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缝纫机辅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拉筒及缝纫机。
背景技术:2.在服装领域,明包缝是一种常见的面料边缘处理方式,有时为了增强装饰效果,还常常在明包缝的基础上增加出芽条。在现有的技术中,通常是先将出芽条和一片面料缝合后再与另一片面料进行明包缝处理,由于需要手工多次作业,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拉筒及缝纫机,使用该拉筒能同时进行外包缝及缝制出芽条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
4.第一个方面,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拉筒,所述拉筒包括上下交叠设置的上层面料夹持部和下层面料夹持部,所述上层面料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弯折上层面料,所述下层面料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弯折下层面料。
5.所述拉筒还包括:
6.出芽条夹持部,所述出芽条夹持部位于所述上层面料夹持部和所述下层面料夹持部之间,所述出芽条夹持部用于夹持出芽条。
7.进一步地,所述出芽条夹持部包括进口和出口,所述拉筒还包括引导件,且所述引导件连接在所述进口处,所述引导件用于引导所述出芽条由所述进口导入所述夹持部内。
8.进一步地,所述引导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筋,多个所述支撑筋沿所述出芽条的导入方向排列。
9.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支撑筋依次首尾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出芽条夹持部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夹持板和第二夹持板,所述第一夹持板和所述第二夹持板局部开设有缺口。
11.进一步地,所述缺口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板或所述第二夹持板的中部区域。
12.进一步地,所述出芽条夹持部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夹持板、所述第二夹持板连接,以使得所述弯折部内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用于容纳所述出芽条的滚边部。
13.进一步地,所述出芽条夹持部由所述进口向所述出口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小。
14.进一步地,所述拉筒还包括底板和连接板,所述底板一端与所述下层面料夹持部连接,所述连接板能够相对于所述底板沿垂直于进料的方向水平滑动,以调节所述上层面料夹持部与所述下层面料夹持部之间的重合面积,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锁止件,所述锁止件能够锁紧所述底板与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靠近所述上层面料夹持部的一端朝向上方弯折且与所述上层面料夹持部连接。
15.第二个方面,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缝纫机,所述缝纫机安装有如第一个方面所述
的拉筒,且所述缝纫机为双针缝纫机。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拉筒能够同时进行外包缝及缝制出芽条,提高了制作外包缝及出芽条结构的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且制作出的产品效果稳定、外观品质佳。具体为,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上层面料夹持部和下层面料夹持部位上下交叠设置的,且上层面料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弯折上层面料,下层面料夹持部用于夹持并弯折下层面料,这样就使得上层面料与下层面料能够弯折后且重叠一部分,以便于进行明包缝操作。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拉筒还包括出芽条夹持部,由于该出芽条夹持部能够夹持出芽条,且该出芽条夹持部就位于上层面料夹持部与下层面料夹持部之间,这样就可以在明包缝的同时进行缝制出芽条,取代了将明包缝与缝制出芽条分开进行的繁琐操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此外,由于使用辅具进行明包缝及缝制出芽条,避免了人工缝制带来的精度误差,进而使得产品的效果更加稳定,外观较佳。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拉筒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拉筒的俯视图;
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出芽条放置在支撑筋上的侧视图;
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拉筒的正视图;
23.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拉筒放置有面料时的正视图。
24.附图标记:
25.100-上层面料、200-下层面料、300-出芽条;
26.1-上层面料夹持部;
27.2-下层面料夹持部;
28.3-出芽条夹持部、31-进口、32-出口、33-第一夹持板、34-第二夹持板、35-弯折部、36-容纳腔;
29.4-引导件、41-支撑筋;
30.5-底板、51-安装孔;
