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3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平衡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


背景技术:

2.目前,平衡车中的一款扭扭车,其主要通过中间的转动机构进行转动,因此,转动机构为整个平衡车的应力集中点,当平衡车的承重超过一定重量时,转动机构及与车体的连接位置容易形变,平衡车会发生内八字现象,严重影响平衡车的运行和安全性。为克服该缺陷,平衡车采用了连接车轮和转动机构的通轴结构。另外,现有平衡车为实现更好的脚感,在车体内设置复位结构,而通轴结构占据了车体内的部分空间,因此,需要重新车体的复位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结构强度高,稳定性好,操作脚感灵敏,车体复位快捷。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还包括通轴,所述通轴的第一端伸入所述第一车体中,所述通轴的第二端伸入所述第二车体中,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车体与所述通轴之间设有第一复位结构,所述第二车体与所述通轴之间设有第二复位结构,所述第一复位结构和所述第二复位结构均包括挤压件和复位件,所述挤压件与所述通轴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位于所述第一车体内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一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位于所述第二车体内的所述复位件与所述第二车体连接,且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设置。
6.优选地,所述第一车体内设有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一底座,所述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和第一下壳,所述第一底座与所述第一上壳或所述第一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车体内设有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盖体和第二底座,所述第二车体包括第二上壳和第二下壳,所述第二底座与所述第二上壳或所述第二下壳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第二盖体与所述第二底座固定连接。
7.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簧,所述挤压件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弹簧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两端对应;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一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所述第二盖体中设有弹簧活动腔。
8.优选地,所述弹簧安装座包括弹簧槽和弹簧安装柱,所述弹簧安装柱位于所述弹簧槽中间,所述弹簧套设在所述弹簧安装柱上;所述弹簧安装柱的端部与所述挤压件的挤压面之间具有间隙以限制所述第二车体或所述第一车体的转动角度。
9.优选地,所述弹簧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所述通轴的两侧;所述挤
压件为“工”字型板,每个所述弹簧分别与所述挤压件的端部对应。
10.优选地,所述复位件为弹片,所述挤压件为块状结构,位于所述通轴的顶部或底部,与所述弹片对应设置;所述第一盖体或所述第一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第二盖体或所述第二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所述弹片容纳腔中设有形变槽,所述挤压件的位置与所述形变槽的位置相对应。
11.优选地,所述通轴上套设有第一轴承,所述第一安装座内设有第一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一轴承槽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第一轴套,所述第一安装座内设有第一轴套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第一轴套和所述第一轴套槽与所述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
12.所述通轴上套设有第二轴承,所述第二安装座内设有第二轴承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第二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槽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第二轴套,所述第二安装座内设有第二轴套槽,所述通轴通过所述第二轴套和所述第二轴套槽与所述第二安装座转动连接。
13.优选地,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所述第一轴承半槽和所述第二轴承半槽形成所述第一轴承槽;或者,所述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轴套半槽,所述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二轴套半槽,所述第一轴套半槽和所述第二轴套半槽形成所述第一轴套槽;
14.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三轴承半槽,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四轴承半槽,所述第三轴承半槽和所述第四轴承半槽形成所述第二轴承槽;或者,所述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三轴套半槽,所述第二底座上设有第四轴套半槽,所述第三轴套半槽和所述第四轴套半槽形成所述第二轴套槽。
