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鞋帽 专利正文
鞋子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鞋子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子。


背景技术:

2.已知有在鞋面与鞋底之间设有中底(midsole)等缓冲构件的鞋子。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具有可卸除的外底、中底及鞋面的鞋类。在所述鞋类的中底的下表面,具有与外底的袋(pocket)嵌合的多个突起。所述突起以与设于袋的隆起壁嵌合的方式由狭槽(slot)分离。而且,所述鞋类构成为可更换中底等而针对每个用户进行定制(customize)。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9737109号说明书
6.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4/115284号
7.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2-501717号公报
8.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303631号说明书
9.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251761号说明书
10.专利文献6: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019273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11.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12.本发明人等关于具有缓冲构件的鞋子,获得了以下认识。
13.为了使将脚伸入鞋子中时的脚触感良好而确保舒适性,较理想为使缓冲构件柔软,增大缓冲构件针对从脚承受的负重(以下简称为“负重”)的位移。但是,若增大缓冲构件针对负重的位移,则在跑步等高负荷时鞋子的脚位置的变化变大而稳定性或贴合性降低。
14.而且,为了使高负荷时的稳定性提高而减小缓冲构件针对负重的位移,则缓冲构件的脚触感变差,就舒适性的观点而言不利。
15.对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鞋类来说,为了根据用户的喜好来确保舒适性而将中底构成为可更换,但无法由单一的中底获得不同特性。根据这些情况,本发明人认识到,以往的鞋类就以良好的平衡兼具舒适性与稳定性的观点而言有需改善的余地。
16.本发明是鉴于此种课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以良好的平衡兼具舒适性与稳定性的鞋子。
17.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18.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某形态的鞋子包括:鞋底;鞋面,设于鞋底的上方且包围脚插入部;缓冲构件,收容于脚插入部内。在缓冲构件的下表面,设有向与所述下表面相向的相向面侧突出的凸部、与凸部邻接且较凸部更向鞋面侧凹陷的凹部、及在凹部的周围较凸部更向相向面侧突出的周缘凸部,当缓冲构件承受规定的第一负重时,周缘凸部接触相向面,凸部不接触相向面,当缓冲构件承受较第一负重更大的规定的第二负重时,周缘
凸部及凸部接触相向面。
19.此外,以上的任意的组合或者将本发明的结构元件或表现在方法、装置、程序、记录有程序的暂时或非暂时性的存储介质、系统等之间相互置换而得的发明也作为本发明的形态而有效。
20.发明的效果
21.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能以良好的平衡兼具舒适性与稳定性的鞋子。
附图说明
22.图1为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子的平面图。
23.图2为表示图1的鞋子的缓冲构件的平面图。
24.图3为表示图2的缓冲构件的侧面图。
25.图4为表示图2的缓冲构件的底面图。
26.图5为表示图2的缓冲构件的负重与位移的关系的图表。
27.图6为图2的缓冲构件的沿着a-a线的纵截面图。
28.图7为图2的缓冲构件的沿着a-a线的另一纵截面图。
29.图8为表示图2的缓冲构件及鞋面的轮廓的平面图。
30.图9为表示图2的缓冲构件的轮廓的变化的平面图。
31.图10为表示图2的缓冲构件的负重与位移的关系的另一图表。
32.图11为包括变形限制部的缓冲构件的a-a线截面图。
33.图12为包括其他变形限制部的缓冲构件的a-a线截面图。
34.图13为宽度在本体部的内脚侧与外脚侧不同的缓冲构件的a-a线截面图。
35.图14为摩擦系数在本体部的内脚侧与外脚侧不同的缓冲构件的a-a线截面图。
36.图15为概略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子的立体图。
37.图16为表示图15的鞋子的侧面图。
