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磁加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加热蒸汽用筒体。
背景技术:2.电磁感应加热技术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产生交变磁场、当用含铁质容器放置上面时,容器表面即切割交变磁力线而在容器底部金属部分产生交变的电流(即涡流),涡流使容器底部的铁原子高速无规则运动,原子互相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从而起到加热物品的效果。
3.电磁加热蒸汽的装备中最主要的加热部件就是加热筒体,在电磁加热蒸汽过程中,筒体内会产生很多饱和蒸汽,再引出到热负载时需要进行汽水分离,通常分离后的水直接排掉,从而造成了热能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将饱和蒸汽的水分离后再次利用的电磁加热蒸汽用筒体。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电磁加热蒸汽用筒体,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上部内部安装有隔板,隔板的中部开有回水孔,隔板的上方安装有与回水孔连通的出汽管,出汽管向上延伸并伸出筒体外部,出汽管的下部侧壁上开有数个过孔,隔板的下方安装有与回水孔连通的回水管,回水孔向下延伸并位于筒体内,所述隔板上安装有隔汽管,出汽管位于隔汽管内部,且隔汽管与筒体的内顶部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位于隔汽管与筒体侧壁之间的隔板上还开有过汽孔,所述筒体底部连接有补水管。
7.进一步地,所述筒体采用承压铁磁性材料制备而成。
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9.(1)通过电磁蒸汽筒体产生的蒸汽干度有提高,蒸汽品质得到提升;
10.(2)通过回收分离的高温水、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约了成本;
11.(3)避免了外置汽水分离器安装,节约了部分管道和人工投入。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3.图中标记:10、筒体;20、隔板;21、回水孔;22、过汽孔;30、出汽管;31、过孔;40、回水管;50、隔汽管;60、补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磁加热蒸汽用筒体,包括采用承压铁磁性材料制备的筒体10,所述筒体10的中上部内部安装有隔板20,隔板20的中部开有回水孔21,隔板
20的上方安装有与回水孔21连通的出汽管30,出汽管30向上延伸并伸出筒体10外部,出汽管30的下部侧壁上开有数个过孔31,隔板20的下方安装有与回水孔21连通的回水管40,回水孔21向下延伸并位于筒体10内,所述隔板20上安装有隔汽管50,出汽管30位于隔汽管50内部,且隔汽管50与筒体10的内顶部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位于隔汽管50与筒体10侧壁之间的隔板20上还开有过汽孔22,所述筒体10底部连接有补水管60。
15.在使用中,通过补水管60往筒体10内输入水,电磁加热的部件在筒体10的外侧,电磁加热产生热量,使筒体10内的水沸腾产生蒸汽,蒸汽通过过汽孔22进入隔板20上方,通过隔汽管50延长了蒸汽传输路径,进而可通过电磁加热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干燥蒸汽,蒸汽通过过孔31进入出汽管30内,蒸汽沿着出汽管30进入下一个设备中,水通过回水管40进入下一次蒸汽循环中。
1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和实用新型构思进行的改造和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1.一种电磁加热蒸汽用筒体,包括筒体(10),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0)的中上部内部安装有隔板(20),隔板(20)的中部开有回水孔(21),隔板(20)的上方安装有与回水孔(21)连通的出汽管(30),出汽管(30)向上延伸并伸出筒体(10)外部,出汽管(30)的下部侧壁上开有数个过孔(31),隔板(20)的下方安装有与回水孔(21)连通的回水管(40),回水孔(21)向下延伸并位于筒体(10)内,所述隔板(20)上安装有隔汽管(50),出汽管(30)位于隔汽管(50)内部,且隔汽管(50)与筒体(10)的内顶部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位于隔汽管(50)与筒体(10)侧壁之间的隔板(20)上还开有过汽孔(22),所述筒体(10)底部连接有补水管(6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磁加热蒸汽用筒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0)采用承压铁磁性材料制备而成。
技术总结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磁加热蒸汽用筒体,包括筒体,所述筒体的中上部内部安装有隔板,隔板的中部开有回水孔,隔板的上方安装有与回水孔连通的出汽管,出汽管向上延伸并伸出筒体外部,出汽管的下部侧壁上开有数个过孔,隔板的下方安装有与回水孔连通的回水管,回水孔向下延伸并位于筒体内,所述隔板上安装有隔汽管,出汽管位于隔汽管内部,且隔汽管与筒体的内顶部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位于隔汽管与筒体侧壁之间的隔板上还开有过汽孔,所述筒体底部连接有补水管。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磁蒸汽筒体产生的蒸汽干度有提高,蒸汽品质得到提升;通过回收分离的高温水、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约了成本;避免了外置汽水分离器安装,节约了部分管道和人工投入。道和人工投入。道和人工投入。
技术研发人员:张欣翼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成都四方电气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22
技术公布日:20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