31.6-连接板、61-滑槽、62-锁止件。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3.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34.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6.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37.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拉筒,该拉筒包括上下交叠设置的上层面料夹持部1和下层面料夹持部2,该上层面料夹持部1用于夹持并弯折上层面料100,下层面料夹持部2用于夹持并弯折下层面料200。另外,为了实现同步缝制出芽条300,该拉筒还包括出芽条夹持部3,该出芽条夹持部3用于夹持出芽条300,且该出芽条夹持部3位于上层面料夹持部1与下层面料夹持部2之间。
3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拉筒实现了同步进行明包缝及缝制出芽条300的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具体为,由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上层面料夹持部1和下层面料夹持部2为上下交叠设置的,且上层面料夹持部1用于夹持并弯折上层面料100,下层面料夹持部2用于夹持并弯折下层面料200,这样就使得上层面料100与下层面料200能够弯折后且重叠一部分,以便于进行明包缝操作。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拉筒还包括出芽条夹持部3,由于该出芽条夹持部3能够夹持出芽条300,且该出芽条夹持部3就位于上层面料夹持部1与下层面料夹持部2之间,这样就可以在明包缝的同时进行缝制出芽条300,取代了将明包缝与缝制出芽条300分开进行的繁琐操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工成本。此外,由于使用辅具进行明包缝及缝制出芽条300,避免了人工缝制带来的精度误差,进而使得产品的效果更加稳定,外观较佳。
40.请参阅图1,在图1中可以看到,为了实现明包缝操作,本拉筒的上半部分是上层面料夹持部1,上层面料100可以被夹持在其中,且上层面料100可以在上层面料夹持部1中被弯折;下半部分是下层面料夹持部2,下层面料200可以被夹持在其中,且下层面料200可以在下层面料夹持部2中被弯折,由此,上层面料100的弯折部分与下层面料200的弯折部分能够相互勾住,这样当相互勾住的上层面料100与下层面料200被缝纫机缝纫时便会形成明包缝。
41.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中,可以看到,在上层面料夹持部1的下方、下层面料夹持部2的上方,设置了出芽条夹持部3。作为一种可实现的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出芽条夹持部3连接在上层面料夹持部1的下方,具体可以是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是铆接的方式连接,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此时出芽条300可以被出芽条夹持部3夹持,且同时与上层面料100、下
层面料200被输出,从而实现了同时进行明包缝以及缝制出芽条300的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制作精度。
42.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出芽条夹持部3包括进口31和出口32,拉筒还包括引导件4,且引导件4连接在进口31处,引导件4用于引导出芽条300由进口31导入出芽条夹持部3内。
43.请参阅图1,可以看到,在出芽条夹持部3靠近阅读者的一端是出口32,远离阅读者的一端是进口31,当进口31处安装的是成品的出芽条300时,出芽条300从进口31处进入出芽条夹持部3,然后从出口32处输出。此外,进口31处安装的还可以是制作出芽条300的布料,将该布料对折后放至进口31处,然后使用工具将进口31处的布料引导至出口32处,从出口32处出来的经对折的布料即为出芽条300。此外,还可以在对折的面料中放置线绳,以制造出包绳的出芽条300。另外,本拉筒还包括引导件4,该引导件4连接在进口31处,具体可以是嵌入在进口31处,也可以是焊接在进口31的地方。其中,该引导件4能够将出芽条300由进口31处导入至出芽条夹持部3内,且引导件4的设置使得出芽条夹持部3在未进入进口31之前不至于乱摆动,保证了出芽条夹持部3内出芽条300的平整度。
4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引导件4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筋41,多个支撑筋41沿出芽条300的导入方向排列。在进行缝制时,可以将出芽条300放置在支撑筋41上,且并排设置的支撑筋41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出芽条300可以来回穿梭于支撑筋41之间,具体请参阅图3,图3是将出芽条300放置在支撑筋41上的侧视图。当将出芽条300按照如图3所示放置在支撑筋41上时,出芽条300便被一定的束缚力束缚在导向件上,同时,又不至于被完全束缚,当进料时,由于多个支撑筋41沿出芽条300的导入方向排列,这样出芽条300便会顺着支撑筋41的方向进入进口31处。
45.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多个所述支撑筋41依次首尾连接。如图1和图2所示,可以看到,在进口31处连接的引导件4其首尾是依次连接的,外观似s形。具体的,可以使用金属丝直接弯折成如图所示的首尾连接的形状,当然也可以使用模具和可塑性材料直接制作该引导件4,在此不作具体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引导件4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例如引导件4可以是类似梯子形状的结构,梯子的横梁可以看做是支撑筋41,出芽条300可以在横梁之间来回穿梭以被束缚。
