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一种降温服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降温服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服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温服。


背景技术:

2.当处于炎热的夏季时,高温会给室外作业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容易影响到室外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人身安全。
3.目前,为了降低高温给室外作业人员的影响,采用的降温措施是为作业人员提供一种可穿戴的空调衣。现有的空调衣中,是将目前的空调衣是将供冷水、干冰、液氮等液冷介质循环的管道布置在衣服内,来降低人体表面的温度,然而现有开发的空调衣的结构布局不合理,且衣服较厚,重量分布不均匀,容易影响作业人员的身体平衡,导致作业人员的身体不协调,无法进行相应的动作或操作,降低了作业人员的穿戴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温服,解决了现有的空调衣结构布局不合理,降低用户使用体验的技术问题。
5.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降温服,包括:降温服本体、管道组件,风道组件、风嘴组件、风机;
6.所述风道组件与所述风嘴组件卡接;所述风道组件安装于所述降温服本体的背部;所述管道组件固定在所述降温服本体内;
7.所述管道组件,与所述风嘴组件连接,包括从所述风嘴处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左袖的第一气管组、从所述风嘴处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右袖的第二气管组、从所述风嘴处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衣领处的第三气管组;
8.所述第一气管组、所述第二气管组、所述第三气管组的气管上均设置有气孔,所述气管远离所述风嘴的一端为封闭状态;
9.所述风道组件内设置有空腔,所述风机安装于所述空腔处。
10.可选地,所述风嘴组件包括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第三风嘴接口组;
11.所述第一风嘴接口组与所述第二风嘴接口组分别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上部的两侧;
12.所述第三风嘴接口组设置于所述风道组件的顶部。
13.可选地,所述第一组气管组包括第一气管模块、第二气管模块;
14.所述第一气管模块的气管与所述第一风嘴接口组连接,所述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与所述第三风嘴接口组连接;
15.当所述降温服款式为长袖时,所述第一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处起,向右横向绕过所述降温服本体背面的腰部,并以逆时针的方向呈半u型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正面的左袖袖口处;
16.所述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处起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背面的左袖袖
口处。
17.可选地,所述第二气管组包括第三气管模块和第四气管模块;
18.所述第三气管模块的气管与所述第二风嘴接口组连接,所述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与所述第三风嘴接口组连接;
19.所述第三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处起,向左横向绕过所述降温服本体的腰部,并以顺时针的方向呈半u型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正面的右袖袖口处;
20.所述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处起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背面的右袖袖口处。
21.可选地,当所述降温衣本体的款式为背心式马甲时,所述第一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处起,向右横向绕过所述降温服本体背面的腰部,并竖直向上延伸至所述降温衣左袖的袖圈处;
22.所述第三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处起,向左横向绕过所述降温服本体的腰部,并竖直向上延伸至所述降温衣的右袖的袖圈处。
23.可选地,所述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所述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处起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背面的从所述风嘴处起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背面的右袖的衣领处。
24.可选地,所述第三气管组包括第五气管模块和第六气管模块;
25.所述第五气管模块的气管与所述第一风嘴接口组连接,所述第六气管模块的气管与所述第二风嘴接口组连接;
26.所述第五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组件起,向右横向绕过所述降温服本体的腰部,并以竖直向上的方向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正面的衣领处;
27.所述第六气管模块的气管从所述风嘴组件起,向左横向绕过所述降温服本体的腰部,并以竖直向上的方向延伸至所述降温服本体正面的衣领处。
28.可选地,所述管道组件中的气管内径均相同;
29.按照第一预设距离间隔在所述气管上设置气孔,所述气孔包括圆形气孔;
30.按照预设的增加阈值沿着所述气管的首端至所述气管的末端的方向依次增大所述圆形气孔的直径。可选地,还包括湿度调节模块,
31.所述湿度调节模块,设置在所述风机的出风端,包括雾发生器,气管分接头;
32.所述雾发生器的一端通过出气主管与所述气管分接头连接;
