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装置。


背景技术:

2.如今高铁是中国的一张新名片。现今高铁成为了新兴的交通工具,已经取缔了汽车、火车的时代,因为其便利性也赶超了飞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科学、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举世瞩目的中国高铁正处于跨越式发展时期,动车组在全国的迅速普及。随着社会发展,中国高铁车厢环境与服务不断提升。
3.但是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铁站,高铁列车也成为了人流聚集地,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上升,各种突发疾病在这些人口聚集地会不断增多。据统计,在我国每10秒就有1人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每年有54万人发生猝死。乘客在疾驰的高铁上突发疾病需紧急治疗时,即使及时求救120,列车员联系下一站再联系医院,直至急救专业人员到达现场,也经历了较长时间,很有可能因为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而抢救无效,导致死亡。不仅如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一些疑难杂症、重症患者对于大医院的向往越来越高,目前高铁已经成为部分患者的选择,他们往往携带着氧气袋推着轮椅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大医院求医,但是有些因为种种原因在高铁上发病中途下车的比比皆是。
4.综上所述,高铁车厢行驶途中频频出现乘客突发疾病而无法及时抢救,以及一些疑难杂症、重症患者不便于通过高铁快速转院,高铁车厢上一直缺少解决这种问题的相关医疗配套设施和服务。所以高铁的急救与转运在未来会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于此,为了中国高铁拥有更好的服务体验,高铁列车中的急救以及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装置,为高铁创建了紧急医疗服务,实现了高铁与救护车之间的快速救护转运,大大节省了救援时间。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装置,包括救护车医疗舱、列车急救转运舱、救护车驾驶舱和若干个快速拆装结构,所述救护车医疗舱与救护车驾驶舱通过若干个所述快速拆装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快速拆装结构自上而下等间距设于救护车医疗舱与救护车驾驶舱之间;所述列车急救转运舱铰接安装在高铁的车头或者车尾端的列车上,所述列车急救转运舱内可并列放入若干个救护车医疗舱。
8.优选地,所述快速拆装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连接件、铰接件、电磁
锁、锁销、限位板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连接槽开设于救护车医疗舱上与救护车驾驶舱相接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槽开设于救护车驾驶舱侧壁上与第一连接槽位置对应的侧壁上,所述连接件通过铰接件铰接设于第一连接槽内壁上,所述连接件上远离铰接件的一端上设有连接通孔,所述限位板通过若干个复位弹簧与第二连接槽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锁固接设于第二连接槽外远离位板的一侧,所述锁销的一端固接居中固接设于限位板上,所述锁销的另一端贯穿连接通孔和第二连接槽侧壁可拆卸设于电磁锁上。
9.优选地,所述救护车驾驶舱内还设有若干个控制按键,救护车驾驶舱内部车载电源与所述电磁锁、若干个控制按键电连接。
1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槽和第二连接槽分别呈扇形设置。
11.优选地,所述救护车医疗舱内安装设有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呼吸机、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吸痰器、负压担架、负压系统、氧源、常用的急救用物和药品。
12.优选地,所述列车急救转运舱上设有转运舱门,所述转运舱门的宽度大于救护车医疗舱的宽度。
