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航天航空 专利正文
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8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


背景技术:

2.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遥感物探仪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遥感测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对地观测,并从中获取有价值的遥感数据,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海洋、气象、水文、军事、环保等领域,其空中部分由能谱测量单元、北斗/gps信号获取单元、云台运动相机、主控制器、数传图传电台、能量补偿gm管、数字化多道脉冲处理器等部分组成,可实现放射性数据测量、gps定位、视屏信息采集以及数据下传,地面站设备集成了数传图传电台、hdmi采集卡、工控机、能谱分析处理软件等部件,主要完成测试指令和参数的发送,测试数据的显示和分析。
3.现有的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其整个装置的体积大多较小,方便携带运输,但是其在携带的过程中缺少对无人机机叶以及遥感物探仪的防护,现有的遥感物探仪在使用时,大多通过固定的方式安装在无人机的底部,在携带的过程中存在因误碰造成的损坏风险较大,且不便于根据使用需要对遥感物探仪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进而影响观测范围,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综合上述情况加以改进,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包括无人机以及设置在无人机下方的遥感物探仪本体,所述无人机的顶部转动安装有无人机叶片,无人机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倾斜设置的支撑腿,支撑腿的底部转动安装有支撑轮,左右相对的两个支撑腿对称设置,所述无人机上活动套设有叶片防护机构,叶片防护机构螺纹固定在无人机的两侧,无人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箱,第一防护箱内滑动套设有安装板,安装板的底部开设有前侧和后侧均为开口设置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转动安装有角度调节机构,遥感物探仪本体固定安装在角度调节机构的底部,第一防护箱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二槽,第二槽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安装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套,导向套滑动套设在对应的定位杆上,两个第二槽中位于右侧的第二槽的右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两个导向套中位于右侧的导向套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弹性卡固机构,第一防护箱滑动套设在弹性卡固机构上。
7.优选的,所述叶片防护机构包括活动套设在无人机上的第二防护箱,第二防护箱
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把手,无人机叶片位于无人机内,无人机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第二防护箱活动套设在两个安装块上,两个安装块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螺纹槽,螺纹槽内螺纹套设有t形紧固螺栓,第二防护箱螺纹套设在两个t形紧固螺栓上。
8.优选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遥感物探仪本体顶部的转动块,转动块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转轴,转轴远离转动块的一侧转动安装在安装槽的侧壁上,安装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槽,第一槽的左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抱闸电机,抱闸电机的输出轴左端与两个转轴中位于右侧的转轴的右端固定连接,第一槽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的底部固定并电性连接有无线遥控开关,无线遥控开关和蓄电池均与抱闸电机电性连接,无线遥控开关匹配设置有外部遥控器。
9.优选的,所述弹性卡固机构包括卡套,卡套位于第一通孔内,卡套固定安装在右侧的导向套的右侧,第一防护箱的右侧活动接触有移动杆,移动杆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把手,移动杆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卡块,两个卡块中位于下方的卡块的左侧延伸至卡套内,移动杆的左侧顶部和左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第一防护箱滑动套设在两个导向杆上,移动杆的左侧与第一防护箱的右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
10.优选的,所述安装槽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固定套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内侧对应的转轴的外侧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箱的右侧开设有两个导向槽,导向槽的内壁与对应的导向杆的外侧滑动连接,两个导向杆中位于下方的导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个导向槽中位于下方的导向槽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限位孔,限位块与限位孔滑动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箱的右侧开设有两个凹槽,凹槽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与对应的弹簧的左端固定连接。
