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1-19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


背景技术:

2.实验平台指的是进行实验的地方,有提供小型实验的、具有一定规格标准的平面。
3.目前电学试验平台主要包括操作平台、固定在操作平台上的实验台、安装在实验台上的电控组件和显示盘,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会将电学零件放置操作平台上,再电学零件与电控组件连接,通过调节电控组件将数值显示在显示盘的平面上。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发现目前操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会有一部分电学装置在操作平台上没有地方放置,操作人员操 。


技术实现要素:

5.为提升工作人员在操控面板上的操作空间,本技术提供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包括操作平台、固定在操作平台上的实验台、安装在实验台上的电控组件和显示盘,所述操作平台的上表面开设有容纳槽,容纳槽的侧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工作板,所述工作板滑动设置在容纳槽内,所述工作板的相对的侧壁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设置在滑槽内,所述容纳槽的底面开设有供工作板卡设的卡槽,所述卡槽处在操作平台远离实验台的一侧,所述卡槽的深度等于工作板的厚度。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操作人员将需要使用的电学零件放置工作板的上表面,当需要更大的操作空间时,操作人员拉动工作板在容纳槽内滑出,并带动滑块在滑槽内滑出,然后操作人员将工作板卡设在卡槽内,从而提升操控面板的操作空间,并且使工作板的上表面与容纳槽的底面平齐,进而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8.优选的,所述滑块长度方向凸出于工作板,所述卡槽的侧壁开设有供滑块嵌入的插槽。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工作板卡入到卡槽内的时候,同时将滑块嵌入到插槽内,从而增加工作板的稳定性。
10.优选的,所述卡槽的底面开设有供工作板插入的半通槽,所述工作板的材质透明,所述工作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用于抵接在卡槽底面。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试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危险性时,操作人员可以将工作板竖直插入到半通槽内,并使限位槽抵接在卡槽的底面,从而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快速躲避在工作板的后面,并可以通过工作板观察试验过程,进而提高工作板的实用性。
12.优选的,所述工作板的两个相对侧面固定连接固定轴,两个所述滑块转动设置在固定轴上,所述操作平台上开设有用于插入两个滑块的限位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将工作板插入到半通槽内时,操作人员转动滑块的旋
转角度,滑块插入到限位槽内,从而使工作板、滑块和实验台构成一个三角结构,进而增加工作板在竖直状态下的稳定性。
14.优选的,所述操作平台还包括四个支腿,每个所述支腿底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万向轮。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需要多个工作人员搬动操作平台,一个工作人员推动操作平台就可以移动,从而方便操作人员移动操作平台。
16.优选的,每个所述支腿的底面沿竖直方向开设有支腿内槽,每个所述支腿上分别滑动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滑动设置在支腿内槽内,所述支腿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支撑柱滑动的调节组件。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操作平台在万向轮的移动下位于相应位置后操作人员通过调节组件改变支撑柱在支腿内槽内滑动,从而使支撑柱从支腿内槽穿出,并使支撑柱与地面接触,从而使万向轮脱离地面的接触,进而避免操作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滑动。
18.优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蜗轮、蜗杆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螺纹连接支撑柱的顶面,所述支撑柱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支腿内槽的底面,所述蜗轮同轴心固定连接在转动轴上,所述蜗杆由支腿的外侧壁垂直插入转动设置在支腿内槽内,所述蜗杆与蜗轮相互啮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支撑柱滑动时,操作人员转动蜗杆,蜗杆带动蜗轮转动,蜗轮带动转动轴旋转,通过转动轴与支撑柱的啮合,带动支撑柱沿竖直方向滑懂,并且还可以通过改变支撑柱滑动出支腿内槽的距离调节操作平台的高度。
20.优选的,所述蜗杆上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把手位于支腿的外部。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人员在转动蜗杆时,可以手持把手转动,无需额外的工具,从而方便操作人员随时随地的调节。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3.1.通过操作平台上开设有卡槽和设置工作板,实现了操作人员将工作板卡设在卡槽内,从而提升操控面板的操作空间,并且使工作板的上表面与容纳槽的底面平齐,进而方便操作人员使用;
