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财务装订机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财务装订机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文本装订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财务装订机。


背景技术:

2.财务装订机是针对纸张、文件、画册的等文件进行装订的一种设备,目前这种设备均是采用压铆装订方法来进行,现有手动财务装订机在压铆装订完成后,需要手动提起定位针后再取出文本,较为繁琐。且如消费者未完全提起定位针后直接拉出文本,有损坏定位针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在手柄复位的同时即可自动将定位针提起,优化了产品操作步骤并将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定位针不良问题的财务装订机。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财务装订机,该装订机包括座体、定位针、铆头、手柄和轴,所述的定位针、铆头、手柄和轴均设在座体上,所述的轴可转动的配合于座体上、所述的手柄设置于轴上;所述的座体上还设有定位针复位机构。
5.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手柄转动过程带动了定位针复位机构的动作,即在压铆(手柄下压)完成后,所述的定位针复位机构会随着手柄的转动(向上提起手柄)而一同上升,从而从装订压铆后的文件中脱离,此时再拉出文本就有效避免了定位针损害的问题出现,而且也不需要手动的从文本中取出定位针,只需要提起手柄即可完成动作,更加的简便快捷。
6.优选的,所述的定位针复位机构包括固定于轴上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分别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捏合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的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二齿轮与第二齿条相啮合);所述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可上下滑动的配合于座体上;所述的第一齿条上设置有定位针固定块、所述的定位针固定块与定位针弹性固定,所述的铆头包括上铆头与下铆头、所述的第二齿条能带动上铆头沿着座体上下滑动,所述的手柄提起过程、所述的第一齿条向上的位移行程大于第二齿条向上的位移行程。
7.采用上述结构,操作人员在压铆过程中,先手动插入定位针(定位针穿过定位置固定块并与之弹性固定)并使得定位针插入至文本的装订孔内、下端与下铆头抵靠,然后下压手柄,在齿轮与齿条的传动下,带动上铆头下压,完成压铆动作;而后操作人员提起手柄,该过程再次驱动齿轮与齿条传动(与下压的过程是相反的行程),定位针在定位针固定块的作用下,自动随着手柄的复位而上升,同时因所述的手柄提起过程、所述的第一齿条向上的位移行程大于第二齿条向上的位移行程,故定位针上升的移动量大于上铆头的移动量,使得定位针完全的脱离文本装订孔,此时再移动文本就不会对定位针产生作用力、有效避免了对定位针的损伤,而且定位针提起过程不需要手动拔出或者拆卸,只需要提拉手柄即可完成、操作方便简洁。
8.优选的,所述的手柄提起过程、所述的第一齿条向上的位移行程大于第二齿条向上的位移行程具体的为所述的第一齿轮的模数大于第二齿轮的模数。采用该结构,手柄提
起过程,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同时转动带动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向上移动,而移动的过程会实现定位针的位移量大于上铆头的位移量,该结构简单,只需要手柄提起控制即可完成,又能实现定位针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脱离,简单便捷。
9.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齿条为一根,所述的第二齿条为两根、且两根第二齿条分设于第一齿条的两侧,所述的两根第二齿条的下端均与上铆头连接;采用该结构,可以使得上铆头在压铆过程更加平稳的运行,提高压铆的效果。