33.所述气管分接头通过传递气管组件与所述风嘴组件连接;
34.所述雾发生器的另一端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储水装置连接。
35.可选地,还包括电源组件;
36.所述电源组件与所述风机、所述湿度调节模块连接。
37.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38.本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降温服,包括:降温服本体、管道组件,风道组件、风嘴组件、风机;风道组件与风嘴组件卡接;风道组件安装于降温服本体的背部;管道组件固定在降温服本体内;管道组件,与风嘴组件连接,包括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左袖的第一气管组、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右袖的第二气管组、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衣领处的第三气管组;气管上均设置有气孔,气管远离风嘴的一端为封闭状态;风道组件内设置有空腔,风机安装于空腔处。
39.本技术通过在降温服内部均匀设置气管,并在气管上均匀设置气孔,确保介质通过气管以及气孔在降温服内进行循环,达到均匀降温的效果,增大了降温区域,降温效果更好,同时,本技术的降温服中仅需在降温服内部设置风嘴组件、风机组件、管道组件,整体上质量较轻,不会额外对作业人员造成负担,优化了现有的空调衣的结构布局,提高了作业人员的穿戴舒适度,为作业人员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也便于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附图说明
40.图1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41.图2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42.图3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安装示意图;
43.图4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44.图5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的仰视图;
45.图6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的俯视图;
46.图7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的正视图;
47.图8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的后视图;
48.图9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的右视图;
49.图10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的左视图;
50.图11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51.图12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52.图13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又一个实施例的反面结构示意图;
53.图14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54.图15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55.图16为本技术一种降温服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56.图中:1-降温服本体;2-管道组件;3-风道组件;4-风嘴组件;5-风机;6-气孔;7-湿度调节模块;8-雾发生器;9-气管分接头;10-传递气管组件;11-电源组件;12-电池;13-开关按钮;14-出气主管;15-袖圈。
具体实施方式
57.申请人发现,现有的空调衣通常是采用携带有冷水、干冰、液氮等液冷介质制冷的降温服,这种降温服质量较大、体积大,衣服也较厚,会给作业人员造成较大的负荷,而且有衣服重量分布不均匀,容易影响作业人员的身体平衡,导致作业人员身体不协调,很难进行相应的工作或操作,尤其是穿戴时间越久,不良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58.为了便于对本技术进行理解,这里对本技术中的服饰概念进行介绍:
59.在本技术中所涉及到的降温服的背面、腰部等服装部位都与人体部位相对应。
60.降温服背面对应人体背部,降温服正面为人体胸部所面对的一面。
61.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62.实施例一:
63.图1-1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降温服结构示意图,如图1-10所示,包括:
64.降温服本体1、管道组件2,风道组件3、风嘴组件4、风机5;
65.风道组件3与风嘴组件4卡接;风道组件3安装于降温服本体1的背部;管道组件2固定在降温服本体1内;
66.管道组件2,与风嘴组件4连接,包括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左袖的第一气管组、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右袖的第二气管组、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衣领处的第三气管组;
67.气管上均设置有气孔6,气管远离风嘴的一端为封闭状态;
68.风道组件3内设置有空腔,风机5安装于空腔处。
69.需要说明的是,风道组件3与风嘴组件4通过连接硅胶进行固定,构成一体式的风冷装置,风冷装置固定在降温服背面的预设位置,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通过在该预设位置中,设置一个口袋,用于安装风冷装置,或者是通过魔术贴或者其他可以固定的方式,将该风冷装置固定在该预设位置中。其中,为了尽可能使气管均匀分布在降温服内,预设位置优选为腰部中间的位置。
