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中顶板结构及悬挂式轨道列车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中顶板结构及悬挂式轨道列车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中顶板结构及悬挂式轨道列车。


背景技术:

2.目前,城市路面交通压力大,容易发生拥堵的情况,传统的路面交通难以维持人们的正常出行,空轨列车通过悬挂在轨道梁上运行,有效减缓路面的交通压力。空轨列车不仅用做交通工具,其运行的独特性也可作为观光车。车厢内部为密封状态,需要给车厢内通风而提升车厢内的舒适性,一般在车厢的顶板上设置通风孔,而便于给车厢内供给新鲜空气。然而车厢内部分位置(例如过道处)的乘客较多,通风需求量高,现有的中顶板上的通风孔难以维持车厢内正常的空气流动,影响乘客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车厢内人员较多位置的通风量,而维持车厢内的空气流通,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顶板结构,用于设置于悬挂式轨道列车的车顶,包括板体,所述板体上分布有第二通风区域和至少两个第一通风区域,所述第二通风区域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通风区域之间,所述第一通风区域内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组,所述第二通风区域内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组,一部分相邻所述第二通风孔组的间距大于相邻所述第一通风孔组的间距,另一部分相邻所述第二通风孔组的间距小于相邻所述第一通风孔组的间距。
5.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组平行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通风孔组的间距相等。
6.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孔组包括多个第一通风孔,多个所述第一通风孔沿第一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板体的宽度方向呈角度设置。
7.可选地,在所述第一通风孔组中,相邻所述第一通风孔等间距设置。
8.可选地,所述第二通风孔组包括多个第二通风孔,多个所述第二通风孔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呈角度设置。
9.可选地,在所述第二通风孔组中,相邻所述第二通风孔等间距设置。
10.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的面积总和占所述板体面积的20

30%。
11.可选地,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或所述第二通风孔的直径为6

8mm。
12.可选地,所述板体上还设有安装孔。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悬挂式轨道列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中顶板结构。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板体上的第一通风区域和第二通风区域而维持对车厢内的供风,以此维持车厢内的空气流动,其中,板体在第二通风孔组之间的间距较大处的通风量正常,以维持车箱内的正常通风过程,而板体在第二通风孔组之间
的间距较小处的通风量被增多,而方便增大车厢内人员较多处的通风量,方便维持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板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
板体;2

