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告设备 专利正文
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数据导出方法,及记录介质与流程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数据导出方法,及记录介质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数据导出方法,及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2.以往,在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将具有多个浓度图案的校正图打印在纸上,通过ccd(charge coupled devices,电荷耦合器件)等读取装置读取该纸,从而进行浓度不均的检测和校正。
3.例如,以往,公开了将使用抖动显示阵(dither matrix)生成的校正图打印在纸上,根据读取装置读取的校正图的浓度修正抖动显示阵等,。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28241号公报
6.但是,在由读取装置读取纸时,由于入射光的散射或反射,有可能在浓度变化的浓度图案的边界部分产生称为杂光(flare)的现象。若发生杂光,则读取的浓度产生误差,因此,存在检测精度降低、校正精度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7.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课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降低杂光的影响的状态下使用校正图进行校正的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数据导出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8.为了解决所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9.图像形成部,具有设置多个喷嘴的头,由所述喷嘴排出的墨滴在朝第一方向输送的纸上形成图像;
10.读取部,读取在所述纸上形成的图像;
11.生成部,生成校正图,该校正图包括表示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的互相不同浓度的多个补片和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的两个标记;以及
12.导出部,根据由所述读取部读取在所述纸上形成的所述校正图的读取结果导出校正数据,
13.所述生成部将多个所述补片的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部配置在两个所述标记的各自的所述第二方向的外侧,
14.所述导出部根据在所述读取部的所述读取结果之中,在所述第二方向存在于两个所述标记的内侧的多个所述补片的读取结果,导出所述校正数据。
15.根据本发明,具有能够在降低杂光影响的状态下使用校正图进行校正的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是表示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一例的图。
17.图2是表示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引擎部的结构示例的图。
18.图3是表示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头的结构示例的图。
19.图4是表示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图像形成部的其他结构示例的图。
20.图5是表示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处理装置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21.图6是表示实施形态的存储部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图。
22.图7的(a)~(b)是用于说明主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的图。
23.图8的(a)~(b)是用于说明副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的图。
24.图9是表示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处理装置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25.图10是表示实施形态的生成部生成的校正图的一例的图。
26.图11是将图10所示的补片的一部分放大后的图。
27.图12是表示在纸p上打印的校正图的一例的图。
28.图13的(a)~(b)是用于说明校正图的分割处理的图。
29.图14是表示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处理装置)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30.具体实施形态
31.以下,参照附图,对图像形成装置、校正数据导出方法及记录介质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32.图1是表示本实施形态所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的一例的图。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1和数字前端(下文中称为dfe)装置2。
33.图像形成装置1是喷墨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引擎部10、操作部20以及处理装置30。