70.需要说明的是,管道组件2包括多条气管,固定在降温服本体1的内部。其中固定方式可以是选择魔术扣或魔术贴或者缝合的方式进行固定。其中,每条气管中均匀设置有气孔6,气管的首端与风嘴组件4对应连接,气管的远离风嘴的一端(即末端)封闭,其中,气孔6的形状优选为圆形,在本实施例中统一称为圆形气孔。
71.需要说明的是,风机5可以为微型万转无刷函道风机,微型万转无刷函道风机可以采用戴森v9数码马达,体积小,重量轻,转速高,风压大。
7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气管组、第二气管组、第三气管组的气管数量以及气管分布间隔可以根据降温服本体1的体积大小确定,满足尽可能均匀分布在降温服本体1内部的正面和背面的原则为准。降温服的尺码可以根据作业人员的穿戴尺寸选择,本技术在此不做限定。
73.在使用时,风机5启动,通过风道与风嘴,将风引进均匀分布在降温服内部的气管中,透过气管中的气孔6,使得自然风在降温服内部进行循环,加速体表的空气流动,带走体表的热量,达到降低人体体表温度的效果。
74.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降温服内部均匀设置气管,并在气管上均匀设置气孔6,确保介质通过气管以及气孔6在降温服内进行循环,达到均匀降温的效果,增大了降温区域,降温效果更好,同时,本技术的降温服中仅需在降温服内部设置风嘴组件4、风机5组件、管道组件2,整体上质量较轻,不会额外对作业人员造成负担,优化了现有的空调衣的结构布局,提高了作业人员的穿戴舒适度,为作业人员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便于作业人员进行作业。
75.进一步地,风嘴组件4包括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第三风嘴接口组;
76.第一风嘴接口组与第二风嘴接口组分别设置于风道组件3上部的两侧;
77.第三风嘴接口组设置于风道组件3的顶部。
7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第三风嘴接口组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7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嘴接口组和第二风嘴接口组可以为三接口风嘴,第三风嘴接口组可以为四接口风嘴或五接口风嘴。
80.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的三接口风嘴可以呈一字型排布,也可以呈阶梯状排布。第三风嘴接口组中的风嘴呈一字型排布。参阅图3-10,图3-10示出了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的三接口风嘴呈一字型排布、第三风嘴接口为四接口风嘴的结构。参阅图14-16,图14-16示出了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的三接口风嘴呈阶梯状型排布、第三风嘴接口为五接口风嘴的结构。
81.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可以对应设置在风道组件3的两侧。、
82.风道组件3和风嘴组件4共同构建了提供空气流通的风道。
83.进一步地,第一组气管组包括第一气管模块、第二气管模块;
84.第一气管模块的气管与第一风嘴接口组连接,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与第三风嘴接口组连接;
85.参阅图1-2,当降温服款式为长袖时,第一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向右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腰部,并以逆时针的方向呈半u型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左袖袖口处;
86.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左袖袖口处。
87.第一气管模块、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数量可以为两条。气管的排布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且气管之间互不交叉
88.第一气管模块中的气管均与第一风嘴接口组连接,气管的排布方式,从风嘴连接处起,向右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腰部,然后经过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腰部部分,以逆时针的方向,呈半u型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左袖袖口处。
89.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均与第三风嘴接口组的连接。为了气管的结构布局美观、且减少气管资源浪费,与第二气管模块的连接的风嘴优选为靠近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左袖的风嘴接口。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向左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左袖袖口处。
90.进一步地,第二气管组包括第三气管模块和第四气管模块;
91.第三气管模块的气管与第二风嘴接口组连接,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与第三风嘴接口组连接;
92.第三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向左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的腰部,并以顺时针的方向呈半u型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右袖袖口处;
93.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右袖袖口处。
94.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气管模块、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数量可以为两条。气管的排布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距离,且气管之间互不交叉
