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一种机械设计教学模型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机械设计教学模型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计教学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机械设计教学模型架。


背景技术:

2.机械设计教学领域中,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向同学展示机械原理,包括计算机、投影仪以及幻灯片等,但是,通过这些虚拟的画面和视频不能让同学更加清晰明了的连接机械,更不能接触机械,所以为了便于同学深入的了解机械原理,需要配备有相应的机械设计教学的模型,由于机械模型多种多样,为了更加便于展示,需要用到放置模型的模型架。
3.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模型架大多固定设置,所夹持的模型不可进行转动,不方便同学们对展示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械设计教学模型架,通过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升降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升降组件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调节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滑块进行支撑,设置的滑块通过第二辅助杆对设置的转动盘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第一移动杆进行支撑,第一移动杆对设置的辅助块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移动杆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对设置的弹簧进行支撑,设置的转动块对设置的支撑杆进行支撑,设置的支撑杆对设置的第二支撑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二支撑板对设置的夹持组件进行支撑,夹持组件对所需要夹持的模型进行夹持,将底座放置稳定后通过夹持组件将所需要展示的模型夹持稳定,通过设置若干组夹持组件,可对多个模型进行夹持,从而方便教师在讲解时,通过不同模型的对比使学士能更好的进行吸收理解,通过升降组件将第一支撑板调节至合适的高度后,再拉动第一固定板在第一移动杆的辅助下使紧贴的辅助块与转动盘分离后,使用者转动推手在第二辅助杆与滑块的作用下对设置的支撑杆进行转动,转动的支撑杆带动设置的夹持组件进行转动,转动至合适位置后松开第二固定板在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一移动杆带动辅助块进行移动,使辅助块与转动盘紧贴,对设置的转动盘进行固定,从而解决现有的模型架大多固定设置,所夹持的模型不可进行转动,不方便同学们对展示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6.一种机械设计教学模型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一侧设有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远离所述底座一测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若干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上设有夹持组件,所述夹持组件夹持有模型,所述第二支撑板上开设有放置槽,所述调节组件置于所述放置槽内,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转动盘,所述转动盘置于所述放置槽内,所述转动盘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辅助杆,若干所述第二辅助杆远离所述转动盘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开设有圆形滑槽,若干所述滑块均滑动连接于所述圆形滑槽内,所述第一支撑板一侧插设有第一移动杆,
所述第一移动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支撑板置于所述放置槽内,所述第一移动杆靠近所述第二辅助杆一端固定连接有辅助块,所述第一移动杆远离所述第二辅助杆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弹簧未拉动时,所述辅助块与所述转动盘紧贴,所述转动盘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推手,所述转动盘远离所述底座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升降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升降组件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调节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滑块进行支撑,设置的滑块通过第二辅助杆对设置的转动盘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第一移动杆进行支撑,第一移动杆对设置的辅助块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移动杆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对设置的弹簧进行支撑,设置的转动块对设置的支撑杆进行支撑,设置的支撑杆对设置的第二支撑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二支撑板对设置的夹持组件进行支撑,夹持组件对所需要夹持的模型进行夹持,将底座放置稳定后通过夹持组件将所需要展示的模型夹持稳定,通过设置若干组夹持组件,可对多个模型进行夹持,从而方便教师在讲解时,通过不同模型的对比使学士能更好的进行吸收理解,通过升降组件将第一支撑板调节至合适的高度后,再拉动第一固定板在第一移动杆的辅助下使紧贴的辅助块与转动盘分离后,使用者转动推手在第二辅助杆与滑块的作用下对设置的支撑杆进行转动,转动的支撑杆带动设置的夹持组件进行转动,转动至合适位置后松开第二固定板在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一移动杆带动辅助块进行移动,使辅助块与转动盘紧贴,对设置的转动盘进行固定,从而解决现有的模型架大多固定设置,所夹持的模型不可进行转动,不方便同学们对展示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的问题。