38.图17为表示图15的鞋子的平面图。
39.图18为图15的鞋子的b-b线截面图。
40.图19为表示图15的鞋子的连动构件的另一形状例的侧面图。
41.图20为表示图15的鞋子的连动构件的另一形状例的侧面图。
42.图21为表示第一变形例的缓冲构件的平面图。
43.图22为表示变形例的缓冲构件的第一形状例的平面图。
44.图23为表示变形例的缓冲构件的第二形状例的平面图。
45.图24为表示变形例的缓冲构件的第三形状例的平面图。
46.图25为表示变形例的缓冲构件的第四形状例的平面图。
47.图26为变形例的缓冲构件的沿着a-a线的纵截面图。
48.图27为图26的缓冲构件的沿着a-a线的另一纵截面图。
49.图28为变形例的鞋子的b-b线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以下,基于合适的实施方式一边参照各附图一边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实施方式、变
形例中,对相同或同等的结构元件、构件标注相同符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而且,各附图的构件的尺寸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放大、缩小表示。而且,各附图中,将在说明实施方式的方面不重要的构件的一部分省略表示。
51.而且,包含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是为了说明多种结构元件而使用,但此术语仅用于将一个结构元件与其他结构元件区分的目的,并非利用所述术语来限定结构元件。
52.[第一实施方式]
[0053]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子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为概略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子100的平面图。在包含图1的以下的图中,只要无特别说明,则表示右脚用的鞋子,但本说明书的说明也可同样地适用于左脚用的鞋子。而且,以下的图中省略鞋带(shoelace)的记载。
[0054]
本实施方式的鞋子100例如可用作步行或行走用鞋、安全鞋、网球或篮球等运动用鞋等,其用途并无限定。鞋子100具有鞋底10、鞋面20及缓冲构件30。鞋底10为用于与地面相接的部分。鞋面20具有脚插入部20a,此脚插入部20a包围用于收容脚的内部空间。鞋面20通过粘接等方法固定于鞋底10的上方。缓冲构件30收容于脚插入部20a内。以下,对这些进行详述。
[0055]
(鞋面)
[0056]
如图1所示,将沿着鞋面20的宽度方向中心线la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因此,宽度方向与中心线la正交。将沿着中心线la朝向脚尖侧的方向称为“前侧”、“前方”,将其相反侧称为“后侧”、“后方”。而且,将在宽度方向从外脚侧朝向内脚侧的方向称为“内侧”、“内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外侧”、“外方”。而且,将使鞋子100载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以下称为“水平状态”)的上侧称为“上侧”、“上方”,将其相反侧称为“下侧”、“下方”。而且,将水平状态下沿着铅垂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
[0057]
而且,鞋面20中,将在前后方向与中足骨对应的部分称为中足部。而且,将鞋面20中在前后方向较中足部更靠前侧的部分称为前足部,将较中足部更靠后侧的部分称为后足部。前足部为大致与趾骨对应的部分,后足部为大致与跟骨对应的部分。中足部为将鞋子100的前后长设为100%时,在平行于与中心线la正交的直线的范围,距顶端大致30%~80%的区域。同样地,前足部为距顶端大致0%~30%的区域,后足部为距顶端大致80%~100%的区域。
[0058]
在鞋面20的后部侧,设有用于插入脚的穿着口20b。从鞋面20的穿着口20b向前方设有中央开口部20c。在鞋面20的中央开口部20c的边缘,设有用于使鞋带穿过的铆眼(eyelet)20h。在中央开口部20c的内部设有鞋舌70。此外,中央开口部20c并非必要结构,鞋面20也可为所谓袜套(monosock)结构。而且,无需设置铆眼20h、鞋舌70。
[0059]
(缓冲构件)
[0060]
对缓冲构件30进行说明。缓冲构件30由具有柔软性的材料形成,当穿着者穿着鞋子100时,介于脚与鞋底10之间,缓和对脚施加的冲击。缓冲构件30作为鞋垫(内底)发挥功能。图2为缓冲构件30的平面图。图3为缓冲构件30的侧面图。图4为缓冲构件30的底面图。
[0061]
本发明人等就以良好的平衡兼具舒适性与稳定性的观点研究了缓冲构件30,获得了以下见解。图5为表示缓冲构件30的负重与位移的关系的图表。此图表中,横轴表示位移d,纵轴表示负重f。横轴及纵轴的刻度表示相对于规定基准值的相对水平。曲线g1及曲线g2
表示相对于位移d的负重f(以下称为“位移斜率”)。曲线g1表示位移斜率大于曲线g2而更柔软的情况,曲线g2表示位移斜率小于曲线g1而更坚硬的情况。
