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多向车载支架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多向车载支架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支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向车载支架。


背景技术:

2.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日常生活渗透的越来越多,可以导航、娱乐、观看视频等。开车人士需要导航或者接电话时,双手得不到解放;车内乘坐人员在长时间的行驶过程中观看视频,需用手长时间托举手机使用不便,车载支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应势而生。
3.车载支架主要适用于车内空间,相关技术手段中,车载支架大部分可通过调节两个夹持壁之间的距离,实现不同移动设备的夹持适配性;车载支架一般采用超大强力吸盘吸牢在挡风玻璃上,也可安装于汽车空调出风口及汽车仪表台,当安装在前排出风口时后排用户无法看清,安装在后排的出风口时,只能供后排用户使用。
4.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手段,现有的单个支架无法满足车内多个位置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改善现有的单个支架无法满足车内多个位置的使用需求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多向车载支架。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多向车载支架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向车载支架,包括:基座,用于与外部车内部件相连接;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基座,用于调节位置;翻转基板,连接于所述升降机构,用于转换方向;移动平板,滑移连接在所述翻转基板上,用于调整水平方向的位置;调节机构,设置于所述移动平板上,用于调整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位置;支架本体,球铰接于所述调节机构,用于夹持电子设备。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车载支架通过基座安装于前排车座一侧的位置,在后排用户需要使用时,翻转基板通过升降机构从基座中抬升,调整支架的朝向,通过移动平板与翻转基板的滑移连接实现支架在水平位置上的位移,使移动平板相对于翻转基板在横向水平空间内移动,随后通过调节机构的配合,调整后排用户适合的支架本体高度以及角度,达到后排用户可以通过支架本体夹持的电子设备,解放双手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备内容;在前排用户需要使用时,同样通过升降机构从基座中抬升,调整支架的朝向,调整移动平板使移动平板相对于翻转基板在水平面的纵向上移动,缩短前排用户与车载支架的距离,随后配合调节机构调整适合前排用户的支架本体的高度以及角度,使前排用户可以通过支架本体夹持的电子设备,解放双手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备内容;实现单个支架满足车内空间多位置的使用效果,拓展了车载支架的适应性。
8.优选的,所述翻转基板设置有与翻转基板长度方向一致的第一滑槽和与翻转基板
宽度方向一致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相互垂直且相交;所述移动平板靠近翻转基板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配合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的滑块,所述滑块与所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均阻尼滑移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平板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相对于翻转基板,可以在翻转基板的横向或者纵向的方向上调整位置且在调整后的位置处定位,横向的位置调整可以使车载支架靠近坐在后排一侧的用户,缩短车载支架与用户的距离,使用户能够更加清楚地观看设备内容,增强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10.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的相交处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滑块配合设置,所述滑块位于所述凹槽内。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在第一滑槽向第二滑槽的转换过程中,增设定位凹槽使得在调整移动平板的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换位点,到达换位点即可进行转换方向的调整,便于用户操作移动平板进行换向调节。
