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人机投弹装置。
背景技术:2.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被认为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是,现有的消防技术是通过压缩泡沫液罐车来完成灭火,现有的压缩泡沫液罐车其喷水远射能力仅为8层楼高,用于登高救援的装备主要是消防云梯车,其举高救援能力约为50米,相当于高楼的十五层。可以知道的是,现有技术中对于高层楼房的灭火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又引入了无人机消防技术。
3.有些突发场景中消防救援车辆无法驶入,或者高空楼房着火消防管水压无法喷到楼顶,造成救火困难,因此通常采用无人机投放灭火弹进行灭火,但是现有的无人机无法悬挂和投掷普通灭火弹,且只能放置单个灭火弹,需要频繁更换,灭火效率较低,灭火效果不佳,消防人员生命安全难以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投弹装置,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技术中只能放置单个灭火弹,需要频繁更换灭火效率较低的问题。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无人机投弹装置,包括上安装板、弹仓、侧板和固定支架;其中,在上安装板的两端部均固定安装有侧板,弹仓设置在上安装板的下方,固定支架设置在上安装板的下端,固定支架用于安装驱动装置;
7.所述侧板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设置有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转轴;其中,第一支撑杆设置在侧板的前端,第二支撑杆设置在侧板的后端,并且,第二支撑杆的设置位置比第一支撑杆的设置位置高出5cm
‑
8cm;转轴设置在靠近第一支撑杆的一端,转轴设置在第一支撑杆的上方,转轴用于安装释放机构;释放机构通过驱动装置驱动;
8.所述弹仓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弹仓包括固定环a、固定环b和连接柱,固定环a和固定环b通过连接柱连接,并且,弹仓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连接,弹仓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连接;弹仓用于装载灭火弹,灭火弹通过释放机构的开启投出。
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固定环b的中部还设置有挡板,挡板可拆卸的安装在固定环b的中部。
10.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释放机构包括第一支板、第二支板、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
1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均为l形板,在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的中部均设置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转轴。
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的中部均设置有凸起,凸起上设置有
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第三连接杆。
1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连接杆设置在驱动装置的输出端,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转动连接。
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通过第四连接杆连接,第四连接杆用于使第一支板和第二支板同时动作。
1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弹仓设置有2套。
1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驱动装置为舵机。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8.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有上安装板、弹仓、侧板和固定支架;上安装板用于与无人机连接,灭火弹放置在弹仓的内部;并且,可以在弹仓内防止多枚灭火弹,通过释放机构的开启,投掷一枚灭火弹,并且,释放机构会挡住后面的灭火弹,使灭火弹逐次投放。由于弹仓的设置为一端高,一端低,所以当第一枚灭火弹投掷后,释放机构复位,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二枚灭火弹会自动滑动至释放机构前端,使灭火弹投掷方便。
19.弹仓内可以放置两个以上的灭火弹,无需进行频繁装配,灭火效率高;避免了单纯挂钩悬挂的晃动对无人机造成不稳定;更换灭火弹方便,只需从弹仓后部放入灭火弹即可;弹仓结构合理、稳固。
附图说明
20.图1为无人机投弹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无人机投弹装置弹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无人机投弹装置框架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无人机投弹装置释放机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无人机投弹装置固定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25.图中标记:1
‑
上安装板,2
‑
弹仓,201
‑
固定环a,202
‑
固定环b,203
‑
连接柱,204
‑
挡板,3
‑
侧板,301
‑
第一侧板,302
‑
第二侧板,303
‑
第一支撑杆,304
‑
第二支撑杆,305
‑
转轴,4
‑
固定支架,5
‑
释放机构,501
‑
第一支板,502
‑
第二支板,503
‑
第一连接杆,504
‑
第二连接杆,505
‑
第三连接杆,506
‑
凸起,507
‑
