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艺制品 专利正文
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


背景技术:

2.焦耳定律实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验证性演示实验,通过焦耳定律实验可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
3.公告号为cn212724439n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包括:设有排气孔的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第一盒体内设有一个第一电阻和至少一个第二电阻,第二电阻与第一电阻阻值不等,第二盒体内设有一个与第一电阻阻值相同的第三电阻,第二盒体外设置至少一个可与第三电阻并联连接且阻值相同的电阻;分别与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连通的u型管。该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通过多组实验分别对不同阻值的电阻通电来演示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的关系,通过多次实验结果比对加深学生理解,提高实验效果;但是利用该实验器在演示不同阻值和不同电流与导体通电产生的热量的关系时,会存在以下问题:1、由于通电过程中电阻持续产生的热量会使u型管液位持续升高,学生无法在实验过程中准确观察到电流、电阻对液位高度的影响,进而无法得到准确的定量实验结果;2、u型管液位升高很快,为了防止液体喷出管外,只能关闭启动开关,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学生还没有看清液位高度的变化,启动开关关闭后液位已经回落,无法清楚的观察到实验结果,造成实验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通过液位保持装置可以使u型管液位在实验结束后仍保持原位,使学生能准确观察到实验结果,从而提高实验效果,增强学生对焦耳定律的理解。
5.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6.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包括: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分别与所述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连通的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第一液位保持装置,所述第一液位保持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盒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液位保持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一u型管的进气口连通,并且所述第一液位保持装置设有在外力作用下可移动至所述第一液位保持装置的进气口或出气口并将所述进气口或出气口堵塞的第一堵头;第二液位保持装置,所述第二液位保持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盒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液位保持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u型管的进气口连通,并且所述第二液位保持装置设有在外力作用下可移动至所述第二液位保持装置的进气口或出气口并将所述进气口或出气口堵塞的第二堵头。
7.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排气装置,所述第一排气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一盒体的排气孔连通,所述第一排气装置的出气口与大气相通,并且所述第一排气装置设有在外力作用下可移动至所述第一排气装置的进气口或出气口并将所述进气口或出气口堵塞的第三堵头;第二排气装置,所述第二排气装置的进气口与所述第二盒体的排气孔连通,所述第二
排气装置的出气口与大气相通,并且所述第二排气装置设有在外力作用下可移动至所述第二排气装置的进气口或出气口并将所述进气口或出气口堵塞的第四堵头。
8.优选的,还包括:对应于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第三堵头和第四堵头分别设置的弹簧,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第三堵头和第四堵头提供第一外力来堵塞进气口或出气口;对应于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第三堵头和第四堵头分别设置的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通电后用于分别向所述第一堵头、第二堵头、第三堵头和第四堵头施加克服第一外力的第二外力;启动开关,其具有至少两个常开触点和至少两个常闭触点,所述两个常开触点中的一个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一端,另一个触点连接所述第一盒体内的电阻的一端,所述两个常闭触点中的一个触点连接所述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的一端;其中,所述启动开关的公共点连接电源的正极,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的另一端连接电源的负极。
9.优选的,还包括:液位恢复按钮,所述液位恢复按钮连接在所述电源和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形成的回路中,以及连接在所述电源和第三线圈、第四线圈形成的回路中。
10.优选的,还包括:前面板;所述液位恢复按钮安装在所述前面板的正面;所述第一液位保持装置、第二液位保持装置、第一排气装置和第二排气装置安装在所述前面板的背面。
11.优选的,所述前面板的背面安装背光灯,所述背光灯的位置与用于标识所述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的液位的刻度线相对应。
12.优选的,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前面板的正面并位于所述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的下方的直射灯。
13.优选的,所述第一盒体内的电阻包括:一个第一电阻和至少一个第二电阻,所述第二电阻与第一电阻阻值不等;所述第二盒体内设有一个第三电阻和至少一个第四电阻,所述第三电阻与第一电阻的阻值相同,所述第四电阻与第二电阻的阻值相等;所述第二盒体外设置至少一个可与所述第三电阻或第四电阻并联连接的第五电阻,且所述第五电阻与所述第三电阻阻值相同;其中,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串联连接;所述第三电阻与所述第四电阻串联连接。
14.优选的,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第一盒体内接入电路的电阻的电流的第一电流表;用于测量所述第二盒体内接入电路的电阻的电流的第二电流表。
15.其中,所述第一液位保持装置、第二液位保持装置、第一排气装置和第二排气装置为电磁阀。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盒体和第一u型管之间设置第一液位保持装置,在第二盒体和第二u型管之间设置第二液位保持装置,从而实现将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内升高的液位保持在原位的目的,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效果;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的排气口分别设置第一排气装置和第一排气装置,以便于对进入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的气体以及第一盒体和第二盒体排气,从而实现将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内的液位恢复至原始位置的目的;
19.3)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的回路中以及在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的回路中设置液位恢复按钮sb,通过手动控制液位恢复按钮sb使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在实验结