[0062]
为了使脚伸入时的脚触感良好,理想的是如曲线g1那样位移斜率大而柔软。但是,在位移斜率大的情况下,在行走时等高负重时位移d变得过度,稳定性或耐久性降低。因此,在高负重时,理想的是如曲线g2那样位移斜率小而坚硬。根据这些情况,发明人等想到了使位移斜率根据缓冲构件30所承受的负重f的大小而变化的结构(参照曲线g3)。而且得知,当负重f大时,通过使缓冲构件30、与和其下表面相向的相向面16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位移斜率变化。以下,对用于实现曲线g3所示的特性的结构例进行说明。
[0063]
回到图2~图4。如图2、图3所示,在缓冲构件30的上表面30e设有边缘隆起部30h、30j。边缘隆起部30h、30j以包围脚跟的周边的方式从内脚侧到外脚侧从上表面30e隆起。内脚侧的边缘隆起部30h的顶线(top line)设于较外脚侧的边缘隆起部30j的顶线更高的位置。此外,边缘隆起部30j的顶线也可设于较边缘隆起部30h的顶线更高的位置。
[0064]
如图4所示,在缓冲构件30的下表面30b,设有凸部32、凹部34及周缘凸部36。凸部32向与所述下表面30b相向的相向面16侧突出。本实施方式中,相向面16是由鞋底10的上表面10b例示。内底等鞋垫介于鞋底10与缓冲构件30之间的情况下的相向面16为所述鞋垫的上表面。
[0065]
凸部32的配置并无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凸部32配置于与脚跟对应的位置。凸部32的形状并无限定,本实施方式的凸部32为具有前后尺寸大于宽度尺寸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的岛状的部分。此外,本说明书的椭圆形中,除了椭圆形以外也包含长圆形等类似于椭圆形的形状。凹部34与凸部32邻接地形成,为较凸部32更向鞋面20侧凹陷的部分。凹部34在宽度方向介于凸部32与周缘凸部36之间。本实施方式的凹部34在平面观看时,形成为包围凸部32的周围的周状。周缘凸部36在凹部34的周围,较凸部32更向相向面16侧突出。
[0066]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位移斜率变化,使缓冲构件30与相向面16(上表面10b)的接触面积根据负重f而变化。具体而言,当缓冲构件30承受规定的第一负重f1(低负重)时,周缘凸部36接触相向面16,凸部32不接触相向面16,当缓冲构件30承受规定的第二负重f2(高负重)时,周缘凸部36及凸部32接触相向面16。若凸部32接触相向面16,则接触面积相应地增大,每单位面积的负重f减少,因而位移斜率变化。
[0067]
作为一例,第一负重f1可基于脚伸入时或缓慢步行时缓冲构件30从脚承受的负重f而设定,第二负重f2可基于行走时缓冲构件30从脚承受的负重f而设定。第二负重f2大于第一负重f1。
[0068]
也参照图6、图7。图6、图7为缓冲构件30的沿着a-a线的纵截面图,表示凸部32的前后方向中央的截面。图6表示缓冲构件30承受第一负重f1的状态,图7表示缓冲构件30承受第二负重f2的状态。本实施方式中,缓冲构件30未粘接于相向面16,可在脚插入部20a中移动。因此,缓冲构件30若承受负重f则在宽度方向变形,宽度方向尺寸增大。
[0069]
图6所示的低负重的情况下,周缘凸部36接触相向面16,凸部32的下表面32d从相向面16隔开间隙s32向上方远离。若负重f从图6所示的状态增加,则周缘凸部36保持接触相向面16的状态,以在宽度方向扩展的方式变形。与此同时,凸部32向下方移动,间隙s32根据负重f而逐渐变小,若负重f超过阈值则间隙s32消失。此时,凸部32的下表面32d与相向面16接触,凸部32以在上下方向压扁的方式变形。若负重f进一步增大,则凸部32的下表面与相
向面16的接触面积增加,达到图7所示的状态。即,与图6所示的低负重的情况相比,图7所示的高负重的情况下,缓冲构件30的与相向面16的接触面积增加,每单位面积的负重f减少而位移斜率变小。
[0070]
若凸部32的前后尺寸小,则可使位移斜率变化的前后范围变窄。因此,理想的是凸部32的前后尺寸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凸部32具有前后尺寸大于宽度尺寸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
[0071]
此外,也可为在脚并未插入的无负重状态下,周缘凸部36不接触相向面16的结构,但本实施方式构成为周缘凸部36在无负重状态下也接触相向面16。
[0072]
凸部32理想的是可从低负重状态顺利地向下方移动至高负重状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构件30具有包含周缘凸部36的本体部35、及包含凸部32的可动部33。通过使本体部35与可动部33分立,从而可使凸部32的移动容易。
[0073]