34.引擎部10是进行图像形成的机构部分,具有后述的图像形成部12和读取部133等(参照图2)。操作部20是用于接受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的用户接口。操作部20具有操作键、触摸面板等的输入设备、显示装置等的输出设备(均未图示)。在显示装置中,例如显示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有关的画面或动作状况等。
35.处理装置30是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器。除了引擎部10和操作部20与处理装置30连接之外,dfe装置2也与处理装置30连接。处理装置30可以使用在各种操作系统中能执行应用的计算机装置。
36.dfe装置2是进行用于输入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数据处理的装置。例如,dfe装置2绘制、展开以pdl(page description language,页面描述语言)等形式生成的打印数据,将其转换成光栅数据,输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处理装置30基于由dfe装置2生成的光栅数据,由引擎部10执行图像形成(打印)。
37.在图1中,处理装置30与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一体,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分开设置。这时,处理装置30通过例如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等的信息处理装置实现,以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1通信的方式连接。另外,dfe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置1分开设置,但不限于此,既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成一体,也可以与处理装置30设置在同一装置(例如信息处理装置)中。
38.接下来,将参照图2说明引擎部10的结构。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引擎部10的结构示例的图。
39.如图2所示,引擎部10具有供纸部11、图像形成部12、干燥部13和排纸部14。
40.供纸部11具有装载多张纸p的供纸盘111、从供纸盘111一张一张地分离纸p送出的供送装置112、以及将纸p向图像形成部12输送的一对定位辊113。
41.供送装置112可以使用例如使用辊和滚子的装置、或利用空气吸引的装置等的各种供送装置。若由供送装置112从供纸盘111送出的纸p的前端到达定位辊113,则定位辊113在设定的时间驱动,使纸p向图像形成部12供纸。作为供纸部11,只要是向图像形成部12输送纸p的结构,可以使用任何结构。
42.图像形成部12具有接收筒121和纸载置滚筒122,接收筒121将供给的纸p输送到纸载置滚筒122,纸载置滚筒122将由接收筒121输送的纸p载置在外周面,输送到墨排出部123的位置。另外,图像形成部12具有墨排出部123和交接筒124,墨排出部123向载置在纸载置滚筒122的纸p排出墨滴,交接筒124将排出墨滴的纸p从纸载置滚筒122向干燥部13输送。
43.从供纸部11输送到图像形成部12的纸p由设置在接收筒121的表面的纸夹持器握持前端,伴随接收筒121的表面移动而输送。由接收筒121输送的纸p在面对纸载置滚筒122的位置交接到纸载置滚筒122。
44.纸载置滚筒122的表面也设有纸夹持器,纸p的前端由纸夹持器握持。另外,在纸载置滚筒122的表面分散形成多个吸引孔。吸引装置125使各吸引孔产生朝向纸载置滚筒122的内侧的吸入气流。从接收筒121交接到纸载置滚筒122的纸p由纸夹持器握持前端,同时,通过吸入气流吸附在纸载置滚筒122的表面,伴随纸载置滚筒122的表面移动而输送。
45.墨排出部123排出c(青色)、m(品红色)、y(黄色)和k(黑色)四种颜色的墨滴,在纸p上形成图像。墨排出部123按各色具备墨排出用的头126c、126m、126y、126k。
46.在此,头126c、126m、126y、126k虽然所使用的记录液的颜色不同,但在其他方面具有大致相同的结构。具体地说,头126c、126m、126y和126k各自具有排出墨滴的多个喷嘴126a(参见图3),在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排列,使得相邻的头之间的端部在副扫描方向产生重叠。在下文中,当不区分头126c、126m、126y和126k的情况下,也简称为“头126”。副扫描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例。主扫描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例。
47.图3是表示头126的结构示例的图。如图3所示,头126具有排列成线状的喷嘴阵列126b,使得多个喷嘴126a沿着主扫描方向(图中的x方向)形成喷嘴列。
48.另外,头126使这样的喷嘴阵列126b沿着相对主扫描方向二维正交的方向的副扫描方向(图中的y方向)具备多列,例如两列等。这两列的各喷嘴阵列126b使得前列(图中上方)的喷嘴阵列126b和后列(图中下方)的喷嘴阵列126b以交错状的方式排列。即,喷嘴阵列126b在主扫描方向并排设置,使得相邻的喷嘴阵列126b的端部在副扫描方向产生重叠。换言之,图1所示的头126c、126m、126y和126k是整行型的喷墨头。
49.头126通过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驱动信号分别控制排出动作。具体地说,在头126的各喷嘴126a设置用于排出液体的未图示的致动器,根据驱动信号致动器动作,控制墨滴的排出动作。