12.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远离所述定位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二滑槽远离所述定位凹槽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所述滑块与第一滑槽连接的端面设置有配合第一限位凸起的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一限位凹槽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卡接;所述滑块与第二滑槽连接的端面设置有配合第二限位凸起的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二限位凹槽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卡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接使移动平板移动到滑槽的端部进行定位,限制了滑块在滑槽上的移动距离,使移动平板移动到滑槽的一端时,有效避免了因滑块带动的移动平板脱离了翻转基板,造成了车载支架的功能失效,同时有效的保证了急刹车时,移动平板因惯性的原因滑出翻转基板,造成设备的损坏,增强了车载支架的稳定性。
14.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具有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以及第三铰接杆,所述第一铰接杆与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相互铰接,所述第二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铰接杆相互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以及第三铰接杆在移动平板上的正交投影不相交。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铰接杆首尾铰接实现了将车载支架在垂直空间中举升的效果,达到了调节车载支架高度的目的;三个铰接杆在移动平板上的正交投影不相交使得在不举升的状态下,三个铰接杆可以合拢折叠在同一平面,减少了车载支架的体积,节约车内空间,便于收纳。
16.优选的,所述调节机构可并排设置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三铰接杆之间的距离小于两组所述第一铰接杆之间的距离。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并排的两组调节机构有效减少因汽车变速所产生的晃动使支架本体摇晃,使得支架本体与移动平台的稳定性更高;从第一铰接杆到第三铰接杆与另一组的距离逐渐减少,使得两组调节机构的重心更靠近,进一步增强了车载支架的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第三铰接杆远离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阻尼球铰接。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支架本体能够与移动平板连接,支架本体可通过球铰接的方式,相对于调节机构可进行万向转动且转动后停留在某一位置,从而达到改变移动平板与支架本体夹角的目的,进而实现支架本体可大范围调节角度的效果。
20.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多个依次嵌套的连接管,相邻的连接管带阻尼的滑移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升降机构实现车载支架在垂直方向的多级位置调整,同时对车内的中控台起到避让的作用,车载基架的使用让车内的活动不受到限制,使车载支架的使用更加人性化。
22.优选的,多个所述连接管中包括与所述翻转基板铰接的顶管;所述翻转基板具有与所述顶管垂直的锁止态,锁止态时,所述翻转基板与所述顶管卡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翻转基板可翻转90
°
,从相对于顶管竖直的方向调整为相对于顶管水平的方向且翻转基板转动后固定停留在水平方向上与顶管卡接,保证了翻转基板的稳定性且在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切换,便于收纳,减少车内的占比空间。
24.优选的,所述翻转基板面向所述连接管的端面设置有用于避让所述连接管的避让凹槽,所述连接管能够容纳于所述避让凹槽内。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地减少了翻转基板与连接管的占比空间,缩小了体积;连接管位于避让凹槽内,增强了连接管与避让凹槽的在竖直状态时的稳定性,减少了因汽车行驶颠簸产生震荡,使翻转基板以翻转基板与连接管的铰接点为中心相对于连接管水平方向运动,对连接管产生的撞击。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车载支架通过基座安装于前排车座一侧的位置,在后排用户需要使用时,翻转基板通过升降机构从基座中抬升,调整支架的朝向,通过移动平板与翻转基板的滑移连接实现支架在水平位置上的位移,使移动平板相对于翻转基板在横向水平空间内移动,随后通过调节机构的配合,调整后排用户适合的支架本体高度以及角度,达到后排用户可以通过支架本体夹持的电子设备,解放双手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备内容;在前排用户需要使用时,同样通过升降机构从基座中抬升,调整支架的朝向,调整移动平板使移动平板相对于翻转基板在水平面的纵向上移动,缩短前排用户与车载支架的距离,随后配合调节机构调整适合前排用户的支架本体的高度以及角度,使前排用户可以通过支架本体夹持的电子设备,解放双手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备内容;实现单个支架满足车内空间多位置的使用效果,拓展了车载支架的适应性。