本体部35在平面观看时具有沿着脚插入部20a的外形形状(也参照图2、图3)。在本体部35的宽度方向中间部分,设有收容可动部33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部37。本实施方式的收容部37具有可大致收容整个可动部33的形状。本示例的收容部37具有前后尺寸大于宽度尺寸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可动部33的移动缓慢,收容部37的内周面37j形成为下侧变窄的锥状。当对缓冲构件30赋予向下的负重f时,可动部33在本体部35的收容部37内滑动并向下方移动。收容部37具有设于本体部35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开口部37h。
[0074]
可动部33的外周面33e具有与内周面37j对应的形状。即,可动部33的外周面33e具有前后尺寸大于宽度尺寸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可动部33的外周面33e具有沿着内周面37j的椭圆锥台形状。如图6所示,可动部33的上下尺寸小于周缘凸部36的上下尺寸,具有外周面33e卡在收容部37的中途的大小。
[0075]
对缓冲构件30的平面形状进行说明。图8为表示缓冲构件30的周壁面30p与鞋面20的脚插入部20a的关系的平面图。此外,周壁面30p为沿着缓冲构件30的外周的侧面。若缓冲构件30的宽度过大,则难以向鞋面20内部插入缓冲构件30。因此,缓冲构件30的周壁面30p与鞋面20的脚插入部20a之间的宽度方向的间隙s1构成为大于缓冲构件30与鞋面20之间的前后方向的间隙s2。此外,间隙s1为宽度方向两侧的间隙s1(a)、s1(b)之和,间隙s2为前后方向两侧的间隙s2(a)、s2(b)之和。
[0076]
对缓冲构件30的平面方向的伸长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承受负重时的缓冲构件30的平面轮廓的平面图。此图以虚线表示无负重时的平面轮廓,以实线表示承受第二负重f2时的平面轮廓。为了使负重f在宽度方向分散,本实施方式的缓冲构件30构成为承受负重f时的宽度方向的伸长e1大于前后方向的伸长e2。此外,伸长e1为宽度方向两侧的伸长e1(a)、e1(b)之和,伸长e2为前后方向两侧的伸长e2(a)、e2(b)之和。
[0077]
参照图6、图7。本体部35及可动部33可由具有所需特性的各种材料形成。作为一例,本体部35可由eva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tpu树脂(热塑性聚氨酯)等发泡树脂泡沫形成。可动部33可由与本体部35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由不同材料形成。本体部35及可动部33可分别由单一的构件构成,也可由多个构件构成。这些既可为分离体,也可在内部或表面设置胶体(gel)材料等硬度不同的泡沫材料。此时,可使脚触感或缓冲性变化。
[0078]
对缓冲构件30的硬度进行说明。本体部35的材料的硬度与可动部33的材料的硬度
可相同,也可不同。本实施方式中,可动部33的材料的硬度高于本体部35的材料的硬度。本体部35柔软因而低负重时的脚触感良好,可动部33坚硬因而高负重时的刚性高而容易确保稳定性。此外,在可动部33的专有面积大的情况下,为了获得缓冲性,可动部33也可形成为较本体部35更柔软。而且,为了获得所需的特性,本体部35也可形成为较可动部33更坚硬。
[0079]
本体部35的材料的硬度可整体均一,也可依部分而不同。尤其在本体部35中较可动部33更靠外脚侧的部分35e、与内脚侧的部分35j中,材料的硬度也可不同。本实施方式中,内脚侧的部分35j的材料的硬度高于外脚侧的部分35e的材料的硬度。在运动时对内脚侧施加高负重时可抑制变形,因而容易确保稳定性。此外,例如在用于对外侧施加负重那样的球场(court)系运动用鞋的情况下,部分35e也可较部分35j更坚硬。
[0080]
(变形限制部)
[0081]
参照图10~图12对变形限制部18进行说明。当承受高负重时,若缓冲构件30过度变形,则有可能稳定性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制缓冲构件30的规定量以上的变形而设有变形限制部18。
[0082]
图10为表示具有变形限制部18的情况下缓冲构件30的负重f与位移d的关系的图表,对应于图5。此图中,曲线g3表示不具有变形限制部18的情况,曲线g4表示具有变形限制部18的情况。在具有变形限制部18的情况下,若超过第三负重f3,则位移d受到抑制,位移斜率进一步变小。第三负重f3设定为较第二负重f2更大,位移斜率根据负重f以三阶段变化。此结构中,可确保负重f为第三负重f3以上的区域中的稳定性。第三负重f3可基于尤其在高强度运动时缓冲构件30从脚承受的负重f而设定。
[0083]
变形限制部18的结构并无限定。例如,变形限制部18也可设于与缓冲构件30的下表面30b或周壁面30p相向的部分。图11为包括变形限制部18的缓冲构件30的a-a线截面图,对应于图6。此图表示承受第三负重f3的状态。图11的示例中,变形限制部18包含从相向面16突出的突出部16p、及设于缓冲构件30的抵接部36m。本示例的抵接部36m为设于缓冲构件30的下表面30b(周缘凸部36的下表面)的下表面凹部36d的宽度方向的内壁。若缓冲构件30承受第三负重f3,则抵接部36m抵接于突出部16p,限制周缘凸部36的宽度方向的变形。
[0084]