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升降组件包括第一套杆,所述第一套杆与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套杆空心设置,所述底座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所述第一伸缩杆一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置于所述第一套杆内,所述第一伸缩杆远离所述底座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套杆,所述第二套杆与所述第一套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二套杆与所述第一套杆上均开设有若干插孔,所述插孔内插设有插杆,所述第二套杆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辅助杆,所述第一辅助杆远离所述第二套杆一端贯穿所述第一套杆,所述第一辅助杆一端固定连接有提手。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升降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第一套杆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底座对设置的第一伸缩杆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伸缩杆对设置的第二套杆进行支撑,在需要对第一支撑板进行高度调节时,将设置的插杆从插孔中取出,再通过拉动设置的提手在第一辅助杆的作用下对第二套杆进行提升,将第二套杆提升至合适位置后再将插杆插入插孔中对第二套杆进行固定。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夹持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一侧固定转动连接有双头螺柱,所述双头螺柱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辅助杆,所述第三辅助杆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与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辅助杆一端贯穿所述第三固定板固定连接有旋钮,所述第三辅助杆上套设有固定件,所述双头螺柱上套设有一对移动块,所述移动块通过第四辅助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移动块一侧固定连接有夹
板,所述夹板上夹持有模型。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的第二支撑板对设置的第二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二固定板对设置的双头螺柱对设置的第三辅助杆进行支撑,第二支撑板对设置的第四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三辅助杆对设置的旋钮进行支撑,将需要夹持的模型放置与夹板之间,转动旋钮使双头螺柱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设置的移动块在第四辅助杆的辅助下带动设置的夹板对设置的模型进行夹持。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转动盘与所述辅助块相互靠近一侧均设有摩擦垫。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转动盘与辅助块间设的摩擦垫,增加设置的转动盘与辅助块间的摩擦力,从而使设置的转动盘更加稳定。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底座远离所述升降组件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吸盘。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吸盘进行支撑,设置的吸盘对设置的底座进行支撑,在使用时将吸盘附着于桌面,从而使设置的底座更加稳定,增加装置整体的稳定性。