50.处理装置30进行将驱动信号提供给各头126(喷嘴126a)的致动器的控制。具体地说,处理装置30驱动各喷嘴的致动器,使得从喷嘴126a排出的墨滴在纸p上形成任意图像。由此,由纸载置滚筒122载置的纸p在通过与墨排出部123对向的区域时,从头126c、126m、126y、126k排出各色的墨滴,在纸p上形成与形成对象的图像数据对应的图像。
51.作为头126的致动器,除了压电类型等的形状变形元件类型以外,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可动致动器。另外,作为致动器,可以是采用加热类型等的加热器使记录液沸腾从喷嘴126a排出的加热式的装置,也可以是通过施加电压,利用静电引力排出记录液的方式的装
置。
52.干燥部13具有用于使在图像形成部12中附着到纸p上的墨滴干燥的干燥机构131、以及将从图像形成部12输出的纸p输送到排纸部14的输送机构132。
53.由图像形成部12形成图像后的纸p通过输送机构132输送,使之通过干燥机构131,输送到排纸部14。当通过干燥机构131时,对纸p实施干燥处理。由此,纸p上的墨滴的水分等的液分蒸发,使墨滴固结在纸p上,同时抑制纸p的卷曲。
54.另外,干燥部13具有读取部133。读取部133具有ccd等的图像传感器,沿着输送机构132的输送路径设置。读取部133通过对在输送路径上输送的纸p进行拍摄,读取形成在纸p上的图像。
55.排纸部14具有装载多张纸p的排纸盘141。从干燥部13输送来的纸p依次堆叠在排纸盘141上保持。只要排纸部14是排出纸p的结构,则可以是任意结构。
56.在图2中,引擎部10具有供纸部11、图像形成部12、干燥部13以及排纸部14,但也可以适当地追加其他功能部。例如,也可以在供纸部11和图像形成部12之间追加进行图像形成的前处理的前处理部。另外,也可以在干燥部13和排纸部14之间追加进行图像形成的后处理的后处理部。
57.作为一个例子,作为前处理部,可以使用将用于抑制与墨反应而渗透的处理液涂布在纸p上的处理液涂布处理等。另外,作为后处理部,可以设置纸翻转输送部,用于使在图像形成部12形成图像的纸p翻转,再次向图像形成部12输送,在纸p的两面形成图像。另外,作为后处理部,也可以设置对形成图像后的多张纸p进行装订的处理、或者设置矫正纸p的变形的矫正机构、冷却纸p的冷却机构等。
58.在图2中,读取部133设置在干燥机构131的后段(下游侧),但是设置读取部133的位置不限于此。例如,读取部133也可以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2和干燥部13之间、或干燥部13和排纸部14之间。另外,如图4所示,读取部133也可以设置在图像形成部12内。
59.图4是表示图像形成部12的其他结构示例的图。在此,读取部133在纸p的输送方向设置于墨排出部123的后段。具体地说,读取部133设置在纸载置滚筒122的周边且墨排出部123的后段。在这种情况下,读取部133在纸载置滚筒122的输送过程中,通过由墨排出部123对形成图像的纸p进行拍摄,读取在该纸p上形成的图像。
60.下面,说明处理装置30的结构。图5是表示处理装置3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5所示,处理装置3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31、存储器32、引擎接口33、操作部接口34、存储部35、dfe接口36、以及图像处理部37。
61.cpu31是处理器的一个例子,总括地控制处理装置30和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存储器32例如由rom(real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存储器32存储与处理装置30的动作相关的各种程序、设定信息等。
62.引擎接口33是用于连接引擎部10的接口。引擎接口33在cpu31的控制下,进行与引擎部10之间的各种数据的授受。例如,引擎接口33向引擎部10发送控制图像形成部12的动作的驱动信号,或者从引擎部10接收读取部133的读取结果。
63.操作部接口34是用于连接操作部20的接口。操作部接口34在cpu31的控制下,进行与操作部20之间的各种数据的授受。例如,操作部接口34接收经由操作部20输入的操作信号,或向操作部20进行处理状况等的显示输出。
64.存储部35是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态硬盘驱动器)等的存储装置。存储部35存储例如与处理装置30(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相关的各种程序或设定信息、后述的抖动模式等。
65.另外,如图6所示,存储部35存储规格信息351、纸信息352以及校正参数353等。在此,图6是表示存储部35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图。
66.规格信息351保存表示引擎部10的规格等的信息。例如,规格信息351保存纸p的打印速度、输送速度、主扫描方向的打印范围、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的打印分辨率、读取部133中的主扫描方向以及副扫描方向的读取分辨率等。
67.另外,规格信息351保存表示在读取部133读取纸p上的打印图像(例如校正图)时产生的杂光的特性。在此,杂光意味读取部133在读取纸p时,在浓度发生变化的浓度边界部分产生、因入射光的散射或反射的影响以与实际浓度不同的值读取的现象。更具体地说,杂光在纸p的空白部分和后述的浓度补片(patch)的边界部分、相邻的浓度补片之间的边界部分表现明显。以下,浓度补片的浓度边界也称为边缘部。
68.以下,参照图7和图8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引擎部10)的杂光特性。
69.图7是用于说明主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的图。图7(a)是示意性地表示纸p的主扫描方向(x方向)的边缘部的图。在图7(a)中,区域pa表示纸p的空白部分,区域pb表示打印了浓度图案(相当于后述的补片)的区域。在此,虚线所示的箭头的开始位置对应于主扫描方向的边缘部。
