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领域。
2.本实用新型特别是涉及一种拉头用拉片、包含有该拉头用拉片的拉头、包含有该拉头的拉链、以及安装有该拉链的衣服。
背景技术:3.拉链是一种依靠连续排列的拉链牙来实现物品合并或分离的连接件,其广泛地应用在服装、包袋、帐篷等物品上。目前,拉链通常包括一对左右并排分布的布带、固定在各布带内侧边缘的一排拉链牙、以及夹持在拉链牙上的拉头;拉头通常包括分别位于拉链牙上下两侧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形成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且供拉链牙穿过的穿插通道、固定在上翼板上表面上的连接柱部、以及安装于连接柱部的拉片。用户通过手持拉片使拉头沿着拉链的长度方向前后移动,由此使两排拉链牙的啮合和分离,也就相应地使拉链打开和闭合。因此,拉片作为拉链的操作部件,用来实现拉链的基本功能;并且,拉片同时也被要求附加上各种其他功能。
4.比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9915169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拉链用拉头的拉片,其具有连接部、钩部和闭锁部件;其中,钩部具有从连结部的一端的第一位置延伸的第一基轴、从连结部的一端的第二位置延伸的第二基轴、一端与第一基轴连接的折回部、以及位于第二基轴与设置在折回部的另一端且和第二基轴对向的突出部之间的开口部,如此,钩部能够勾挂物品;闭锁部件具有以包围第一基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成能够沿第一基轴滑动的滑动部、及以包围第二基轴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设置成能够沿第二基轴滑动的闭锁部,通过闭锁部的滑动来将钩部的开口部开闭。然而,上述拉片存在下述缺陷:构造比较复杂;特别是,在挂取物品时,需要滑动闭锁部来打开或关闭开口部,使得挂取物品的操作繁琐;并且,开口部设置在拉片在其宽度方向上的侧边,用户需要用拉片的侧面挂取物品,而拉片往往是较为靠近衣物,导致从侧面挂取物品的操作空间较小,故操作不太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5.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拉头用拉片,结构简单,还便于挂取物品。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拉头用拉片,包括连接部和手持操作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和拉链的拉头相连,所述手持操作部包括和连接部固定相连的本体部、以及至少一个与本体部固定相连的钩部,所述钩部包括从本体部上向远离本体部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从第一臂部上折弯延伸的第二臂部、以及从第二臂部上向靠近本体部方向折弯延伸的第三臂部,所述第三臂部与本体部之间形成有开口部,所述第一臂部、第二臂部和第三臂部之间形成有与开口部连通的收纳部;沿所述拉链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臂部相对于本体部倾斜延伸、且第一臂部的倾斜角度为20
°
~25
°
。
7.本技术中,使钩部的第一臂部相对于本体部倾斜,进而使得第二臂部和第三臂部与本体部之间在拉链的厚度方向上错位、不在同一平面内,如此,能够相对增大形成在第三臂部和本体部之间的开口部的尺寸,获得更大开口尺寸的开口部,也就相应增大了从开口部处挂取物品的操作空间,提高物品挂取操作的便利度。并且,物品挂置后,物品的挂置部分被容置在收纳部中,由第一臂部和第三臂部进行限位,免去在开口部处设置用于开闭开口部的部件,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物品挂取操作的便利度,另一方面也简化拉片的整体结构,降低拉片的制造成本。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臂部和第三臂部都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手持操作部的长度方向与拉链的长度方向一致,提高视觉上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安装有该拉片的拉链的整体美观度。
9.进一步地,沿所述第三臂部的延伸方向,所述开口部的长度为2~4mm,即能方便从开口部处挂取物品(比如耳机线、口罩挂绳等),又能避免因开口部过大导致挂取物品时不小心卡入手指,特别是小朋友的手指,提高操作安全性。