图12为包括其他变形限制部18的缓冲构件的a-a线截面图,对应于图11。图12的示例中,抵接部36m设于周缘凸部36的侧面(缓冲构件30的周壁面30p),突出部16p配置于自缓冲构件30的下表面30b(周缘凸部36的下表面)偏离的位置。若缓冲构件30承受第三负重f3,则设于周缘凸部36的侧面的抵接部36m抵接于突出部16p,限制周缘凸部36的宽度方向的变形。图11、图12的示例中,表示了设有两个突出部16p的示例,但突出部16p也可设有一个或三个以上。
[0085]
而且,变形限制部18也可通过提高缓冲构件30的下表面30b(周缘凸部36的下表面)或相向面16的摩擦系数μ从而构成。例如若提高所述摩擦系数μ则限制周缘凸部36的移动,可限制缓冲构件30的变形。
[0086]
摩擦系数μ可通过使周缘凸部36的下表面的凹凸或面粗度变化从而变更。例如,为了使面粗度变化,也可对周缘凸部36的下表面实施镜面加工或压花加工、纹理加工等。而且,摩擦系数μ也可通过在本体部35的表面贴附摩擦系数不同的构件从而变更。此时,若贴附低摩擦材料则可降低摩擦系数μ,若贴附高摩擦材料则可提高摩擦系数μ。而且,摩擦系数μ也可通过在本体部35的表面涂布可变更润滑性的物质从而变更。
[0087]
参照图13。外脚侧的部分35e的和相向面16接触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与内脚侧的部分35j的和相向面16接触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可相同,也可不同。图13为宽度在本体部35的内脚侧与外脚侧不同的缓冲构件30的a-a线截面图,对应于图6。在图13的截面观看时,本体部35的内脚侧的尺寸wcj大于外脚侧的尺寸wce。本示例中,尺寸wcj大于尺寸wce,因而相向面16与周缘凸部36的接触面积变大而摩擦力也变大,不易移动。其结果为,内侧的下沉得到限制,容易确保稳定性。此外,为了对应高负重时的负重的内外平衡,也可使尺寸wce大于尺寸wcj。
[0088]
参照图14。本体部35与相向面16之间的摩擦系数μ可总体均一,也可依部分而不同。若局部提高摩擦系数μ,则可减小该部分的移动及变形。图14为摩擦系数μ在本体部35的内脚侧与外脚侧不同的缓冲构件30的a-a线截面图,对应于图6。
[0089]
图14所示的示例中,内脚侧的部分35j的与相向面16之间的摩擦系数μj高于外脚侧的部分35e的与相向面16之间的摩擦系数μe。此时,在运动时对内脚侧施加高负重时,可抑制变形,因而容易确保稳定性。此外,为了对应高负重时的负重的内外平衡,也可使摩擦系数μe高于摩擦系数μj。
[0090]
对如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子100的特征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子100包括:鞋底10;鞋面20,设于鞋底10的上方且包围脚插入部20a;以及缓冲构件30,收容于脚插入部20a内。在缓冲构件30的下表面30b,设有向与所述下表面30b相向的相向面16侧突出的凸部32、与凸部32邻接且较凸部32更向鞋面20侧凹陷的凹部34、及在凹部34的周围较凸部32更向相向面16侧突出的周缘凸部36。当缓冲构件30承受规定的第一负重f1时,周缘凸部36接触相向面16,凸部32不接触相向面16,当缓冲构件30承受大于第一负重f1的规定的第二负重f2时,周缘凸部36及凸部32接触相向面16。
[0091]
根据所述结构,在凸部32不接触相向面16的低负重时,可增大缓冲构件30针对负重的位移,因而脚触感变良好,在凸部32接触相向面16的高负重时,可减小缓冲构件30针对负重的位移,因而可确保稳定性。
[0092]
缓冲构件30的周壁面30p与鞋面20之间的宽度方向间隙s1大于周壁面30p与鞋面20之间的前后方向间隙s2。此时,宽度方向间隙s1大,因而可将缓冲构件30容易地插入至脚插入部20a。
[0093]
凹部34在宽度方向介于凸部32与周缘凸部36之间,缓冲构件30承受向下的负重时的宽度方向的伸长大于前后方向的伸长。此时,可在承受负重时将负重在宽度方向分散,因而可调整稳定性、舒适性。
[0094]
设有用于限制缓冲构件30的规定量以上的变形的变形限制部18。此时,可限制过度的变形。能以多阶段(三段)的变化来确保高负重时的进一步的稳定性。
[0095]
变形限制部18设于与缓冲构件30的下表面30b或外周侧面相向的部分。此时,可通过简易的结构来限制过度的变形。
[0096]
变形限制部18包含从相向面16突出的突出部16p。此时,可通过简易的结构来限制过度的变形。
[0097]
缓冲构件30具有包含周缘凸部36的本体部35、及包含凸部32的可动部33,本体部35具有沿着脚插入部20a的外形,设有收容可动部33的至少一部分的收容部37,可动部33在对缓冲构件30赋予向下的负重时,相对于本体部35向下方移动。此时,通过使可动部33分
立,从而在施加负重时可动部33可顺利地向下方移动。通过分立从而可分别以合适的条件进行制造。
[0098]
收容部37包含设于本体部35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开口部37h。此时,通过包含开口部37h,从而可动部33可在开口部37h内向下方移动。
[0099]
收容部37的内周面37j形成为锥状。此时,通过调整锥形状,从而容易将针对负重的位移调整为所需的特性。
[0100]
