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服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运动休闲两用鞋。
背景技术:2.鞋底具有良好弹性的鞋子比较适合运动场合使用,而鞋底变形较小的鞋子更适合在休闲、工作场合中穿着。
3.为了使同一双鞋子同时具有鞋底弹性好和鞋底硬性高的特点,设计人员研究制作了不少类型的鞋子。但是,能够使鞋底在两种状态下自由快捷切换的装置却不尽如人意。
4.设计人员先设计了鞋底弹性好的弹簧鞋、气垫鞋,然后在鞋底中置入可以拆装的支撑件。当鞋子需要在休闲或者工作场合中使用时,将支撑件装入鞋底;而当鞋子需要在运动中使用时,再将该支撑件卸下。
5.上述鞋子的设计和使用方法,需要使用者动手拆装零部件所以操作流程复杂,拆卸下来的零部件还需要妥善存放所以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动休闲两用鞋,有助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8.一种运动休闲两用鞋,其包括鞋跟,所述鞋跟上设置有上平板、下平板和压簧,所述上平板位于所述下平板的上方,所述上平板和所述下平板之间通过所述压簧弹性连接;所述上平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上顶块,所述下平板的上表面设置有下顶块;所述上平板和所述下平板之间设置有调整装置,所述调整装置用于带动所述上顶块或者所述下顶块移动;当所述调整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所述上顶块位于所述下顶块的正上方;当所述调整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上顶块和所述下顶块错位相对;所述调整装置上设置有复位机构和锁止机构,所述复位机构用于驱动所述调整装置从所述第二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所述锁止机构用于将所述调整装置固定在所述第二位置。
9.上述运动休闲两用鞋如需在休闲、工作等场合使用时,要求鞋底具有一定的支撑硬度,故将调整装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上顶块位于下顶块的正上方,人体的重量压在鞋跟上,则上顶块与下顶块抵接能够硬性支撑人体重量,该压簧不起弹性作用。而当运动休闲两用鞋需要在运动场合使用时,要求鞋底具有较好的弹性,故将调整装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上顶块与下顶块错位相对,则上顶块与下顶块不再抵接,不再支撑人体重量,而由压簧在上顶块与下顶块之间起支撑作用。在上述结构中,复位机构和锁止机构能够使调整装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自由切换,而无需从鞋底中拆卸、安装支撑结构,所以操作流程得以简化,且无需单独处置拆卸下来的支撑结构所以使用非常方便。
10.进一步地,所述调整装置包括驱动棒,所述驱动棒与所述上顶块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棒与所述上顶块均活动设置在所述上平板的下表面,所述驱动棒沿鞋子的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驱动棒能够沿鞋子的前后方向移动。其技术效果在于:驱动棒用于带动上顶块移
动,由于鞋底用于支撑脚跟,应当设置多个上顶块以平衡支撑人体重量,故将调整装置设置成驱动棒,能够有效控制多个上顶块一起移动。
11.进一步地,所述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上顶块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驱动棒连接。其技术效果在于:第一弹簧可以采用压缩弹簧也可以采用弹簧片等其他弹性结构。弹性结构使得驱动棒的复位活动更高效,无需每一个步骤均手动操作。
12.进一步地,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滑舌,所述滑舌活动设置在所述上平板的下表面;当所述滑舌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滑舌与所述驱动棒卡接;当所述滑舌位于终点位置时,所述驱动棒与所述滑舌脱离卡接关系。其技术效果在于:滑舌结构小巧,锁止效率高。在滑舌卡接驱动棒时,驱动棒不能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保证了鞋底具有良好的弹性。而在滑舌与驱动棒脱离卡接关系时,驱动棒在第一弹簧这个复位机构的驱动下,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使上顶块和下顶块相对抵接,保证了鞋底具有良好的硬支撑。
13.进一步地,所述驱动棒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沿所述驱动棒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滑舌贯穿所述条形孔;所述驱动棒和所述滑舌上分别设置有挡块,当所述滑舌位于初始位置时,所述驱动棒和所述滑舌通过所述挡块卡接,当所述滑舌位于终点位置时,所述驱动棒上的所述挡块远离所述滑舌上的所述挡块。其技术效果在于:滑舌贯穿驱动棒的条形孔,再利用挡块来实现卡接,结构紧凑,且条形孔沿驱动棒的长度方向延伸,也有助于保证驱动棒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防止挡块之间脱离合理的卡接关系。