95.第三气管模块中的气管均与第二风嘴接口组连接,气管的排布方式,从风嘴连接处起,向左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腰部,然后经过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腰部部分,以顺时针的方向,呈半u型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右袖袖口处。
96.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均与第三风嘴接口组的连接。为了气管的结构布局美观、且减少气管资源浪费,与第四气管模块的连接的风嘴接口优选为靠近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右袖的风嘴接口。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向右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右袖袖口处。
97.进一步地,当降温衣本体的款式为背心式马甲时,第一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向右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腰部,并竖直向上延伸至降温衣左袖的袖圈15处;
98.第三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向左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的腰部,并竖直向上延伸至降温衣的右袖的袖圈15处。
99.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11-12,降温服本体1可以是背心式马甲,其中,该降温服由3d经编弹性间隔织物纤维材料制成,降温服的正面设有拉链。为了尽可能扩大降温区域,同时节约气管资源,第一气管模块中气管的分布位置优选为:其中一条气管延伸至左袖的袖圈15的中间部分(即靠近腋下的部分),另一条气管延伸至左袖的袖圈15的上部(靠近肩部的位置),两条气管的末端呈阶梯状分布。
100.第一气管模块的气管与第三气管模块的气管呈对称分布,其中,第三气管模块的其中的一条气管延伸至右袖的袖圈15的中间部分(即靠近腋下的部分),另一条气管延伸至右袖的袖圈15的上部(靠近肩部的位置),两条气管的末端呈阶梯状分布。
101.进一步地,参阅图12,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第四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处起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衣领处。
102.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气管模块中的一条气管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的左肩处,另一条气管延伸至左肩部分的衣领处。另外,在确定第二气管模块气管末端的位置时,还可以通过测量肩部的尺寸,基于尺寸等距离间隔地设置气管末端的位置。
103.第四气管模块中的气管分布与第二气管模块的气管分布呈对称分布,此处不再赘述。
104.进一步地,参阅图1-2,图1-2示出了当降温服的款式为长袖款式时的气管分布位置,参阅图11-12,参阅图11-12示出了当降温服的款式为背心式马甲时的气管分布位置,其中,第三气管组包括第五气管模块和第六气管模块;
105.第五气管模块的气管与第一风嘴接口组连接,第六气管模块的气管与第二风嘴接口组连接;
106.第五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组件4起,向右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的腰部,并以竖直向上的方向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衣领处;
107.第六气管模块的气管从风嘴组件4起,向左横向绕过降温服本体1的腰部,并以竖直向上的方向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衣领处。
108.需要说明的是,第五气管模块与第六气管模块的气管分布互不交叉,并且对称分布,其中第五气管模块的末端位置分布在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左边的衣领处,第六气管模块的末端位置分布在降温服本体1正面的右边的衣领处。
109.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三风嘴接口组的风嘴数量为五接口或者更多时,管道组件2中增加第四气管组,第四气管组的气管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衣领处。第四气管组的气管末端位置位于衣领的中间部分。参阅图13,第三风嘴接口组为五接口风嘴,其中第四气管组的气管为分布在中间部分的气管,在图13中,第四气管组连接最中间的风嘴接口。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风嘴的数量以及降温服背面的面积,等间隔地设置第四气管组的气管分布位置。
110.进一步地,管道组件2中的气管内径均相同;
111.按照第一预设距离间隔在气管上设置圆形气孔;
112.圆形气孔直径按照预设的增加阈值沿着气管的首端至气管的末端的方向依次增大。
113.需要说明的是,管道组件2中的气管内径均相同,本技术实施例中,气管的内径为2.5mm。另外,也可以根据微型万转无刷函道风机5功率的大小将气管内径设置为0.6mm或1.0mm等。
11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距离间隔为5cm。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降温需求情况,确定第一预设距离间隔。
115.预设的增加阈值为0.1mm。为了使空气能够均匀流动至气管末端,避免只从气管首端输出,将靠近风嘴的圆形气孔的直径设置得比远离风嘴的圆形气孔直径小。
116.实施例二:
117.参阅图1-16,图1-1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降温服的结构示意图,在包含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降温服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的降温服还包括:湿度调节模块7。