16.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7.1.通过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升降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升降组件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调节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滑块进行支撑,设置的滑块通过第二辅助杆对设置的转动盘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对设置的第一移动杆进行支撑,第一移动杆对设置的辅助块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移动杆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对设置的弹簧进行支撑,设置的转动块对设置的支撑杆进行支撑,设置的支撑杆对设置的第二支撑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二支撑板对设置的夹持组件进行支撑,夹持组件对所需要夹持的模型进行夹持,将底座放置稳定后通过夹持组件将所需要展示的模型夹持稳定,通过设置若干组夹持组件,可对多个模型进行夹持,从而方便教师在讲解时,通过不同模型的对比使学士能更好的进行吸收理解,通过升降组件将第一支撑板调节至合适的高度后,再拉动第一固定板在第一移动杆的辅助下使紧贴的辅助块与转动盘分离后,使用者转动推手在第二辅助杆与滑块的作用下对设置的支撑杆进行转动,转动的支撑杆带动设置的夹持组件进行转动,转动至合适位置后松开第二固定板在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一移动杆带动辅助块进行移动,使辅助块与转动盘紧贴,对设置的转动盘进行固定,从而解决现有的模型架大多固定设置,所夹持的模型不可进行转动,不方便同学们对展示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的问题。
18.2.通过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升降组件进行支撑,设置的底座对设置的第一套杆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底座对设置的第一伸缩杆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伸缩杆对设置的第二套杆进行支撑,在需要对第一支撑板进行高度调节时,将设置的插杆从插孔中取出,再通过拉动设置的提手在第一辅助杆的作用下对第二套杆进行提升,将第二套杆提升至合适位置后再将插杆插入插孔中对第二套杆进行固定;
19.3.通过设置的第二支撑板对设置的第二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二固定板对设置的双头螺柱对设置的第三辅助杆进行支撑,第二支撑板对设置的第四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三辅助杆对设置的旋钮进行支撑,将需要夹持的模型放置与夹板之间,转动旋钮
使双头螺柱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设置的移动块在第四辅助杆的辅助下带动设置的夹板对设置的模型进行夹持。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升降组件结构示意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调节组件部分结构示意图。
23.图4是图3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4.图5是图4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夹持组件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1、底座;2、升降组件;201、第一套杆;202、第一伸缩杆;203、第二套杆;204、插孔;205、插杆;206、第一辅助杆;207、提手;3、第一支撑板;4、调节组件;401、转动盘;402、第二辅助杆;403、滑块;404、圆形滑槽;405、第一移动杆;406、辅助块;407、第一固定板;408、弹簧;409、推手;410、支撑杆;5、第二支撑板;6、放置槽;7、夹持组件;701、第二固定板;702、双头螺柱;703、第三固定板;704、第三辅助杆;705、旋钮;706、固定件;707、移动块;708、夹板;708、第四辅助杆;8、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8.如图1和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披露的一种机械设计教学模型架,包括底座1,底座1一侧设有升降组件2,升降组件2远离底座1一测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3,第一支撑板3上设有若干调节组件4,调节组件4一侧设有第二支撑板5,第二支撑板5上设有夹持组件7,第二支撑板5上开设有放置槽6,调节组件4置于放置槽6内,通过设置的底座1对设置的升降组件2进行支撑,设置的升降组件2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对设置的调节组件4进行支撑,调节组件4包括转动盘401,转动盘401置于放置槽6内,如图4所示,转动盘401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第二辅助杆402,若干第二辅助杆402远离转动盘401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块403,第一支撑板3上开设有圆形滑槽404,若干滑块403均滑动连接于圆形滑槽404内,第一支撑板3一侧插设有第一移动杆405,第一移动杆405与第一支撑板3滑动连接,第一移动杆405一端贯穿第一支撑板3置于放置槽6内,如图5所示,第一移动杆405靠近第二辅助杆402一端固定连接有辅助块406,第一移动杆405远离第二辅助杆402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板407,第一固定板407一侧固定连接有弹簧408,弹簧408一端与第一支撑板3固定连接,弹簧408未拉动时,辅助块406与转动盘401紧贴,转动盘401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推手409,转动盘401远离底座1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410,支撑杆410一端与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对设置的滑块403进行支撑,设置的滑块403通过第二辅助杆402对设置的转动盘401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对设置的第一移动杆405进行支撑,第一移动杆405对设置的辅助块406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移动杆405对设置的第一固定板407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一固定板407对设置的弹簧408进行支撑,设置的转动块对设置的支撑杆410进行支撑,设置的支撑杆410对设置的第二支撑板5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二支撑板5对设置的夹持组件7进行支撑,夹持组件7对所需要夹持的模型进行夹持,将底座1放置
