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6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悬架结构,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正三轮摩托车分为双轮后置式和双轮前置式,两者均设有悬架系统,悬架系统是车轮与车架之间的一切受力连接装置的总成,其作用是传递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但现有的双轮前置式正三轮摩托车的减震效果普遍效果不是很好,乘坐舒适性、操控性、平稳性直线行驶性能较差,行驶不平稳甚至可能造成翻车,此问题的解决成为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
4.本实用新型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包括前制动器、前减震器和前摆臂,前减震器和前摆臂分别与前制动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减震器上设置有橡胶盖、液压减震器和弹簧,弹簧设置于液压减震器的外侧,橡胶盖设置于液压减震器的顶部,液压减震器的下端设置有减震器底座,减震器底座上设置有连接座;
5.液压减震器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弹簧盖与弹簧底座,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于弹簧盖与弹簧底座上;
6.所述的液压减震器内设置有活塞杆,伸出减震器外侧的活塞杆的外部设置有防尘套。
7.进一步地,所述的防尘套设置于所述的弹簧盖的下端。
8.进一步地,所述的前制动器上设置有羊角、轮毂和刹车盘,羊角与所述的连接座相连接;羊角设置有连接轴和羊角底座,轮毂与刹车盘均安装于连接轴上,连接轴的最外侧安装有第二六角开槽螺母;羊角底座开设有锥孔,用于连接所述的前摆臂。
9.进一步地,所述的前摆臂设置为“y”型的连接件,前摆臂的“y”型头部设置有球壳,球壳内设置有锥度球头;前摆臂的“y”型两支腿部设置有冲压板,冲压板的末端设置有金属套,金属套内设置有胶套,用于车身的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的锥度球头上设置有锥形杆,锥形杆安装于所述的羊角底座的锥孔内。
11.进一步地,所述的羊角底座上端的锥形杆上连接有第一六角开槽螺母。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采用前减震器和前摆臂结构,当车轮跳动时,前减震器的液压减震器、弹簧、橡胶盖和前摆臂的胶套共同作用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冲击力,进一步提高了行驶的平顺性。
14.(2)前摆臂结构设置为“y”型,行驶过程中更好的吸收横向力,提高了抗侧倾能力,降低了车辆重心,提高了行驶的稳定性。
15.(3)左右悬架相互独立,来自地面的冲击力互不干涉,提高了行驶的舒适性。
16.(4)此前悬架结构简单、加大了内侧空间,节约了成本,适合各大小车辆厂推广。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制动器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前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前摆臂的俯视图。
22.图中:1前制动器,2固定螺母,3连接座,4前减震器,5第一六角开槽螺母,6前摆臂;
23.11羊角底座,12连接轴,13轮毂,14刹车盘,15羊角,16第二六角开槽螺母;
24.41活塞杆,42限位块,43橡胶盖,44弹簧盖,45防尘套,46弹簧,47液压减震器,48减震器底座,49弹簧底座;
25.61球壳,62锥度球头,63冲压板,64胶套,65金属套。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7.如图1-5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的整体的结构示意图,所示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包括前制动器1、前减震器4和前摆臂6,前减震器4和前摆臂6分别与前制动器1相连接,形成前悬架结构。前减震器4上设置有橡胶盖43、液压减震器47和弹簧46,弹簧46设置于液压减震器47的外侧,橡胶盖43设置于液压减震器47的顶部,用于与车架相连接时,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对车架的冲击力。液压减震器47的下端设置有减震器底座48,减震器底座48上设置有连接座3。
28.液压减震器47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弹簧盖44与弹簧底座49,弹簧46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于弹簧盖44与弹簧底座49上。
29.液压减震器47内设置有活塞杆41,伸出减震器47外侧的活塞杆41的外部设置有防尘套45。