13.优选的,所述卡套的顶部和第一通孔的顶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与两个卡块的顶部之间的距离相同。
14.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通过无人机、遥感物探仪本体、无人机叶片、第二防护箱、第一防护箱、安装块、安装板、转动块、移动杆、第一槽、蓄电池、转轴、第二槽、定位杆、导向套、导向杆、第一通孔、卡套、卡块、弹簧与抱闸电机相配合,对遥感物探仪本体进行收纳防护时,向右拉动第二 u形把手通过移动杆带动两个卡块向右移动并对弹簧进行拉伸,位于下方的卡块向右从卡套内移出,紧接着向上推动遥感物探仪本体依次通过转动块和两个转轴带动安装板向上移动,安装板带动两个导向套向上滑动,遥感物探仪本体向上逐渐移动至第一防护箱内,位于右侧的导向套还带动卡套向上移动至与第一通孔的顶部内壁接触时,紧接着放松对第二u形把手向右的拉力,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的弹力通过移动杆带动两个卡块向左移动,位于上方的卡块向右移动至卡套内,进而使得遥感物探仪本体被固定,收纳完成,此时第一防护箱对遥感物探仪本体进行防护,第二防护箱对无人机叶片进行防护,可降低携带过程中造成的误碰损坏风险,将遥感物探仪本体移出使用时,可再次向右拉动第二u形把手解除对遥感物探仪本体的固定,此时遥感物探仪本体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从第一防护箱内移出,紧接着放松对第二u形把手的拉力,使得位于下方的卡块移动至卡套内,使得遥感物探仪本体被固定,此时正向转动两个t形紧固螺栓分别从对应的螺纹槽内移出,此时即可将第二防护箱取下解除对无人机叶片的遮挡,即可正向使用整个装置;
16.当需要对遥感物探仪本体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时,通过外部遥控器控制抱闸电机开启,抱闸电机的输出轴通过右侧的转轴带动遥感物探仪本体转动,使得其倾斜角度发生改变,调节至合适的倾斜角度时,关闭抱闸电机,调节完成。
17.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通过第一u形把手便于携带整个装置,便于在携带时对遥感物探仪本体进行收纳防护,第二防护箱的设置,便于对无人机叶片进行防护,可降低携带过程中因误碰造成的损坏风险,且便于根据使用需要对遥感物探仪本体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提高观测范围。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中:100无人机、101遥感物探仪本体、102无人机叶片、1第二防护箱、2第一防护箱、3安装块、4安装板、5转动块、6移动杆、7第一槽、8蓄电池、9转轴、10第二槽、11定位杆、12导向套、13 导向杆、14第一通孔、15卡套、16卡块、17弹簧、18抱闸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参照图1

3,一种便携式物探采集处理无人机机载遥感物探仪,包括无人机100以及设置在无人机100下方的遥感物探仪本体101,无人机100的顶部转动安装有无人机叶片102,无人机100的底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两个倾斜设置的支撑腿,支撑腿的底部转动安装有支撑轮,左右相对的两个支撑腿对称设置,无人机100上活动套设有叶片防护机构,叶片防护机构螺纹固定在无人机100的两侧,无人机 10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防护箱2,第一防护箱2内滑动套设有安装板4,安装板4的底部开设有前侧和后侧均为开口设置的安装槽,安装槽内转动安装有角度调节机构,遥感物探仪本体101固定安装在角度调节机构的底部,第一防护箱2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二槽 10,第二槽10的顶部内壁和底部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定位杆11,安装板4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套12,导向套12滑动套设在对应的定位杆11上,两个第二槽10中位于右侧的第二槽10的右侧内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14,两个导向套12中位于右侧的导向套12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弹性卡固机构,第一防护箱2滑动套设在弹性卡固机构上;
24.叶片防护机构包括活动套设在无人机100上的第二防护箱1,第二防护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u形把手,无人机叶片102位于无人机100内,无人机100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安装块3,第二防护箱 1活动套设在两个安装块3上,两个安装块3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开设有螺纹槽,螺纹槽内螺纹套设有t形紧固螺栓,第二防护箱1螺纹套设在两个t形紧固螺栓上;
25.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遥感物探仪本体101顶部的转动块5,转动块5的两
侧均固定连接有转轴9,转轴9远离转动块5的一侧转动安装在安装槽的侧壁上,安装板4的底部开设有第一槽7,第一槽7的左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抱闸电机18,抱闸电机18的输出轴左端与两个转轴9中位于右侧的转轴9的右端固定连接,第一槽7 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有蓄电池8,蓄电池8的底部固定并电性连接有无线遥控开关,无线遥控开关和蓄电池8均与抱闸电机18电性连接,无线遥控开关匹配设置有外部遥控器;