15.优选地,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承,所述第一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承槽,所述第一轴承与所述第一轴承槽一一对应;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套,所述第一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套槽,所述第一轴套与所述第一轴套槽一一对应;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轴承,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轴承槽,所述第二轴承与所述第二轴承槽一一对应;或者,所述通轴上套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轴套,所述第二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轴套槽,所述第二轴套与所述第二轴套槽一一对应。
16.优选地,所述第一复位结构位于两个所述第一轴承槽或所述第一轴套槽之间;所述第二复位结构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轴承槽或所述第二轴套槽之间。
17.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8.本实用新型在车体内设置通轴,横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增强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使第二车体相对通轴转动,从而控制平衡车的运行,并在第一车体与通轴设置第一复位结构,在第二车体与通轴之间设置第二复位结构,第一复位结构和第二复位结构的结构相同,不仅提供了更真实的控制脚感,还可使平衡车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自动复位,操作更简单;将第一复位结构和第二复位结构设置在通轴上,不仅节省了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内的空间,也使第一车体和第二车体与复位件的距离更近,复位反馈更灵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平衡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上壳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平衡车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6.图中:10、第一车体;11、第一上壳;12、第一下壳;13、第一盖体;14、第一底座;15、第一轴承半槽;16、第二轴承半槽;
27.20、第二车体;21、第二上壳;22、第二下壳;23、第二盖体;24、第二底座;25、第三轴承半槽;26、第四轴承半槽;
28.30、通轴;31、第一端;32、第二端;33、第一轴承;34、第二轴承;
29.40、弹簧;41、弹簧活动腔;42、弹簧安装座;421、弹簧槽;422、弹簧安装柱;43、挤压件;44、弹片;45、弹片容纳腔;46、形变槽;47、固定块;471、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描述仅是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虽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这些实施例。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各个不同实施例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组合,以构成未在以下描述中示出的其他实施例。本公开还旨在涵盖替代品、修改和等同物。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为了向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提供对所公开技术的透彻理解,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然而,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
3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32.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如有术语“组装”、“相连”、“连接”术语应作广义去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也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相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的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4.如附图1至附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复位结构的平衡车,包括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还包括通轴30,通轴30的第一端31伸入第一车体10中,通轴30的第二端32伸入第二车体20中,通轴30横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增强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避免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在连接处形变,使平衡车可以承载更重的重量。更具体地说,通轴30的第一端31位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一车体1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一车体10,也可以端面与第一车体1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30的第一端31可以与第一车轮的第一车轴连接,也可以与第一车轴间隔设置;通轴30的第二端32位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可以位于第二车体20内,也可以端面穿出第二车体20,也可以端面与第二车体20的外端处齐平,通轴30的第二端32可以与第二车轮的第二车轴连接,也可以与第二车轴间隔设置。