70.另外,图7(b)是表示离边缘部的间隔距离和从区域pb检测的浓度与基准值之间的浓度差(色差)的关系的图线。在此,横轴表示与主扫描方向的边缘部的间隔距离dx。纵轴表示作为基准的浓度值(色浓度)与读取部133读取的区域pb的浓度值之间的浓度差δe(色差)。横轴意味着越往图中的右方越远离边缘部。
71.另一方面,图8是用于说明副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的图。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纸p的副扫描方向(y方向)的边缘部的图。在图8(a)中,区域pa表示纸p的空白部分(或者与区域pb邻接的浓度图案),区域pb表示打印了浓度图案的区域。在此,虚线所示的箭头的开始位置对应于副扫描方向的边缘部。
72.另外,图8(b)是表示离边缘部的间隔距离与从区域pb检测的浓度与基准值之间的浓度差(色差)的关系的图线。在此,横轴表示与副扫描方向的边缘部的间隔距离dy。纵轴表示作为基准的浓度值(色浓度)与读取部133读取的区域pb的浓度值之间的浓度差δe(色差)。横轴意味着越往图中的右方越远离边缘部。
73.如图7和图8所示,浓度差δe在边缘部附近变大,越远离边缘部越小。即,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两个方向都在边缘部附近显著地出现杂光的影响,越远离边缘部,杂光的影响越低。
74.规格信息351将读取部133读取浓度图像时的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杂光倾向、即杂光对离边缘部的间隔距离的影响程度作为杂光特性存储。例如,规格信息351将图7(b)和图8(b)的图线、和可以导出表示离边缘部的间隔距离和浓度差之间的关系的近似曲线l1、l2的关系式等作为杂光特性保存。
75.返回到图6,纸信息352保存关于可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用的纸p的信息。例如,纸信息352按每种类型的纸p,保存纸p的尺寸(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长度)等特性。另
外,当根据纸p的纸质(例如普通纸、光泽纸等)而改变杂光特性的时候,纸信息352也可以按每种类型的纸p,保存与该纸p的纸质对应的杂光特性。
76.校正参数353是校正数据的一例。校正参数353保存与由图像形成部12形成的图像的浓度不均的校正相关的校正参数。具体地说,校正参数353保存对各色的头126(喷嘴126a)形成的图像浓度的浓度不均进行校正的校正参数。例如,校正参数也可以是用于校正抖动图案的参数或控制墨滴的排出的参数。在处理装置30中,使用图像形成部12形成图像时,通过基于校正参数353驱动各色的头126,控制以适当的浓度形成图像。
77.返回图5,dfe接口36是用于连接dfe装置2的接口。dfe接口36在cpu31的控制下与dfe装置2进行各种数据的授受。例如,dfe接口36将打印对象的打印数据发送到dfe装置2。另外,dfe接口36从dfe装置2接收由dfe装置2生成的光栅数据。
78.图像处理部37执行各种图像处理。例如,图像处理部37在cpu31的控制下,生成后述表示多个浓度的校正图。另外,图像处理部37在cpu31的控制下,从读取部133读取的校正图的读取结果,导出用于校正图像形成部12形成的图像的浓度不均的校正参数。
79.图像处理部37也可以通过cpu31执行程序实现。图像处理部37也可以通过与cpu31独立的gpu(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等的处理电路实现。
80.接着,说明处理装置30的功能结构。图9是表示处理装置3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9所示,处理装置30具备生成部311、打印控制部312和导出部313。在此,生成部311是生成手段的一例。打印控制部312是打印控制手段的一例。导出部313是导出手段的一例。
81.生成部311、打印控制部312以及导出部313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是通过处理装置30的cpu31和存储器32中存储的各种程序的协同实现的软件构成。另外,生成部311、打印控制部312以及导出部313的一部分或全部也可以是由专用电路等实现的硬件构成。例如,生成部311和导出部313也可以由在cpu31动作的程序和图像处理部37实现。
82.生成部311根据规格信息351和纸信息352,生成用于校正图像形成所涉及的动作的校正图。具体地说,生成部311生成在副扫描方向配置(排列)多个表示互相浓度不同的补片的校正图。以下,参照图10说明生成部311生成的校正图。
83.图10是表示生成部311生成的校正图的一例的图。如图10所示,校正图具有配置在副扫描方向(图中的y方向)的多个补片a1~a11和配置在主扫描方向(图中的x方向)的不同位置上的两个标记m1。
84.补片a1~a11分别表示浓度不同的矩形区域。补片a1~a11所表示的浓度是基于例如抖动图案生成。所谓抖动是一种利用微细的点模拟地表现物理上无法再现的颜色和浓淡的技术,如用有限的颜色数量表现更多灰度的场合。抖动图案是进行这种模拟表现的点形成的原始数据。以下,在不区分补片a1~a11的情况下,简称补片a。
85.在图10中,表示从对应于打印开始方向的起始端的补片a1到对应于打印终端方向的终端的补片a11、使得浓度上升的图案。在图10中,校正图由11个等级的浓度(灰度)构成,但是灰度数和浓度图案不限于此。
86.在此,校正图(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根据使用的纸p的尺寸决定。具体地说,生成部311从纸信息352读出用于打印的纸p的种类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根据读出的长度决定校正图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dx。用于打印的纸p的种类可以预先设定,也可以通过操作部20指示。