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第二齿条固定于滑动板上,所述的滑动板的两侧可上下滑动的配合于座体上,所述的上铆头与滑动板的下端相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在手柄下压和提起的过程,第二齿轮实现与第二齿条的捏合、第二齿条在齿轮的带动下上下滑动必然带动滑动板和铆头的上下移动,从而实现铆头与文本的压合和脱离。
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定位针固定块位于滑动板与齿轮相对的侧面上,且该侧面上位于定位针固定块外侧设置有挡块;该结构是为了方便定位针固定块随着第一齿条上下滑动,同时也是为了对第一齿条进行限位,使得第一齿条的两侧均被有效的限位(位于齿轮靠近侧与齿轮捏合实现限位、相对齿轮侧即定位针固定块侧通过挡块实现对第一齿条的限位,防止第一齿条在滑动过程与滑动板之间脱离或者偏移)。
12.优选的,所述的第一齿条可上下滑动的配合于滑动板上;采用该结构,在手柄带动第一齿轮转动过程,第一齿轮与第一齿条啮合实现带动第一齿条在滑动板上的移动,从而使得定位针与上铆头之间实现错位或者脱离,定位针与文本之间脱离的更加彻底,进一步保证了定位针不会受到文本移动的影响。
13.优选的,所述的定位针设置有限位结构,所述的限位结构用于与下铆头抵靠,以实现所述的定位针插入至下铆头后、手柄下压过程所述的定位针与下铆头之间相对固定;采用该结构,可以实现定位置与小铆头之间的没有相对的位移量,从而为定位针的插入深度做限定,防止手柄下压过程定位针相对下铆头发生位移而造成提拉手柄过程定位针不能与上铆头之间实现脱离或者错位(错位即定位针的下端伸入至上铆头内、不会凸出于上铆头的下端),从而保证定位针完全与文本脱离。
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的限位结构为定位针的下端设置有内凹的限位台阶,所述的限位台阶与下铆头的上端面相互抵靠。
15.优选的,所述的弹性固定具体为在所述的定位针固定块与定位针配合的孔内设置有弹性套圈,所述的弹性套圈与定位针弹性接触;采用该结构,定位针插入到定位针固定块上的孔内,就可以通过弹性套圈的弹性形变实现对定位针的弹性固定配合,既能保证固定针位置的一个相对夹持固定,同时在插入定位针过程虽然有一定的阻力仍然可以在足够插入力下实现定位针插入至下铆头内,此外,在手柄提起过程,由于定位针质量较轻,这样在齿轮与齿条捏合过程这种弹性接触产生的阻力也足够实现定位针固定块一起带动定位针向上位移、实现与文本之间的脱离,不会在文本移动过程造成对定位针的损害。
附图说明
16.图1本技术的财务装订机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本技术的财务装订机第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本技术的财务装订机基座拆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本技术的财务装订机基座和滑动板拆除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5本技术滑动板与第一齿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本技术滑动板与上铆头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2.图7本技术财务装订机的剖视图结构示意图(含有局部放大图)。
23.图8本技术财务装订机的主视图结构示意图。
24.如附图所示:1.座体、1.1.滑槽、2.定位针、2.1.限位结构、3.铆头、3.1.上铆头、3.2. 下铆头、4.手柄、5.轴、6.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一齿条、8.1.定位针固定块、9. 第二齿条、10.滑动板、10.1.滑轨、11.挡块、12.弹性套圈。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此外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及其与“固定于”类似含有的其它方式)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另一中间部件,通过中间部件固定。