可动部33的外周面具有沿着内周面37j的形状。此时,可动部33可顺利移动。
[0101]
可动部33在缓冲构件30承受第一负重f1时,位于自相向面16向上方远离的位置。此时,在低负重时,可增大针对负重的位移而改善脚伸入时的脚触感。
[0102]
可动部33具有前后尺寸大于宽度尺寸的椭圆形的平面形状。此时,前后尺寸大,因而可在前后方向以广范围调整负重对位移特性。
[0103]
可动部33的材料的硬度与本体部35的材料的硬度不同。此时,可针对本体部35及可动部33分别以合适硬度的材料构成,因而可容易地实现所需的负重位移特性。
[0104]
本体部35的材料的硬度在宽度方向隔着可动部33而在内脚侧的部分35j与外脚侧的部分35e不同。此时,可针对内脚侧的部分及外脚侧的部分各自以合适硬度的材料构成,因而可容易地实现所需的负重位移特性。
[0105]
本体部35的与相向面16接触的面积隔着可动部33在内脚侧的部分35j与外脚侧的部分35e不同。此时,可对应高负荷时的负重的内外平衡来设定各自的面积,因而可容易地实现所需的负重位移特性。
[0106]
本体部35的与相向面16的摩擦系数隔着可动部33在内脚侧的部分35j与外脚侧的部分35e不同。此时,可对应高负荷时的负重的内外平衡而设定各自的摩擦系数来调整变形特性,因而可容易地实现所需的负重位移特性。
[0107]
[第二实施方式]
[0108]
参照图15~图2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子200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附图及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元件、构件标注相同符号。将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适当省略,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重点说明。图15为概略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鞋子200的立体图。图16为表示鞋子200的侧面图。图17为表示鞋子200的平面图。图18为图17的b-b线截面图。图15、图16中省略鞋舌的记载。
[0109]
(连动构件)
[0110]
本实施方式的鞋子200在包括连动构件52的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鞋子100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对连动构件52进行重点说明。若缓冲构件30承受负重f而变形,则有时鞋面20与脚背之间的间隙扩大而贴合性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鞋子200包括:连动构件52,在缓冲构件30承受负重f而变形后,与所述变形连动地使鞋面20变形。
[0111]
本实施方式的连动构件52具有鞋底侧部52d、伸出部52p及固定部52f。鞋底侧部52d为介于脚掌与缓冲构件30的上表面30e之间,沿大致宽度方向延伸的部分。伸出部52p为从上表面30e的宽度方向两端伸出,沿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固定部52f为设于伸出部52p的上端且固定于鞋面20的部分。固定部52f通过缝制等而固定于鞋面20的在宽度方向夹持中央开口部20c的两侧的区域。固定部52f也可通过铆眼20h而与鞋面20一体地固定。作为一例,鞋底侧部52d、伸出部52p及固定部52f由布等具有可挠性的片材一体地形成。
[0112]
如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动构件52设置于避开鞋面20的穿着口20b的位置。而且,连动构件52的伸出部52p在较穿着口20b更靠前侧,经由固定部52f固定于鞋面20。此时,可容易地将缓冲构件30从穿着口20b插入至脚插入部20a内,或从穿着口20b取出。
[0113]
如图18所示,鞋底侧部52d与缓冲构件30的上表面30e相接或接近地配置,若从脚掌承受负重f,则向下的张力t作用于伸出部52p及缓冲构件30的上表面30e。若张力t作用于伸出部52p,则与其连动地,向下的力p作用于固定部52f及鞋面20。其结果,鞋面20被拉向下方,缓和鞋面20与脚背之间的间隙的扩大。即,通过连动构件52介于脚掌与缓冲构件30的上表面30e,从而鞋面20及连动构件52与缓冲构件30一起下沉。根据所述机制,鞋面20及缓冲构件30贴合脚。
[0114]
连动构件52从确保支撑性的观点而言,也可具有包裹脚的筒状的部分或袋状的部分。此时,当缓冲构件30变形时,将鞋面20可靠地拉向下方。
[0115]
图19、图20为表示连动构件52的另一形状例的侧面图。图19的连动构件52在具有从中足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部52h的方面与图16的连动构件52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后方部52h也可延伸至与脚跟对应的区域。后方部52h的上方部分通过缝制等而固定于鞋面20的内侧。本示例中,后方部52h的后端部形成为筒状。
