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无人机观测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
背景技术:2.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在观测大面积场地沉降时同时通过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进行操作。
3.现有的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其观测装置不易拆卸,由于缺少减震装置当无人机落地时,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其观测装置不易拆卸,由于缺少减震装置当无人机落地时,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坏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包括无人机本体和观测装置,所述无人机本体两侧设置有螺旋桨,所述无人机本体下端设置有保护框架,所述保护框架内部设置有观测装置,所述观测装置靠近无人机本体一侧设置有套杆,所述无人机本体靠近套杆一侧设置有内杆,所述套杆和内杆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套,所述套杆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上设置有弹性柱,所述内杆靠近弹性柱一侧设置有卡槽,所述把手上的弹性柱贯穿套杆和内杆上的卡槽卡接,所述保护框架两侧设置立柱,所述立柱内部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内设置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一侧设置有滑动杆,所述滑动杆远离压缩弹簧一侧设置有减震柱,所述减震柱两侧设置有安装弹簧,所述减震柱一端设置在安装框内,所述减震柱另一侧延伸至安装框外部。
5.优选的,所述螺旋桨尺寸相同,所述橡胶套、把手表面为粗糙状结构,所述橡胶套、把手均为着力点。
6.优选的,所述套杆和内杆套接,所述弹性柱和卡槽尺寸相互适配。
7.优选的,所述安装框内壁打磨光滑,所述减震柱通过滑动杆和安装框滑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压缩弹簧和安装弹簧分别设置两个,所述压缩弹簧和安装弹簧表面均涂有防腐蚀涂料。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0.1、本实用新型通过套杆、内杆、把手、弹性柱、卡槽等结构的配合,增强观测装置拆
卸时的便捷性。
11.2、本实用新型通过套杆、内杆、橡胶套的配合,增强了套杆、内杆的连接方式。
12.3、本实用新型通过安装框、压缩弹簧、滑动杆、减震柱、安装弹簧等结构的配合,使得机体富有减震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体。
13.通过设置了套杆、内杆、橡胶套、把手、弹性柱、卡槽、立柱、安装框、压缩弹簧、滑动杆、减震柱、安装弹簧等结构,有效的解决了其观测装置不易拆卸,同时由于缺少减震装置当无人机落地时,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坏的问题,通过在观测装置靠近无人机本体一侧设置有套杆,无人机本体靠近套杆一侧设置有内杆,套杆和内杆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套,把手上设置有弹性柱,内杆靠近弹性柱一侧设置有卡槽,立柱内部设置有安装框,安装框内设置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一侧设置有滑动杆,滑动杆远离压缩弹簧一侧设置有减震柱,减震柱两侧设置有安装弹簧,当需要将观测装置拆卸时,只需要将橡胶套移到一侧,使之露出把手,而后拿住把手,将把手向远离内杆一侧拉动,将把手和内杆分离即可,当无人机本体落到时,立柱底部的减震柱可有效的将震动降低,对无人机本体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1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套杆、内杆、橡胶套之间的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把手、弹性柱、卡槽之间的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立柱和减震柱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无人机本体;2、螺旋桨;3、保护框架;4、观测装置;5、套杆;6、内杆;7、橡胶套;8、把手;9、弹性柱;10、卡槽;11、立柱;12、安装框;13、压缩弹簧;14、滑动杆;15、减震柱;16、安装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
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所述列一
24.请参阅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包括无人机本体1和观测装置4,无人机本体1两侧设置有螺旋桨2,无人机本体1下端设置有保护框架3,保护框架3内部设置有观测装置4,观测装置4靠近无人机本体1一侧设置有套杆5,无人机本体1靠近套杆5一侧设置有内杆6,套杆5和内杆6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套7,套杆5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把手8,把手8上设置有弹性柱9,内杆6靠近弹性柱9一侧设置有卡槽10,把手8上的弹性柱9贯穿套杆5和内杆6上的卡槽10卡接,保护框架3两侧设置立柱11,立柱11内部设置有安装框12,安装框12内设置有压缩弹簧13,压缩弹簧13一侧设置有滑动杆14,滑动杆14远离压缩弹簧13一侧设置有减震柱15,减震柱15两侧设置有安装弹簧16,减震柱15一端设置在安装框12内,减震柱15另一侧延伸至安装框12外部,当需要将观测装置4拆卸时,只需要将橡胶套7移到一侧,使之露出把手8,而后拿住把8手,将把手8向远离内杆6一侧拉动,将把手8和内杆6分离即可,当无人机本体1落到时,立柱11底部的减震柱15可有效的将震动降低,对无人机本体1进行保护。
25.所述列二
26.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大面积场地沉降观测装置,螺旋桨2尺寸相同,橡胶套7、把手8表面为粗糙状结构,橡胶套7、把手8均为着力点,套杆5和内杆6套接,弹性柱9和卡槽10尺寸相互适配,安装框12内壁打磨光滑,减震柱15通过滑动杆14和安装框12滑动连接,压缩弹簧13和安装弹簧16分别设置两个,压缩弹簧13和安装弹簧16表面均涂有防腐蚀涂料。
27.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本实用新型安装好过后,检查各个结构是否安装紧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检查好之后将该装置放置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当需要使用时,需要了解该装置的构成,无人机本体1两侧设置有螺旋桨2,无人机本体1下端设置有保护框架3,保护框架3内部设置有观测装置4,通过操作无人机本体1,使得无人机本体1两侧的螺旋桨2转动,进而无人机本体1可带动观测装置4对大面积场地沉降进行观测,观测装置4内部设置有卫星定位系统和布设水准测网,卫星定位系统的设置,保障了每次测量位置的精准性,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和布设水准测网的配合,可对大面积场地定期进行高精度水准测量,监测地面高程变化情况,这样工作人员可及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8.为了解决其观测装置4不易拆卸,由于缺少减震装置当无人机落地时,可能会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坏的问题,通过在观测装置4靠近无人机本体1一侧设置有套杆5,无人机本体1靠近套杆5一侧设置有内杆6,套杆5和内杆6连接处设置有橡胶套7,套杆5两侧外壁均设置有把手8,把手8上设置有弹性柱9,内杆6靠近弹性柱9一侧设置有卡槽10,把手8上的弹性柱9贯穿套杆5和内杆6上的卡槽10卡接,保护框架3两侧设置立柱11,立柱11内部设置有安装框12,安装框12内设置有压缩弹簧13,压缩弹簧13一侧设置有滑动杆14,滑动杆14远离压缩弹簧13一侧设置有减震柱15,减震柱15两侧设置有安装弹簧16,当需要将观测装置4拆卸时,只需要将橡胶套7移到一侧,使之露出把手8,而后拿住把手8,将把手8向远离内杆6一侧拉动,这时把手8上的弹性柱9从卡槽10内分离,可实现快速拆卸观测装置4的功能,当无人机本体1落地时,无人机本体1上的减震柱15率先着地,减震柱15受到外力后,向安装框12内部运动,这时减震柱15一侧的压缩弹簧13可将震动有效降低,进而无人机本体1得到保护,
通过以上结构的配合,增强了该装置的实用性,使得观测装置4拆卸更加便捷,减震柱15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
29.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