14.进一步地,所述滑舌上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用于驱动所述滑舌从所述终点位置移动至所述初始位置。其技术效果在于:第二弹簧也可以采用压缩弹簧或者弹簧片等其他弹性结构。弹性结构使得滑舌的复位活动更高效,无需每一个步骤均手动操作。
15.进一步地,所述上平板和/或所述下平板上设置有减重孔。其技术效果在于:减重孔一方面减轻了重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鞋跟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鞋跟的弹性效果。
16.进一步地,所述上平板和/或所述下平板上由碳纤维材料制作。其技术效果在于:碳纤维材料密度小而硬度高,减轻了鞋子的重量又保证了鞋跟的支撑能力。
17.进一步地,还包括柔性挡板,所述柔性挡板围设在所述鞋跟的外侧。其技术效果在于:由于鞋跟在弹性状态下,上平板和下平板之间的距离来回变化,故柔性挡板能够在实现隔档的作用的前提下,还不影响鞋跟的弹性效果。
18.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挡板上设置有透气孔。其技术效果在于:透气孔用于连通鞋跟内外的空气,保证鞋跟具有良好的弹性。此时,柔性挡板上的透气孔与鞋底的透气孔或者减重孔共同作用,一方面导入外界的空气、排放鞋内的气体保持鞋内空气清新,另一方面鞋内空气自由进出有助于鞋跟弹性的实现。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实用新型的运动休闲两用鞋,在利用复位机构和锁止机构改变调整装置的位置保证鞋子在硬性抵接关系和弹性连接关系之间改变的过程中,无需从鞋底中拆卸、安装支撑结构,所以操作流程得以简化,且无需单独处置拆卸下来的支撑结构所以使用非常方便。
附图说明
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
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休闲两用鞋的鞋跟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休闲两用鞋中驱动棒与滑舌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休闲两用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6.图标:100-上平板;110-上顶块;200-下平板;210-下顶块;300-压簧; 400-驱动棒;410-条形孔;500-第一弹簧;600-滑舌;610-第二弹簧;46-挡块;12-减重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附图中描述和标注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能够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8.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9.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休闲两用鞋的鞋跟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休闲两用鞋中驱动棒400与滑舌600的连接结构示意
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运动休闲两用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图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运动休闲两用鞋,其包括鞋跟,鞋跟上设置有上平板100、下平板200和压簧300,上平板100位于下平板200的上方,上平板100和下平板200之间通过压簧300弹性连接;上平板100的下表面设置有上顶块110,下平板200的上表面设置有下顶块210。
35.其中,上平板100和下平板200之间设置有调整装置,调整装置用于带动上顶块110或者下顶块210移动;当调整装置位于第一位置时,上顶块110位于下顶块210的正上方;当调整装置位于第二位置时,上顶块110 和下顶块210错位相对。
36.另外,调整装置上设置有复位机构和锁止机构,复位机构用于驱动调整装置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锁止机构用于将调整装置固定在第二位置。
37.需要说明的是,调整装置可以设置在上平板100或者下平板200,用来调整上顶块110或者下顶块210的位置。此时,复位机构和锁止机构也相应地设置在调整装置所在的上平板100或者下平板200。而压簧300的两端分别连接上平板100和下平板200,不仅起弹性作用,同时也起到两者的连接作用,该连接方式应为粘接方式。