24.2.通过在支腿内设置固定的万向轮和可伸缩的支撑柱,使支撑柱与地面接触,从而使万向轮脱离地面的接触,进而避免操作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滑动。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一状态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部分结构内部示意图。
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二状态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第三状态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腿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支腿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100、操作平台;110、实验台;120、显示盘;130、电控组件;140、限位槽;150、滑槽;160、插槽;170、容纳槽;180、工作板;181、滑块;182、固定轴;183、限位条;190、卡槽;191、半通槽;200、支腿;201、支腿内槽;202、通槽;210、把手;220、蜗杆;230、支撑
柱;231、滑轨槽;240、转动轴;250、滑轨;260、分流槽;270、万向轮;280、蜗轮。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一种模块化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平台,包括操作平台100,操作平台100的下底面固定连接有四个支腿200,四个支腿200的位于操作平台100的四角处。操作平台10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实验台110,实验台110上安装有电控组件130和显示盘120。操作平台100的上表面设置有工作板180,工作板180处在实验台110的前方。
33.状态一,
34.当正常使用试验平台时,参照图1和图2所示,操作平台100的上表面开设有容纳槽170,容纳槽170的侧壁开设有滑槽150。工作板18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固定轴182,两个固定轴182上转动设置有两个滑块181。工作板180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条183,两个限位条183阻挡在两个滑块181的下表面,两个滑块181在限位条183的长度方向上凸出工作板180。
35.使用时,将工作板180嵌入到容纳槽170内,并将每个滑块181和其下方的限位条183插入到与之相对应的滑槽150内。
36.状态二,
37.当需要提升操控面板的操作空间,参照图2和图3所示,容纳槽170的底面开设有卡槽190,卡槽190处在操作平台100远离实验台110的一侧。且卡槽190的深度等于工作板180的厚度,卡槽190的两个相对侧壁开设有插槽160。使用时,将工作板180卡设在卡槽190内,并将两个滑块181分别插入到两个插槽160内,与此同时两个限位条183分别位于相对于滑块181的下方,防止滑块181沿固定轴182发生转动,并且将两个限位条183抵接在操作平台100的侧面。
38.状态三,
39.当试验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参照图2和图4所示,工作板180的材质呈透明设置,卡槽190的底面卡设有半通槽191。操作平台100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倾斜的限位槽140,两个限位槽140分别位于两个插槽160的上方。使用时,操作人员将工作板180插入到半通槽191内,并将限位条183抵接在卡槽190的底面,同时转动滑块181,使滑块181插入到限位槽140内,从而固定柱工作板180
40.状态四,
41.当需要移动操作平台100时,参照图5和图6所示,操作平台100的底面上固定连接有四个支腿200,四个支腿200位于操作平台100的四角处,且四个支腿200的底面分别固定连接有一个万向轮270。使用时,工作人员可以推动操作平台100,在万向轮270的引导下滑动。
42.状态五,
43.当需要放置操作平台100或者调节操作平台100的高度时,参照图5和图6所示,每个支腿200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一个支腿内槽201,支腿内槽201的底面开设有两个通槽202,两个通槽202对称设置在万向轮270的两侧。支腿200上滑动设置有支撑柱230,支撑柱230滑动设置在支腿内槽201内,支撑柱230的底面开设有分流槽260,支撑柱230的下端由两个通
槽202穿出。支撑柱230的上方转动设置有转动轴240,转动轴240的一端与支撑柱230螺纹连接,转动轴240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支撑内槽的顶面。转动轴240上同轴心连接有一个蜗轮280,支撑柱230的外侧壁向支撑内槽里面穿设有一个蜗杆220,蜗杆220与蜗轮280相互啮合,且蜗杆220的上固定连接有把手210,把手210位于支撑柱230的外侧。支腿内槽20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固定连接有滑轨250,支撑柱230的侧壁开设有于滑轨250配合的滑轨槽231。
44.使用时,工作人员转动把手210,把手210带动蜗杆220旋转,通过蜗杆220与蜗轮280的啮合带动蜗轮280转动,蜗轮280带动转动轴240旋转,旋转的转动轴240带动支撑柱230沿竖直方向向下运动,从而使支撑柱230的下底面凸出万向轮270,并使支撑柱230与地面接触,以完成操作平台100的放置。而且还可以继续转动把手210,改变支撑柱230的伸出长度调节操作平台100的高度。
45.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