第四连接杆,6
‑
驱动装置,7
‑
固定连接板,8
‑
固定扣,801
‑
固定扣a,802
‑
固定扣b,803
‑
上固定扣,804
‑
下固定扣。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一
28.如图1所示,一种无人机投弹装置,包括上安装板1、弹仓2、侧板3和固定支架4;其中,在上安装板1的两端部均固定安装有侧板3,弹仓2设置在上安装板1的下方,固定支架4设置在上安装板1的下端,固定支架4用于安装驱动装置6;
29.所述侧板3包括第一侧板301和第二侧板302,在第一侧板301和第二侧板302之间
设置有第一支撑杆303、第二支撑杆304和转轴305;其中,第一支撑杆303设置在侧板3的前端,第二支撑杆304设置在侧板3的后端,并且,第二支撑杆304的设置位置比第一支撑杆303的设置位置高出5cm
‑
8cm;转轴305设置在靠近第一支撑杆303的一端,转轴305设置在第一支撑杆303的上方,转轴305用于安装释放机构5;释放机构5通过驱动装置6驱动;
30.所述弹仓2设置在第一侧板3013和第二侧板3023之间,弹仓2包括固定环a201、固定环b202和连接柱203,固定环a201和固定环b202通过连接柱203连接,并且,弹仓2的一端与第一支撑杆303连接,弹仓2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杆304连接;弹仓2用于装载灭火弹,灭火弹通过释放机构5的开启投出。
31.所述固定环b202的中部还设置有挡板204,挡板204可拆卸的安装在固定环b202的中部。
32.所述释放机构5包括第一支板501、第二支板502、第一连接杆503、第二连接杆504和第三连接杆505。
33.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均为l形板,在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的中部均设置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用于安装转轴305。
34.在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的中部均设置有凸起506,凸起506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用于安装第三连接杆505。
35.第一连接杆503设置在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第一连接杆503与第二连接杆504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504与第三连接杆505转动连接。
36.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通过第四连接杆507连接,第四连接杆507用于使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同时动作。
37.所述弹仓2设置有2套。
38.所述驱动装置6为舵机。
39.进一步的,在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的端部均具有弧度,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配合,通过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的端部固定灭火弹。
40.实施例二
4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施过程:如图2、图3、图4所示,在使用时,首先打开固定环b202中部的挡板204,将灭火弹装入到弹仓2的内部,灭火弹被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的端部挡住,不能滑出;完成灭火弹的装载后,将装置通过上安装板1固定在无人机上,通过无人机将装置带到着火地点的上空。此时,通过控制驱动装置6(舵机)的转动,来控制灭火弹的释放。具体为:在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设置有第一连接杆503,第一连接杆503与第二连接杆504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接杆504的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505转动连接,第三连接杆505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上;当驱动装置6的转动时,带动第一连接杆503转动,同时,第一连接杆503带动第二连接杆504转动的同时向后移动,并且由第二连接杆504带动第三连接杆505发生转动,由于第三连接杆505是分别与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固定连接的,所以,第三连接杆505会带动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绕转轴305旋转,从而将释放机构5打开,并将灭火弹释放;在释放灭火弹的同时,由于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绕转轴305旋转,此时,第一支板501和第二支板502的另一端就会挡住后面的灭火弹,使灭火弹不会一次性全部投出,通过可控制灭火弹的投出时机和位置来增加灭火效果。
42.当释放机构5复位后,后面的灭火弹在重力的作用下,向前滚动,并被释放机构5挡住。
43.实施例三
44.本实施例为实施例一的进一步细化。如图5所示,为了使弹仓2能快速的安装拆卸,方便更换和维修,弹仓2上还设置有固定连接板7,固定连接板7用于连接固定环a201和固定板b,并且,固定连接板7设置在固定环a201和固定环b202的下端;固定连接板7的端部设置有固定扣8,固定扣8包括上固定扣803和下固定扣804,上固定扣803和下固定扣804通过螺栓连接,在固定扣8的中部设置有通孔;固定扣8设置有两套,包括固定扣a801和固定扣b802;固定扣a801通过通孔与第一支撑杆303连接,固定扣b802通过通孔与第二支撑杆304连接。
45.在弹仓2的底部设置固定连接板7,固定连接板7用于为灭火弹提供支撑,同时,灭火弹也能通过固定连接板7快速滑出;在固定连接板7的两端部设置有固定扣8,通过固定扣8使弹仓2与第一支撑杆303和第二支撑杆304可拆卸的连接,方便了弹仓2的安装和拆卸,使得弹仓2能够更为方便的运输、维修和更换。
4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