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器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踢脚线取暖器。
背景技术:2.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踢脚线取暖器已经被广泛使用。踢脚线取暖器采用自然对流的方式对空气进行加热,踢脚线取暖器大致包括壳体和设在壳体内的电热装置,壳体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出气口和进气口,踢脚线取暖线通电后电热装置将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加热后的空气从出气口流出,而周围的冷空气从进气口进入补充,如此反复循环,使室内温度得以提高,但由于此类踢脚线取暖器只能向上散发热量,而向四周散热较少,因此难以根据使用需要而灵活调节热风的流向,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3.公告号为cn21253798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踢脚线取暖器的出风装置及踢脚线取暖器,包括栅格状的出风框和驱动装置,出风框可转动连接在取暖器的出风口,驱动装置带动出风框转动从而调节取暖器的出风风向。与传统踢脚线取暖器相比,本技术在取暖器的出风口增加了可调节出风方向的出风装置,驱动装置带动出风框转动从而调节取暖器的出风风向,能适当调节出风框的方向,以达到客户感觉最舒服的角度出风,提升客户体验效果。
4.但是,该踢脚线的出风装置仅能改变热风的出风方向,而无法改变出风量,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踢脚线取暖器,能够改变出风方向以及出风量。
6.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踢脚线取暖器,包括取暖器壳体,所述取暖器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加热元件位于所述取暖器壳体内;包括主壳以及摆风盖,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主壳上,所述摆风盖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并且与所述主壳之间活动连接,实现取暖器的开关状态以及调整出风口的大小和出风角度。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出风口处设置摆风盖,通过摆风盖的开闭状态实现取暖器的开启和关闭;同时通过摆风盖的转动调节出风口的大小,进而调节出风量的大小并且根据摆风盖的倾斜角度调节出风的角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9.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壳包括倾斜的前端面和后端面,所述前端面和后端面的上端通过弧形面呈夹角衔接;所述出风口设置在前端面上。
10.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壳内设有齿轮传动装置,包括啮合的主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通过电机驱动转动,并且带动从动齿轮的转动,所述摆风盖连接在所述从动齿轮的齿轮轴上,并且随着所述从动齿轮转动。
11.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从动齿轮为扇形齿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扇形齿轮控制摆风盖的旋转角度。
13.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暖器壳体内设有支撑板,且设置在所述摆风盖的两侧,所述支撑板将所述取暖器壳体分隔成加热室和控制室;所述齿轮传动装置位于所述控制室内,从动齿轮的齿轮轴通过所述支撑板上的摆风盖连接。
14.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风栅位于所述主壳的底部,且高于主壳的最底端设置;所述出风栅设置在所述主壳内,且与所述进风栅平行设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进风栅设置在底部也位置高于主壳的最低端,当取暖器摆放在地上时,与地面之间存在进风间隙,方便外部空气进入到取暖器壳体内。
16.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前端面上设有散热凸点。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散热凸点,增加前端面的表面积,从而增大了取暖器壳体的散热面积,避免取暖器壳体本身的温度过高。
18.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端面上设有进风孔。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20.1.在出风口增加摆风盖,在取暖器不使用时关闭摆风盖,能够对取暖器内部的元件起到防尘作用;利用摆风盖的倾斜角度调节出风的角度,同时摆风盖在转动过程中能够遮挡部分的出风口,改变出风口的大小,从而改变出风量的大小;
21.2.将取暖器主体设置成三角形,且上端为尖端,下端面设置进风栅,增大了进风栅的面积,从而增大了进风量;
22.3.在取暖器壳体上设置散热凸点,增大取暖器壳体的表面积,进而增大散热面积,避免取暖器壳体的温度过高,增强其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摆风盖和齿轮传动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摆风盖在其中一个角度时的状态图。
27.附图上标注:1、取暖器壳体;2、进风栅;3、出风栅;4、发热元件;101、主壳;102、摆风盖;a、出风口;5、主动齿轮;6、从动齿轮;7、电机;8、支撑板;b、散热凸点。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29.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0.一种踢脚线取暖器,包括取暖器壳体1,取暖器壳体1上设有进风栅2和出风栅3,加热元件位于取暖器壳体1内。加热元件通电发热,外部空气从进风栅2进入到取暖器壳体1内部,经过加热元件的加热后,热气上升,从出风栅3吹出到外部。
31.如图3所示,取暖器主体包括有主壳101和摆风盖102,主壳101包括有倾斜设置的前端面和后端面,且前端面和后端面的上端呈夹角连接形成倒v状,夹角处设置成弧形面。
前端面上的设有出风口a,且出风口a位于前端面的上部与后端面衔接处,摆风盖102设置在出风口a处,并且能够在出风口a处转动。
32.如图4所示,当摆风盖102转动到第一位置时,摆风盖102的倾斜角度与前端面一致,摆风盖102将出风口a封闭,踢脚线取暖器处于关闭状态,不出风。当摆风盖102转动到第二位置时,摆风盖102相对前端面转动到最大角度,出风口a完全暴露,踢脚线取暖器处于最大出风状态。当摆风盖102位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时,出风口a被部分遮挡,出风状态在最大出风和关闭状态之间。同时出风的方向沿着摆风盖102的倾斜方向。使用者能够调节摆风盖102的转动角度调节出风量以及出风角度。
33.如图1所示,取暖器壳体1内设有支撑板8,且支撑板8的外形与取暖器的内腔形状匹配。支撑板8将取暖器壳体1内分隔成了加热室和控制室。加热组件设置在加热室内,控制室内设有控制电路、控制面板以及齿轮传动装置,用于控制取暖器的开关状态以及摆风盖102的转动角度。
34.本实施例中,支撑板8有两个,分别位于摆风盖102的两端。
35.如图2所示,齿轮传动装置包括啮合的主动齿轮5和从动齿轮6,主动齿轮5连接在驱动电机7上,由驱动电机7带动转动,从动齿轮6在主动齿轮5的带动下转动,并且带动摆风盖102的转动。
36.本实施例中,从动齿轮6为扇形齿轮,且从动齿轮6的齿轮轴穿过支撑板8与摆风盖102连接,带动摆风盖102转动。
37.如图3所示,进风栅2设置在主壳101的底部,将前端面和后端面的下部衔接,且位置高于前端面和后端面的最底端。当踢脚线取暖器放置到地上时,进风栅2和底面之间存在进风间隙。出风栅3设置在主壳101的内部,并且支撑衔接了前端面、后端面以及两个支撑板8,并且水平与进风栅2设置。
38.本实施例中,前端面上设有散热凸点b,散热凸点b的数量为若干个。加热组件在取暖器壳体1内产生热量,导致取暖器壳体1内的空气为热空气,热空气的部分热量被取暖器本身吸收,使得取暖器壳体1发热,并且通过取暖器壳体1的外表面进行散热,设置散热凸点b增大取暖器壳体1的表面积,即增大了散热面积。
39.本实施例中,主壳101的后端面上设有进风孔。
40.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与现有的踢脚线取暖器一致,在此不做赘述。
41.需要调节出风量及出风角度时,只需通过控制面板调节摆风盖的角度,从而调节出风口的大小,以调节出风量。同时,摆风盖的倾斜角度调节了出风的角度。
4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介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