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膝部气袋总成、气袋预折叠总成及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膝部气袋总成、气袋预折叠总成及气囊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安全气囊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膝部气袋总成、气袋预折叠总成及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2.现行设计的膝部气囊,特指安装在汽车仪表板底部的膝部气囊,通常是由一整块布片加以不同数量的拉带缝制连接组成,在展开的拐点位置,将靠近仪表板一侧的布片切掉一部分,并将其缝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一个弯曲的匹配仪表板造型的结构。此结构在气囊的展开过程中,容易发生朝向乘员侧,不能很好的沿仪表板展开,最终导致的结果可能会使气囊不能正常展开。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膝部气袋总成、气袋预折叠总成及气囊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更容易实现气囊大转角展开,适应不同整车的仪表板造型。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膝部气袋总成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一种膝部气袋总成,包括分体式的前腔和后腔、所述前腔至少部分被固定在车辆仪表板底部,且与所述后腔连通,所述气袋总成充气展开过程,所述前腔先于后腔被至少部分地充气,所述后腔延伸至乘员腿部和仪表板之间;
6.所述前腔和后腔都具有一个指向仪表板的连通面板,在非安装的充气状态时所述前腔连通面板与所述后腔连通面板间所呈的夹角小于在安装状态时所述前腔的安装点所在水平面与乘员腿部对应的仪表板的夹角。
7.可选的,在非安装的充气状态下,所述前腔连通面板与所述后腔连通面板间所呈的夹角小于90
°

8.可选的,所述前腔安装点位于所述前腔连通面板上远离乘客的一侧,所述后腔连通面板下部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若干通气孔,所述前腔的连通面板靠近乘客一侧设有对应布置的通气孔,沿着所述通气孔将所述前腔连通面板和所述后腔连通面板固定。
9.可选的,所述前腔上的所述通气孔朝向乘员一侧与所述前腔朝向乘员一侧的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抵接部,所述后腔上在所述通气孔下方设有与所述第一抵接部相互抵接的第二抵接部。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抵接部的长度与第二抵接部的长度相同。
11.可选的,所述后腔是由一体式布片相对翻折后缝制边沿形成,所述通气孔位于远离翻折线一端,且若干所述通气孔的延伸线与所述翻折线平行,所述翻折线将所述后腔分为保护侧面板和所述连通面板。
12.可选的,所述后腔还包括多条间隔分布的拉带,所述拉带沿所述翻折线方向延伸,所述拉带的两侧边分别连接所述后腔的保护侧面板和连通面板,所述拉带上设有间隔分布的通气孔。
13.可选的,所述前腔由长条形布片沿所述长条形布片长边的中心线对折并缝制边沿形成,所述中心线将所述前腔分为前面板和连通面板,所述前腔连通面板的通气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中心线垂直,所述前腔的安装点处设有螺栓孔,所述螺栓孔用于气体发生器的螺栓穿过,所述前腔的通气孔和螺栓孔分别位于所述中心线延伸方向的两侧,所述长条形布片的所述中心线上设置有供气体发生器穿入的安装通孔。
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膝部气袋预折叠总成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5.一种膝部气袋预折叠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膝部气袋总成、气体发生器和包裹布,所述包裹布一端与所述螺栓孔缝制,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自由端设有用于套设在气体发生器的螺栓上的套孔,所述气体发生器出气端插入所述前腔,所述气体发生器螺栓自所述前腔安装点伸出,所述包裹布的自由端环绕卷绕和/或折叠的所述前腔和后腔后,所述套孔套设在气体发生器的螺栓上。
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膝部气囊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17.一种膝部气囊装置,包括壳体、盖板、如上9所述的预折叠总成,所述壳体安装在所述仪表板底部,所述壳体设有朝向车辆底部的开口和朝向车辆顶部的底壁,所述盖板可翻转的扣合所述开口,所述气体发生器的螺栓安装在所述底壁上远离乘员的一侧,卷绕和/或折叠后的所述前腔和后腔置于所述壳体内朝向乘员的一侧。
18.可选的,所述包裹布的中部在所述通气孔和螺栓孔之间通过预缝线与所述前腔缝制,所述前腔从所述预缝线朝向远离所述后腔的一侧折返形成折返部,所述折返部上具有朝向乘员得凹面结构,所述后腔卷绕和/或折叠于所述凹面结构内之后被所述包裹布包裹。
19.可选的,所述前腔的安装点与所述预缝线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壳体的底壁宽度。
