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化学装置 专利正文
一种空调送风结构、空调送风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24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空调送风结构、空调送风装置及轨道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领域,尤其是一种空调送风结构、空调送风装置及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3.目前,很多的车辆或房间都是配有空调系统的,普通的空调系统都是统一控制的,无法实现送风风量大小的调节,但针对一些设定区域,如包间、vi p区域、会议室等,风量如果不可调的话,无法满足个性化送风需求,这种情况下是最好是能够调整风量的,具体只要针对这一区域改变风量即可,非常方便。
4.但实用新型人发现,也会存在上述设定区域和普通座位混装在一辆车厢内的情况,对混装的情况来说,由于共用一套送风系统,故需兼顾考虑普通座位区域送风不受影响。但现有的空调系统,送风装置都是统一的,无法满足既不影响普通乘客,由能满足部分乘客的高品质需求;而且不可调的送风装置,无法对不需要的冷气进行回收利用,使得空调的能耗是较高的。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送风结构,不仅能够实现送风量的调节,而且可将多余的风量旁通到回风道内,实现循环再利用,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
6.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送风装置,装置灵活度高,针对设定区域可实现送风量的调节。
7.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车辆,解决了不同人群不同的送风需求,普通区域和设定区域互不影响,提高乘坐舒适性,而且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
8.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9.一种空调送风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一壳体设置能够与送风管路连通的第一主送风腔,第一主送风腔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送风腔和第一回风腔,第一壳体内设置分隔件以隔离第一送风腔和第一回风腔,第一送风腔和第一回风腔各自设置出风口;
10.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设置第一风阀,和/或,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回风腔之间设置第二风阀。
11.上述的空调送风结构中,整体结构布置合理,不仅能够与送风管路连通,通过送风管路向第一壳体第一主送风腔供风,通过第一风阀的设置,可实现第一送风腔出风口风量的调整;再配合第一回风腔的设置,第一回风腔能够通过回风道与空调机组连接,在第一送风腔处所需风量减少时,多余的风量可通过回风到回到空调机组内再循环,相应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
12.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为了实现对设定区域风量的调节,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结构相同,第一风阀包括转轴,转轴通过所述第一壳体支撑,转轴设置至少一片叶片,通过叶片相对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的调节,实现风量大小的调节。
13.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所述转轴设置两片所述的叶片,两片叶片以转轴中心轴线为中心呈一字结构设置,呈一字结构设置的两叶片,可在两叶片竖直设置时,封堵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的开口,实现开口的关闭,当叶片相对于开口所在平面倾斜时,实现向第一送风腔送风;
14.或者,在另一方案中,两叶片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15.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为了实现对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处风量的调节,所述叶片的长度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的长度相适配,叶片的高度小于等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高度的一半,两叶片竖直设置时,可有效封堵或部分封堵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的开口,或者封堵或部分封堵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回风腔之间的开口。
16.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为了实现对司机室的送风,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能够与所述的送风管路连通,另一侧设置司机室出风口,司机室出风口与所述第一主送风腔的进风口相对设置。
17.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所述第一风阀、第二风阀分别与控制器单独连接,通过控制器实现对两风阀的控制。
18.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所述第一主送风腔的两侧均设置第一送风腔和第一回风腔;
19.所述第一送风腔的出风口与第一送风管路连接,第一送风管路端部设置送风口。
20.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包括若干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
21.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包括所述的送风管路,送风管路连通第二送风结构,第二送风结构包括第二壳体,第二壳体设置第二主送风腔,第二主送风腔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二送风腔,第二送风腔的上方设置第二回风腔,第二回风腔与回风管连接,回风管用于对室内或车厢的回风。
22.如上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第一回风腔、第二回风腔各自通过回风道与空调机组连接。
23.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和/或,包括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24.轨道车辆侧墙设置能够与所述第一送风腔连通的可调送风口;
25.轨道车辆侧顶灯带处设置能够与所述第一送风腔连通的送风口。
26.上述的轨道车辆,不仅可实现车辆内送风量的调节,还可以实现在同一车厢内设置第二送风结构,实现在同一车厢内对不同区域安装不同的送风结构,由此满足不同区域的送风需求。
27.上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28.1)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调送风结构的设置,通过第一风阀的设置,可实现第一送风腔出风口风量的调整,通过第一送风腔可吹向设定区域,满足该区域使用者的需求;通过第
二风阀可控制进入第二回风腔的开启或闭合,这样在第一送风腔处所需风量减少时,多余的风量可通过回风到回到空调机组内再循环,相应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9.2)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设置,可实现对第一主送风腔、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第一主送风腔同第一回风腔之间开口的开启或闭合,通过控制器可实现对两风阀的控制,满足设定区域送风需求。
30.3)本实用新型空调送风结构的设置,整体结构布置合理,能够对第一主送风腔两侧都进行送风和回风,而且整体方便检修维护。
31.4)本实用新型通过空调送风装置的提供,可实现空调送风结构与第二送风结构的组合,在同一空间内设置两种送风结构,实现同一空间内不同区域的送风需求,使得不同区域的送风互不影响。
32.5)本实用新型轨道车辆的设置,可根据设计需求安装空调送风结构或空调送风装置,为旅客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乘坐舒适性和用户体验效果。
附图说明
33.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34.图1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第一壳体顶部去除的示意图。
35.图2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图1中f

