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制冷供热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涉及发电厂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


背景技术:

2.火力发电厂简称火电厂,是利用可燃物(例如煤)作为燃料生产电能的工厂。
3.由于流化床锅炉的温度容易经过布风装置热传递散失,现有的布风装置不具备很好的保温结构,现有的气孔均为固定孔径,无法根据炉膛内对空气流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节,不具备气孔孔径调节设计,且现有的布风装置无法根据流化床锅炉内的实际燃料数量进行风力调节,调节性不足。
4.所以,如何设计一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不具备气孔孔径调节设计和风力调节功能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布风风帽和布风风管,所述装置主体的顶部中间部位嵌入连接有布风风帽,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中间部位嵌入连接有布风风管,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布风风泵,所述布风风泵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布风风泵活动杆,所述布风风泵活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风泵控制变阻机构,所述风泵控制变阻机构的一端活动连接有变阻控制杆,所述装置主体的内部顶部活动连接有控制杆固定槽,所述控制杆固定槽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扩缩驱动杆,所述扩缩驱动杆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拉伸组件,所述拉伸组件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扩缩孔,所述扩缩孔的外围活动连接有活动拉动带,所述装置主体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布风风帽的底部外围嵌套连接有密闭套,所述装置主体的底部嵌套连接有装置底座。
7.优选的,所述恒温套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中空矩形套状,截面尺寸大于装置主体,嵌套在装置主体外围。
8.优选的,所述布风风泵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为装置驱动电机机构,设置有一组,布风风泵活动杆截面形状与矩形,呈长条状,截面尺寸小于布风风泵,设置于布风风泵的一侧,所述风泵控制变阻机构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柱状,外围设置缠绕有电阻丝,变阻控制杆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块状,为活动杆式机构,截面尺寸小于风泵控制变阻机构的,由上至下滑动。
9.优选的,所述控制杆固定槽,控制杆固定槽的截面为矩加半圆形,呈跑道状,内置中空活动槽,扩缩驱动杆截面形状为矩形,呈长条形干状,沿控制杆固定槽的内侧槽由左至右活动,所述拉伸组件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块状,截面尺寸小于扩缩驱动杆,随扩缩驱动杆由左至右活动,扩缩孔截面为圆形,呈中空环状,活动拉动带呈活动带状,分布在扩缩孔
外围,由内至外活动。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1.1.该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通过设置风力调节机构,工作人员可通过手动调节变阻控制杆使风泵控制变阻机构的电阻值减少,从而通过布风风泵活动杆使布风风泵的输出功率增大,进而加大布风风管的进风风力,同样的,需要调小风力时,通过变阻控制杆增大变阻器的阻值即可,从而很好的体现了该装置的风力可调节性;
12.2.该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通过设置气孔调节机构,工作人员可将扩缩驱动杆沿着控制杆固定槽向左侧滑动,滑动时便会拉动拉伸组件使得扩缩孔向外扩张,从而到达增大气孔孔径的效果,很好的达到了调节空气流速的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置主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放大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b处放大示意图。
