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车辆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多腔体下管及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腔体下管及电动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到电动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多腔体下管及电动自行车。


背景技术:

2.电动自行车,是指以蓄电池作为辅助能源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电池是电动自行车最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
3.一般电动自行车车架为三角几何,前三角带有上管设计,这样下管可以采用单层管,带有上管设计的车架,在使用过程中晃动车把不会造成车架扭转刚性问题(电池开口处扭转晃动),但是在共享场景下,做充换电操作时,有上管会影响电池的取放,给换电带来一定的不便捷性,同时,带有上管对偏矮的人群有些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腔体下管及电动自行车,用以方便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换电,同时方便偏矮的人群使用电动自行车。
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腔体下管,该多腔体下管应用于电动自行车,并且可以取消现有电动自行车中的上管,从而方便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换电操作。该多腔体下管具体包括下管本体,以及电池;所述下管本体包括:电池腔,所述电池腔用于放置所述电池;走线腔,所述走线腔用于放置所述电池和电动自行车之间的连接线;增强腔体,所述增强腔体用于增强所述下管本体的刚性强度。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下管本体内设置的增强腔体,可以增强下管本体的刚性强度,从而能够取消电动自行车中的上管,从而方便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换电操作。
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下管本体对应所述电池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电池通过所述第一开口放入所述电池腔内并与所述电池腔卡合在一起。
7.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电池腔通过第二开口与所述走线腔相连通;所述下管本体可拆卸连接有用于封闭所述第二开口的护线盖板。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下管本体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将所述走线腔和所述增强腔体分隔开。
9.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走线腔位于所述电池腔的下方,所述增强腔体位于所述走线腔的下方。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电池腔内设置有与所述电池的一端卡和连接的上端盖、以及与所述电池的另一端卡和连接的下端盖。
11.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下端盖固定连接有多根导向柱;所述电池可通过所述导向柱与所述下端盖卡合连接;所述电池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凹槽,多个所述凹槽与多根所述导向柱一一对应;每根所述导向柱均可插入对应的所述凹槽内。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下端盖固定连接有放电座。
13.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放电座与电动自行车中的控制器电连接。
14.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所述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多腔体下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下管本体内设置的增强腔体,可以增强下管本体的刚性强度,从而能够取消电动自行车中的上管,从而方便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换电操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腔体下管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腔体下管的应用示意图;
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多腔体下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1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与下管本体的分解示意图;
19.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21.为了方便理解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腔体下管及电动自行车,首先说明一下其应用场景,该多腔体下管应用于电动自行车上,用以增强电动自行车下管的刚性强度,从而可以取消上管,从而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换电操作。
22.首先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腔体下管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1可知,本技术包括下管本体1,该下管本体1内承载有电池6。电池6可拆卸的固定在下管本体1内。
23.一并参考图2,图2示出了多腔体下管与中管13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下管本体1的一端与电动自行车上的头管14焊接在一起,下管本体1的另一端与电动自行车上的中管13焊接在一起,中管13固定连接有控制器盒12,该控制器盒12内放置有控制器,电池6与控制器电连接,从而完成对电动自行车的整车供电。