4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出芽条夹持部3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局部开设有缺口。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出芽条夹持部3包括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由于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的设置,使得出芽条300能够被夹持在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之间。为了节省制作出芽条夹持部3的材料,同时也为了减轻拉筒的重量,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的局部设置有缺口。该缺口的形状不作具体限制,具体可以是圆形、矩形等。该缺口的位置也不作具体限制,总而言之,该缺口位于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的局部。
47.进一步地,缺口位于第一夹持板33或第二夹持板34的中部区域。为了不影响出芽条300的进料,本技术实施例将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的缺口设置在中部区域。具体为,该缺口设置在了出芽条夹持部3的进口31与出口32之间,由于进口31和出口32没有什么变化,因此出芽条300的输送就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另外,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其中,图1中缺口设置在了下层的第二夹持板34上,这样设置的效果是在将出芽条夹持部3连
接在上层面料夹持部1的下端时,可以有足够大的面积保证连接强度,从而保证连接稳定性。
4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出芽条夹持部3还包括弯折部35,弯折部35两端分别与第一夹持板33、第二夹持板34连接,以使得弯折部35内形成容纳腔36,容纳腔36用于容纳出芽条300的滚边部。
49.请参阅图4,在图4中可以看到,在出芽条夹持部3的右端弯折的部分即为弯折部35,该弯折部35的左端分别与第一夹持板33、第二夹持板34的右端连接,这样便形成了容纳腔36。由于出芽条本身是滚边部加延伸部的结构,容纳腔36的设置使得出芽条300的滚边部能够填充在容纳腔36中,延伸部能够夹持在第一夹持板33和第二夹持板34之间。
5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出芽条夹持部3由进口31向出口32的方向宽度逐渐变小。具体请参阅图2,在图2中,可以看到在出芽条夹持部3的俯视图中出芽条夹持部3的宽度由进口31处至出口32处逐渐变小,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在出芽条300从进口31处进入出样条夹持部内时,出芽条300容易进入进口31处,避免了相同宽度下出芽条300不容易进入进口31处的弊端。
51.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拉筒还包括底板5和连接板6,底板5一端与下层面料夹持部2连接,连接板6能够相对于底板5沿垂直于进料的方向水平滑动,以调节上层面料夹持部1与下层面料夹持部2之间的重合面积,且连接板6与底板5之间设有锁止件62,锁止件62能够锁紧底板5与连接板6,连接板6靠近上层面料夹持部1的一端朝向上方弯折且与上层面料夹持部1连接。
52.具体的请参阅图1和图4,可以看到,底板5的右端是与下层面料夹持部2连接的,具体可以使用焊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使用粘接的方式连接。从图1中可以看到,在底板5上具有长形的安装孔51,安装孔51的设置使得在使用该拉筒时,可以将该拉筒通过安装孔51固定在缝纫机的台面上。连接板6上具有滑槽61,这样连接板6便能通过滑槽61进行滑动,又由于连接板6靠近上层面料夹持部1的一端是朝向上方弯折且与上层面料夹持部1连接的,进而使得滑动连接板6便能够调节上层面料夹持部1与下层面料夹持部2之间的重合面积,进而调节明包缝的宽度。此外,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连接板6和底板5之间设置有锁止件62,具体的该锁止件62可以是图1中的螺钉,该螺钉锁止件62能够将连接板6和底板5紧紧的固定在一起,在需要调节重合面积时,可以将锁止件62调松动,进而调节重合面积。
53.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缝纫机,该缝纫机安装有如前所述的拉筒,且该缝纫机为双针缝纫机。
5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由于要进行明包缝操作,所以本技术实施例的缝纫机为双针缝纫机,且该缝纫机安装有如前所述的拉筒,使用本缝纫机可以同时进行明包缝和缝制出芽条300。
55.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缝纫机在进行工作时,可以将拉筒通过底板5上的安装孔51使用螺钉固定在缝纫机台面上。请参阅图5,通过调节连接板6上的锁止件62调节好上层面料夹持部1与下层面料夹持部2之间的重合面积,然后将上层面料100按照图5中所示放置在上层面料夹持部1中,将下层面料200按照如图5所示放置在下层面料夹持部2中,将出芽条300夹持在出芽条夹持部3中,然后开始进料。此处的进料方向是指上层面料100、下层面料200以及出芽条300从纸面内向纸面外方向延伸。进料时,上层面料100、下层面料200与
出芽条300同时进料,此时,缝纫机的双针就在上层面料100上方,双针通过往复的跳动将上层面料100、下层面料200以及出芽条300缝制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同时进行外包缝以及缝制出芽条300的操作。
5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拉筒及缝纫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拉筒、缝纫机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