束后得电对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排气,以及使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在实验开始前得电对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排气,通过实验前后的两次手动排气实现将第一u型管和第二u型管内的液位恢复至原始位置的目的,保证再次实验的结果准确性。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待机时的电路原理图;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在实验过程中的电路原理图;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的一个演示实施例示意图;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的一个演示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文中“前”、“后”、“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元件等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6.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包括: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分别与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连通的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连接在第一盒体1和第一u型管3之间的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连接在第二盒体2和第二u型管4之间的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其中,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和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可以分别将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保持在原位,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27.如图2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还包括:与第一盒体1的排气孔连通的第一排气装置7;与第二盒体2的排气孔连通的第二排气装置8。第一排气装置7和第二排气装置8可以使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的空气分别与大气相通,以便于使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恢复至原始位置。
28.此外,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盒体1内设有一个第一电阻r1和至少一个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与第一电阻r2阻值不等且串联连接;第二盒体2内设有一个第三电阻r3和至少一个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阻r1的阻值相同,第四电阻r4与第二电阻r2的阻值相等;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串联连接;第二盒体2外设置至少一个可与第三电阻r3或第四电阻r4并联连接的第五电阻r5,且第五电阻r5与第三电阻r3阻值相同。通过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的多个电阻的不同组合的多次实验,可以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定量关系;此外,通过在第二盒体2外并联不同个数的阻值相同的电阻的多次实验,可以探究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定量关系。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设置了用于测量第一盒体1内接入电路的电阻的电流的第一电流表1a;用于测量第二盒体2内接入电路的电阻的电流的第二电流表2a。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3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器,包括:前面板11和后壳体(图中未示出),前面板11和后壳体围成一个封闭壳体。
32.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安装在前面板
11正面并对称分居在前面板11两侧;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安装在前面板11正面并位于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之间;其中,第一u型管3和第一盒体1相邻设置,第二u型管4和第二盒体2相邻设置。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第一排气装置7和第二排气装置8安装在前面板11的背面并位于前面板11和后壳体围成的封闭壳体内。
33.如图2和3所示,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包括:第一腔体50,具有进气口p和出气口a;在外力作用下可在第一腔体50内移动的第一堵头51。如图1和2所示,在第一盒体1的上端设出气口,通过连接管9连接至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的进气口p,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的出气口a通过连接管9连接至第一u型管3的进气口。如图1所示,在前面板11上开设孔洞,便于连接管9从前面板11正面穿至背面与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连接。具体实施时,连接管9可以采用橡胶软管,便于弯折和连接。
34.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相同,不再赘述。
35.第一排气装置7包括:第一排气腔体70,具有进气口p和出气口a;在外力作用下可在第一排气腔体70内移动的第三堵头71。如图1和2所示,在第一盒体1的下端设排气口,通过连接管9连接至第一排气装置7的进气口p,第一排气装置7的出气口a与大气相通。如图1所示,在前面板11上开设孔洞,便于连接管9从前面板11正面穿至背面与第一排气装置7连接。具体实施时,连接管9可以采用橡胶软管,便于弯折和连接。
36.第二排气装置8的连接方式与第一排气装置7相同,不再赘述。
37.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通过对第一堵头51施加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一腔体50内向右移动堵塞进气口p,从而关闭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使第一盒体1内的气体不再流向第一u型管3;如图3所示,通过对第一堵头51施加第二外力克服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一腔体50内向左移动打开进气口p,从而打开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使第一盒体1内的气体流向第一u型管3。具体实施时,可通过弹簧(图中未示出)施加第一外力(弹簧力)驱使第一堵头51向右移动堵塞第一腔体50的进气口p来关闭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通过通电后的第一线圈y1施加第二外力(磁场力)驱使第一堵头51向左移动来打开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