87.校正图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dx只要在纸p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以下即可,不作特别限定,也可以以图像形成部12的头126为单位来决定长度。例如,当校正图的主扫描方向上的长度dx等于纸p的主扫描方向上的长度时,校正图以所谓无边缘印刷。另一方面,当校正图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dx设为小于纸p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的时候,在校正图(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外侧设有纸p的空白。这种情况下,在纸p的空白(纸白)和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边界部分产生杂光。
88.于是,生成部311基于存储在规格信息351中的主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在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边缘部设定不使用浓度检测的无效区域。具体地说,生成部311基于主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确定浓度差δe成为阈值以下(等于或小于阈值)的离边缘部的间隔距离dx1。例如,生成部311基于图7所示的主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确定浓度差δe等于或小于1的间隔距离dx1。
89.接着,生成部311将从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边缘部到距离补片a的内侧间隔dx1的位置为止的区域设定为不使用浓度检测的无效区域b1。在图10中,表示在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分设定无效区域b1的示例。然后,生成部311基于设定的无效区域的位置,将标记m1配置在校正图上。
90.在此,标记m1配置在可确定无效区域b1或从校正图将无效区域b1除外的区域(以下也称为检测对象区域)的位置,即,配置在读取部133从主扫描方向读取补片a时杂光的影响范围所对应的位置。这样,生成部311将多个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配置在主扫描方向的两个标记m1的外侧。标记m1成为在后述的处理中从读取部133的读取结果切取校正图时的指标。
91.在图10中,表示将标记m1配置在补片a(补片a1)的副扫描方向的外侧以不妨害浓度检测的示例,但标记m1的配置位置不限于此。此外,在图10中,标记m1的形状是表示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的切取位置、即设为表示检测对象区域的角部的角括号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标记m1也可以表示主扫描方向的切取位置。另外,如图10所示,也可以将标记配置在主扫描方向的中心位置等,与其他标记一起配置。
92.另外,生成部311即使关于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y方向)的长度,也设定为读取部133从副扫描方向读取补片a时的添加杂光的影响范围的长度。下面,参照图11说明与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设定相关的处理。
93.图11是放大图10所示的补片a的一部分(补片a11)的图。首先,生成部311基于存储在规格信息351中的副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确定在各补片a设定的无效区域b2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1。具体地说,生成部311基于副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确定浓度差δe小于或等于阈值的距边缘部的间隔距离dy1。例如,生成部311基于图8所示的副扫描方向的杂光特性,确定浓度差δe小于或等于1的间隔距离dy1。
94.接下来,生成部311在预先设定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上,加上例如间隔距离dy1乘以两倍的长度,得到dy’(=dy+(dy1
×
2)),将该值决定为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然后,如图11所示,生成部311将从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边缘部到距离该补片a的内侧间隔dy1的位置为止的区域设定为不使用浓度检测的无效区域b2。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设为规定浓度检测必要长度的固定值,但如后所述,也可以根据分辨率等进行变动。
95.在此,所述无效区域b1、b2相当于补片a之中显著受到杂光影响的部位。因此,补片
a之中,从去除无效区域b1和b2的剩余部分(即,浓度检测的对象区域)检测浓度,可以提高检测精度。
96.副扫描方向的无效区域b2可以是在全部的补片a上设定的形态,也可以是在一部分的补片a上设定的形态。例如,边缘部的浓度差越大,杂光的影响越大,因此,也可以仅对于与纸p的空白相邻的补片a11设定无效区域b2的形态。
97.返回图9,打印控制部312使生成部311生成的校正图打印到纸p上。具体地说,打印控制部312通过控制图像形成部12,使生成部311生成的校正图的图像形成在纸p上。
98.图12是表示在纸p上打印的校正图的一例的图。如图12所示,在纸p上打印的校正图中包含所述标记m1。打印校正图的纸p从图像形成部12输送后,在所述读取部133中进行读取。
99.打印控制部312可以直接打印由生成部311生成的校正图,也可以在由生成部311生成之后,打印由dfe装置2等处理后的校正图。