20.可选的,所述预缝线贯穿所述前腔的前面板和连通面板缝制。
21.可选的,所述后腔的上部卷折且下部z折后收纳于所述凹面结构内。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23.1、气袋总成在没有安装时,即在没有约束的情况在充气时,前腔和后腔之间所呈的夹角较小甚至达到平行的状态,气袋总成安装至整车的仪表板底部时,在充气后,前腔优先充气展开并伸出,用于气袋总成的展开初期控制展开位置和角度,同时对后腔的展开起到支持作用,后腔在展开过程中,受到仪表板的约束阻力,后腔与前腔的夹角增大,沿仪表板的走向展开,相较传统的膝部气囊设计更容易实现气囊大转角展开,适应不同整车的仪表盘造型;
24.2、前腔的第一抵接部和后腔的第二地接部的相处抵接作用,可以使后腔悠起,便于后腔进行大转角展开,快速贴合仪表板;
25.3、包裹布对折叠后前腔和后腔进行包裹,并通过预缝线的设计将包裹布和气袋整体缝制,实现气囊折叠后的一致性,保证展开角度稳定性。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7.图1为本技术膝部气袋总成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本技术膝部气袋总成在非安装的充气状态的结构图;
29.图3为本技术膝部气袋总成在安装时充气状态的结构图;
30.图4为本技术对称布片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技术对称布片缝制后及拉带的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技术长条形布片的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技术缝制通气孔的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技术包裹布、前腔和后腔未充气时折叠前的结构图;
35.图9为本技术包裹布包裹折返部和折叠后的后腔的结构图;
36.图10为本技术膝部气囊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1、前腔;11、前面板;12、第一抵接部;2、后腔;21、保护侧面板;22、第二抵接部;3、连通面板;31、仪表板;4、通气孔;41、间隙;5、对称布片;51、对称线;52、拉带;6、长条形布片;61、螺栓孔;62、安装通孔;63、中心线;7、包裹布;71、预缝线;72、套孔;73、自由端;8、折返部;81、凹面结构;9、壳体;91、开口;92、盖板;93、气体发生器;94、斜面;95、底壁。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39.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0.要说明的是,下文描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各种方面。应显而易见,本文中所描述的方面可体现于广泛多种形式中,且本文中所描述的任何特定结构及/或功能仅为说明性的。基于本技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文中所描述的一个方面可与任何其它方面独立地实施,且可以各种方式组合这些方面中的两者或两者以上。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阐述的任何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及/或实践方法。另外,可使用除了本文中所阐述的方面中的一或多者之外的其它结构及/或功能性实施此设备及/或实践此方法。
41.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图式中仅显示与本技术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42.另外,在以下描述中,提供具体细节是为了便于透彻理解实例。然而,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可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的情况下实践所述方面。
4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膝部气袋总成。
44.如图1-图3所示,一种膝部气袋总成,包括分体式的前腔1和后腔2、前腔1至少部分被固定在车辆仪表板31底部,且与后腔2连通,气袋总成充气展开过程,前腔1先于后腔2被至少部分地充气,后腔2延伸至乘员腿部和仪表板31之间。前腔1和后腔2都具有一个指向仪表板31的连通面板3,在非安装的充气状态时前腔1连通面板3与后腔2连通面板3间所呈的夹角小于在安装状态时前腔1的安装点所在水平面与乘员腿部对应的仪表板31的夹角。需要说明的是前腔1的安装点为前腔1固定连接整车的位置,即为气体发生器93的安装位置。
45.在非安装的充气状态下,前腔1连通面板3与后腔2连通面板3间所呈的夹角小于90
°

46.本技术气袋总成在没有安装时,即,在没有约束的情况在充气时,前腔1和后腔2之间所呈的夹角较小甚至达到平行的状态,气袋总成安装至整车的仪表板31底部时,在充气后,前腔1优先充气展开并伸出,用于气袋总成的展开初期控制展开位置和角度,同时对后腔2的展开起到支持作用,后腔2在展开过程中,受到仪表板31的约束阻力,后腔2与前腔1的夹角增大,沿仪表板31的走向展开,相较传统的膝部气囊设计更容易实现气囊大转角展开,适应不同整车的仪表盘造型。