10.进一步地,所述手持操作部的材料为软质材料;所述软质材料优选为橡胶、或硅胶,避免因钩部意外钩住手指时造成一定的伤害,提高操作安全性。
11.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的材料为金属,故所述连接部为金属片;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具有一体延伸出的插入片部,所述手持操作部一体成型地固定包裹在插入片部的外周,提高连接部和手持操作部之间固定连接的可靠性,也便于加工制造。
12.优选地,沿所述第三臂部的延伸方向,所述收纳部的深度为2~6mm,在满足挂置耳机线、口罩挂绳这类物品的同时,又能对耳机线、口罩挂绳这类物品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避免耳机线、口罩挂绳这类物品从收纳部中脱离出。
13.进一步地,所述钩部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以上;当所述钩部有两个时,两个钩部共用同一个第一臂部,两个钩部的第二臂部和第三臂部都对称分布在第一臂部的两侧,如此,能够挂置更多的物品,还能简化手持操作部的整体结构,也使得手持操作部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美观度。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臂部以越远离本体部、越远离拉链正面的方式倾斜延伸;如此,当安装有该拉片的拉链装在衣物上后,第一臂部的倾斜方式使得第二臂部和第三臂部远离衣服的正面,相对增加第三臂部与衣物之间的操作空间,更加方便从开口部处挂取物品。
15.进一步地,沿所述拉链的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臂部相对于本体部的倾斜角度为0
°
,所述第三臂部相对于本体部的倾斜角度为0
°
,即所述第二臂部和第三臂部相对于本体部都不倾斜,或者说,所述第二臂部和第三臂部都平行于本体部,避免手持操作部具有较多的突起,提高用户通过手持操作部拉动拉头时的操作舒适度。
1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拉头,包括沿拉链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上翼板和下翼板、形成在上翼板和下翼板之间的穿插通道、固定在上翼板外表面上的连接柱部、以及如上所述的拉头用拉片,所述连接部和连接柱部相连。
17.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一种拉链,包括一对布带、固定在各布带内侧边缘的一排拉链牙、以及如上所述的拉头,所述拉头夹持在两排拉链牙上,所述拉链牙穿插在拉头的穿插通道中。
18.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衣服,所述衣服上配置有如上所述的拉链。
19.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拉头用拉片、拉头、拉链及衣服,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本技术中,使钩部的第一臂部相对于本体部倾斜,进而使得第二臂部和第三臂部与本体部之间在拉链的厚度方向上错位、不在同一平面内,如此,能够相对增大形成在第三臂部和本体部之间的开口部的尺寸,获得更大开口尺寸的开口部,也就相应增大了从开口部处挂取物品的操作空间,提高物品挂取操作的便利度。并且,物品挂置后,物品的挂置部分被容置在收纳部中,由第一臂部和第三臂部进行限位,免去在开口部处设置用于开闭开口部的部件,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物品挂取操作的便利度,另一方面也简化拉头用拉片的整体结构,降低拉头用拉片的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技术中拉头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的俯视图。
23.图3为图1的右视图。
24.图4为本技术中拉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图4的俯视图。
26.图6为图4的左视图。
27.图7为本技术中拉片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28.图8为本技术中拉片实施例三的俯视图。
29.图9为本技术中拉片实施例四的俯视图。
30.元件标号说明
31.10
ꢀꢀꢀꢀꢀꢀꢀꢀꢀꢀꢀꢀꢀꢀꢀꢀꢀꢀꢀꢀꢀꢀ
连接部
32.11
ꢀꢀꢀꢀꢀꢀꢀꢀꢀꢀꢀꢀꢀꢀꢀꢀꢀꢀꢀꢀꢀꢀ
插入片部
33.20
ꢀꢀꢀꢀꢀꢀꢀꢀꢀꢀꢀꢀꢀꢀꢀꢀꢀꢀꢀꢀꢀꢀ
手持操作部
34.21
ꢀꢀꢀꢀꢀꢀꢀꢀꢀꢀꢀꢀꢀꢀꢀꢀꢀꢀꢀꢀꢀꢀ
本体部
35.22