24.下管本体1在具体设置时可参考图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腔体下管的下管本体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3可知,下管本体1内从依次设置有电池腔2、走线腔3以及封闭增强腔体4,其中,电池腔2通过第二开口10与走线腔3相连通,走线腔3和封闭增强腔体4之间设置有隔板11。隔板11的四侧均与下管本体1的内壁焊接在一起,从而通过隔板11和下管本体1的侧壁围成一个增强腔体4。
25.为了提高电动自行车整体外观的美观性和整洁性,可使电动自行车中连接各部件的电池线和后刹车线铺设在走线腔3内,从而将电动自行车中连接各部件的电池线和后刹车线隐藏在下管本体1内,从而提高了电动自行车整体外观的美观性和整洁性。
26.同时,在本技术中由于封闭增强腔体4的存在,增加了下管本体1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增强了电动自行车车架的整体刚性强度,从而提高了电动自行车车架的稳定性,由于在现有技术中的电动自行车车架的上管也是起到增强电动自行车车架稳定性的目的,因此可使用本技术中的下管本体1替代现有技术电动自行车中的上管和下管,从而取消了电动自行车车架中的上管;由于电池一般设置在下管中,因此上管的存在会影响工作人员进行取
换电池的操作,因此本技术取消上管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取换电池的操作。
27.应理解,在图3中示出了增强腔体4的横截面为月牙形,但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并不具体限定增强腔体4的形状,该增强腔体4可为圆形、椭圆形、矩形、三角形等不同的形状。在具体设置时,可根据需要设定不同的形状。另外,对于增强腔体4与走线腔3、电池腔2的相对位置关系不仅限于图3所示的结构,既可以采用如图3所示的走线腔3位于增强腔体4及电池腔2之间,也可以采用增强腔体4位于走线腔3和电池腔2之间。当然也可采用增强腔体4、走线腔3和电池腔2呈品字形排布的方式。
28.电池6在具体设置时可参考图4,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池与下管本体之间的分解示意图。
29.根据图4可知,下管本体1内的电池腔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用于卡合电池的下端盖7以及上端盖8。在电池放入到电池腔内时,电池的两端分别抵压在下端盖7和上端盖8上,且电池的两端分别与下端盖7和上端盖8卡合连接,以实现对电池的固定。
30.为了方便将电池6放入下管本体1内,下管本体1对应电池腔2的位置开设有与电池腔2相连通的第一开口9。在将电池6放入到电池腔内时,电池6可通过第一开口9放入到电池腔内,并与下端盖7以及上端盖8卡合连接。此时电池6的外壳能够将下管本体1上的第一开口9封闭住,从而使下管本体1整体形成封闭的结构,能够防止雨雪及异物进入到电池腔2内对电池6造成损坏。
31.继续参考图3,为了方便电池6和下端盖7卡合在一起,下端盖7可固定连接有多根导向柱,且电池6与下端盖7卡合的一端开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和多根导向柱一一对应。放置电池6时,可先使电池6开设有凹槽的一端放置在电池腔2内,并使凹槽和对应的导向柱一一插接在一起,然后在慢慢旋转电池6,直至电池6的另一端进入到电池腔2内并与上端盖8贴合在一起,从而将电池6放置在下管本体1中的电池腔2内。
32.本技术中为了方便电池6对电动自行车整车进行供电,下端盖7固定连接有放电座,当下端盖7固定在电池腔2内时,下端盖7上的放电座可与中管上的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当电池6与下端盖7卡合在一起时,电池6与放电座电连接在一起,从而使电池6与控制器电连接在一起,从而方便对电动自行车整车进行供电。
33.为提高电池6的安全性,在下管本体1内还设置了电池锁,电池锁(图中未示出)设置在下管本体1内。在装配电池锁时,可将电池锁和上端盖8固定连接在一起,然后将上端盖8和下端盖7分别通过第一开口9放入电池腔2内并固定,使得上端盖8以及下端盖7分别固定在电池仓的两侧,也可理解为将上端盖8和下端盖7分别固定在下管本体1内,并通过上端盖8和下端盖7与部分车管下架围成上述的电池仓。在上端盖8固定在下管本体1内时,电池锁被上端盖8封装在下管本体1内。
34.为保证电池锁可将电池6锁定,在上端盖8上开设有供电池锁的锁舌穿过的通孔,且电池6与上端盖8配合的一端开设有锁孔。当电池6位于电池腔2内时,电池6上的锁孔与上端盖8上的通孔相连通。当需要对电池6锁定时,可控制电池锁的锁舌伸出,此时电池锁的锁舌穿过上端盖8上的通孔后插入电池6上的锁孔内,从而通过锁舌将电池6和上端盖8连接在一起,由于上端盖8固定在电池腔2内,因此达到了将电池6固定在下管本体1内的目的。当需要更换电池6时,可控制电池锁的锁舌收缩,此时电池锁的锁舌从电池6上的锁孔内和上端盖8上的通孔内收回,解除对电池6的锁定,此时电池6可拆卸,工作人员可将电池6从而下管
本体1去除,并更换新的电池6。
35.继续参考图3和图4,为了防止走线腔3中的连接各部件的电池线和后刹车线对电池6造成损坏,可在下管本体1内连接有用于封闭第二开口10的护线盖板5,护线盖板5能够将电池腔2和走线腔3隔开,从而防止走线腔3中的连接各部件的电池线和后刹车线对电池6造成损坏。具体的,可先将连接各部件的电池线和后刹车线铺设在走线腔3内,然后将护线盖板5固定在下管本体1内将第二开口10封闭起来,然后在电池腔2内放置电池6。
36.一并参考图5,图5示出了下管与中管之间的分解示意图。为提高中管13的结构强度,在中管13上设置了用于增加强度的补强片12,该补强片12为折弯结构,且与中管13之间焊接连接,从而使得中管13的横截面上也具有两个腔体,提高了整个中管的结构强度。
37.由图2和图5可看出,在中管13和下管本体1均采用多个腔体结构时,可提高整个车架的结构强度,从而使得车架仅采用中管13和下管本体1即可满足车辆对强度的要求,无需再额外增加上管,在采用由中管13和下管本体1组成的车架时,可极大的增大电池6放入时的空间,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
3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动自行车,所述电动自行车包括车架以及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多腔体下管。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下管内设置的增强腔体,可以增强下管本体的刚性强度,从而能够取消电动自行车中的上管,从而方便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换电操作。
39.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