[0116]
图20的示例中,连动构件52在具有从中足部向前方延伸的前方部52j的方面与图16的连动构件52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前方部52j也可延伸至与脚尖对应的区域。前方部52j也可形成为包裹所插入的脚的前足部的袋状或筒状。本示例中,形成为前方部52j的前方经闭合的袋状。前方部52j的上方部分也可固定于鞋面20的内侧,但本示例中未固定。
[0117]
本实施方式的鞋子200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并且与缓冲构件30的变形连动地将鞋面20拉向下方,因而在高负重时鞋面20与脚背之间的间隙不会过度扩大而贴合性提高。而且,可维持低负重时的舒适性。
[0118]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所述实施方式均仅表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具体例。实施方式的内容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可在不偏离权利要求所规定的发明思想的范围内,进行结构元件的变更、追加、删除等多种设计变更。所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可进行此种设计变更的内容,标注“实施方式的”“实施方式中”等表述进行了说明,但并非不容许对并无此种表述的内容进行设计变更。而且,附图所附带的阴影并不限定附有阴影的对象的材质。
[0119]
[变形例]
[0120]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变形例的附图及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相同或同等的结构元件、构件标注相同符号。适当省略与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对与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重点说明。
[0121]
[第一变形例]
[0122]
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缓冲构件30具有单一的可动部33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缓冲构件30也可具有多个可动部33。图21为第一变形例的缓冲构件30的平面图,对应于图2。图21的缓冲构件30中,在前后方向分开地设有多个可动部33。本示例的缓冲构件30在与脚跟对应的部分及与脚尖对应的部分,分别设有在平面观看时为椭圆形的可动部33。可动部33不限于所述位置,也可配置于容易施加负重f的部位。此外,为了对应高负重时的负重的前后平衡,可动部33也可设于与脚跟对应的部分及与脚尖对应的部分的任一
者。
[0123]
而且,也可在前足部与后足部调整可动部33的尺寸或变形特性。此时,例如若将后足部设为容易变形且将前足部设为高反斥,则可在行走时等利用后足部赋予缓冲性,利用前足部赋予反斥力,可提供适于脚跟着地的跑步者的鞋子。而且,通过具有多个可动部33,从而可根据穿着者的着地图案来变更可动部33的尺寸或变形特性。
[0124]
[其他变形例]
[0125]
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设置突出部16p作为变形限制部18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代替突出部16p,而在本体部35与可动部33之间插入可使这些之间的摩擦力增大的片构件。例如,也可在这些中的一者的面贴附具有高摩擦系数的带。
[0126]
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可动部33具有椭圆形的平面形状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动部33也可根据所需的特性而具有各种形状。以下,对可动部33的第一形状例~第四形状例进行说明。图22~图25为表示缓冲构件30的第一形状例~第四形状例的平面图,对应于图2。图22所示的第一形状例的缓冲构件30中,可动部33具有从与脚跟对应的部分到与中足部对应的部分前后延伸的平面形状。此时,例如若将与脚跟对应的部分设为容易变形且将中足部设为高反斥,则可在行走时等利用与脚跟对应的部分赋予缓冲性,利用中足部赋予反斥力,可提供适于脚跟着地的跑步者的鞋子。而且,通过具有所述形状的可动部33,从而可根据穿着者的着地图案来变更可动部33的尺寸或变形特性。
[0127]
图23所示的第二形状例的缓冲构件30中,可动部33具有从与脚跟对应的部分到与脚尖对应的部分前后延伸的平面形状。这样,可动部33也可根据所需的特性,从缓冲构件30的一部分到全域具有各种前后长。而且,在具有所述形状的可动部33的情况下,在重视舒适性而非运动用时,可通过使可动部33柔软从而设为变形量大的鞋子。
[0128]