38.如图2所示,通过对第二堵头61施加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二腔体60内向左移动堵塞进气口p,从而关闭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使第二盒体2内的气体不再流向第二u型管4;如图3所示,通过对第二堵头61施加第二外力克服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二腔体60内向右移动打开进气口p,从而打开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使第二盒体2内的气体流向第二u型管4。具体实施时,可通过弹簧(图中未示出)施加第一外力(弹簧力)驱使第二堵头61向左移动来堵塞第二腔体60的进气口p来关闭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通过通电后的第二线圈y2施加第二外力(磁场力)驱使第二堵头61向右移动来打开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
39.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过对第三堵头71施加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一排气腔体70内向左移动堵塞进气口p,从而关闭第一排气装置7,使第一盒体1内的气体不再与大气连通;如图2所示,通过对第三堵头71施加第二外力克服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一排气腔体70内向右移动打开进气口p,从而打开第一排气装置7,使第一盒体1内的气体与大气连通。具体实施时,可通过弹簧(图中未示出)施加第一外力(弹簧力)驱使第三堵头71向左移动来堵塞第一排气腔体70的进气口p来关闭第一排气装置7;通过通电后的第三线圈y3施加第二外力(磁场力)驱使第三堵头71向右移动来打开第一排气装置7。
40.如图3所示,通过对第四堵头81施加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二排气腔体80内向右移动
堵塞进气口p,从而关闭第二排气装置8,使第二盒体2内的气体不再与大气连通;如图2所示,通过对第四堵头81施加第二外力克服第一外力使其在第二排气腔体80内向左移动打开进气口p,从而打开第二排气装置8,使第二盒体2内的气体与大气连通。具体实施时,可通过弹簧(图中未示出)施加第一外力(弹簧力)驱使第四堵头81向右移动来堵塞第二排气腔体80的进气口p来关闭第二排气装置8;通过通电后的第四线圈y4施加第二外力(磁场力)驱使第四堵头81向左移动来打开第二排气装置8。
41.当然,也可以通过堵塞第一腔体50、第二腔体60、第一排气腔体70和第二排气腔体80的出气口a来实现关闭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第一排气装置7和第二排气装置8的目的。
42.本实施例对第一堵头51施加向左移动的磁场力的是通电后的第一线圈y1,对第二堵头61施加向右移动的磁场力的是通电后的第二线圈y2。具体实施时,第一线圈y1可以缠绕在与第一堵头51连接的推杆上,第二线圈y2可以缠绕在与第二堵头61连接的推杆上。如图3所示,第一线圈y1和第二线圈y2并联连接,即通过同时对第一线圈y1和第二线圈y2得电或失电来实现第一堵头51和第二堵头61的同步动作,从而确保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同步上升或同时被保持在原位,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3.本实施例对第三堵头71施加向右移动的磁场力的是通电后的第三线圈y3,对第四堵头81施加向左移动的磁场力的是通电后的第四线圈y4。具体实施时,第三线圈y3可以缠绕在与第三堵头71连接的推杆上,第四线圈y4可以缠绕在与第四堵头81连接的推杆上。如图2所示,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并联连接,即通过同时对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得电或失电来实现第三堵头71和第四堵头81的同步动作,从而确保同步排气使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同步恢复至原始位置或者同步与大气隔绝。
44.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3所示,电源10为第一线圈y1、第二线圈y2、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供电,通过启动开关s1控制第一线圈y1、第二线圈y2、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的得电或失电。如图2和3所示,本实施例的启动开关s1具有两个常开触点(常态时断开,常态即插上电源插头的待机状态)、两个常闭触点(常态时闭合)和两个公共点。第一线圈y1和第二线圈y2的一端连接至两个常开触点中的一个触点a,另一端连接至电源10的负极。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的一端连接至两个常闭触点中的一个触点c,另一端连接至电源10的负极。两个公共点接电源10的正极。
45.如图3所示,当公共点d和常开触点a接通时,第一线圈y1和第二线圈y2得电,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失电;如图2所示,当公共点d和触点c接通时,第一线圈y1和第二线圈y2失电,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得电。
46.此外,如图1至3所示,电源10也为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的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供电,通过启动开关s1控制电源10是否为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的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供电。如图2和3所示,第一盒体1内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的一端连接至启动开关s1的两个常开触点中的一个触点b,第二盒体2内接入电路中的电阻的一端连接至电源10的负极。当启动开关s1的常开触点b与公共点d连接时,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接通电源10。
47.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启动开关s1的常开触点b、a与公共点d同时接通,即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得电的同时,第一线圈y1和第二
线圈y2也得电,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和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打开,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受热膨胀的气体分别经过第一腔体50和第二腔体60进入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从而使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上升。
48.如图2所示,当启动开关s1的常开触点b、a与公共点d同时断开时,常闭触点c与公共点d接通,此时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以及第一线圈y1和第二线圈y2失电,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和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关闭,从而使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上升的液位保持在原位;同时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得电,第一排气装置7和第二排气装置8打开,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的气体与大气相通。
49.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电源10和第一线圈y1、第二线圈y2形成的回路中连接液位恢复按钮sb。在实验结束记录完实验结果后,手动按下液位恢复按钮sb,使第一线圈y1和第二线圈y2得电,此时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分别与第一盒体1、第二盒体2连通,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均与大气连通,对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排气,从而将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恢复至原始位置(本实施例指刻度线零位),保证再次实验的结果准确性。