ꢀꢀꢀꢀꢀꢀꢀꢀꢀꢀꢀꢀꢀꢀꢀꢀꢀꢀꢀꢀꢀꢀ
钩部
36.221
ꢀꢀꢀꢀꢀꢀꢀꢀꢀꢀꢀꢀꢀꢀꢀꢀꢀꢀꢀꢀꢀ
第一臂部
37.222
ꢀꢀꢀꢀꢀꢀꢀꢀꢀꢀꢀꢀꢀꢀꢀꢀꢀꢀꢀꢀꢀ
第二臂部
38.223
ꢀꢀꢀꢀꢀꢀꢀꢀꢀꢀꢀꢀꢀꢀꢀꢀꢀꢀꢀꢀꢀ
第三臂部
39.23
ꢀꢀꢀꢀꢀꢀꢀꢀꢀꢀꢀꢀꢀꢀꢀꢀꢀꢀꢀꢀꢀꢀ
开口部
40.24
ꢀꢀꢀꢀꢀꢀꢀꢀꢀꢀꢀꢀꢀꢀꢀꢀꢀꢀꢀꢀꢀꢀ
收纳部
41.30
ꢀꢀꢀꢀꢀꢀꢀꢀꢀꢀꢀꢀꢀꢀꢀꢀꢀꢀꢀꢀꢀꢀ
拉头
42.31
ꢀꢀꢀꢀꢀꢀꢀꢀꢀꢀꢀꢀꢀꢀꢀꢀꢀꢀꢀꢀꢀꢀ
上翼板
43.32
ꢀꢀꢀꢀꢀꢀꢀꢀꢀꢀꢀꢀꢀꢀꢀꢀꢀꢀꢀꢀꢀꢀ
下翼板
44.33
ꢀꢀꢀꢀꢀꢀꢀꢀꢀꢀꢀꢀꢀꢀꢀꢀꢀꢀꢀꢀꢀꢀ
穿插通道
45.34
ꢀꢀꢀꢀꢀꢀꢀꢀꢀꢀꢀꢀꢀꢀꢀꢀꢀꢀꢀꢀꢀꢀ
连接柱部
具体实施方式
46.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
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47.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48.本实用新型涉及拉链领域,特别是提供一种该拉链中拉头用拉片(下述简称拉片)。另外,为便于叙述,下述实施例中,各方向的定义如下:将拉链的长度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将拉链的宽度方向定义为左后方向,将拉链的厚度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基于此,图2和图5所示的视图中,纸面的上侧和下侧分别为前方向和后方向,纸面的左侧和右侧分别为左方向和右方向,纸面的正面和背面分别为上方向和下方向。
49.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拉链包括一对左右排布的布带、固定在各布带内侧边缘且前后延伸的一排拉链牙、以及夹持在两排拉链牙上的拉头30;如图1至图3所示,拉头30包括沿拉链厚度方向上下相对设置的上翼板31和下翼板32、形成在上翼板31和下翼板32之间的穿插通道33、固定在上翼板31上表面上的连接柱部34、以及拉片;两排拉链牙穿插在拉头30的穿插通道33中;拉片包括连接部10和手持操作部20,拉片的连接部10和拉头30上表面上的连接柱部34相连。用户通过手持拉片的手持操作部20可带动拉头30前后移动:通过手持操作部20向前拉动拉头30时,两排拉链牙啮合,拉链闭合;通过手持操作部20向后拉动拉头30时,两排拉链牙分离,拉链打开。
50.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或图7、或图8所示,拉片的手持操作部20包括和连接部10固定相连的本体部21、以及至少一个与本体部21固定相连的钩部22,本体部21前后平直延伸,钩部22包括从本体部21上向远离本体部21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221、从第一臂部221上相对于第一臂部221折弯延伸的第二臂部222、以及从第二臂部222上向靠近本体部21方向延伸且相对于第二臂部222折弯延伸的第三臂部223,第三臂部223不延伸至本体部21,故第三臂部223与本体部21之间形成有开口部23,第一臂部221、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之间形成有收纳部24,该收纳部24与开口部23连通的收纳部24;沿拉链的厚度方向,第一臂部221相对于本体部21倾斜延伸、且第一臂部221的倾斜角度α为20
°
~25
°
。
5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衣服,该衣服上安装有具有上述拉片的拉链,该拉链优选安装在衣服的正面,即人体的胸前。用户通过手持拉链中拉片的手持操作部20来前后移动拉头30,由此相应地拉上衣服或拉开衣服。特别地,用户可以将耳机线、口罩挂绳等物品通过拉片的开口部23放入拉片的收纳部24中。因此,本技术中的拉片具有能够挂置耳机线、口罩挂绳这类物品的附加功能。
52.特别地,本技术涉及的拉片中,钩部22的第一臂部221相对于本体部21向上倾斜或向下倾斜,而第二臂部222设置在第一臂部221远离本体部21的端部处,第三臂部223设置在第二臂部222远离第一臂部221的端部处,故倾斜设置的第一臂部221使得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与本体部21之间在拉链的厚度方向上错位、不在同一平面内,如图3和图6所示。如此,第三臂部223和本体部21之间在上下方向上的空区变大,也就相对增大形成在第三臂