47.如图2和图3所示,前腔1安装点位于前腔1连通面板3上远离乘客的一侧,后腔2连通面板3下部设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的若干通气孔4,前腔1连通面板3靠近乘客一侧设有对应布置的通气孔4,沿着通气孔4将前腔1连通面板3和后腔2连通面板3固定,沿通气孔4的外围缝制前腔1和后腔2的连通面板3。
48.前腔1的安装点,即,气体发生器的安装位置和通气孔4均位于前腔1的连通面板3上,使前腔1在充气过程中,气流朝向前腔1相对连通面板3的另一侧喷出,然后才经过前腔1和后腔2的连通位置进入后腔2,从而使前腔1优先展开,并稳定保持充气胀起状态。
49.如图2、图3和图7所示,前腔1上的通气孔4朝向乘员一侧与前腔1朝向乘员一侧的末端之间设置有第一抵接部12,后腔2上在通气孔4下方设有与第一抵接部12相互抵接的第二抵接部22。而且,前腔1朝向乘员的一侧边缘与后腔2的下端齐平,使第一抵接部12和第二抵接部22的长度相同。沿通气孔4的外围缝制前腔1和后腔2的连通面板3时,在通气孔4外围的缝线与前腔1的前腔1朝向乘员一侧的边沿缝线留有间隙41,作为第一抵接部12,在通气孔4的缝线与后腔2的下端的边缘缝线之间留有间隙41,作为第二抵接部22。第一抵接部12和第二抵接部22的相处抵接作用,可以使后腔2悠起,便于后腔2进行大转角展开。
50.如图4和图5所示,具体的,后腔2是由一体式布片相对翻折后缝制边沿形成,通气孔4位于远离翻折线的一端,且若干通气孔4的延伸线与后腔2布片的翻折线平行,翻折线将后腔2分为保护侧面板21和连通面板3。
5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体式布片为对称布片5,对称布片5的对称线51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对称布片5的宽度从对称线51开始向两侧边先增大后减小,沿对称线51对折并缝制对称布片5边沿形成后腔2腔体,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对称线51作为后腔2布片的翻折线;在气袋总成安装状态下展开时,后腔2的对称线51一侧延伸至乘员膝部,远离对称线51的一侧即通气孔4的位置位于乘员小腿下部。
52.后腔2还包括多条间隔分布的拉带52,多条拉带52沿垂直于翻折线的方向分布,拉带52沿对称布片5的翻折线方向延伸,拉带52的两侧边分别连接后腔2的保护侧面板21和连通面板3,拉带52的侧边缝制在后腔2的保护侧面板21和连通面板3上,多条拉带52从后腔2
的上部至下部进行分散约束后腔2的展开形态,稳定后腔2的展开形态,拉带52上设有间隔分布的通气孔4。
53.如图6所示,具体的,前腔1由长条形布片6沿长条形布片6长边的中心线63对折并缝制边沿形成,中心线63将前腔1分为前面板11和连通面板3,前腔1的连通面板3的通气孔4的延伸方向与中心线63垂直,前腔1的安装点处设有螺栓孔61,螺栓孔61用于气体发生器93的螺栓穿过,前腔1的通气孔4和螺栓孔61分别位于中心线63延伸方向的两侧,即前腔1的通气孔4和螺栓孔61分别位于长条形布片6短边的中间线的两侧,长条形布片6的中心线63上设置有供气体发生器93穿入的安装通孔62,安装通孔62与螺栓孔61的连接线平行于长条形布片6的长边。
54.前腔1包括多层重叠的长条形布片6,对折后的多层长条形布片6用于共同包裹气体发生器93。长条形布片6的层数根据发生器不同的输出强度进行设置,以保证前腔1不会被撕裂。
55.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膝部气袋预折叠总成。
56.如图8和图9所示,一种膝部气袋预折叠总成,包括上述的膝部气袋总成、气体发生器和包裹布,包裹布7一端与螺栓孔61缝制,另一端为自由端73,自由端73设有用于套设在气体发生器93的螺栓上的套孔72,气体发生器93出气端插入前腔1,气体发生器93的螺栓自前腔1安装点伸出,包裹布7的自由端73环绕卷绕和/或折叠的前腔1和后腔2后,套孔72套设在气体发生器93的螺栓上。
57.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膝部气囊装置。
58.如图8-图10所示,一种膝部气囊装置,包括壳体9、盖板92和上述的预折叠总成,壳体9安装在仪表板31底部,设有朝向车辆底部的开口91和朝向车辆顶部的底壁95,盖板92可翻转的扣合开口91,气体发生器93螺栓安装在底壁95上远离乘员的一侧,卷绕和/或折叠后的前腔1和后腔2置于壳体9内朝向乘员的一侧。
59.壳体9为长条形框型结构,膝部气囊装置安装状态时,壳体9的长边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底壁95和朝向车头的侧面的连接处设置斜面94,气体发生器93的螺栓穿过并固定斜面94上。盖板92一端通过气体发生器93的螺栓固定在斜面94处,另一端固定包裹壳体9开口91后固定在壳体9侧部外表面。
60.包裹布7的中部在通气孔4和螺栓孔61之间通过预缝线71与前腔1缝制,预缝线71可以贯穿前腔1的前面板11和后面板,预缝线71平行于后腔2布片的翻折线;预缝线71在气体发生器93充气过程中撕裂。预缝线71的设计将包裹布7和气袋总成整体缝制,实现气囊折叠后的一致性,保证展开角度稳定性。
61.前腔1安装点与预缝线71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壳体9的底壁95宽度。预缝线71与气安装点的距离55
±
10mm的位置。
62.前腔1从预缝线71朝向远离后腔2的一侧折返形成折返部8,折返部8上具有朝向乘员的凹面结构81,后腔2卷绕和/或折叠于凹面结构81内之后被包裹布7包裹,具体的,后腔2的上部卷折且下部z折后收纳于凹面结构81内。凹面结构81的设计可以在前腔1充气展开时对后腔2产生向乘员小腿侧的推力,使后腔2快速弹出。
6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
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