17.图中:1、装置主体;2、布风风帽;3、布风风管;4、隔板;5、密闭套;6、装置底座;7、恒温套;8、布风风泵;9、布风风泵活动杆;10、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1、变阻控制杆;12、控制杆固定槽;13、扩缩驱动杆;14、拉伸组件;15、扩缩孔;16、活动拉动带。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布风风帽2和布风风管3,装置主体1的顶部中间部位嵌入连接有布风风帽2,装置主体1的底部中间部位嵌入连接有布风风管3,装置主体1的内部中间部位固定连接有布风风泵8,布风风泵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布风风泵活动杆9,布风风泵活动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的一端活动连接有变阻控制杆11,装置主体1的内部顶部活动连接有控制杆固定槽12,控制杆固定槽12的内侧活动连接有扩缩驱动杆13,扩缩驱动杆13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拉伸组件14,拉伸组件14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扩缩孔15,扩缩孔15的外围活动连接有活动拉动带16,装置主体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隔板4,布风风帽2的底部外围嵌套连接有密闭套5,装置主体1的底部嵌套连接有装置底座6。
20.优选的,恒温套7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中空矩形套状,截面尺寸大于装置主体1,嵌套在装置主体1外围,装置主体1的顶部外围固定连接有恒温套7,由于流化床锅炉的温度容易经过布风装置热传递散失,现有的布风装置不具备很好的保温结构,通过设置恒温套7,恒温套7为布风装置顶部外围的隔热材料,为导热性较差的橡胶材料,能够很好的减少热传递造成锅炉的热量散失。
21.优选的,布风风泵8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为装置驱动电机机构,设置有一组,布风风
泵活动杆9截面形状与矩形,呈长条状,截面尺寸小于布风风泵8,设置于布风风泵8的一侧,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柱状,外围设置缠绕有电阻丝,变阻控制杆11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块状,为活动杆式机构,截面尺寸小于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的,由上至下滑动,装置主体1内部中间部位的布风风泵8,布风风泵8一端的布风风泵活动杆9,布风风泵活动杆9一端的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和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一端的变阻控制杆11共同组成风力调节机构,现有的布风装置无法根据流化床锅炉内的实际燃料数量进行风力调节,调节性不足,通过设置风力调节机构,风力调节机构通过在布风风管3顶部设置布风风泵8,当需要调大风力时,工作人员可通过手动调节变阻控制杆11使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的电阻值减少,从而通过布风风泵活动杆9使布风风泵8的输出功率增大,进而加大布风风管3的进风风力,同样的,需要调小风力时,通过变阻控制杆11增大变阻器的阻值即可,从而很好的体现了该装置的风力可调节性。
22.优选的,控制杆固定槽12,控制杆固定槽12的截面为矩加半圆形,呈跑道状,内置中空活动槽,扩缩驱动杆13截面形状为矩形,呈长条形干状,沿控制杆固定槽12的内侧槽由左至右活动,拉伸组件1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呈块状,截面尺寸小于扩缩驱动杆13,随扩缩驱动杆13由左至右活动,扩缩孔15截面为圆形,呈中空环状,活动拉动带16呈活动带状,分布在扩缩孔15外围,由内至外活动,装置主体1内部顶部的控制杆固定槽12,控制杆固定槽12内侧的扩缩驱动杆13,扩缩驱动杆13一端的拉伸组件14,拉伸组件14一端的扩缩孔15和扩缩孔15外围的活动拉动带16共同组成气孔调节机构,装置运行时,空气由风室经布风风帽2上的气孔以较高流速进入炉膛,现有的气孔均为固定孔径,无法根据炉膛内对空气流速的实际需求进行调节,不具备气孔孔径调节设计,通过设置气孔调节机构,该机构通过将布风风帽2气孔设置为扩缩孔15,扩缩孔15外围为软质可活动的活动拉动带16,需要调节时,工作人员可将扩缩驱动杆13沿着控制杆固定槽12向左侧滑动,滑动时便会拉动拉伸组件14使得扩缩孔15向外扩张,从而到达增大气孔孔径的效果,同样的,需要缩小孔径时,将扩缩驱动杆13向右侧滑动即可,综上,该装置很好的达到了调节空气流速的效果。
23.工作原理:首先,通过设置密闭套5,密闭套5为嵌套在布风风帽2与隔板4安装衔接处的密封套结构,能够很好的防止燃烧颗粒渗入,从而很好的体现了该装置的密封保护性;
24.然后,通过设置装置底座6,装置底座6为包覆在装置外围的加固结构,能够很好的增大装置的接地重量和面积,防止内部的震动对装置产生位移等影响,很好的提高了装置的加固固定性;
25.接着,装置主体1的顶部外围固定连接有恒温套7,由于流化床锅炉的温度容易经过布风装置热传递散失,现有的布风装置不具备很好的保温结构,通过设置恒温套7,恒温套7为布风装置顶部的隔热材料,为导热性较差的橡胶材料,能够很好的减少热传递造成锅炉的热量散失;
26.紧接着,通过设置风力调节机构,风力调节机构通过在布风风管3顶部设置布风风泵8,当需要调大风力时,工作人员可通过手动调节变阻控制杆11使风泵控制变阻机构10的电阻值减少,从而通过布风风泵活动杆9使布风风泵8的输出功率增大,进而加大布风风管3的进风风力,同样的,需要调小风力时,通过变阻控制杆11增大变阻器的阻值即可,从而很好的体现了该装置的风力可调节性;
27.最后,通过设置气孔调节机构,该机构通过将布风风帽2气孔设置为扩缩孔15,扩
缩孔15外围为软质可活动的活动拉动带16,需要调节时,工作人员可将扩缩驱动杆13沿着控制杆固定槽12向左侧滑动,滑动时便会拉动拉伸组件14使得扩缩孔15向外扩张,从而到达增大气孔孔径的效果,同样的,需要缩小孔径时,将扩缩驱动杆13向右侧滑动即可,综上,该装置很好的达到了调节空气流速的效果。这就是该种用于火电厂的循环流化床布风装置的工作原理。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