50.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电源10和第三线圈y3、第四线圈y4形成的回路中连接液位恢复按钮sb。在实验开始时,手动按下液位恢复按钮sb,使第三线圈y3和第四线圈y4得电,此时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分别与第一盒体1、第二盒体2连通,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均与大气连通,对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再次排气,从而将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恢复至原始位置(本实施例指刻度线零位),确保再次实验的结果准确性。
51.如图1所示,启动开关s1和液位恢复按钮sb均安装在前面板11的正面。具体实施时,液位恢复按钮sb采用按钮开关。
52.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盒体1内设有一个第一电阻r1和一个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与第一电阻r2阻值不等且串联连接;第二盒体2内设有一个第三电阻r3和一个第四电阻r4,第三电阻r3与第一电阻r1阻值相同,第四电阻r4与第二电阻r2阻值相等,且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串联连接;第二盒体2外设置两个可与第三电阻r3或第四电阻r4并联连接的第五电阻r5,且第五电阻r5与第三电阻r3阻值相同。具体实施时,第一盒体1和和第二盒体2内的电阻可通过导线插拔的方式接入电路,以第一盒体1为例,如图1所示,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两侧均设置导线插孔,用于接入电阻的电路的对应位置也设置导线插孔,根据实验需要利用两条可插拔的导线将电阻接入电路即可。如图4所示,导线l1和导线l2将第一电阻r1接入电路。第二盒体2外的两个第五电阻r5分别通过开关s2和s3接入电路。
53.如图1所示,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以及开关s2和s3均安装在前面板11的正面。
54.此外,在本实施例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前面板11的背面安装背光灯(图中未示出),背光灯的位置与用于标识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的液位的刻度线相对应。
55.进一步的,在前面板11的正面安装直射灯,位于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的下方,用于照亮液位。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体采用带颜色的玻璃水,例如红色。
5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第一排气装
置7和第二排气装置8也可以通过电磁阀实现。
57.下面以一个优选实施例说明使用本实用新型进行实验的方法。
58.如图4所示,第一盒体1内设有一个第一电阻r1=10ω,一个第二电阻r2=5ω,r1和r2串联;第二盒体2内设有一个第三电阻r3=10ω,一个第四电阻r4=5ω,r3和r4串联;第二盒体2外设置两个第五电阻r5=10ω。
59.1、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多次实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定量关系
60.实验方法: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分别接入不同阻值的电阻,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液位高度的变化。
61.第一次实验:第一盒体1内接入r1=10ω,第二盒体2内接入r4=5ω(如图4所示),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液位高度的变化;
62.第二次实验:第一盒体1内接入r2=5ω,第二盒体2内接入r3+r4=15ω(如图5所示),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液位高度的变化。
63.通过多次实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定量关系。
64.2、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多次实验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定量关系
65.实验方法: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分别接入相同阻值的电阻,在第二盒体2外并联一个电阻,通电相同时间后,比较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液位高度的变化。
66.第一次实验:第一盒体1内接入r1=10ω,第二盒体2内接入r3=10ω,第二盒体2外接入一个r5=10ω,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液位高度的变化;其中,通过第一电流表可以读出流过r1的电流,通过第二电流表可以读出流过r3的电流。
67.第二次实验:第一盒体1内接入r1=10ω,第二盒体2内接入r3=10ω,第二盒体2外接入两个r5=10ω,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液位高度的变化;其中,通过第一电流表可以读出流过r1的电流,通过第二电流表可以读出流过r3的电流。
68.下面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定量关系的第一次实验为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
69.1、在第一盒体1内接入r1=10ω,第二盒体2内接入r4=5ω(如图4所示);
70.2、将电源插头插入插座,此时为待机状态,启动开关s1的常闭触点c与公共点d接通,第一排气装置7和第二排气装置8打开,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的气体与大气相通,如图2所示;
71.3、按下启动开关s1(启动开关s1的常开触点a、b与公共点d接通),此时第一盒体1内r1以及第二盒体2内r4得电,有电流流过,同时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打开,第一排气装置7和第二排气装置8关闭,电流流过r1、r4产生的热量使第一盒体1和第二盒体2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分别经由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进入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如图3所示),使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升高;
72.在按下启动开关s1后,紧接着按压液位恢复按钮sb,对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手动排气,使实验开始时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恢复至原始位置并持平;
73.4、通电一段时间后,再次按下启动开关s1(启动开关s1的常开触点a、b与公共点d断开,常闭触点c与公共点d接通),此时第一盒体1内r1以及第二盒体2内r4失电,不再有电
流流过,同时第一液位保持装置5、第二液位保持装置6关闭,如图2所示,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保持在最后升高的高度,便于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74.5、学生记录完实验结果后,按压液位恢复按钮sb,排出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气体,使第一u型管3和第二u型管4内的液位恢复至原始位置。
75.尽管上述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的各种修改都应当理解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