13.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装置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14.1.本实用新型为在高铁的车头或者车尾端的列车上安装列车急救转运舱,为高铁中常见的如感冒发烧、心脏病、紧急分娩、癫痫等突发病症提供了便捷的、易操作的紧急医疗服务;救护车医疗舱集重症、手术、传染病防护于一体,功能丰富多样。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快速拆装结构连接救护车医疗舱与救护车驾驶舱,驾驶员只需通过一键式控制按键,控制电磁锁的上电与断电,实现救护车医疗舱和救护车驾驶舱之间的连接与脱离,控制简单,省时省力;对于一些急重症由下级医院转运的可以由救护车从医院转入高铁到达目的地后再由救护车驾驶舱接走,大大节省了救援时间;
16.3.本实用新型促进了高铁培养了自己的医疗团队并加强与高铁站就近综合医院的联系,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列车急救转运舱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救护车医疗舱与救护车驾驶舱的连接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部分的放大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快速拆装结构的剖视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快速拆装结构的开锁状态示意图。
23.附图标记说明:
24.1、救护车医疗舱,2、列车急救转运舱,3、救护车驾驶舱,4、快速拆装结构,5、第一连接槽,6、第二连接槽,7、连接件,8、铰接件,9、电磁锁,10、锁销,11、限位板,12、复位弹簧,13、连接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实施例:
27.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救护车与高铁列车的救护转运装置,包括救护车医疗舱1、列车急救转运舱2、救护车驾驶舱3和若干个快速拆装结构4,所述救护车医疗舱1与救护车驾驶舱3通过若干个所述快速拆装结构4可拆卸连接;若干个所述快速拆装结构4自上而下等间距设于救护车医疗舱1与救护车驾驶舱3之间;所述列车急救转运舱2铰接安装在高铁的车头或者车尾端的列车上,所述列车急救转运舱2内可并列放入若干个救护车医疗舱1。
28.进一步地,所述快速拆装结构4包括第一连接槽5、第二连接槽6、连接件7、铰接件8、电磁锁9、锁销10、限位板11和复位弹簧12,所述第一连接槽5开设于救护车医疗舱1上与救护车驾驶舱3相接的侧壁上,所述第二连接槽6开设于救护车驾驶舱3侧壁上与第一连接槽5位置对应的侧壁上,所述连接件7通过铰接件8铰接设于第一连接槽5内壁上,所述连接件7上远离铰接件8的一端上设有连接通孔13,所述限位板11通过若干个复位弹簧12与第二连接槽6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锁9固接设于第二连接槽6外远离位板的一侧,所述锁销10的一端居中固接设于限位板11上,所述锁销10的另一端贯穿连接通孔13和第二连接槽6侧壁可拆卸设于电磁锁9上;电磁锁9上电后具有强磁性,锁销10贯穿通过连接通孔13紧密吸附在电磁锁9上,此时,救护车医疗舱1和救护车驾驶舱3通过快速拆装结构4的连接件7相连接;电磁锁9断电后磁性消失,锁销10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复位,即锁销10移出连接通孔13,此时,救护车医疗舱1和救护车驾驶舱3相互脱离。
29.进一步地,所述救护车驾驶舱3内还设有若干个控制按键,救护车驾驶舱3内部车载电源与所述电磁锁9、若干个控制按键电连接;通过一键式控制按键,控制电磁锁9的上电与断电,实现救护车医疗舱1和救护车驾驶舱3之间的连接与脱离,控制简单,省时省力。
3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槽5和第二连接槽6分别呈扇形设置,增大救护车医疗舱1和救护车驾驶舱3之间的连接活动角度。
31.进一步地,所述救护车医疗舱1内安装设有监护仪、除颤仪、微量泵、呼吸机、心电图机、心肺复苏仪、吸痰器、负压担架、负压系统、氧源、常用的急救用物和药品,救护车医疗舱1集重症、手术、传染病防护于一体,功能丰富多样。
32.进一步地,所述列车急救转运舱2上设有转运舱门,所述转运舱门的宽度大于救护车医疗舱1的宽度,保证救护车医疗舱1能够顺利进入至列车急救转运舱2内。
33.使用时,工作人员将救护车医疗舱1与救护车驾驶舱3进行连接,具体为,将连接件7分别移入第二连接槽6内,驾驶员通过按压上锁功能的控制按键,电磁锁9上电,电磁锁9上电后具有强磁性,锁销10贯穿通过连接通孔13紧密吸附在电磁锁9上,此时,救护车医疗舱1和救护车驾驶舱3通过快速拆装结构4的连接件7相连接;到达目的地后,工作人员将救护车医疗舱1与救护车驾驶舱3进行脱离,具体为,驾驶员通过按压解锁功能的控制按键,电磁锁9断电后磁性消失,锁销10在复位弹簧12的作用下复位,即锁销10移出连接通孔13,此时,救
护车医疗舱1和救护车驾驶舱3相互脱离;工作人员将与救护车驾驶舱3脱离下来的救护车医疗舱1通过转运舱门推入列车急救转运舱2内即可。
34.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