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纺织皮革 专利正文
支架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支架编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植入式医疗器械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支架编织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医学上,有很多疾病或手术会引起人体某些管腔狭窄,从而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为此,需要使用各种材质及特征匹配的支架进行支撑,使得狭窄的管腔畅通。支架的应用部位较为广泛,静脉、动脉、尿道、气道、食道、鼻部通道等管腔均可使用。
3.支架的一种常用制备方法为手工编织制备。手工编织为单丝穿压或非穿压编织,编织完成后,两端无需处理,且定型后,支架的形状较为规整,因此,目前大部分尿道、气道、食道、鼻部通道等管腔的支架均采用手工编织的方式制备。
4.编织支架通常会被压缩在输送套管内,然后,通过输送套管将编织支架输送到管腔的病变部位,随后,撤出输送套管,编织支架留在病变部位处自行膨胀并支撑病变部位,使得管腔畅通。
5.为了使得编织支架能够在压缩过程中不散架,且能够在膨胀后具有一定的支撑性能,撑开病变部位,可以使用粘结剂对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进行固定。但是,使用粘结剂固定交叉节点时,可能会将编织支架与支架编织装置粘接在一起,从而无法将编织支架从支架编织装置上顺利取下。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架编织装置,可以避免在粘接固定交叉节点时,误将编织支架与支架编织装置粘接在一起。
7.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支架编织装置,所述支架编织装置包括沿着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第一编织盖以及第二编织盖,所述第一编织盖的外周面上沿所述第一编织盖的周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挂线轴,所述第二编织盖的外周面上沿所述第二编织盖的周向间隔设置有第二挂线轴,所述第一编织盖和所述第二编织盖之间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编织盖和/或所述第二编织盖,并使得所述第一编织盖和所述第二编织盖相互间隔,所述第一编织盖、所述第二编织盖以及所述支撑件同轴设置,并且,所述第一编织盖的外径>所述支撑件的外径,所述第二编织盖的外径>所述支撑件的外径,通过所述支架编织装置编织获得的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全部位于所述第一编织盖和所述第二编织盖之间的间隔内,并且,所述编织支架的内径≥所述第一编织盖的外径,所述编织支架的内径≥所述第二编织盖的外径。
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安装柱以及限位件,所述第一编织盖的中心处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编织盖上下两表面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编织盖的中心处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编织盖上下两表面的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柱包括柱体以及设置在所述柱体下端的底座,所述第一编织盖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套
设在所述柱体上,所述第二编织盖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套设在所述柱体上且支撑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支撑件套设在所述柱体上,所述限位件与所述柱体相配合,且位于所述第一编织盖的上方。
10.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柱体包括螺纹段,所述限位件为一螺母,所述螺母与所述螺纹段螺纹配合。
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柱体还包括第一安装段以及操作段,所述第一安装段自所述底座起向上延伸至所述螺纹段,所述第一编织盖、所述第二编织盖以及所述支撑件均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段上,所述操作段自所述柱体的上端面起向下延伸至所述螺纹段,所述第一安装段的外径>所述螺纹段的外径≥所述操作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安装段的上端面构成台阶面,当转动所述螺母至与所述台阶面相抵持时,所述螺母与所述柱体配合到位,所述操作段具有光滑的外表面。
12.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柱体还包括第二安装段,所述第二安装段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段和所述螺纹段之间,所述第二安装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安装段的外径,所述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套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段上且支撑于所述台阶面上,转动所述螺母至与所述垫圈相抵持时,所述螺母与所述柱体配合到位。