118.湿度调节模块7,设置在风机5的出风端,包括雾发生器8,气管分接头9;
119.雾发生器8的一端通过出气主管14与气管分接头9连接;
120.气管分接头9通过传递气管组件10与风嘴组件4连接;
121.雾发生器8的另一端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与储水装置连接。
122.需要说明的是,请参阅图13,雾发生器8为超声波雾发生器8。雾发生器8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气口,其中,进水口可以与储水装置连接。出气口通过出气主管14与气管分接口连接,气管分解头包括多个气管接口,气管接口的数量与风嘴接口数量一致。气管分接头9通过传递气管组件10与风嘴组件4的连接,其中传递气管组件10包括多条气管,其中气管的数量与气管接口数量保持一致。
123.在使用时,启动风机5和超声波雾化器,超声波雾化器将水雾化成微小雾滴颗粒,通过风机5产生的风力驱动,将微小雾滴传递至传递气管组件10,最后通过设置在降温服本体1内部的气管上的气孔6传递至人体表面。通过本实施例中的湿度模块调节人体表面环境的湿度,同时也增强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
12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整体上减轻降温服的负荷,避免降温服笨重的情况,以及为了便于及时更换水源,超声波雾化器的进水口的大小可以设置成普通矿泉水瓶瓶口的大小,便于直接与普通矿泉水瓶连接。
125.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风机5进行风冷降温,并通过湿度调节模块7调节人体表面环境的湿度,带来了更好的降温效果。
126.进一步地,本实施例还包括电源组件11;
127.电源组件11与风机5、湿度调节模块7连接。
128.需要说明的是,参阅图3,电源组件11包括电源、开关按钮13、电源、电路板。为了尽可能减轻对降温服本体1的负担,在本实施例中,电源为采用两个5号充电锂电池12的电池12组。
129.风道组件3与风嘴组件4所构成的一体式的风冷装置,还包括外壳壳体。开关按钮13设置在外壳表面,并且开关按钮13与电路板电性连接,用于控制风机5的启停以及控制湿度模块的启停,外壳内部设有电池槽,用于安装电池12,并设有隔板固定电池12的位置。
130.为了更加方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技术技术方案,在此结合应用场景对本技术
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如下。
131.(1)参考图1-10,本技术提供的第一种应用场景中,降温服本体可以是长袖款式的绝缘服,降温绝缘服本体由树脂绝缘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降温服本体正面设有一排纽扣,风嘴组件包括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第三风嘴接口组,其中,第三风嘴口为四接口风嘴,管道组件中的气管与风嘴组件对应连接,并按照预设的固定方式固定在降温服本体内,具体分布在左袖、右袖、正面、背面等,扩大了降温区域。风机启动后,加速了自然风在降温服内部的气体循环,并通过分布在气管上的各气孔达到人体表面,加速体表的空气流动,带走体表的热量,达到降低人体体表温度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降温服本体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为需要进行不停电作业的电力从业人员提供绝缘保护的,同时带来良好的降温效果。
132.此外,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提供的带有绝缘性能的降温服中,还包括湿度调节模块,通过湿度调节模块调节人体表面的湿度,同时带来了更好的降温效果。
133.(2)参考图11-12,本技术提供的第二种应用场景中,降温服本体的款式可以是背心式马甲,其由3d经编弹性间隔织物纤维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弹性,能够起到保护气管,防止气管受到积压,避免空气无法在所有气孔处流通。其中,降温服本体内部采用网孔的样式,便于散热和透气。风嘴组件包括第一风嘴接口组、第二风嘴接口组,第三风嘴接口组,其中,第三风嘴口为四接口风嘴,管道组件中的气管与风嘴组件对应连接,并按照预设的固定方式固定在降温服本体内,在本实施例中,降温服的尺码xl,其中,降温服的尺码可以根据成人、儿童及男士、女士的类别等情况按需选择。在本实施例中,降温服可以应用到各种室外炎热环境,适用人群更加广泛,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均匀分布在降温服中的各组气管,以及设置在气管中的气孔,进行风冷降温,达到降低人体体表温度的效果,同时整体上质量较轻,减少了穿戴人员的穿戴负担。
134.参阅图11和图13,图11和图13示出了本技术的第二种应用场景的另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风嘴组件4的第三风嘴接口组为五接口风嘴。管道组件增加第四气管组,其四气管组与风嘴组件4连接,第四气管组的气管从风嘴处延伸至降温服本体1背面的衣领处。第四气管组的气管末端位置位于衣领的中间部分。湿度调节模块安装在风机5的出风端,通过风机5产生的风力驱动,将湿度调节模块生成的微小雾滴传递至气管组件,最后通过设置在降温服本体1内部的气管上的气孔6传递至人体表面。在本实施例中,铜鼓湿度模块调节人体表面环境的湿度,同时进一步增强了降温服的降温效果,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降温服本体内部为网孔状设置,更加便于散热和透气,降温效果更好。
135.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136.本技术的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137.应当理解,在本技术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138.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139.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