稳定后通过夹持组件7将所需要展示的模型夹持稳定。
29.通过设置若干组夹持组件7,可对多个模型进行夹持,从而方便教师在讲解时,通过不同模型的对比使学士能更好的进行吸收理解,通过升降组件2将第一支撑板3调节至合适的高度后,再拉动第一固定板407在第一移动杆405的辅助下使紧贴的辅助块406与转动盘401分离后,使用者转动推手409在第二辅助杆402与滑块403的作用下对设置的支撑杆410进行转动,转动的支撑杆410带动设置的夹持组件7进行转动,转动至合适位置后松开第二固定板701在弹簧408的作用下使第一移动杆405带动辅助块406进行移动,使辅助块406与转动盘401紧贴,对设置的转动盘401进行固定,从而解决现有的模型架大多固定设置,所夹持的模型不可进行转动,不方便同学们对展示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的问题。
30.如图1和图2所示,升降组件2包括第一套杆201,第一套杆201与一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底座1对设置的升降组件2进行支撑,设置的底座1对设置的第一套杆201进行支撑,第一套杆201空心设置,底座1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伸缩杆202,通过设置的底座1对设置的升降组件2进行支撑,设置的底座1对设置的第一套杆201进行支撑,第一伸缩杆202一端与底座1固定连接,第一伸缩杆202置于第一套杆201内,第一伸缩杆202远离底座1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套杆203,第二套杆203与第一套杆201滑动连接,第二套杆203与第一套杆201上均开设有若干插孔204,插孔204内插设有插杆205,第二套杆203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辅助杆206,第一辅助杆206远离第二套杆203一端贯穿第一套杆201,第一辅助杆206一端固定连接有提手207,设置的第一伸缩杆202对设置的第二套杆203进行支撑,在需要对第一支撑板3进行高度调节时,将设置的插杆205从插孔204中取出,再通过拉动设置的提手207在第一辅助杆206的作用下对第二套杆203进行提升,将第二套杆203提升至合适位置后再将插杆205插入插孔204中对第二套杆203进行固定。
31.如图1和图6所示,夹持组件7包括第二固定板701,第二固定板701与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第二固定板701一侧固定转动连接有双头螺柱702,双头螺柱702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三辅助杆704,第三辅助杆704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三固定板703,第三固定板703与第二支撑板5固定连接,第三辅助杆704一端贯穿第三固定板703固定连接有旋钮705,第三辅助杆704上套设有固定件706,双头螺柱702上套设有一对移动块707,移动块707通过第四辅助杆709与第二支撑板5滑动连接,移动块707一侧固定连接有夹板708,夹板708上夹持有模型,通过设置的第二支撑板5对设置的第二固定板701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二固定板701对设置的双头螺柱702对设置的第三辅助杆704进行支撑,第二支撑板5对设置的第四固定板进行支撑,设置的第三辅助杆704对设置的旋钮705进行支撑,将需要夹持的模型放置与夹板708之间,转动旋钮705使双头螺柱702进行转动,从而带动设置的移动块707在第四辅助杆709的辅助下带动设置的夹板708对设置的模型进行夹持。
32.如图1所示,转动盘401与辅助块406相互靠近一侧均设有摩擦垫,通过在转动盘401与辅助块406间设的摩擦垫,增加设置的转动盘401与辅助块406间的摩擦力,从而使设置的转动盘401更加稳定;底座1远离升降组件2一侧固定连接有若干吸盘8,设置的底座1对设置的吸盘8进行支撑,设置的吸盘8对设置的底座1进行支撑,在使用时将吸盘8附着于桌面,从而使设置的底座1更加稳定,增加装置整体的稳定性,图示中摩擦垫未示出。
33.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吸盘8将底座1固定后,将需要夹持的模型放置与夹板708之间,转动旋钮705使双头螺柱702转动,从而带动设置的移动块707在第四辅助杆709
的辅助下带动设置的夹板708对设置的模型夹紧,将设置的插杆205从插孔204中取出,再通过拉动设置的提手207在第一辅助杆206的作用下对第二套杆203进行提升,将第二套杆203提升至合适位置后再将插杆205插入插孔204中对第二套杆203进行固定,拉动第一固定板407在第一移动杆405的辅助下使紧贴的辅助块406与转动盘401分离后,使用者转动推手409在第二辅助杆402与滑块403的作用下对设置的支撑杆410进行转动,转动的支撑杆410带动设置的夹持组件7进行转动,转动至合适位置后松开第二固定板701在弹簧408的作用下使第一移动杆405带动辅助块406进行移动,使辅助块406与转动盘401紧贴,对设置的转动盘进行固定,从而解决现有的模型架大多固定设置,所夹持的模型不可进行转动,不方便同学们对展示的模型进行全方位的观察的问题。
34.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