部223和本体部21之间的开口部23的尺寸,获得更大开口尺寸的开口部23,也就相应增大了从开口部23处挂取物品的操作空间,不但可以从拉片的侧面挂取耳机线、口罩挂绳等物品,也可以从拉片的正面或背面挂取耳机线、口罩挂绳等物品,最终方便用户通过开口部23将耳机线、口罩挂绳等卡入拉片的收纳部24中,极大地提高物品挂取操作的便利度。并且,耳机线、口罩挂绳等挂置在拉片的钩部22上后,耳机线、口罩挂绳的挂置部分被容置在收纳部24中,由第一臂部221和第三臂部223进行限位,本体部21也对耳机线、口罩挂绳形成限位,防止耳机线、口罩挂绳从收纳部24中意外脱出,从而可免去在开口部23处额外设置用于开闭开口部23的部件,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物品挂取操作的便利度,另一方面也简化拉片的整体结构,降低拉片的制造成本。
53.上述拉片中,钩部22的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以上;钩部22中第一臂部221可以沿拉链的长度方向从本体部21上延伸出,也可以沿拉链的宽度方向从本体部21上延伸出。基于拉片上钩部22的数量不同、以及拉片上钩部22的形态不同,使得拉片具有多个实施例。下述提供几种拉片的优选实施例。
54.拉片实施例一
55.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臂部221从本体部21右侧的后边缘处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且第一臂部221的后端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本体部21倾斜;第二臂部222从第一臂部221的后端沿拉链的宽度方向向左延伸,第二臂部222整体上呈朝向本体部21的圆弧形,使第二臂部222与第一臂部221的相接处、以及第二臂部222与第三臂部223的相接处都圆滑过渡;第三臂部223从第二臂部222的左端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前延伸。如此,由第一臂部221、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构成的钩部22大致上呈u形,钩部22整体分布在本体部21的后端处,使得手持操作部20的长度方向与拉链的长度方向一致,提高视觉上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安装有该拉片的拉链的整体美观度。
56.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左右方向上,第一臂部221的右边缘与本体部21的右边缘齐平,第三臂部223的左边缘与本体部21的左边缘齐平,即钩部22的左右两侧边缘与本体部21的左右两侧边缘对应齐平,使得钩部22的宽度与本体部21的宽度一致,从而使手持操作部20整体上具有一致宽度,由此提高手持操作部20的整体性和视觉美观性。第一臂部221、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的宽度一致,都为w1,使得钩部22具有统一宽度w1;本实施例中,钩部22的宽度w1=3.5mm。另外,手持操作部20的右边缘位于连接部10右边缘的右侧,手持操作部20的左边缘位于连接部10左边缘的左侧,使手持操作部20的宽度略大于连接部10的宽度。
57.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沿拉链的厚度方向,第二臂部222相对于本体部21的倾斜角度为0
°
,第三臂部223相对于本体部21的倾斜角度为0
°
,即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相对于本体部21都不倾斜,或者说,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都平行于本体部21,避免手持操作部20具有较多的突起,提高用户通过手持操作部20拉动拉头30时的操作舒适度。并且,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整体都位于本体部21的上方侧。
58.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在第三臂部223延伸的前后方向上,即在拉链的长度方向上,开口部23的长度l1为2~4mm,该尺寸的开口部23即能方便耳机线、口罩挂绳等方便地从开口部23处卡入收纳部24中,又能避免因开口部23过大导致挂取物品时不小心卡入手指,特别是小朋友的手指,提高操作安全性。同时,在第三臂部223延伸的前后方向上,收纳部24
的深度l2为2~6mm,在满足挂置耳机线、口罩挂绳这类物品的同时,该深度的收纳部24又能对耳机线、口罩挂绳这类物品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避免耳机线、口罩挂绳这类物品从收纳部24中脱离出。在拉链的宽度方向上,收纳部24的宽度w2与钩部22的宽度w1相同,都为3.5mm。