当一个部件被认为是“连接”(及其与“连接”类似含有的其它方式)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部件。当一个部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及其与“设置于”类似含有的其它方式)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另一中间部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如附图1-2所示,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财务装订机,该装订机包括座体 1、定位针2、铆头3、手柄4和轴5,所述的定位针2、铆头3、手柄4和轴5均设在座体1上,所述的轴5可转动的配合于座体1上、所述的手柄4设置于轴5上(手柄可以直接设置轴上或者通过其他传递部件间接设置于轴上均可以理解为设置于轴上,且只有能够实现手柄转动带动轴转动均可满足本技术的使用环境);所述的座体1上还设有定位针复位机构。
28.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手柄4转动过程带动了定位针复位机构的动作,即在压铆(手柄下压)完成后,所述的定位针复位机构会随着手柄4的转动(向上提起手柄)而一同上升,从而从装订压铆后的文件中脱离,此时再拉出文本就有效避免了定位针2损害的问题出现,而且也不需要手动的从文本中取出定位针2,只需要提起手柄4即可完成动作,更加的简便快捷。
29.具体的,如附图2-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定位针复位机构包括固定于轴5上的第一齿轮6、第二齿轮7,分别与第一齿轮6和第二齿轮7捏合的第一齿条8和第二齿条9 (所述的第一齿轮6与第一齿条8相啮合,所述的第二齿轮7与第二齿条9相啮合);所述的第一齿条8和第二齿条9可上下滑动的配合于座体1上;所述的第一齿条8上设置有定位针固定块8.1、所述的定位针固定块8.1与定位针2弹性固定,所述的铆头3 包括上铆头3.1与下铆头3.2、
所述的第二齿条9能带动上铆头沿着座体1上下滑动,所述的手柄4提起过程、所述的第一齿条8向上的位移行程大于第二齿条9向上的位移行程。在本技术的该实施例中,从附图3-4所示,可知第一齿条8和第二齿条9均竖向设置于座体1上,轴5横向设置于座体1上,而第一齿轮6和第二齿轮7固定于轴5上,齿轮上的轮齿与齿条处于啮合状态,手柄4也固定于轴5上,手柄4在抬起和下压过程带动轴5和轴5上的齿轮转动,从而带动齿条沿着座体1上下滑动。
30.采用上述结构,操作人员在压铆过程中,先手动插入定位针2(定位针穿过定位置固定块并与之弹性固定)并使得定位针2插入至文本的装订孔内、下端与下铆头3.2抵靠,然后下压手柄4,在齿轮与齿条的传动下,带动上铆头3.1下压,完成压铆动作;而后操作人员提起手柄4,该过程再次驱动齿轮与齿条传动(与下压的过程是相反的行程),定位针2在定位针固定块8.1的作用下,自动随着手柄4的复位而上升,同时因所述的手柄4提起过程、所述的第一齿条8向上的位移行程大于第二齿条9向上的位移行程,故定位针2上升的移动量大于上铆头3.1的移动量,使得定位针2完全的脱离文本装订孔,此时再移动文本就不会对定位针2产生作用力、有效避免了对定位针2的损伤,而且定位针2提起过程不需要手动拔出或者拆卸,只需要提拉手柄4即可完成、操作方便简洁。
31.如附图3-4所示,所述的手柄4提起过程、所述的第一齿条8向上的位移行程大于第二齿条9向上的位移行程具体的为所述的第一齿轮6的模数大于第二齿轮7的模数。采用该结构,手柄提起过程,第一齿轮6和第二齿轮7同时转动带动第一齿条8和第二齿条9向上移动,而移动的过程会实现定位针2的位移量大于上铆头3.1的位移量,该结构简单,只需要手柄4提起控制即可完成,又能实现定位针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脱离,简单便捷。
32.如附图3-5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齿条8为一根,所述的第二齿9条为两根、且两根第二齿条9分设于第一齿条8的两侧,所述的两根第二齿条9的下端均与上铆头3.1 连接;采用该结构,可以使得上铆头3.1在压铆过程更加平稳的运行,提高压铆的效果。