30.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液压减震器47因路面的颠簸受压力挤压,活塞杆41受挤压向液压减震器47的主缸内移动,同时弹簧46受压力挤压,弹簧46受力挤压或拉伸时始终具有向外或向内的回弹力,弹簧46的回弹力减小了车架向下或向上的移动距离,减小了车辆车厢的颠簸程度,提高了车辆乘坐时的舒适感。
31.防尘套45设置于弹簧盖44的下端,避免了液压减震器47进入灰尘杂志,影响液压减震器47的性能。
32.前制动器1上设置有羊角15、轮毂13和刹车盘14,羊角15与连接座3相连接。羊角15设置有连接轴12和羊角底座11,轮毂13与刹车盘14均安装于连接轴12上,连接轴12的最外侧安装有第二六角开槽螺母16,用于固定轮毂13和刹车盘14,防止脱落。羊角底座11开设有锥孔,用于连接前摆臂6。
33.前摆臂6设置为“y”型的连接件,前摆臂6的“y”型头部设置有球壳61,球壳61内设置有锥度球头62。前摆臂6的“y”型两支腿部设置有冲压板63,冲压板63的末端设置有金属套65,金属套65内设置有胶套64,用于车身的连接。金属套65设置为铁套,内部设置胶套64减小了车辆行驶过程中前摆臂6与车身之间的震动,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
34.锥度球头62上设置有锥形杆,锥形杆安装于羊角底座11的锥孔内。羊角底座11上端的锥形杆上连接有第一六角开槽螺母5。锥形杆与锥孔的连接,加强了前制动器1与前摆臂6之间的连接强度,不易脱落,结构稳固。


技术特征:
1.一种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包括前制动器(1)、前减震器(4)和前摆臂(6),前减震器(4)和前摆臂(6)分别与前制动器(1)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减震器(4)上设置有橡胶盖(43)、液压减震器(47)和弹簧(46),弹簧(46)设置于液压减震器(47)的外侧,橡胶盖(43)设置于液压减震器(47)的顶部,液压减震器(47)的下端设置有减震器底座(48),减震器底座(48)上设置有连接座(3);液压减震器(47)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弹簧盖(44)与弹簧底座(49),弹簧(46)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于弹簧盖(44)与弹簧底座(49)上;所述的液压减震器(47)内设置有活塞杆(41),伸出液压减震器(47)外侧的活塞杆(41)的外部设置有防尘套(4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尘套(45)设置于所述的弹簧盖(44)的下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制动器(1)上设置有羊角(15)、轮毂(13)和刹车盘(14),羊角(15)与所述的连接座(3)相连接;羊角(15)设置有连接轴(12)和羊角底座(11),轮毂(13)与刹车盘(14)均安装于连接轴(12)上,连接轴的最外侧安装有第二六角开槽螺母(16);羊角底座(11)开设有锥孔,用于连接所述的前摆臂(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摆臂(6)设置为“y”型的连接件,前摆臂(6)的“y”型头部设置有球壳(61),球壳(61)内设置有锥度球头(62);前摆臂(6)的“y”型两支腿部设置有冲压板(63),冲压板(63)的末端设置有金属套(65),金属套(65)内设置有胶套(64),用于车身的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度球头(62)上设置有锥形杆,锥形杆安装于所述的羊角底座(11)的锥孔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羊角底座(11)上端的锥形杆上连接有第一六角开槽螺母(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的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涉及车辆悬架结构领域,包括前制动器、前减震器和前摆臂,前减震器和前摆臂分别与前制动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减震器上设置有橡胶盖、液压减震器和弹簧,弹簧设置于液压减震器的外侧,橡胶盖设置于液压减震器的顶部,液压减震器的下端设置有减震器底座,减震器底座上设置有连接座;液压减震器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弹簧盖与弹簧底座,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固定于弹簧盖与弹簧底座上。本实用新型采用前减震器和前摆臂结构,当车轮跳动时,前减震器和前摆臂结构共同作用吸收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冲击力,提高了行驶的平顺性。提高了行驶的平顺性。提高了行驶的平顺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进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本途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23
技术公布日:20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