59.较优地,如图6所示,第一臂部221相对于本体部21向上倾斜,即第一臂部221以越远离本体部21、越远离拉链正面的方式倾斜延伸。如此,当安装有该拉片的拉链装在衣物上后,第一臂部221向上倾斜的设置方式使得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远离衣服的正面,在增加开口部23尺寸的同时,还能相对增大第三臂部223与衣物之间的操作空间,更加方便从开口部23处挂取物品。
60.进一步地,手持操作部20的材料为软质材料;软质材料优选为橡胶、或硅胶,避免因钩部22意外钩住手指时造成一定的伤害,提高操作安全性。连接部10的材料为金属,故连接部10为金属片。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部10的边缘处具有一体向后延伸出的插入片部11,手持操作部20一体成型地固定包裹在插入片部11的外周,实现插入片部11固定镶嵌在手持操作部20的本体部21中,提高连接部10和手持操作部20之间固定连接的可靠性,也便于加工制造。
61.拉片实施例二
62.如图7所示,第一臂部221从本体部21右侧的后边缘处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第一臂部2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本体部21向上倾斜;第二臂部222从第一臂部221的后端沿拉链的宽度方向向右延伸,第二臂部222整体上呈朝向本体部21的圆弧形,使第二臂部222与第一臂部221的相接处、以及第二臂部222与第三臂部223的相接处都圆滑过渡;第三臂部223从第二臂部222的右端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前延伸。如此,由第一臂部221、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构成的钩部22大致上呈u形,钩部22整体分布在本体部21的后端处,收纳部24的前端不被封堵,更加容易将耳机线、口罩挂绳卡入收纳部24中。
63.拉片实施例三
64.如图8所示,钩部22有两个,且两个钩部22共用同一个第一臂部221,两个钩部22的第二臂部222和第三臂部223都对称分布在第一臂部221的左右两侧。具体说,两个钩部22共用的第一臂部221从本体部21后边缘的中间位置处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第一臂部2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本体部21向上倾斜;对于左侧的钩部22:该钩部22的第二臂部222从第一臂部221的后端沿拉链的宽度方向向左延伸,第二臂部222整体上呈朝向本体部21的圆弧形,该钩部22的第三臂部223从第二臂部222的左端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前延伸;对于右侧的钩部22:该钩部22的第二臂部222从第一臂部221的后端沿拉链的宽度方向向右延伸,第二臂部222整体上呈朝向本体部21的圆弧形,该钩部22的第三臂部223从第二臂部222的右端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前延伸。两个钩部22的设置能够挂置更多的物品;并且,两个钩部22共用同一个第一臂部221,还能简化手持操作部20的整体结构,也使得手持操作部20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美观度。
65.拉片实施例四
66.如图9所示,钩部22有两个,两个钩部22的宽度相同。其中一个钩部22:其第一臂部221从本体部21右侧的后边缘处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且第一臂部2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本体部21向上倾斜;第二臂部222从第一臂部221的后端沿拉链的宽度方向向左延
伸,第二臂部222整体上呈朝向本体部21的圆弧形;第三臂部223从第二臂部222的左端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前延伸。其中另一个钩部22:其第一臂部221从本体部21右侧的后边缘处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后延伸,且第一臂部221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本体部21向下倾斜;第二臂部222从第一臂部221的后端沿拉链的宽度方向向右延伸,第二臂部222整体上呈朝向本体部21的圆弧形;第三臂部223从第二臂部222的右端沿拉链的长度方向向前延伸。
6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68.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