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让位件,所述让位件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第一安装段上且支撑于所述第一编织盖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件为一弹性件,所述螺母与所述柱体配合到位时,所述限位件压迫所述让位件,使得所述让位件通过所述第一编织盖压迫所述支撑件,从而使得所述支撑件处于压缩状态。
14.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让位件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让位部以及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让位部一侧的操作部,所述让位部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所述让位部上下两表面的安装缺口,并且所述安装缺口贯穿所述让位部与所述操作部相对的一侧。
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定位柱,所述定位柱包括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限位段以及定位段,所述第一编织盖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一编织盖上下两表面的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编织盖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所述第二编织盖上下两表面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所述第二定位孔的孔径,所述限位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所述定位段的外径≤所述第一定位孔的孔径,所述限位段与所述第一编织盖的上表面相抵持,且所述定位段穿设在所述第一定位孔以及所述第二定位孔内。
1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件以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编织盖的上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编织盖的下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一固定孔内,所述第二固定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固定孔内。
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开设有凹槽和/或通孔的支撑套,所述支撑套安装在所述第一编织盖和所述第二编织盖的间隔内,所述支撑套的外表面与所述编织支架的内表面相贴合,为所述编织支架提供支撑,所述凹槽和/或通孔与所述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相对应。
18.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编织装置,其第一编织盖、第二编织盖以及支撑件同
轴设置,并且,第一编织盖的外径>支撑件的外径,第二编织盖的外径>支撑件的外径,这样,由该支架编织装置编织获得的编织支架的内表面与支撑件的外表面相互间隔,编织支架的全部交叉节点与支撑件的外表面均为非接触设置,使用粘结剂固定交叉节点时,可以避免将编织支架与支架编织装置粘接在一起,从而在交叉节点完成固定后,可以将编织支架从支架编织装置上顺利取下。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支架编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所示的支架编织装置的俯视图。
22.图3为图1所示的支架编织装置的第一编织盖的俯视图。
23.图4为图3所示的第一编织盖的剖视图。
24.图5为图1所示的支架编织装置的第二编织盖的仰视图。
25.图6为图5所示的第二编织盖的剖视图。
26.图7为图1所示的支架编织装置的安装柱的主视图。
27.图8为图1所示的支架编织装置的让位件的主视图。
28.图9为图8所示的让位件的俯视图。
29.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支架编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11为图10所示的支架编织装置的支撑套的俯视图。
31.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支撑套的结构示意图。
32.附图标记:
33.第一编织盖1,第一挂线轴11,第一安装槽12,第一安装孔13,第一定位孔14,第一固定件15,第一固定孔16,第二编织盖2,第二挂线轴21,第二安装槽22,第二安装孔23,第二定位孔24,第二固定件25,第二固定孔26,支撑件3,安装柱4,柱体41,底座42,螺纹段411,第一安装段412,操作段413,第二安装段414,台阶面415,限位件5,垫圈6,让位件7,让位部71,操作部72,安装缺口73,定位柱8,限位段81,定位段82,支撑套9,凹槽91,第三定位孔92,镂孔93,通孔94。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3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编织装置,包括沿着竖直方向由上至下间隔设置的第一编织盖1以及第二编织盖2。第一编织盖1的外周面上沿第一编织盖1的周向间隔设置有第一挂线轴11,第二编织盖2的外周面上沿第二编织盖2的周向间隔设置有第二挂线轴21。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之间设置有支撑件3,支撑件3用于支撑第一编织盖1和/或第二编织盖2,并使得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相互间隔。第一编织盖1、第二编织盖2以及支撑件3同轴设置,并且,第一编织盖1的外径>支撑件3的外径,第二编织盖2的外径>支撑件3的外径。
36.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编织装置编织支架时,首先,将丝线在其中一个第一挂线
轴11上挂线;接着,丝线下行,并沿逆时针方向,选择与上一步骤中的第一挂线轴1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一个或几个挂线位的第二挂线轴21挂线;再接着,丝线上行,并沿逆时针方向,选择与上一步骤中的第二挂线轴21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错开一个或几个挂线位的第一挂线轴11挂线;如此反复,直至支架编织完成即可。可以理解地,上述逆时针方向可以统一变更为顺时针方向。
37.支架编织完成后,所得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全部位于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之间的间隔内,并且,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中外径较小的一个,用于限定编织支架的最小内径,即,编织支架的内径≥第一编织盖1的外径,且编织支架的内径≥第二编织盖2的外径,而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编织盖1的外径>支撑件3的外径,第二编织盖2的外径>支撑件3的外径,这样,编织支架的内表面与支撑件3的外表面相互间隔,编织支架的全部交叉节点与支撑件3的外表面均为非接触设置,使用粘结剂固定交叉节点时,可以避免将编织支架与支架编织装置粘接在一起,从而在交叉节点完成固定后,可以将编织支架从支架编织装置上顺利取下。
38.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均大致为圆形盖体,并且,第一编织盖1的外径=第二编织盖2的外径,这样,所得的编织支架为等径体。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是第一编织盖1的外径>第二编织盖2的外径,或者第一编织盖1的外径<第二编织盖2的外径,这样,所得的编织支架为非等径体,具体地,编织支架的直径沿其上端至下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或者编织支架的直径沿其上端至下端的方向逐渐增大。
39.请参阅图1至图6,第一挂线轴11的中心轴与第一编织盖1的中心轴相垂直,第二挂线轴21的中心轴与第二编织盖2的中心轴相垂直。这样,在挂线后,丝线不易从第一挂线轴11以及第二挂线轴21上滑脱,并且,编织完成后,易于将编织支架与第一挂线轴11以及第二挂线轴21分离。
40.第一挂线轴11可以与第一编织盖1的外周面固定连接,例如,焊接,也可以与第一编织盖1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例如,在第一编织盖1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孔,第一挂线轴11可拆卸地插设在孔中。同样地,第二挂线轴21可以与第二编织盖2的外周面固定连接,例如,焊接,也可以与第二编织盖2的外周面可拆卸连接,例如,在第二编织盖2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孔,第二挂线轴21可拆卸地插设在孔中。
41.第一挂线轴11和第二挂线轴21的数量均至少为3个,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挂线轴11和第二挂线轴21的数量均为11个。
42.第一挂线轴11和第二挂线轴21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不均匀分布,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挂线轴11沿第一编织盖1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在第一编织盖1的外周面上,第二挂线轴21沿第二编织盖2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在第二编织盖2的外周面上。
43.请参阅图1、图4以及图6,第一编织盖1的下表面的中心处向上凹设有第一安装槽12,第二编织盖2的上表面的中心处向下凹设有第二安装槽22,支撑件3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安装槽12以及第二安装槽22内。
