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衣机。
背景技术:2.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产品越来越普及,如干衣机等已走入千家万户。
3.现有技术中干衣机的风道底座装置包括风道上盖和风道底座,通常为了便于对风道底座装置内的换热器组件进行清扫,在风道底座上还设置有密封门体组件,此密封门体组件正对于风道底座内的换热器组件,且此密封门体组件主要由风道门体、密封条、门锁及门锁旋钮等多个零部件组成,从而导致现有技术中干衣机风道底座组件需要密封的接缝及开口较多,从而加大漏气及失温的风险,进而影响了干衣机的工作效率。
4.然而,对于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来讲,仅通过风道上盖的风道开口即可实现对换热器组件的清扫,从而无需在风道底座上还设置有密封门体组件。但是现有技术中并未针对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设置结构合理的风道底座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干衣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中风道底座装置密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6.为了实现所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干衣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
8.外筒;
9.风道底座装置,其与所述外筒相连通;且所述风道底座装置包括,
10.风道上盖,所述风道上盖上设置有风道开口,且所述风道上盖的外周壁为封闭结构;
11.风道底座,其设置于所述风道上盖的正下方且与所述风道上盖卡接密封,所述风道底座内设置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一端正对于所述风道开口的下方;且所述风道底座的外周壁为封闭结构,未设置安装密封门体组件的开口。
12.本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干衣机,其包括外筒、风道底座装置,风道底座装置包括风道上盖和风道底座,其中风道上盖上设置有风道开口,风道开口的下方相对应设置换热组件,通过此对应设置能够便于对换热器组件进行清扫,从而对于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来讲,通过风道开口对换热组件进行清理就能够保持换热组件的清洁度,在此基础上将风道上盖的外周壁及风道底座的外周壁设置为封闭结构,即未在风道底座上设置安装密封门体组件的开口,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开口及接缝的数量,且风道上盖与风道底座紧密相接,提高了风道底座装置的密封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中风道底座装置密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13.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上盖上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外周
设置有第一密封结合面;
14.所述风道底座上设置有第二空腔,其与所述第一空腔相对应设置,所述换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且所述第二空腔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密封结合面;
15.其中,所述第一密封结合面与所述第二密封结合面相卡接,使得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相结合形成通风风道。
16.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结合面上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第二密封结合面上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卡于所述卡接槽内。
17.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接槽内设置有密封件。
18.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通风风道包括前风道和后风道,所述风道开口设置于所述前风道处;
19.所述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前风道处,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后风道处。
2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底座上设置有定位柱,所述风道上盖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2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上盖包括,
22.第一分部,其上设置有所述第一空腔;
23.第二分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二分部上设置有上蜗壳;
24.第三分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分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三分部上设置有所述定位孔;
25.所述风道底座包括,
26.第四分部,其上设置有所述第二空腔;
27.第五分部,其设置于所述第四分部的一端,且所述第五分部上设置有下蜗壳,所述下蜗壳与所述上蜗壳紧密相接;
28.第六分部,其设置于所述第四分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六分部上设置有所述定位柱,所述定位柱插入所述定位孔内。
29.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道底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封闭板、第二封闭板、第三封闭板和第四封闭板,且所述底板、第一封闭板、第二封闭板、第三封闭板和第四封闭板围成所述第二空腔。