27.移动平板通过滑块与滑槽的配合,相对于翻转基板,可以在翻转基板的横向或者纵向的方向上调整位置且在调整后的位置处定位,横向的位置调整可以使车载支架靠近坐在后排一侧的用户,缩短车载支架与用户的距离,使用户能够更加清楚地观看设备内容,增强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28.翻转基板具有与顶管垂直的锁止态,锁止态时,翻转基板与顶管卡接,使翻转基板可翻转90
°
,从相对于顶管竖直的方向调整为相对于顶管水平的方向且翻转基板转动后固定停留在水平方向上与顶管卡接,保证了翻转基板的稳定性且在竖直方向与水平方向上切换,便于收纳,减少车内的占比空间。
29.铰接杆首尾铰接且在移动平板上的正交投影不相交,实现了将车载支架在垂直空间中举升的效果,达到了调节车载支架高度的目的,同时三个铰接杆可以合拢折叠在同一平面,减少了车载支架的体积,节约车内空间,便于收纳。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原始态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使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凸显升降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33.图4是本技术凸显翻转基板与升降机构锁定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5是本技术凸显翻转基板与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5.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2、升降机构;21、第一连接管;211、卡接球;212、弹性件;22、第二连接管;221、卡接孔;222、滑移凹槽;223、支撑件;23、顶管;231、铰接凸块;232、铰接孔;3、翻转基板;31、第一滑槽;311、第一限位凸起;32、第二滑槽;321、第二限位凸起;33、定位凹槽;34、铰接凹槽;35、避让凹槽;36、支撑凹槽;4、移动平板;41、滑块;411、第一限位凹槽;412、第二限位凹槽;42、容纳槽;421、固定块;5、调节机构;51、第一铰接杆;52、第二铰接杆;521、第一铰接点;522、第二铰接点;53、第三铰接杆;531、铰接球;6、支架本体;61、壳体;62、夹持壁。
具体实施方式
36.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7.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向车载支架。
38.参照图1,一种多向车载支架包括基座1、升降机构2、翻转基板3、移动平板4、调节机构5和支架本体6。基座1与升降机构2固定连接,翻转基板3与升降机构2铰接,移动平板4与翻转基板3滑移连接,调节机构5一端与移动平板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支架本体6球铰接,支架本体6能够夹持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
39.基座1大致呈为长方体设置,用于将车载支架与车内部件连接,车内连接部件可以为任一平直表面。在本实施例中,车载支架连接于副驾驶座朝向主驾驶座的侧面位置,进一步的,为了节约车内空间可以将车载支架安装于副驾驶座与中控台的中间位置内且固定于中控台侧面。
40.参照图1和图2,升降机构2与基座1固定连接。升降机构2用于实现车载支架在垂直方向的多级位置的调整,通过抬升翻转基板3的位置对车内的中控台起到避让的作用,用户在车内的活动不受到限制。升降机构2可并排设置多组。在本实施例中升降机构2设置为两组,两组升降机构2分别位于基座1的两端。升降机构2包括多个依次嵌套的连接管,连接管大体呈中空的长方体设置,相邻的两个连接管滑移连接且定位。多个连接管中包括顶管23,顶管23位于依次嵌套的连接管的最外侧或者最内侧。在本实施例中嵌套的多个连接管数量设置为三根,顶管23为嵌套的多个连接管最内侧的一根。
41.参照图3,多个连接管中还包括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第二连接管22嵌套于第一连接管21内,第一连接管21内壁设置有卡接球211,卡接球211与第一连接管21内壁之间设有供卡接球211运动以及复位的弹性件212;第二连接管22外壁设置有用于与卡接块大小尺寸配合的卡接孔221以及用于供卡接球211滑移的滑移凹槽222,卡接孔221位于滑移凹槽222的槽底且位于槽底远离地面的一端,卡接球211压缩弹性件212在滑移凹槽222上运动,卡接球211运动至卡接孔221位置时,卡接球211在弹性件212的弹力作用下与卡接孔221卡接,实现第一连接管21和第二连接管22滑移且定位;同理第二连接管22与顶管23滑移且
定位。
42.参照图4和图5,翻转基板3用于承载移动平板4,从而转换移动平板4的方向,节约使用的占比空间。翻转基板3大体呈长方体设置,翻转基板3的长度与升降机构2的高度等长。翻转基板3一端设置有铰接凹槽34,铰接凹槽34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为两个,两个铰接凹槽34位于翻转基板3中心轴两侧且呈轴对称设置;顶管23与地面垂直且顶管23的顶部设置有配合铰接凹槽34的铰接凸块231,铰接凸块231两侧面设置有铰接通孔,铰接凸块231位于铰接凹槽34内,通过螺栓连接顶管23与翻转基板3实现翻转基板3与升降机构2铰接的效果,能够使翻转基板3可进行翻转,从相对于顶管23竖直的方向调整为相对于顶管23水平的方向。
43.翻转基板3与升降机构2合拢折叠时为初始态,翻转基板3相对升降机构2垂直时为锁止态。为了减少了因汽车行驶颠簸产生震荡使翻转基板3对连接管产生的撞击,翻转基板3初始态时,翻转基板3面向连接管的端面设置有配合连接管的避让凹槽35,连接管可容纳于避让凹槽35内,增强连接管与翻转基板3的在竖直状态时的稳定性,同时有效地减少了翻转基板3与连接管的占比空间,缩小了车载支架的体积。