44.请再次参阅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安装柱4以及限位件5。第一编织盖1的中心处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第一编织盖1上下两表面的第一安装孔13,
第二编织盖2的中心处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第二编织盖2上下两表面的第二安装孔23。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安装孔13贯穿第一编织盖1上下两表面,因此,第一安装孔13与第一安装槽12连通。同样地,由于第二安装孔23贯穿第二编织盖2上下两表面,因此,第二安装孔23与第二安装槽22连通。安装柱4包括柱体41以及设置在柱体41下端的底座42。第一编织盖1通过第一安装孔13套设在柱体41上。第二编织盖2通过第二安装孔23套设在柱体41上且支撑于底座42上,即,底座42用于限制第二编织盖2向下移动的行程。支撑件3穿套在柱体41上且位于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之间。限位件5与柱体41相配合,且位于第一编织盖1的上方,用于限制第一编织盖1向上移动的行程。通过调整限位件5在柱体41上的位置,以及选择合适高度的支撑件3,可以使得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之间间隔的距离满足实际需求,从而可以获得轴向长度满足实际需求的编织支架。
45.为了防止第一编织盖1以及第二编织盖2相对柱体41转动,第一安装孔13以及第二安装孔23均为腰圆形孔。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孔13以及第二安装孔23还可以设置为其他非圆形孔,例如,方形孔,和/或柱体1的外轮廓设置成腰圆形等非圆形外轮廓,使得柱体41与第一安装孔13以及第二安装孔23配合后,第一编织盖1以及第二编织盖2不会相对柱体41转动即可。
46.请参阅图1以及图7,柱体41包括螺纹段411,限位件5为一螺母,螺母与螺纹段411螺纹配合。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限位件5和柱体41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配合,例如,限位件5可拆卸地卡设在柱体41上。
47.柱体41还包括第一安装段412以及操作段413。第一安装段412自底座42起向上延伸至螺纹段411,第一编织盖1、第二编织盖2以及支撑件3均套设在第一安装段412上。操作段413自柱体41的上端面起向下延伸至螺纹段411,供操作者拿捏或握持。第一安装段412的外径>螺纹段411的外径≥操作段413的外径,且第一安装段412的外径与第一安装孔12的孔径以及第二安装孔22的孔径相匹配,这样,第一编织盖1以及第二编织盖2可以顺利通过操作段413和螺纹段411后套设在第一安装段412上。并且,第一安装段412的上端面构成台阶面415,当转动螺母至其与台阶面415相抵持时,螺母与柱体41配合到位。另外,操作段413具有光滑的外表面,螺母可以顺利通过操作段413后再与螺纹段411螺纹配合,或者,螺母与螺纹段411解除螺纹配合后,可以顺利通过操作段413后取出。即,有效控制了螺纹段411的长度,并非自柱体41的上端面起即向下设置螺纹段411,可以减少操作者螺纹配合以及螺纹拆卸的时间。
48.进一步地,柱体41还包括第二安装段414,第二安装段414位于第一安装段412和螺纹段411之间,并且,第二安装段414的外径<第一安装段412的外径。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垫圈6。垫圈6套设在第二安装段414上且支撑于台阶面415上,转动螺母至螺母与垫圈6相抵持时,螺母与柱体41配合到位。垫圈6起到增大接触面积以及保护零部件的作用。
49.请参阅图1和图2以及图7,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让位件7,让位件7可拆卸地套设在第一安装段412上且支撑于第一编织盖1的上表面上。支撑件3为一弹性件,例如,弹簧或者弹性橡胶套,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件3为一弹簧。限位件5与柱体41配合到位时,限位件5压迫让位件7,使得让位件7通过第一编织盖1压迫支撑件3,从而使得支撑件3处于压缩状态。可以理解地,基于限位件5与柱体41的配合方式,限位件5可以直接压迫让位件
7,也可以间接,例如,通过垫圈6压迫让位件7。另外,螺母在与螺纹段411螺纹配合到位时,螺母可能会有轻微的倾斜,设置垫圈6,可以避免倾斜的螺母与让位件7相抵持,从而避免螺母对让位件7的抵持作用不均。
50.编织完成后,需要对编织支架进行定型。定型前,取下让位件7,获得让位间距。定型时,编织支架需要先加热,在加热作用下,丝线软化,且由于让位间距的存在,原本被压缩的支撑件3可以在弹力作用下伸展复位,这样,支撑件3弹性抵顶第一编织盖1,丝线又在第一编织盖1的带动下被拉紧,从而可以防止丝线在加热过程中变形、松脱。加热结束后,对编织支架进行冷却,冷却结束后,编织支架完成定型。
51.为了取下编织支架,定型完成后,将让位件7装回第一安装段412上且支撑于第一编织盖1的上表面上。这就迫使第一编织盖1向下移动了让位间距。由于在定型过程中,编织支架被向上拉紧、定型,因此,现在第一编织盖1向下移动后,第一挂线轴11和编织支架松脱,编织支架可以十分方便地被取下。
52.请结合图8以及图9,让位件7具有沿水平方向设置的让位部71以及沿竖直方向设置且位于让位部71一侧的操作部72。让位部71上开设有沿竖直方向贯穿让位部71上下两表面的安装缺口73,并且安装缺口73贯穿让位部71与操作部72相对的一侧。这样,操作者拿捏操作部72,通过安装缺口73可以很方便地安装或拆卸让位件7,无需拆卸限位件5、垫圈6后,再安装或拆卸让位件7。