38.本实施例的运动休闲两用鞋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如下:
39.第一,当运动休闲两用鞋如需在休闲、工作等场合使用时,要求鞋底具有一定的支撑硬度,故将调整装置移动至第一位置。此时,上顶块110 位于下顶块210的正上方,人体的重量压在鞋跟上,则上顶块110与下顶块210抵接能够硬性支撑人体重量,该压簧300不起弹性作用。
40.第二,当运动休闲两用鞋需要在运动场合使用时,要求鞋底具有较好的弹性,故将调整装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此时,上顶块110与下顶块210 错位相对,则上顶块110与下顶块210不再抵接,不再支撑人体重量,而由压簧300在上顶块110与下顶块210之间起支撑作用。
41.在上述结构中,复位机构和锁止机构能够使调整装置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自由切换,而无需从鞋底中拆卸、安装支撑结构,所以操作流程得以简化,且无需单独处置拆卸下来的支撑结构所以使用非常方便。
42.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图3所示,调整装置包括驱动棒400,驱动棒400与上顶块110固定连接,驱动棒400与上顶块 110均活动设置在上平板100的下表面,驱动棒400沿鞋子的前后方向延伸,且驱动棒400能够沿鞋子的前后方向移动。可选地,调整装置还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且调整装置还可以设置为摆动的活动方式。
43.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图2所示,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弹簧500;第一弹簧500的一端固定设置在上顶块110的下表面,第一弹簧500的另一端与驱动棒400连接。优选地,为了提高驱动棒400的移动定向作用,第一弹簧500可设置为压缩弹簧,并将驱动棒400接触第一弹簧500的一段套接在第一弹簧500内。
44.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3所示,锁止机构包括滑舌600,滑舌600活动设置在上平板100的下表面;当滑舌600 位于初始位置时,滑舌600与驱动棒400卡接;当滑舌600位于终点位置时,驱动棒400与滑舌600脱离卡接关系。优选地,滑舌600也设置为一根直杆,且滑舌600的延伸方向与驱动棒400的延伸方向垂直,即滑舌600 沿鞋子的左右方向延伸,该结构设计的滑舌600对驱动棒400的限位作用更加有效。
45.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1、图2、图3所示,驱动棒400上开设有条形孔410,条形孔410沿驱动棒400的长度方向延伸,滑舌600贯穿条形孔410;驱动棒400和滑
舌600上分别设置有挡块46,当滑舌600位于初始位置时,驱动棒400和滑舌600通过挡块46卡接,当滑舌600位于终点位置时,驱动棒400上的挡块46远离滑舌600上的挡块46。在该结构中,滑舌600贯穿驱动棒400的条形孔410,再利用滑舌600和驱动棒400上的挡块46来实现卡接,结构紧凑,且条形孔410沿驱动棒400 的长度方向延伸,也有助于保证驱动棒400沿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防止挡块46之间脱离合理的卡接关系。
46.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图3所示,滑舌600上设置有第二弹簧610,第二弹簧610用于驱动滑舌600从终点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其中,第二弹簧610还可以采用压缩弹簧或者弹簧片等其他弹性结构。弹性结构使得滑舌600的复位活动更高效,无需每一个步骤均手动操作。
47.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上平板100和/或下平板200上设置有减重孔12。在该结构中,减重孔12一方面减轻了重量,另一方面还有利于鞋跟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鞋跟的弹性效果。
48.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上平板100和/或下平板200上由碳纤维材料制作。在该结构中,碳纤维材料密度小而硬度高,减轻了鞋子的重量又保证了鞋跟的支撑能力。
49.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还包括柔性挡板(未标注),柔性挡板围设在鞋跟的外侧。在该结构中,由于鞋跟在弹性状态下,上平板 100和下平板200之间的距离来回变化,故柔性挡板能够在实现隔档的作用的前提下,还不影响鞋跟的弹性效果。
50.在上述结构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柔性挡板上设置有透气孔(未标注)。在该结构中,透气孔用于连通鞋跟内外的空气,保证鞋跟具有良好的弹性。
5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