侧腔壁,并直接沿侧腔壁向下流入储液区域为其补液,从而有效减少液体喷至储液腔的顶腔壁,液体直接向下滴落至储液区域对其造成的扰动,相应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的静置效果。
4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经喷嘴结构300可以为液态喷嘴,即经喷嘴结构300导流及细密处理后喷出的依然为液体;较佳地,喷嘴结构也可以为雾化喷嘴,即导流筒200内的液体经喷嘴结构300的细密处理后能够雾化为气体,喷嘴结构300喷出的雾化气体能够充满储液腔的上部空间,随后与储液腔130的顶腔壁及侧腔壁接触后冷凝为液体,进而沿腔壁向下流至储液区域为其补液。其中,雾化气体的细密程度更高,流入储液腔内的均匀性更高,相应在储液腔的顶腔壁及侧腔壁液化的均匀性也更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喷嘴结构300对液体的分散均匀性,提高输入液体为储液区域补液的均匀性,减少对其的局部扰动;此外,雾化气体的流速较小,其在顶腔壁及侧腔壁冷凝为液体时的流速近似为零,则冷凝为的液体仅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动,流入储液区域时的速度更小,相应对储液区域造成的扰动更小,从而进一步提高储液区域的静置效果,进而提高分路体的分流均匀性。具体地,如图2-图5所示,喷嘴结构300可以采用该形式,且每个喷孔320的孔径均为1mm-2mm。
43.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多个出液孔140均位于储液腔130的底腔壁,且多个出液孔140沿储液腔130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出液孔140的进液口位于储液区域的底部,则储液区域的最低液位不受出液孔140进液口的高度限制,储液区域储存有液体时即可经出液孔140分流输出,从而提高分路体10的使用便捷性;此外,于壳体100的底壁开设出液孔140,能够有效确保出液孔140进液口高度的一致性,且加工出液孔140的便捷度更高,从而提高分路
体10中出液孔140的位置精确度,相应提高各个出液孔140的出液均匀性,并降低分路体10的加工成本。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出液孔140也可以位于储液腔130的侧腔壁,且沿侧腔壁的周向等高间隔排布。
44.多个出液孔140沿储液腔130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经喷嘴结构300喷出的流体沿储液腔130的侧腔壁流入储液区域,对储液区域各个区域的扰动较小且扰动均匀性较高;导流筒200与壳体100围成环形的储液区域,多个出液孔140围设于导流筒200的外周,且多个出液孔140沿环状储液区域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则环状储液区域的液体向各个出液孔140输出液体的一致性较高,相应地,进一步确保各个出液孔140向外分流的均匀性。
45.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0可以包括底壳110和盖设于底壳110顶部开口的顶盖120,顶盖120与底壳110共同围成储液腔130,导流筒200设于底壳110的底部。相较壳体100为一体部件,需要在其内成型储液腔130,本技术的壳体100由底壳110和顶盖120两部分拼接形成,加工时,可以分别对底壳110和顶盖120进行单独加工,底壳110和顶盖120中组成储液腔130的部分在两者中均为敞口状态,加工便捷度及精度均更高,相应能够有效提高壳体100的加工良率,并降低其加工成本。较佳地,喷嘴结构300包括锥形体350时,锥形体350与顶盖120可以为一体成型,两者集合成的部件不存在内部密封空间,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工便捷度,并且锥形体350与顶盖120的连接牢固度及密封性更强;类似地,导流筒200及其上的喷嘴结构300也可以与底壳110为一体成型,三者的加工精度、连接牢固度及密封性也更强。具体地,顶盖120和底壳110为金属件时,可以通过焊接连接。
4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出液孔140可以包括共轴线的第一孔段141和第二孔段143,第一孔段141连通于储液腔130与第二孔段143之间,第二孔段143的孔径大于第一孔段141,第二孔段143与第一孔段141的端面形成出液止位台阶142。出液孔140用于与向外输液的出液管连接,并且可以根据出液管的管径设置第二孔段143的孔径,具体地,出液管与第二孔段143可以为过渡配合,以确保两者连接的密封性;连接时,可以将出液管经第二孔段143的敞口端插接于第二孔段143,直至出液管的端面与出液止位台阶142抵接,即出液止位台阶142的设置,能够对出液管与出液孔140的连接深度进行限位,以减少出液管向内伸入储液腔130内,对出液孔140分流均匀性造成的不良影响;此外,出液管的端面与出液止位台阶142抵接,经第一孔段141向外流动的液体能够直接流入出液管内,从而减少液体对出液管端面冲击导致出液管向外松脱情况的发生,相应确保出液管与出液管的连接牢固度。具体地,出液管与出液孔140可以为焊接或过渡配合插接等。
47.导流筒200背离储液腔130的一端用于与向内输液的进液管30连接,本实施例中,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作为进液孔也可以采用类似出液孔140的形式,具体地,如图2、图3、图7和图8所示,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可以包括共轴线的第三孔段211和第四孔段213,第三孔段211连通于储液腔130与第四孔段213之间,第四孔段213的孔径大于第三孔段211,第四孔段213与第三孔段211的端面形成进液止位台阶212。进液管30与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连接时,进液管30插接于第四孔段213,且进液管30的端面与进液止位台阶212抵接,不仅能够减少进液管30直接伸入储液腔130内对进液造成的不良影响,还能够减少液体流动过程对进液管30端面造成的外推作用,从而确保导流筒200的正常导流作用,并提高进液管30与筒内孔210的连接牢固度。较佳地,导流筒200的筒内孔210与各个出液孔140均沿竖直
方向设置,且加工时,导流筒200与底壳110可以一体成型,或在一个加工料上垂直加工出液孔140及筒内孔210,加工便捷度更高。具体地,导流筒200的壁厚可以选取1.0-2.0mm,优选1.5mm;第四孔段213的孔径与第一孔段141孔径的差值可以为1.5-2.5mm,优选2mm。
48.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分路体10。具体地,如图6所示,分路体10中导流筒200背离储液腔130的一端可以通过进液管30与节流组件连接,分路体10中出液孔140可以通过毛细管20与换热器的各个回路一一对应连接,冷媒通过进液管30输入分路体10的导流筒200,随后经过喷嘴结构300的导流及细密处理后喷向储液腔130的腔壁,随后经腔壁流至储液区域,经过储液区域的静置作用后,均匀地分流至各个出液孔140,进而经各个毛细管20向换热器的各个回路输送冷媒,从而减少进液管30中冷媒流速不均对各个毛细管20分流均匀度造成的影响,使得流经各个回路的冷媒的流量及速度均匀度较高,冷媒与换热器各个回路的换热效率相应也较高,进而提高空调器对室内环境的温度调节效果。
49.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50.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