35.通轴30为一根中空管或实心管结构,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转动连接,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转动连接,且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可相对转动。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之间设有第一复位结构,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之间设有第二复位结构,第一复位结构和第二复位结构不仅提供了更真实的控制脚感,还可使平衡车在不工作的状态下自动复位,操作更简单;将第一复位结构和第二复位结构设置在通轴30上,不仅节省了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内的空间,也使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与复位件的距离更近,复位反馈更灵敏。
36.优选地,第一复位结构和第二复位结构均包括挤压件43和复位件,挤压件43与通轴30固定连接或为一体化结构,挤压件43与通轴30的固定连接方式有螺丝固定、焊接固定等。在同一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内设置的复位结构的组成相同,第一复位结构和第二复位结构的具体结构相同,使得第一车体10和第二车体20的脚感相同,方便用户操作,用户体验良好。
37.下面将以第二车体20与第二复位结构为例对复位结构进行描述。
38.复位件与第二车体20连接,且挤压件43的两端对应设置。在第二车体20相对通轴30转动时,复位件与挤压件43其中一端的距离变小,复位件形变蓄力,使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在第二车体20上施加的力消失后,第二车体20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复位件可以与挤压件43连接,也可以与挤压件43分体设置。
39.当复位件与挤压件43分体设置时,为安装复位件,第二车体20内设有第二安装座,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盖体23和第二底座24,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上壳21或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第二盖体23与第二底座24固定连接。更具体地说,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中,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挤压件43设置在通轴30的下部上,第二盖体23位于挤压件43的下方,且挤压件43位于第二盖体23的弹簧活动腔41中,第二盖体23与第二底座24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复位件为弹簧40,挤压件43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通轴30的两侧,弹簧4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挤压件43的两端对应;第二底座24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第二盖体23中设有弹簧活动腔41。弹簧活动腔41的尺寸大于弹簧安装座的尺寸,并为弹簧40提供了活动压缩空间。挤压板为非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钢材,可与通轴30的材料一致。在第二安装座跟随第二车体20转动时,挤压板一端与弹簧槽421对应侧的距离缩短,该侧的弹簧40被压缩蓄力,使第二安装座具有复位的趋势,同时第二安装座与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因此,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
40.优选地,为了保证弹簧40保持竖直状态,方便与挤压板的挤压面接触受力,弹簧安
装座包括弹簧槽421和弹簧安装柱422,弹簧槽421为圆柱形槽,中间设有弹簧安装柱422,弹簧40套设在弹簧安装柱42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弹簧安装柱422的端部与挤压板的挤压面之间设有间隙,当弹簧40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挤压板与弹簧安装柱422的端部碰触,挤压板与第二安装座之间的相对转动停止,第二车体20不可再朝向该方向转动,从而起到限制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的转动角度的作用。弹簧40与挤压板的挤压面之间的间隙尺寸可依据实际需要设置,以第二车体20可相对通轴30的转动角度为依据。
41.优选地,弹簧40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通轴30的两侧;四个弹簧40可以提供更大的复位力,同时使复位结构与第二车体20之间的连接更稳定,第二车体20复位更平稳。为了与四个弹簧40对应,挤压件43为“工”字型板,具有四个端部,每个弹簧40分别与挤压件43的端部对应,保证每个弹簧40受力平衡。
42.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挤压件43设置在通轴30的上部,第二盖体23位于挤压件43的上方,且挤压件43位于第二盖体23的弹簧活动腔41中,第二盖体23与第二底座24通过螺丝固定连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
43.如附图4和附图5所示的实施例二中,复位结构包括挤压块和复位件,复位件为弹片44,第二安装座中设有形变槽46,形变槽46位于弹片44下方,使弹片44具有形变的空间;挤压块的位置与形变槽46对应,弹片44相对挤压块转动时受挤压块挤压形变使第二安装座具有复位的趋势。更具体地说,如附图5所示,当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时,第二安装座的第二盖体23中设有弹片容纳腔45,弹片44位于弹片容纳腔45中,且挤压块设置在通轴30的底部,位于弹片44上方;形变槽46位于弹片容纳腔45的底部中间,与通轴30上的挤压块对应,弹片44平铺在弹片容纳腔45中,中间与形变槽46对应。弹片44采用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金属薄片或弹性橡胶片,挤压块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相比较短,采用非形变材料制成,比如钢板,可与通轴30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在第二安装座跟随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转动时,挤压块一端挤压弹片44,弹片44朝向形变槽46形变蓄力,使第二安装座具有复位的趋势,同时第二安装座与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固定连接,因此,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具有复位的趋势。