100.导出部313根据在纸p上打印(形成)的校正图的读取部133的读取结果,导出与打印浓度的校正相关的校正参数。具体而言,导出部313伴随打印控制部312的校正图的打印,取得读取部133的读取结果。导出部313从读取部133的读取结果中切取存在于主扫描方向的两个标记m1内侧的补片a。例如,在由读取部133读取图12所示状态的纸p的情况下,导出部313切取存在于由标记m1的角部划分的矩形形状的区域c内的补片a(a11~a11),构成校正图。
101.然后,导出部313从构成切取的校正图的各补片a检测该补片a所表示的浓度。当在补片a中设定副扫描方向的无效区域b2时,导出部313检测排除该无效区域b2后的区域的浓度。
102.例如,如图11所示,当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是dy’(=dy+(dy1
×
2))时,导出部313从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上端及下端分别除去长度dy1的无效区域b2后的剩余区域(读取结果)执行浓度检测。然后,若导出部313根据从各补片a检测的浓度导出用于校正浓度不均的校正参数,则将该校正参数存储到存储部35中。
103.不论校正参数的导出方法如何,都可以使用公知的方法。例如,导出部313通过将预先准备的作为基准的校正图(以下也称为基准图)的各补片a的浓度值和检测到的浓度值或其平均值作比较,以头126或喷嘴126a为单位检测浓度不均,导出用于校正浓度不均的校正参数。
104.在此,当着眼于打印在纸p上的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时,导出部313通过基于标记m1的区域切取,去除显著受到杂光区域影响的无效区域b1。另外,导出部313基于由生成部311确定的规定无效区域b2的长度dy1的值,将从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边缘部除去无效区域b2后的剩余区域作为浓度检测的对象。
105.由此,导出部313在降低了杂光影响的状态下,进行每个补片的浓度检测。因此,导出部313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补片a所表示的浓度,因此,能够提高校正参数的精度。
106.在所述的形态中,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设为固定值,但不限于此,可以根据各种条件调整长度。
107.例如,生成部311根据作为基准的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以下也称为基准分辨率)与读取部133的副扫描方向的读取分辨率的比率,调整校正图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在
此,不管基准分辨率如何,都可以设定各种条件。例如,基准分辨率也可以是在与读取部133不同的离线的读取装置中读取基准图时的副扫描方向的分辨率。
108.作为一例,副扫描方向的基准分辨率为600dpi(dots per inch,每英寸点数),规格信息351中存储的读取部133的副扫描方向的读取分辨率为300dpi。这时,生成部311根据基准分辨率600dpi与读取部133的读取分辨率300dpi的比率,将预先设定的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调整为2倍。由此,能够将读取部133读取的副扫描方向的读取结果与基准分辨率同等处理,可以方便与基准图进行比较。
109.此外,在这种情况下,生成部311即使关于所述无效区域b2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1也以与长度dy相同的倍率调整。因此,生成部311根据副扫描方向的基准分辨率和读取部133的副扫描方向的读取分辨率,调整包含无效区域b2的补片a2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
110.由于对于补片a的无效区域b2的添加以及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或dy’)的调整,有时不能将构成校正图的所有补片a容纳在一张纸p上。这时,生成部311通过将补片a在副扫描方向的边界部分分割为与纸p对应的大小,生成多个校正图。
111.图13是用于说明校正图的分割处理的图。如图13(a)所示,在构成校正图的所有的补片a(a1~a11)不能容纳在一张纸p的情况下,生成部311将以可容纳在一张纸p中的补片a分割为多个组。具体地说,生成部311通过在补片a的副扫描方向的边缘部、即浓度边界进行分割,将补片a分组。
112.在此,优选生成部311以使用的纸p的张数最小的分割数对补片a进行分组。接着,生成部311对分组后的每个补片a生成校正图。生成部311对每个生成的校正图附加所述标记m1。然后,打印控制部312将每个生成的校正图单独打印到纸p上。
113.图13(b)表示补片a的分割示例。在此,列举将如图13(a)所示的补片a1~a11在补片a4和补片a5的浓度边界分割成两个的校正图打印在纸p1和纸p2上的例子。
114.导出部313根据读取部133读取的纸p1、p2各自的读取结果,进行与上述相同的处理,从除去无效区域b1、b2后的剩余区域进行浓度的检测。
115.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即使校正图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成为大于或等于纸p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用多张纸p导出校正参数。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能够不受纸p的尺寸限制,能以对应杂光特性的尺寸形成校正图。
116.以下,参照图14说明与校正参数的导出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的动作。图14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的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117.首先,生成部311待机直到指示执行浓度校正(步骤s11的“否”)。在此,浓度校正的执行指示既可以经由操作部20手动进行,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起动时或每隔规定期间自动进行。