第一通风区域、201

第一通风孔道、2011

第一通风孔;3

第二通风区域、301

第二通风孔道、3011

第二通风孔;4

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附图中“x”的正向代表右方,相应地,“x”的反向代表左方;“y”的正向代表前方,相应地,“y”的反向代表后方,术语“x”、“y”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说明书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说明的是,各实施例中的术语名词例如“上”、“下”、“前”、“后”等指示方位的词语,只是为了简化描述基于说明书附图的位置关系,并不代表所指的元件和装置等必须按照说明书中特定的方位和限定的操作及方法、构造进行操作,该类方位名词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3]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并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0024]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中顶板结构,用于设置于悬挂式轨道列车的车顶,包括板体1,板体1上分布有第二通风区域3和至少两个第一通风区域2,第二通风区域3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通风区域2之间,第一通风区域2内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组201,第二通风区域3内设有多个第二通风孔组301,一部分相邻第二通风孔组301的间距大于相邻第一通风孔组201的间距,另一部分相邻第二通风孔组301的间距小于相邻第一通风孔组201的间距。
[0025]
可选地,多个第一通风孔组201平行设置,且相邻第一通风孔组201的间距相等。
[0026]
参照图1和图2,该中顶板结构包括板体1,板体1呈方形或圆形或三角形设置,本实施例中,板体1呈长方形设置,且板体1的厚度均匀。板体1由金属制成,本实施例中优选为铝合金材质以减轻板体1的重量。板体1上分布有第一通风区域2和至少两个第二通风区域3,第一通风区域2和第二通风区域3均将板体1的上下两侧进行连通,而方便给空气从板体1的上侧输送至车厢内。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区域2设有四处、第二通风区域3设有三处,且第一通风区域2和第二通风区域3交替间隔分布,四处第一通风区域2和三处第二通风区域3在
板体1上形成一个方形的通风区,且在其他实施例中,通风区的形状也可为圆形或三角形或其他形状。通风区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均与板体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一致,且通风区位于板体1的中部设置。第一通风区域2和第二通风区域3的交界处为直线或者曲线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区域2和第二通风区域3的交界处为曲线设置,以增加板体1的观感。
[0027]
参照图1和图2,每个第一通风区域2均包括多条第一通风孔组201,多条第一通风孔组201之间间隔分布,多条第一通风孔组201之间平行设置,且多条第一通风孔组201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第二通风区域3均包括多条第二通风孔组301,多个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间隔分布,且其中有一部分相邻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大于相邻第一通风孔组201的间距,另一部分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第一通风孔组201的间距。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不同,且部分大于第一通风孔组201之间的间距,部分小于第一通风孔组201之间的间距。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变化优选为,同一第二通风区域3内的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变化呈渐变设置,同时处于板体1长度方向中部处的相邻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较小,处于板体1长度方向两端处的相邻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较大。板体1安装时,板体1长度方向与车厢的宽度方向一致,而使得相邻第二通风孔组301间距较小处位于车厢内的过道上方,相邻第二通风孔组301间距较大位于车厢内座椅上方,因此过道处的通风量大于座椅处的通风量,便于维持车厢内的空气流通。
[0028]
这样设置,板体1上的第一通风区域2和第二通风区域3而维持对车厢内的供风,以此维持车厢内的空气流动,其中,板体1在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较大处的通风量正常,以维持车箱内的正常通风过程,而板体1在第二通风孔组301之间的间距较小处的通风量被增多,而方便增大车厢内人员较多处的通风量,方便维持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提高乘客的舒适性。
[0029]
可选地,第一通风孔组201包括多个第一通风孔2011,多个第一通风孔2011沿第一方向依次分布,第一方向与板体1的宽度方向呈角度设置。
[0030]
参照图2和图3,其中,多个第一通风孔2011形成第一通风孔组201,第一通风孔组201呈曲线或者直线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为第一通风孔组201呈直线设置。进一步地,第一通风孔组201沿第一方向设置,第一方向与板体1的宽度方向(即图中x轴方向)呈角度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板体1的宽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度。
[0031]
这样设置,第一通风孔2011形成的第一通风孔组201便于维持板体1的通风作用,且便于空气进入车厢内,维持车厢内的空气流动。
[0032]
可选地,在第一通风孔组201中,相邻第一通风孔2011等间距设置。
[0033]
参照图2和图3,其中,第一通风孔组201内的相邻第一通风孔2011之间的间距一致,第一通风孔2011沿第一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板体1的通风更均匀,且板体1整体的承载更好。
[0034]
可选地,第二通风孔组301包括多个第二通风孔3011,多个第二通风孔3011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呈角度设置。
[0035]
参照图2和图3,其中,多个第二通风孔3011形成第二通风孔组301,第二通风孔组301呈直线或曲线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二通风孔组301呈直线设置,优选为第二通风孔组301均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呈角度设置,且优选为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度。或者相邻的第二通风孔组3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此
时优选为第二通风孔组3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的夹角在60度

120度的范围内。
[0036]
这样设置,第二通风孔组301维持板体1的正常通风状态,且由第二通风孔组301的长度方向与第一通风孔组201的长度方向不同,使得板体1的通风更加均匀,同时板体1经由第一通风孔组201和第二通风孔组301的造型后,更加美观。
[0037]
可选地,在第二通风孔组301中,相邻第二通风孔3011等间距设置。
[0038]
参照图2和图3,其中,第二通风孔组301的第二通风孔3011均匀间隔分布,因此板体1的通风更加均匀,且板体1不同位置的承载能力更加均匀。
[0039]
可选地,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面积总和占板体1面积的20

30%。
[0040]
参照图2和图3,其中,板体1上开设的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面积总和板体1总面积的20

30%,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总面积占板体1总面积的30%。以此板体1维持通风效果的同时,保证了板体1的自身结构强度,板体1不易由于开孔面积过大而容易发生自身变形。
[0041]
可选地,第一通风孔2011和/或第二通风孔3011的直径为6

8mm。
[0042]
参照图2和图3,其中,本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直径均为6

8mm,且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直径均优选为7mm。由于第一通风孔2011的直径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直径一致,板体1在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处的通风量一致,同时板体1在视觉效果上更整齐美观。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直径均设置为7mm,在维持气体正常通过第一通风孔2011和第二通风孔3011的同时,板体1的自身结构不易受到破坏,而维持板体1的正常形态。
[0043]
可选地,板体1上还设有安装孔4。
[0044]
参照图1,其中,板体1上开设有安装孔4,本实施例中,安装孔4设置有多个,多个安装孔4分别位于板体1宽度方向的边沿处,且处于板体1同一边沿处的安装孔4均匀间隔分布,通过从安装孔4穿设螺钉或螺栓或铆钉而便于将板体1固定在悬挂式轨道列车的车顶上。
[0045]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悬挂式轨道列车,包括如上述所描述的中顶板结构。
[0046]
虽然本实用新型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