30.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集水腔,所述集水腔位于所述换热组件的下方;且所述集水腔由所述风道底座的前端向下倾斜延伸至所述风道底座的后端。
31.在本技术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水腔处设置设置有隔水板,所述换热组件设置于所述隔水板上方。
附图说明
32.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风道底座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3.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风道上盖的结构示意图1;
34.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风道上盖的结构示意图2;
35.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风道底座的结构示意图1;
36.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风道底座的结构示意图2;
37.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风道底座的结构示意图3;
38.图7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39.以上各图中:
40.1、风道上盖;11、风道开口;12、第一密封结合面;13、第一空腔;14、第一分部;15、第二分部;151、上蜗壳;16、第三分部;17、卡接槽;
41.2、风道底座;21、第二密封结合面;22、第二空腔;23、第四分部;24、第五分部;241、下蜗壳;25、第六分部;26、卡接件;
42.3、集水腔;4、辅助集水腔;
43.5、隔水板;51、流水口;6、定位柱;7、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6.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4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中风道底座装置密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4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干衣机,其包括外筒、风道底座装置,风道底座装置包括风道上盖和风道底座,其中风道上盖上设置有风道开口,风道开口的下方相对应设置换热组件,通过此对应设置能够便于对换热器组件进行清扫,从而对于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来讲,通过风道开口对换热组件进行清理就能够保持换热组件的清洁度,在此基础上将风道上盖的外周壁及风道底座的外周壁设置为封闭结构,即未在风道底座上设置安装密封门体组件的开口,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开口及接缝的数量,且风道上盖与风道底座紧密相接,提高了风道底座装置的密封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中风道底座装置密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50.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
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51.一种干衣机,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
52.外筒;
53.风道底座2装置,其与所述外筒相连通;且所述风道底座2装置包括,
54.风道上盖1,所述风道上盖1上设置有风道开口11,且所述风道上盖1的外周壁为封闭结构;
55.风道底座2,其设置于所述风道上盖1的正下方且与所述风道上盖1卡接密封,所述风道底座2内设置有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的一端正对于所述风道开口11的下方;且所述风道底座2的外周壁为封闭结构,未设置安装密封门体组件的开口。
56.干衣机包括箱体,箱体内设置有外筒、风道底座2装置,其中外筒用于盛放湿衣服,风道底座2装置设置于外筒的底部,且与外筒相连通。
57.风道底座2装置包括风道上盖1和风道底座2。
58.风道上盖1上设置有风道开口11,风道上盖1的外周壁为封闭结构。通过设置此风道开口11使得外筒内的湿热空气能够进入风道底座2装置内,风道上盖1上设置有第一空腔13,第一空腔13的外周设置有第一密封结合面12,第一密封结合面12上设置有卡接槽17,卡接槽17内设置有密封件;进一步,风道上盖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定位孔7。
59.本实施例中,风道上盖1包括第一分部14、第二分部15和第三分部16。其中,第一分部14为近似矩形结构,且第一分部14处设置有第一空腔13,同时第一分部14设置有大部分第一密封结合面12,且在第一密封结合面12靠近第一空腔13的边缘处设置有卡接槽17,即卡接槽17位于第一空腔13的外边缘端;且第一分部1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分部15,其另一端设置有第三分部16;第二分部15处设置有上蜗壳151,上蜗壳151与第一分部14为一体结构,且上蜗壳151与第一空腔13相连通。同时,上蜗壳151的下端面设置有少部分第一密封结合面12,且此部分的第一密封结合面12上也设置有卡接槽17,此部分的卡接槽17环绕于上蜗壳151的底端面的一周,且此部分的卡接槽17与第一分部14处的卡接槽17相连通,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卡接槽17,且卡接槽17内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的布满于整个卡接槽17内。进一步,第三分部16与第二分部15相对且平行设置,即第三分部16的延伸方向与第二分部15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且第二分部15与第三分部16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的间隙。
