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居日用品 专利正文
一种电动刷类产品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电动刷类产品的防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刷类产品结构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电动刷类产品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生活用品采用了电动的结构,例如刷类产品,具体如电动牙刷和电动奶瓶刷,均采用电机驱动的方式来提高清洁使用的便利性。
3.目前,电动刷类产品的结构大多为,在一个手柄式的外壳内安装一个电机,且电机的输出轴延伸出外壳外连接刷头,通过电机的快速旋转或震动,带动刷头产生高频转动或震动,从而实现清洁动作。
4.然而,多数的电动刷类产品在装配后依然具有较多的缝隙,例如电机的输出轴和外壳的之间的缝隙,或者外壳本身的缝隙。具体在清洁使用的过程中,水容易从电机的输出轴和外壳的之间的缝隙渗入外壳内部,导致外壳内部的电路结构短路,从而影响电动刷类产品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刷类产品的防水结构。
6.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电动刷类产品的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防水结构包括有:
8.外壳,所述外壳内置电机,且外壳的一端设有第三连接孔;
9.密封圈,所述密封圈中心设有贯穿的安装孔,密封圈的外侧环面设有一圈内凹的防水槽;
10.其中,所述密封圈的所述防水槽契合卡在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密封圈的所述安装孔。
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壳包括有两个对接的壳体,所述电机固定于两壳体对接形成的空腔内,两所述壳体均设有半圆形的缺口,且两所述壳体对接后两所述缺口对接形成所述第三连接孔。
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外壳还包括有连接两个所述壳体的底壳,所述底壳位于所述壳体远离电机的输出轴一端。
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密封圈为硅胶材质。
1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有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具有容置腔以及连通所述容置腔至外部的第一连接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置所述外壳,且电机的输出轴由所述第一连接孔伸出,所述第一连接孔将电机的输出轴箍住。
1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护套为硅胶材质。
16.作为进一步的改进,还包括有装饰圈,该装饰圈的中心为贯穿的箍紧孔,防护套在所述第一连接孔的位置为连接部,所述箍紧孔过盈配合的套在所述连接部外。
1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箍紧孔的内侧壁设有凸出的限位凸起,所述连接部侧面设有内凹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凸起契合卡在所述限位槽内。
1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限位凸起其中一端面为倾斜的斜面,该斜面由所述装饰圈外向内且向装饰圈中心倾斜。
1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防护套在远离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该第二连接孔与所述容置腔连通,防护套内在所述第二连接孔边缘设有一圈环形槽,该环形槽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外壳嵌入所述防护套内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孔一端的端面设有环形凸起;两所述外壳对接后由所述第二连接孔穿入至所述容置腔内,使所述环形凸起嵌入所述环形槽内。
20.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在外壳的一端设置第三连接孔,并且在第三连接孔位置装配密封圈。具体的,将密封圈环面的防水槽契合卡在第三连接孔,以及将电机的输出轴穿过密封圈中心的安装孔,以此密封圈嵌在外壳的第三连接孔和电机的输出轴之间的缝隙的结构可防止水从该缝隙渗入外壳内,从而达到防水的作用,避免外壳内部的电路结构遇水而短路,因此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刷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5为密封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防护套的侧向剖面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侧面剖面示意图。