33.如附图1、2,5-6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第二齿条9固定于滑动板10上,所述的滑动板10的两侧可上下滑动的配合于座体1上,所述的上铆头3.1与滑动板10的下端相连接;即在座体1的两侧壁上开设有滑槽1.1,对应的滑动板10的两侧设置有滑轨10.1,滑轨配合于滑槽内实现滑动板沿着座体1的上下滑动;此外,如附图5-6所示,该实施例中滑动板10的上端(靠近两侧的位置)设置有台阶用于控制座体1的两个侧壁之间的间距,滑动板10的下端设置有缺口方便控制滑动板沿着座体位移的量,上端的台阶和下端的缺口构成滑动板与滑槽配合的滑轨部分,该缺口的设置同时也方便与铆头的固定;其中上铆头3.1的上端设置安装孔、对应的所述的滑动板10的下端也设置安装孔,通过安装孔和螺栓实现滑动板与上铆头之间的连接。采用上述结构,在手柄下压和提起的过程,第二齿轮7实现与第二齿条9的捏合、第二齿条9在第二齿轮7的带动沿着基座1下上下滑动必然带动滑动板10和上铆头3.1沿着基座1上下滑动,从而实现铆头与文本的压合和脱离;作为实施例,本技术第一齿条8与第二齿条9均竖向设置于滑动板 10上,第二齿条9可以通过螺栓固定方式与滑动板10实现连接固定。
34.如附图1、4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定位针固定块8.1位于滑动板10与齿轮相对的侧面上,且该侧面上位于定位针固定块8.1外侧设置有挡块11;该结构是为了方便定位针固定块8.1随着第一齿条8上下滑动,同时也是为了对第一齿条8进行限位(沿着滑动板厚度方向的两个侧面方向的限位),使得第一齿条8的两侧均被有效的限位(位于齿轮靠近侧与齿轮捏
合实现限位、相对齿轮侧即定位针固定块侧通过挡块实现对第一齿条的限位,防止第一齿条在滑动过程与滑动板之间脱离或者偏移),挡块11通过螺栓固定于滑动板10上,挡块11内侧面与定位针固定块8.1的侧面抵靠。
35.如附图5-6所示,本技术所述的第一齿条8可上下滑动的配合于滑动板10上;采用该结构,在手柄4带动第一齿轮6转动过程,第一齿轮6与第一齿条8啮合实现带动第一齿条8在滑动板10上的移动,从而使得定位针2与上铆头3.1之间实现错位或者脱离,定位针2与文本之间脱离的更加彻底,进一步保证了定位针2不会受到文本移动的影响;具体的,从附图5-6可知,在滑动板10上设置了一条竖向的滑槽,对应的所述的第一齿条8滑动配合在该滑槽内,第一齿条8的一侧面上设置了与第一齿轮6捏合的齿、与该侧面相对侧面上设置了定位针固定块8.1,定位针2穿过定位针固定块8.1并穿入上铆头内,实现了第一齿条8与滑动板10之间的配合连接。
36.如附图7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定位针2设置有限位结构2.1,所述的限位结构用于与下铆头3.2抵靠,以实现所述的定位针2插入至下铆头3.2后、手柄4下压过程所述的定位针2与下铆头3.2之间相对固定;即在手柄4下压过程由于限位结构的设置保证定位针2与下铆头3.2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采用该结构,可以实现定位针2与下铆头 3.2之间没有相对的位移量,从而为定位针2的插入深度做限定,防止手柄4下压过程定位针2相对下铆头3.2发生位移而造成提拉手柄4的过程定位针2不能与上铆头3.1 之间实现脱离或者错位(错位即定位针的下端伸入至上铆头内、不会凸出于上铆头的下端),从而保证定位针完全与文本脱离。更具体的,如附图8所示,定位针2的下端设置有内凹的限位台阶,所述的限位台阶与下铆头的上端面相互抵靠,从而实现了定位针与下铆头之间在压铆过程无相对位移。
37.如附图7所示,本技术所述的弹性固定具体为在所述的定位针固定块8.1与定位针 2配合的孔内设置有弹性套圈12(橡胶套圈或者硅胶套圈等有弹性形变力的材质制作而成),所述的弹性套圈12与定位针2弹性接触;采用该结构,定位针2插入到定位针固定块8.1上的孔内,就可以通过弹性套圈12的弹性形变实现对定位针2的弹性固定配合,既能保证固定针2位置的一个相对夹持固定,同时在插入定位针2的过程虽然有一定的阻力仍然可以在足够插入力下实现定位针2插入至下铆头3.2内,此外,在手柄4提起过程,由于定位针2的质量较轻,这样在齿轮与齿条捏合过程这种弹性接触产生的阻力也足够实现定位针固定块8.1一起带动定位针2向上位移、实现与文本之间的脱离,不会在文本移动过程造成对定位针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