此时,形变槽46的深度限制了第一车体10或第二车体20与通轴30的转动角度,起到限位作用。如附图5所示,形变槽46为梯形槽,与弹片44的形变相适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时,挤压块设置在通轴30的顶部,位于弹片44的下方;或者,弹片容纳腔45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底座24上,当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时,挤压块设置在通轴30的顶部,位于弹片44的下方,当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时,挤压块设置在通轴30的底部,位于弹片44的上方。
44.弹片44的固定方式可以为与弹片容纳腔45的底面焊接或粘接固定,也可以在第一底座14和第二底座24上设置固定块47,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合拢后,固定块47与弹片44的两端相抵,将弹片44固定在弹片容纳腔45中。如附图6所示,固定块47有两块,分别位于第二底座24的两侧,与弹片44的两端相对应。优选地,固定块47的顶端设有凹槽471,凹槽471与弹片44两端的形状相适配,使弹片44的两端可嵌入固定块47中,弹片44安装更稳定。
45.如附图1至附图4所示,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中设有第二安装座,与通轴30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底座24和第二盖体23,第二车
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在实施例一中,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上壳21为一体式结构,且第二盖体23位于第二底座24下方,通过螺丝与第二底座24固定连接。第二盖体23上设有第三轴承半槽25,第二底座24上设有第四轴承半槽26,第三轴承半槽25和第四轴承半槽26形成第二轴承槽,第二轴承34套设在通轴30上,安装在第二轴承34套中。此时,通轴30与第二上壳21转动连接,第二上壳21作为直接被踩踏的部件,通过上述连接,作用在第二上壳21的力可以直接被传递至通轴30上,进一步提高第二上壳21的承载力。
4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车体10与通轴30固定连接,第二车体20中设有第二安装座,与通轴30转动连接。更具体地说,第二安装座包括第二底座24和第二盖体23,第二车体20包括第二上壳21和第二下壳22,在实施例二中,第二底座24与第二下壳22为一体式结构,且第二盖体23位于第二底座24上方,通过螺丝与第二底座24固定连接。第二盖体23上设有第三轴承半槽25,第二底座24上设有第四轴承半槽26,第三轴承半槽25和第四轴承半槽26形成第二轴承槽,第二轴承34套设在通轴30上,安装在第二轴承34套中。此时,通轴30与第二下壳22转动连接,受重力的作用,通轴30在使用时可以更稳定地安装在第二安装座中,也可以避免第二上壳21安装过多部件,破坏了第一上壳11的机械强度。
47.优选地,为了提高第二安装座与通轴30转动的稳定性,通轴30上套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轴承34,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第二轴承槽,第二轴承34与第二轴承槽一一对应,每个第二轴承34的尺寸都相同,设置多个第二轴承34有利于减轻每个第二轴承34受到的压力,提高转动效率。
48.采用第二轴套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基本相同,将第二轴承34部分替换成第二轴套即可。
49.复位结构位于两个第二轴承槽或第二轴套槽之间,将转动结构与复位结构结合在一起,缩小相应结构的体积,节省第二车体20内的安装空间。
50.第一车体10与第一复位结构的具体结构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二车体20和第二复位结构。
51.更具体地说,第一车体内设有第一安装座,第一安装座包括第一盖体13和第一底座14,第一车体包括第一上壳11和第一下壳12,第一底座14与第一上壳11或第一下壳12为一体式结构,第一盖体13与第一底座14固定连接。
52.优选地,复位件为弹簧40,挤压件43为板状结构,两端位于通轴30的两侧,弹簧40的数量至少为两个,分别与挤压件43的两端对应;第一底座14上设有至少两个弹簧安装座42,第一盖体13中设有弹簧活动腔41。
53.优选地,弹簧安装座42包括弹簧槽421和弹簧安装柱422,弹簧安装柱422位于弹簧槽421中间,弹簧40套设在弹簧安装柱422上;弹簧安装柱422的端部与挤压件43的挤压面之间具有间隙以限制第一车体10的转动角度。
54.优选地,弹簧40的数量为四个,分为两组,分别设置在通轴30的两侧;挤压件43为“工”字型板,每个弹簧40分别与挤压件43的端部对应。
55.优选地,复位件为弹片44,挤压件43为块状结构,位于通轴30的顶部或底部,与弹片44对应设置;盖体或底座中设有弹片容纳腔45,弹片容纳腔45中设有形变槽46,挤压件43的位置与形变槽46的位置相对应。
56.优选地,通轴30上套设有第一轴承33,第一安装座内设有第一轴承槽,通轴30通过
第一轴承33和第一轴承槽与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或者,通轴30上套设有第一轴套,第一安装座内设有第一轴套槽,通轴30通过第一轴套和第一轴套槽与第一安装座转动连接。
57.优选地,第一盖体13上设有第一轴承半槽15,第一底座14上设有第二轴承半槽16,第一轴承半槽15和第二轴承半槽16形成第一轴承槽,或者,第一盖体上设有第一轴套半槽,第一底座上设有第二轴套半槽,第一轴套半槽和第二轴套半槽形成第一轴套槽;
58.优选地,通轴30上套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承33,第一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承槽,第一轴承33与第一轴承槽一一对应;或者,通轴30上套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套,第一安装座中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轴套槽,第一轴套与第一轴套槽一一对应。
59.优选地,第一复位结构位于两个第一轴承槽或第一轴套槽之间。
60.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