118.生成部311如果接收到浓度校正的执行指示(步骤s11的“是”),则根据规格信息351的杂光特性,确定规定无效区域b1、b2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dx1和副扫描方向的长度dy1(步骤s12)。
119.接着,生成部311根据所使用的纸p的尺寸、步骤s12的处理结果以及与基准分辨率的比率等,计算构成校正图的各补片a的尺寸(步骤s13)。接着,生成部311判定在步骤s13中计算出的校正图的副扫描方向的尺寸(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是否能容纳在一张纸p中(步骤
s14)。
120.当判定为能容纳在一张纸p中时(步骤s14的“是”),生成部311生成在表示无效区域b1的位置即校正图的切取位置附加标记m1的校正图(步骤s16)。
121.另一方面,当判定为不能容纳在一张纸p中时(步骤s14的“否”),生成部311将构成校正图的补片a在浓度的边界部分分割为多个组,使其能容纳于纸p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步骤s15)。接着,生成部311生成对分割的补片a的每个组附加标记m1的校正图(步骤s16)。
122.接着,打印控制部312通过控制图像形成部12,将步骤s15中生成的校正图打印到纸p上(步骤s17)。伴随步骤s16的处理,读取部133进行印刷有校正图的纸p的读取。
123.导出部313如果取得读取部133的读取结果(步骤s18),则根据该读取结果中包含的标记m1,切取除去主扫描方向的无效区域b1的校正图(步骤s19)。接着,导出部313对于切取的校正图中包含的各补片a,从除去无效区域b2后的剩余区域(对象区域)检测浓度(步骤s20)。
124.接着,导出部313根据步骤s20的检测结果,导出用于校正浓度不均的校正参数(步骤s21)。然后,导出部313将导出的校正参数作为校正参数353存储在存储部35中(步骤s22),结束本处理。
125.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生成将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在主扫描方向的两个标记m1的外侧的校正图。然后,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根据在纸p上形成的校正图的读取结果中存在于主扫描方向上的两个标记m1内侧的补片a的读取结果,导出校正数据。
126.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中,由于在降低了从主扫描方向读取补片a时的杂光影响的状态下,能够从各补片a检测浓度,因此检测精度提高,同时可以提高导出的校正参数的精度。
127.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生成校正图,该校正图将补片a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副扫描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添加从副扫描方向读取该补片a时杂光的影响范围的长度。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根据校正图的读取结果之中,在副扫描方向除去影响范围后的剩余补片的读取结果,导出所述校正数据。
128.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中,由于在降低了从副扫描方向读取补片a时的杂光影响的状态下,能够从各补片a检测浓度,因此检测精度提高,同时可以提高导出的校正参数的精度。
129.在以上说明的实施形态中,通过变更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具有的构成或功能的一部分,也可以适当地变形进行实施。于是,以下将所述实施形态的变形例作为其他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以下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形态不同的点,省略与已经说明的内容共通的点的详细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变形例既可以个别实施,也可以适当组合实施。
130.[变形例1]
[0131]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设为生成在表示无效区域b1的位置附加标记m1的校正图的形态,但也可以与无效区域b2同样,设为不附加标记m1的形态。此时,导出部313与除去无效区域b2的处理相同,根据由生成部311确定的规定无效区域b1的长度dx1的值,从补片a的主扫描方向的边缘部除去无效区域b1。
[0132]
由此,在本变形例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处理装置30)中,由于能够具有与上述
实施形态同样的作用、效果,因此,能够提高浓度的检测精度,同时,能够提高导出的校正参数的精度。
[0133]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以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所述实施形态是作为例子提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实施形态,在实施阶段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构成要素进行变形并具体化。另外,可以通过所述实施形态中公开的多个构成要素的适当组合形成各种发明。例如,可以从实施形态中所示的全部构成要素删除若干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