f截面示意图。
36.图3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图1中g

g截面示意图。
37.图4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应用于轨道车辆的示意图。
38.图5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图4中a

a截面示意图。
39.图6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图4中b

b截面示意图。
40.图7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图4中c

c截面示意图。
41.图8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图4中e

e截面示意图。
42.图9是本实用新型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的图4中f

f截面示意图。
43.图中:为显示各部位位置而夸大了互相间间距或尺寸,示意图仅作示意。
44.其中:1.第一主送风腔,2.转轴,3.第一回风腔,4.叶片,5.第一送风腔,6.司机室送风口,7.第一壳体,8.vi p区域,9.客室区域,10.空调机组,11.第二回风腔,12.第二主送风腔,13.第二送风腔,14.可调送风口,15.送风口,16.第二送风管路,17.第三送风管路,18.回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45.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4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
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本实用新型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7.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技术中存在空调送风结构送风量无法调节的问题,为了解决如上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送风结构、空调送风装置及轨道车辆。
48.实施例一
4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典型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空调送风结构,包括第一壳体7,第一壳体7设置能够与送风管路连通的第一主送风腔1,第一主送风腔1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送风腔5和第一回风腔3,第一壳体7内设置分隔件以隔离第一送风腔5和第一回风腔3,第一送风腔和第一回风腔各自设置出风口;
50.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设置第一风阀,和/或,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回风腔之间设置第二风阀。
51.具体地,分隔件可为分隔板或者分隔块,分隔块可为三角形,且分隔块的两侧均为弧形,这样便于风顺滑进入第一送风腔或第一回风腔内。
52.为了实现对设定区域风量的调节,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的结构相同,第一风阀包括转轴2,转轴2通过第一壳体7支撑,转轴2设置至少一片叶片4,通过叶片4相对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的调节,实现风量大小的调节。
5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转轴2设置两片叶片4,两片叶片4以转轴2中心轴线为中心呈一字结构设置,即两叶片在同一平面内设置,转轴可位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的中部,转轴横向设置,转轴与叶片端部固连,呈一字结构设置的两叶片,可在两叶片竖直设置时,封堵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的开口,实现开口的关闭,当叶片相对于开口所在平面倾斜时,实现向第一送风腔送风;
54.或者,在另一些示例中,两叶片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两叶片的垂直高度优选等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的高度,转轴可带动叶片转动,从而由两叶片实现开口的封堵或打开,从而实现风量的调节。
55.其中,转轴2与动力源连接,动力源可为电机,电机带动转轴的转动,从而由电机的转动控制叶片封堵或打开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的开口,电机可通过第一壳体或轨道车辆内其他结构进行支撑。
56.为了实现对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处风量的调节,叶片4 的长度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的长度相适配,叶片4的高度小于等于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高度的一半,两叶片竖直设置时,可有效封堵或部分封堵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的开口,或者封堵或部分封堵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回风腔之间的开口。