44.第二连接管22侧壁设置有用于维持锁止态的支撑件223,支撑件223可通过开设第二连接管22面向避让凹槽35的侧壁获得,支撑件223与第二连接管22铰接;避让凹槽35的槽底设置有配合支撑件223卡接的支撑凹槽36,原始态时,支撑件223与第二连接管22重合,位于第一连接管21内;从原始态调整为锁止态时,通过对升降机构2施加作用力,第二连接管22上升,旋转支撑杆和翻转基板3,将支撑杆与支撑凹槽36卡接,达到锁止态。
45.参照图2,翻转基板3设置有第一滑槽31和第二滑槽32,第一滑槽31与翻转基板3长度方向一致且第一滑槽31贯穿翻转基板3;第二滑槽32与翻转基板3宽度方向一致,第一滑槽31与第二滑槽32相互垂直且相交,第一滑槽31与第二滑槽32呈“l”型设置。移动平板4设置有配合第一滑槽31和第二滑槽32大小尺寸的滑块41,滑块41位于靠近翻转基板3距离近的端面上,滑块41与第一滑槽31和第二滑槽32均阻尼滑移连接。
46.滑块41在第一滑槽31上阻尼滑移带动移动平板4相对于翻转基板3在横向位置上进行调整,且在调整后的位置处定位,横向的位置调整可以使车载支架更靠近坐在后排一侧的用户,缩短车载支架与后排用户的距离。滑块41在第二滑槽32上阻尼滑移,可以使滑块41带动移动平板4相对于翻转基板3在纵向位置上进行调整,且在调整后的位置处定位,纵向的位置调整可以使车载支架更靠近坐在前排的用户,缩短车载支架与前排用户的距离,使用户能够更加清楚地观看设备内容。
47.第一滑槽31与所述第二滑槽32的相交处设置有配合滑块41大小尺寸的定位凹槽33,定位凹槽33用于容纳滑块41。具体的,定位凹槽33设有磁吸层,滑块41设有金属层,定位凹槽33与滑块41具有磁吸效果,使滑块41在第一滑槽31向第二滑槽32的转换过程中具有明确的换位点,滑块41在位置调整的过程中到达换位点即可转换调整方向。
48.第一滑槽31远离定位凹槽3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311,滑块41与第一滑槽31连接的端面设置有配合第一限位凸起311的第一限位凹槽411,第一限位凹槽411与第一限位凸起311卡接;移动平板4移动到第一滑槽31的端部位置时,通过卡接能够在端部位置处进行定位,有效避免移动平板4因车体摇晃的原因滑出翻转基板3,增强了车载支架的稳定性。第二滑槽32远离定位凹槽3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凸起321,滑块41与第二滑槽32连
接的端面设置有配合第二限位凸起321的第二限位凹槽412;第二限位凹槽412与第二限位凸起321卡接,移动平板4移动到第二滑槽32的端部位置时,有效避免了因急刹车导致滑块41带动移动平板4从滑槽端部脱离。
49.调节机构5用于调整支架本体6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调节机构5具有第一铰接杆51、第二铰接杆52以及第三铰接杆53,第一铰接杆51与第二铰接杆52的一端相互铰接形成第一铰接点521,第二铰接杆52的另一端与第三铰接杆53相互铰接形成第二铰接点522,且第一铰接点521和第二铰接点522分别位于第二铰接杆52的一侧,使得第一铰接杆51、第二铰接杆52以及第三铰接杆53在移动平板4上的正交投影不相交,实现三个铰接杆在移动平板4上可以合拢折叠。铰接杆首尾铰接实现了将车载支架在垂直空间中举升的效果,达到了调节车载支架高度的目的;同时减少了车载支架的体积,节约车内空间,便于收纳。为了增加支架本体6与移动平台的稳定性,调节机构5可并排设置两组且两组调节机构5的第三铰接杆53之间的距离小于两组第一铰接杆51之间的距离,使得两组调节机构5的重心更靠近,有效减少因汽车变速所产生的晃动使支架本体6摇晃,进一步增强了车载支架的稳定性。
50.移动平板4远离翻转基板3的端面上设置有容纳调节机构5的容纳槽42,容纳槽42的槽底设置有用于铰接第一铰接杆51的固定块421;调节机构5折叠合拢时位于容纳槽42内,减少车载支架的体积。
51.参照图2,支架本体6包括壳体61以及对称配置于壳体61两对侧的两个夹持臂;两个夹持臂之间形成有夹持腔,夹持腔用于容纳移动设备;夹持臂可自由展开或者压紧,从而调整夹持腔的大小来适配不同尺寸的移动设备。具体的,第三铰接杆53远离第二铰接杆52的一端与壳体61阻尼球铰接,相对于移动平板4可进行万向转动且转动后能够停留在某一位置,改变移动平板4与支架本体6的夹角,进而实现支架本体6可大范围调节角度的效果。
52.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向车载支架的实施原理为:车载支架通过基座1安装于前排副驾驶车座一侧的位置,在后排用户需要使用时,翻转基板3通过升降机构2从基座1中抬升对中控台进行避让,翻转基板3与升降机构2相互铰接使翻转基板3能够以铰接轴为原点进行翻转,支撑件223卡接于支撑凹槽36使翻转基板3与升降机构2相互垂直进入锁止态,移动平板4在第一滑槽31上阻尼滑移连接实现支架本体6在水平位置上的位移,使移动平板4相对于翻转基板3在横向水平空间内移动且在调整后的位置处定位,随后通过调节机构5的配合,调整后排用户适合的支架本体6高度,支架本体6通过球铰接调整支架本体6的角度,达到后排用户可以通过支架本体6夹持电子设备,清楚地看到设备内容的同时能够解放双手;在前排用户需要使用时,同样将升降机构2从基座1中抬升,调整翻转基板3使翻转基板3与升降机构2处于锁止态,调整移动平板4在第二滑槽32上位置,使基支架本体6相对于翻转基板3在纵向的位置上移动,缩短前排用户与车载支架的距离,随后配合调节机构5调整适合前排用户的支架本体6的高度,支架本体6通过球铰接调整支架本体6的角度,使前排用户可以通过支架本体6夹持电子设备,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设备内容;实现单个支架满足车内空间多位置的使用效果,拓展了车载支架的适应性。
53.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