60.风道底座2设置于风道上盖1的正下方且与风道上盖1卡接密封,风道底座2内设置有换热组件,换热组件的一端正对于风道开口11的下方。本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冷凝器和蒸发器,其中蒸发器设置于风道开口11的下方,其中湿热空气通过蒸发器后冷凝出水变成干冷空气,冷凝水流至风道底座2上,且此干冷空气通过冷凝器进行加热变成干燥的热空气后再次进入外筒内对衣物进行烘干,依次不断循环对衣物进行烘干。
61.同时,风道底座2上设置有第二空腔22,第二空腔22与第一空腔13相对应设置,换热组件设置于第二空腔22内,且第二空腔22的外周设置有第二密封结合面21,其中第一密封结合面12与第二密封结合面21相卡接,使得风道上盖1与风道底座2紧密相接形成通风风道。且所述风道底座2的外周壁为封闭结构,未设置安装密封门体组件的开口,即未设置密封门体组件,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开口及接缝处,降低了漏气的概率。
62.具体地说,风道底座2包括第四分部23、第五分部24和第六分部25。其中第四分部23为近似矩形结构,且第四分部23与第一分部14的结构相配合,第四分部23位于第一分部
14的正下方。同时,第四分部23处设置有第二空腔22,第二空腔22与第一空腔13通过上下相结合形成相连通的上述通风风道。本实施例中,通风风道包括前风道和后风道,即沿着风道底座2的宽度方向,通风风道被分为前风道和后风道;其中,换热组件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蒸发器设置于前风道处,冷凝器设置于后风道处,且风道开口11设置于前风道处,其中蒸发器位于风道开口11的下方,从而使得湿热空气能够更加充分的与蒸发器接触进行冷凝,且蒸发器位于风道开口11的下方能够便于操作人员对蒸发器进行清理。
63.进一步,第四分部23处设置有大部分第二密封结合面21,且第二密封结合面21靠近第二空腔22的边缘处设置有卡接件26,即卡接件26位于第二空腔22的边缘端,且卡接件26的结构与卡接槽17的结构相配合,使得卡接件26能够卡接于卡接槽17内,从而使得第四分部23与第一分部14之间紧密相接,同时由于卡接槽17内设置有密封件,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分部14与第四分部23之间的密封性。且第四分部23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分部24,其另一端设置有第六分部25;第五分部24处设置有下蜗壳241,下蜗壳241与第五分部24为一体结构,且下蜗壳241与第二腔体相连通,同时下蜗壳241的上端面设置有少部分第二密封结合面21,且此部分的第二密封结合面21上也设置有卡接件26,此部分的卡接件26环绕于下蜗壳241的上端面的一周,且此部分的卡接件26与第四分部23处的卡接件26相连通,从而形成一条完整封闭的卡接件26,且此卡接件26卡于卡接槽17内。进一步,第六分部25与第五分部24相对且平行设置,即第六分部25的延伸方向与第五分部24的延伸方向相一致。且,第六分部25处设置有定位柱6,定位柱6与定位孔7相配合,定位柱6插入定位孔7内。本实施例中,定位孔7和定位柱6与风道底座2及风道上盖1的密封结合面垂直,并有且只有一组,风道底座2和风道上盖1组装时,首先将预定位结构的定位柱6和定位孔7装在一起,起到整体定位作用,便于螺钉和卡扣等其他装配结构对准,从而便于风道底座2装置的生产组装。
64.更具体地说,风道底座2包括底板,底板上设置依次连接的第一封闭板、第二封闭板、第三封闭板、第四封闭板,通过底板、第一封闭板、第二封闭板、第三封闭板和第四封闭板围成第二空腔22。且第一封闭板、第二封闭板、第三封闭板、第四封闭板均未设置安装密封门体组件的开口,从而避免了在此开口处设置有密封门体组件。现有技术中设置开口及密封门体组件主要是用于对换热器组件进行清理,然而对于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来讲,仅通过风道上盖1的风道开口11即可实现对换热器组件的清扫,从而无需在风道底座2上还设置有密封门体组件,减少了开口及接缝的数量,进而能够有效的降低漏气和失温的风险。
65.进一步,风道底座2上设置有集水腔3,集水腔3位于换热器组件的下方。具体地说,集水腔3设置于底板上,且位于第二容纳腔内。同时,风道底座2的后端设置有排水泵,排水泵与集水腔3之间设置有排水槽;集水腔3的底部朝向所述排水槽处呈向下倾斜设置,即集水腔3起始位置所在的水平面高于集水腔3末端所在的水平面,集水腔3末端与集水槽相连通,从而使得水流能够自动由所述集水腔3流至所述排水槽处,通过排水泵将冷凝水排出。进一步,第二封闭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容纳腔,此第三容纳腔的底部也设置有辅助集水腔43,此辅助集水腔43与第二容纳腔室内的集水腔3相连通,由此辅助集水腔43内的水也能够通过排水槽排出。
66.本实施例中,第二容纳腔内的集水腔3处设置有隔水板5,隔水板5上方设置有上述换热器组件,且隔水板5上设置有流水口51,换热器组件处的冷凝水通过流水口51流至集水腔3内。具体地说,隔水板5包括第一隔挡部和第二隔挡部,第一隔挡部位于靠近前风道的一
侧,且蒸发器设置于此第一隔挡部处,冷凝器设置于第二隔挡部处。其中,第一隔挡部处设置有流水口51,流水口51与集水腔3相连通,通过此流水口51使得冷凝水能够流入集水腔3内。本实施例中,流水口51处的水平面低于流水口51外周水平面的高度,即流水口51处于集水腔3的最低点,从而使得冷凝水能够自动流至流水口51处,即能够使得蒸发器处的冷凝水能够自动朝向流水口51处流动;同时,第一隔挡部处设置有挡水凸缘,且此挡水凸缘环绕设置于流水口51的外周,且挡水凸缘与流水口51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能够较大范围的挡住蒸发器处的冷凝水,防止冷凝水四处流动。同时,第一隔挡部处设置有多条引水槽,多条引水槽均匀分布于第一隔挡部内,且引水槽的一端与挡水凸缘相接,其另一端延伸至流水口51处,从而能够进一步引导水自动流动至流水口51处。
67.综上所述,通过在风道上盖1上设置有风道开口11,且风道开口11的下方相对应设置换热组件,由此通过此对应设置能够便于对换热器组件进行清扫,从而对于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来讲,通过风道开口11对换热组件进行清理就能够保持换热组件的清洁度,在此基础上将风道上盖1的外周壁及风道底座2的外周壁设置为封闭结构,即未在风道底座2上设置安装密封门体组件的开口,从而有效的减少了开口及接缝的数量,且风道上盖1与风道底座2紧密相接,提高了风道底座2装置的密封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过滤效果较好的干衣机中风道底座2装置密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