图24所示的第三形状例的缓冲构件30中,可动部33具有从与脚跟对应的部分到与中足部对应的部分前后延伸的平面形状。本示例中,与可动部33的中足部对应的部分具有靠近宽度方向其中一侧(例如外脚侧)的形状。在具有所述形状的可动部33的情况下,通过使可动部33柔软且使本体部35坚硬,从而可设为内翻(pronation)抑制效果高的鞋子。
[0129]
图25所示的第四形状例的缓冲构件30中,可动部33具有多边形状的平面形状。本示例中,可动部33具有从与中足部对应的部分延伸至与脚尖对应的部分的六边形的平面形状。在具有所述形状的可动部33的情况下,容易实现适于前足部着地的跑步者的特性。此外,无需为多边形状,各角部也可形成为曲线状。
[0130]
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凸部32与周缘凸部36分立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凸部32与周缘凸部36也可为一体。图26、图27为凸部32与周缘凸部36为一体的缓冲构件30的沿着a-a线的纵截面图,对应于图6、图7。图26表示无负重状态的缓冲构件30,图27表示承受第二负重f2的状态的缓冲构件30。
[0131]
如图26所示,由凹部34夹持的凸部32的相向面16侧的截面轮廓呈大致m字状。周缘凸部36隔着凸部32在两处以上接触相向面16。在图26的截面观看时,周缘凸部36中,在无负重状态下与相向面16接触的区域的尺寸的合计为缓冲构件30总体的宽度尺寸wa的30%以上。即,在周缘凸部36的外脚侧与相向面16接触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ce、和在内脚侧与相向面16接触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尺寸wcj的合计也可为宽度尺寸wa的30%以上。而且,尺寸wce与尺寸wcj的合计也可为宽度尺寸wa的70%以下。
[0132]
而且,在图26的截面观看时,凸部32中在上下方向最接近相向面16的部分32p与相向面16的上下距离hp在无负重状态下也可为2mm以上。而且,上下距离hp也可为10mm以下。
[0133]
而且,在图26的截面观看时,凹部34中在上下方向距相向面16最远的部分34d与部分32p的上下距离hd在无负重状态下也可为1mm以上。而且,上下距离hd也可为13mm以下。
[0134]
而且,图26的截面观看时,穿过部分32p的铅垂线上的缓冲构件30的上下厚度ha在无负重状态下也可为10mm以上。而且,上下厚度ha也可为30mm以下。
[0135]
如图27所示,在缓冲构件30承受第二负重f2的状态下,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凸部32接触相向面16。
[0136]
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表示了鞋底侧部52d介于脚掌与缓冲构件30的上表面30e之间的示例,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图28为变形例的鞋子300的b-b线截面图,对应于图18。本变形例在鞋底侧部52d介于缓冲构件30与鞋底10之间的方面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相同。本变形例中,伸出部52p从鞋底侧部52d的宽度方向两端伸出。根据本变形例,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鞋面20及连动构件52与缓冲构件30一起下沉,因而鞋面20及缓冲构件30贴合脚。
[0137]
所述各变形例发挥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0138]
所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任意组合也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有用。通过组合所产生的新的实施方式兼具进行组合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各自的效果。
[0139]
工业可利用性
[0140]
本发明可用于与鞋子的缓冲构件有关的鞋子。
[0141]
符号的说明
[0142]
10:鞋底
[0143]
16:相向面
[0144]
18:变形限制部
[0145]
20:鞋面
[0146]
20a:脚插入部
[0147]
30:缓冲构件
[0148]
30b:下表面
[0149]
30e:上表面
[0150]
30p:周壁面
[0151]
32:凸部
[0152]
32d:下表面
[0153]
s32:间隙
[0154]
33:可动部
[0155]
33e:外周面
[0156]
34:凹部
[0157]
35:本体部
[0158]
36:周缘凸部
[0159]
36d:下表面凹部
[0160]
36m:抵接部
[0161]
37:收容部
[0162]
37h:开口部
[0163]
37j:内周面
[0164]
52:连动构件
[0165]
52d:鞋底侧部
[0166]
52p:伸出部
[0167]
100、200: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