26.弹性卡固机构包括卡套15,卡套15位于第一通孔14内,卡套 15固定安装在右侧的导向套12的右侧,第一防护箱2的右侧活动接触有移动杆6,移动杆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u形把手,移动杆6 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卡块16,两个卡块16中位于下方的卡块16 的左侧延伸至卡套15内,移动杆6的左侧顶部和左侧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杆13,第一防护箱2滑动套设在两个导向杆13上,移动杆 6的左侧与第一防护箱2的右侧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弹簧17,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通过第一u形把手便于携带整个装置,便于在携带时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进行收纳防护,第二防护箱1的设置,便于对无人机叶片102进行防护,可降低携带过程中因误碰造成的损坏风险,且便于根据使用需要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提高观测范围。
27.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槽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转动槽,转动槽内固定套设有轴承,轴承的内圈内侧对应的转轴9的外侧固定连接,第一防护箱2的右侧开设有两个导向槽,导向槽的内壁与对应的导向杆 13的外侧滑动连接,两个导向杆13中位于下方的导向杆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个导向槽中位于下方的导向槽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限位孔,限位块与限位孔滑动连接,第一防护箱2的右侧开设有两个凹槽,凹槽远离其开口的一侧内壁与对应的弹簧17的左端固定连接,卡套15的顶部和第一通孔14的顶部内壁之间的距离与两个卡块16的顶部之间的距离相同,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通过第一u形把手便于携带整个装置,便于在携带时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进行收纳防护,第二防护箱1的设置,便于对无人机叶片102进行防护,可降低携带过程中因误碰造成的损坏风险,且便于根据使用需要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提高观测范围。
28.工作原理:使用时,当需要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进行收纳防护时,向右拉动第二u形把手带动移动杆6向右移动,移动杆6带动两个卡块16向右移动,移动杆6向右移动的同时对弹簧17进行拉伸,同时移动杆6带动两个导向杆13分别在对应的导向槽内滑动,位于下方的卡块16向右从卡套15内移出,解除对卡套15的固定,进而解除对安装板4的固定,紧接着向上推动遥感物探仪本体101,遥感物探仪本体101依次通过转动块5和两个转轴9带动安装板4向上移动,安装板4带动两个导向套12分别在对应的定位杆11上滑动,遥感物探仪本体101向上逐渐移动至第一防护箱2内,位于右侧的导向套12还带动卡套15向上移动,当卡套15的顶部与第一通孔14的顶部内壁接触时,此时卡套15与位于上方的卡块16对齐,紧接着放松对第二u形把手向右的拉力,此时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17的弹力带动移动杆6向左移动,移动杆6带动两个卡块16向左移动,位于上方的卡块16向右移动至卡套15内,位于上方的卡块16与卡套15相卡装,进而使得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被固定,收纳完成,此时第一防护箱2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进行防护,第二防护箱1对无人机叶片 102进行防护,且通过第一u形把手便于对整个装置进行携带,且第一防护箱2和第二防护箱1的设置,可降低携带过程中造成的误碰损坏风险;
29.当需要将遥感物探仪本体101移出使用时,可再次向右拉动第二 u形把手,其运动
过程与上述运动过程相同,使得位于上方的卡块16 从卡套15内移出,此时遥感物探仪本体10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向下从第一防护箱2内移出,遥感物探仪本体101依次通过转动块5和两个转轴9带动安装板4向下移动,安装板4带动两个导向套12向下移动,位于右侧的导向套12带动卡套15向下移动至与第一通孔 14的底部内壁接触时,此时卡套15与位于下方的卡块16相对齐,放松对第二u形把手的拉力,使得位于下方的卡块16移动至卡套15 内,使得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被固定,此时正向转动两个t形紧固螺栓,t形紧固螺栓转动的同时从对应的螺纹槽内移出,解除对第二防护箱1的固定,此时即可将第二防护箱1取下解除对无人机叶片102 的遮挡,此时即可正向使用整个装置;
30.当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时,通过外部遥控器操控无线遥控开关,无线遥控开关控制抱闸电机18开启,抱闸电机18的输出轴带动右侧的转轴9转动,右侧的转轴9带动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转动,遥感物探仪本体101转动至合适的角度位置时,关闭抱闸电机18,调节完成,使得便于根据使用需要对遥感物探仪本体101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提高观测范围。
31.本实用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中的具体含义。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