57.可以理解地是,优选的,两叶片在同一平面设置时,叶片的高度为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口高度的一半。
58.相应地,第二风阀设置的两叶片,两叶片在同一平面设置时,叶片的高度为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回风腔之间开口高度的一半。
59.在本实施例中,以第一主送风腔的一侧为例,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送风腔之间开
口所在平面、第一主送风腔与第一回风腔之间开口所在平面在同一平面设置,常态下,第一风阀的开启状态与第二风阀的开启状态相反。
60.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可共用同一根转轴,转轴在分隔件的两侧各设置两叶片,一侧的两叶片常态下与另一侧的叶片是相互垂直的,实现第一送风腔打开时,第一回风腔关闭。
61.为了实现对司机室的送风,第一壳体7的一侧能够与送风管路连通,另一侧设置司机室出风口,司机室出风口6与第一主送风腔的进风口相对设置,由此送风管路将风送入第一主送风腔,部分风量可通过司机室出风口6送入司机室,部分风量可通过打开的第一风阀进入第一送风腔,在第一风阀开度较小或者关闭时,部分风量可通过打开的第二风阀进入第一回风腔,返回到空调机组处,进行循环利用。
62.当然,可以理解地是,司机室出风口也可作为其他用途,向其他区域送风。
63.考虑到空调送风结构通常应用到轨道车辆,轨道车辆两侧都有座位,为实现两侧均匀送风,第一主送风腔的两侧均设置第一送风腔和第一回风腔,即空调送风结构以第一主送风腔的中心轴线(以轨道车辆的纵向方向) 对称布置;
64.具体地,第一送风腔的出风口与第一送风管路连接,第一送风管路端部设置送风口。
6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壳体的顶部、底部和侧部均有板材设置,使得第一壳体除去进风口、送风口的位置都是封闭结构,以避免冷气或热风泄漏。
66.为了对空调送风结构中的第一风阀、第二风阀进行控制,所有的空调送风结构的第一风阀、第二风阀均与控制器连接,由控制器实现对所有风阀的控制;或者各空调送风结构的第一风阀、第二风阀各自连接到对应的控制器,通过各控制器实现对各空调送风结构风量的单独调节。
67.控制器为plc控制器或其他类型的控制器,控制器中第一风阀和第二风阀设置为联锁关系,即当控制第一风阀关闭时,第二风阀打开。
68.为了方便查看,控制器设置显示屏,显示屏安装于室内或车厢内,通过显示屏可实现对第一风阀的控制,而且通过第一风阀具体结构设置,可实现对风量的无极调节。
69.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送风结构中,整体结构布置合理,不仅能够与送风管路连通,通过送风管路向第一壳体第一主送风腔供风,通过第一风阀的设置,可实现第一送风腔出风口风量的调整;再配合第一回风腔的设置,第一回风腔能够通过回风道与空调机组连接,在第一送风腔处所需风量减少时,多余的风量可通过回风到回到空调机组内再循环,相应有利于降低空调能耗。
70.实施例二
7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参考图4所示,包括若干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整个空调送风装置可包括多个依次通过送风管路连接的空调送风结构,实现整个室内或车厢内不同区域的冷气或热风调节,安装于车厢的vi p区域8,每一空调送风结构各自设置控制器,可实现单独调节,满足个性化使用需求。
72.在另一些示例中,为了在同一室内或车厢内满足不同区域的送风需求,一种空调送风装置,包括送风管路,送风管路连通第二送风结构,第二送风结构用于客室区域9的送风,第二送风结构包括第二壳体,参考图5所示,第二壳体设置第二主送风腔12,第二主送风
腔12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二送风腔13,第二送风腔13的上方设置第二回风腔11,第二主送风腔的进风口同送风管路连通,第二送风腔与第二回风腔之间设置分隔板;
73.第一回风腔、第二回风腔各自通过回风道与空调机组10连接。
74.进一步地,参考图9所示,第二回风腔与回风管18连通,回风管18 的一端与第二回风腔连接,另一端具有开口,且开口朝向室内或车厢内,通过回风管可对室内或车厢进行回风,然后再通过第二回风腔流向空调机组。
75.为了实现客室区域9的送风,第二送风结构同样设置若干处,相邻两第二送风结构连通。
76.同样地,第二壳体与第二主送风腔进风口相对的一侧设置出风口,该出风口可实现相邻两第二送风结构的连接或者第二送风结构与空调送风结构的连接,针对第二壳体,除去第二回风腔、第二送风腔的出风口、第二主送风腔的进风口、与该进风口相对的出风口外,第二壳体的顶部、侧部和底部均为封闭结构件。
77.实施例三
7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轨道车辆,包括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结构,和/或,包括实施例二所述的一种空调送风装置;
79.参考图6所示,轨道车辆侧墙设置能够与第一送风腔连通的可调送风口14,该可调送风口具体可为机械式可调风口,能够与第一送风管路端部的送风口连通,机械式可调风口可实现多方向的旋转以调整吹风角度;
80.参考图7所示,轨道车辆侧顶灯带处设置能够与第一送风腔连通的送风口,这样第一送风管路可设置多个分支,部分连接到可调送风口,部分连接到侧顶灯带处的送风口15处。
81.可以理解的是,参考图8所示,第二送风腔通过第二送风管路16与车厢顶部送风口连通;第二送风腔还可与第三送风管路17连通,通过第三送风管路向车厢侧壁底部送风口处送风,底部送风口可位于车厢相邻两窗户之间,由此实现向车厢内客室区域的送风。
82.上述的轨道车辆,不仅可实现车辆内送风量的调节,还可以实现在同一车厢内设置第二送风结构,实现在同一车厢内对不同区域安装不同的送风结构,由此满足不同区域的送风需求。
8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