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全液体空分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全液体空分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全液体空分设备。


背景技术:

2.全液体空分设备通常是指以直接生产液氧、液氮产品的空分设备,这种空分设备一般不生产或少量生产气体产品。全液体空分设备是一个大型的复杂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动力系统、净化系统、制冷系统、热交换系统、精馏系统、产品输送系统、液体贮存系统和控制系统等,主要是指原料空气压缩机。全液体空分设备从本质上说是通过能量转换来完成。而装置的能量主要是由原料空气压缩机输入的。相应地,空气分离所需要的总能耗中绝大部分是原料空气压缩机的能耗,全液体空分设备先将空气经压缩机压缩成液体,空气在压缩过程中会进行放热,因此需要对压缩机进行制冷降温。
3.但现有的大多对空气压缩机降温的设备降温速度过慢,时间过长,且需要大量的冷却液或风力进行降温,增大能源的消耗。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液体空分设备,解决了上述全液体空分设备中对空气压缩机降温的设备降温速度过慢,时间过长的现有技术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全液体空分设备,包括空气压缩机、装设于空气压缩机周侧的冷箱、装设于冷箱一侧的降温箱、装设于降温箱上侧的泵体、连通于泵体与冷箱之间的进水管、连通于降温箱与冷箱之间的出水管、装设于空气压缩机一侧的温度传感器;
7.降温箱内装设有两风机,降温箱内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的下侧转动配合有冷却组件,固定板的上侧固定有螺旋管,且螺旋管的下端与冷却组件相连通。
8.可选的,冷却组件包括两环型管、连通于环型管内侧的连接管、连通于两环型管之间的多个细管、固定于细管一侧的板体,两连接管分别与出水管、螺旋管连通并转动配合。
9.可选的,两风机位于降温箱内壁的相对侧,两风机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交错设置,两风机与板体相对应。
10.可选的,进水管位于冷箱的上侧,出水管位于冷箱的下侧。
11.可选的,冷箱内设有螺旋槽。
12.可选的,螺旋管的上端与泵体进水口固定连接,且进水管的一端与泵体出水口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在冷箱一侧设置降温箱,降温箱一侧设置泵体,冷箱流出对空气压缩机降温后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温度较高的冷却液进入降温箱内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经泵体进入冷箱内对空气压缩机进行降温,形成循环冷却,提高对空气压缩机降温的速度,减少冷却液的添加,使得整个的降温过程更加的环保,在降温箱内设置风
机、冷却组件、螺旋管,可快速对温度较高的冷却液进行降温,提高降温箱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加强对空气压缩机降温的效果。
15.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全液体空分设备装配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气压缩机与冷箱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降温箱装配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风机与固定板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空气压缩机1、冷箱2、降温箱3、泵体4、温度传感器5、进水管6、出水管7、冷却组件8、环型管801、细管802、板体803、连接管804、风机9、固定板10、螺旋管11。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24.为了保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实用新型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25.请参阅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全液体空分设备,包括:空气压缩机1、装设于空气压缩机1周侧的冷箱2、装设于冷箱2一侧的降温箱3、装设于降温箱3上侧的泵体4、连通于泵体4与冷箱2之间的进水管6、连通于降温箱3与冷箱2之间的出水管7、装设于空气压缩机1一侧的温度传感器5;
26.降温箱3内装设有两风机9,降温箱3内固定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将降温箱3隔开成两独立空间,固定板10的下侧转动配合有冷却组件8,固定板10的上侧固定有螺旋管11,且螺旋管11的下端与冷却组件8相连通。螺旋管11的上端与泵体4进水口连通。
27.本实施例一个方面的应用为:在使用全液体空分设备时,需要对空气压缩机1进行降温,具体包括:启动泵体4,泵体4将冷却液经进水管6进入冷箱2内,冷箱2对空气压缩机1进行降温,降温后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经出水管7进入降温箱3中的冷却组件8内,然后启动两风机9,风机9对冷却组件8进行降温的同时吹动冷却组件8转动,然后冷却液经冷却组件8进入到螺旋管11内,降温箱3与固定板10上侧之间充满冷却水,螺旋管11周侧经冷却水进行二次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经泵体4进入进水管6内,经进水管6继续流入冷箱2内对空气压缩机1进行持续冷却降温,从而完成循环降温,当空气压缩机1温度升高或降低到一定温度时,温度传感器5控制泵体4开启或关闭,从而开启或取消冷箱2对空气压缩机1的降温。需要注意的是,本技术中所涉及的所有用电设备可通过蓄电池供电或外接电源。
28.通过在冷箱2一侧设置降温箱3,降温箱3一侧设置泵体4,冷箱2流出对空气压缩机1降温后温度较高的冷却液,温度较高的冷却液进入降温箱3内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经泵体4进入冷箱2内对空气压缩机1进行降温,形成循环冷却,提高对空气压缩机1降温的速度,减少冷却液的添加,使得整个的降温过程更加的环保,在降温箱3内设置风机9、冷却组件8、螺旋管11,可快速对温度较高的冷却液进行降温,提高降温箱3的工作效率,从而进一步加强对空气压缩机1降温的效果。
29.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却组件8包括两环型管801、连通于环型管801内侧的连接管804、连通于两环型管801之间的多个细管802、固定于细管802一侧的板体803,两连接管804分别与出水管7、螺旋管11连通并转动配合。温度较高的冷却液经出水管7进入到下侧连接管804内,然后经连接管804进入到多个细管802内,然后两风机9对多个细管802内的冷却液进行散热降温,最后散热降温后的冷却液进入到上侧连接管804内,经连接管804进入到螺旋管11内进行再次降温;
30.其中,两连接管804分别与出水管7、螺旋管11连通并转动配合为现有技术的连接方式。
31.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两风机9位于降温箱3内壁的相对侧,两风机9位于同一水平面且交错设置,两风机9与板体803相对应。两风机9交错顺时针吹动板体803,使板体803带动环型管801转动,从而增大多个细管802与风机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液更好的进行散热降温。
32.请参阅图2-3所示,本实施例的进水管6位于冷箱2的上侧,出水管7位于冷箱2的下侧。进水管6用于将冷却液从泵体4流进冷箱2内,出水管7用于将温度较高的冷却液从冷箱2流进降温箱3内。
33.本实施例的冷箱2内设有螺旋槽。螺旋槽增加冷却液与空气压缩机1的接触面积,使冷却液可以多次流动在空气压缩机1的周侧进行降温。
34.请参阅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螺旋管11的上端与泵体4进水口固定连接,且进水管6的一端与泵体4出水口固定连接。螺旋管11位于降温箱3与固定板10上侧之间,降温箱3与固定板10上侧之间充满冷却水,螺旋管11可以增加与冷却水的接触面积,能够对螺旋管11内的冷却液进行充分降温,降温后的冷却液经泵体4排出。
35.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