53.请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定位柱8。定位柱8包括沿竖直方向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限位段81以及定位段82。第一编织盖1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第一编织盖1上下两表面的第一定位孔14,第二编织盖1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第二编织盖2上下两表面的第二定位孔24,并且,第一定位孔14的孔径=第二定位孔24的孔径。限位段81的外径>第一定位孔14的孔径,定位段82的外径≤第一定位孔14的孔径,这样,定位段82可以依次通过第一定位孔14、第一编织盖1与第二编织盖2之间的间隔以及第二定位孔24,而限位段81与第一编织盖1的上表面相抵持。通过设置定位柱8,有利于支架编织装置的安装、定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柱8有3个,相应地,第一定位孔14以及第二定位孔24也均各为3个。3个定位柱8沿第一编织盖1的周向均匀分布。可以理解地,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定位柱8还可以是1个,2个,或3个以上,定位柱8可以均匀分布,也可以非均匀分布,根据实际需求相应调整即可。
54.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件15以及第二固定件25。第一编织盖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固定孔16,第二编织盖2的下表面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6,第一固定件15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一固定孔16内,第二固定件25可拆卸地安装在第二固定孔26内。在编织前,通过第一固定件15,可以将丝线的头端夹紧在第一固定件15和第一编织盖1的上表面之间;在编织完成后,通过第二固定件25,可以将丝线的尾端夹紧在第二固定件25和第二编织盖2的下表面之间。这样,可以防止编织支架在定型完成前散架,有利于操作者进行编织、固定交叉节点以及定型等操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件15是一锁紧螺钉,第一固定孔16为螺纹孔,两者螺纹配合。同样地,第二固定件25也是一锁紧螺钉,第二固定孔26为螺纹孔,两者螺纹配合。
55.需要注意的是,位于第一编织盖1以及第二编织盖2之间的间隔内的支撑件3、安装柱4和定位柱8均与编织支架间隔设置,无法对编织支架起到支撑作用。当编织支架的壁体
较为柔软时,不利于进行固定操作。编织支架的轴向长短较大、直径较大或者交叉节点较少等都可能会导致编织支架的壁体较为柔软。需要对编织支架的壁体进行一定的支撑,操作者才能对交叉节点进行固定操作。另外,在编织时,当丝线跨过的挂线位较多的情况下,两根交叉的丝线可能不相互贴合,这样,同样无法对交叉节点进行固定。
56.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编织装置还包括开设有凹槽和/或通孔的支撑套9。支撑套9安装在第一编织盖1和第二编织盖2的间隔内,支撑套9的外表面与编织支架的内表面相贴合,为编织支架提供支撑,并且还可以将位于内侧的丝线向外撑开,使得内侧丝线与外侧丝线相互贴合,支撑套9的凹槽和/或通孔与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相对应,这样,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与支撑套9为非接触设置,可以避免将编织支架与支撑套9粘接在一起。
5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支撑套9的外表面上开设有至少3个凹槽91,至少3个凹槽91沿支撑套9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且每个凹槽91均沿竖直方向贯穿支撑套9的上下两表面,凹槽91用于对应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支撑套9的内腔用于收容支撑件3,且可供安装柱4穿设。支撑套9上还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支撑套9上下两表面的第三定位孔92,用于供定位柱8的定位段82穿设。另外,支撑套9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贯穿支撑套9上下两表面的镂孔93,这样,可以减轻支撑套9的重量,便于操作者操作支架编织装置。
58.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支撑套9上开设有至少3个通孔94,通孔94用于对应编织支架的交叉节点。支撑套9的内腔用于收容支撑件3,且可供安装柱4以及定位柱8的定位段82穿设。
5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架编织装置,其第一编织盖1、第二编织盖2以及支撑件3同轴设置,并且,第一编织盖1的外径>支撑件3的外径,第二编织盖2的外径>支撑件3的外径,这样,由该支架编织装置编织获得的编织支架的内表面与支撑件3的外表面相互间隔,编织支架的全部交叉节点与支撑件3的外表面均为非接触设置,使用粘结剂固定交叉节点时,可以避免将编织支架与支架编织装置粘接在一起,从而在交叉节点完成固定后,可以将编织支架从支架编织装置上顺利取下。
60.申请人声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