28.图8为图7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9.图9为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1.如附图1和3所示,一种电动刷类产品的防水结构包括有外壳2、防护套1、装饰圈3和密封圈4,其中所述防护套1和密封圈4均可以是具有弹性的硅胶材质。
32.所述外壳2一端具有第三连接孔23,外壳2内设置有电机5,该电机5的输出轴51沿所述第三连接孔23伸出于所述外壳2外。以附图2为例,本实施方式所述的电动刷类产品可以是奶瓶刷,电机5的输出轴51伸出于外壳2后固定连接奶瓶刷的刷头6,以此实现刷头6的电动驱动。
33.参照附图5所示,所述密封圈4的中心设有贯穿的安装孔41,密封圈4的外侧环面设有一圈内凹的防水槽42。再参照附图7和8所示,所述密封圈4的所述防水槽42以过盈配合的连接结构契合卡在所述第三连接孔23,且电机5的输出轴51以过盈配合的连接结构穿过所述安装孔41。以此密封圈4嵌在所述外壳2的第三连接孔23和电机5的输出轴51之间的缝隙
的结构可防止水从该缝隙渗入外壳2内,从而达到防水的作用,避免外壳2内部的电路结构遇水而短路,因此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34.进一步的,参照附图3附图所示,所述外壳2包括有两个对接的壳体21,以及连接两个所述壳体21的底壳22。两所述壳体21一端均设有半圆形的缺口25,且两所述壳体21对接后两所述缺口25对接形成所述第三连接孔23。所述底壳22位于所述壳体21远离电机5输出轴51的一端。两所述壳体21可通过穿装螺丝实现固定,或者设置卡扣扣合实现固定,所述底壳22可由底部向上穿装螺丝至壳体21的方式实现固定连接,以此可方便外壳2对电机5的固定和内部电路结构的装配。另外,在装配时可将所述密封圈4镶嵌在其中一壳体21的第三连接孔23位置,之后再将另一壳体21对接于该壳体21上,即可完成所述密封圈4的装配,十分方便。
35.参照附图6所示,所述防护套1具有容置腔13以及设置于该容置腔13两端的第一连接孔11和第二连接孔12,所述第一连接孔1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12均连通所述容置腔13至防护套1的外部,其中防护套1在所述第一连接孔11的位置为连接部14。所述容置腔13用于容置所述外壳2,且电机5的输出轴51由所述第一连接孔11伸出,同时所述第一连接孔11将电机5的输出轴51箍住。防护套1内在所述第二连接孔12边缘表设有一圈凹陷的环形槽16,该环形槽16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一连接孔11。所述外壳2在远离连接电机5输出轴51的一端的端面设有环形凸起24,具体的,所述环形凸起24设于两所述壳体21的端面,且两所述壳体21均设置半圆的凸起,两壳体21对接后两个半圆的凸起拼接形成完整圆形的所述环形凸起24。当外壳2由所述第二连接孔12穿入至所述容置腔13内之后,所述环形凸起24嵌入所述环形槽16内,此结构可起到防止水渗入防护罩1和外壳2之间的间隙内的作用,从而避免水从两所述壳体21之间的接缝渗入所述外壳2内部。
36.具体装配时,可将所述防护套1在第二连接孔12一端的部分外翻;再将所述外壳2由所述第二连接孔12推入所述容置腔13内,直至电机5的输出轴51由所述第一连接孔11伸出;再将外翻的防护套1翻折至所述环形槽16将所述环形凸起24卡入;最后再将底壳22通过连接螺丝的方式固定于两所述壳体21底部,且螺丝锁越紧,底壳22与所述防护套1的接缝处越紧密,亦可实现密封的作用,以达到防水的效果。可见此利用所述防护套1将所述外壳包覆的结构可防止水从外壳2的缝隙渗入至外壳2内部,具体可防止水从两所述壳体21之间和底壳22与壳体21的接缝渗入至外壳2内部,从而达到防水的作用。
37.参照附图4、7和8所示,所述装饰圈3的中心设有贯穿的箍紧孔31,所述箍紧孔31以过盈配合的连接结构套在所述连接部14外,即通过所述箍紧孔31可挤压所述连接部14,使所述第一连接孔11收缩,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孔11缩小,以将电机5的输出轴51箍住。此结构中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孔11将电机5的输出轴51箍住可实现密封电机5的输出轴51和第一连接孔11的缝隙的作用,避免水从该缝隙渗入至所述外壳2和防护套1之间内。进一步的,所述箍紧孔31为方形孔,所述连接部14为长方体结构,此结构中将箍紧孔31套在连接部14外可防止装饰圈3转动,从而避免装饰圈3因长期转动而松动,导致无法将连接部14箍住。另外装饰圈3还可起到装饰的作用,以提高产品的美观程度。
38.继续参照附图4、7和8,所述箍紧孔31的内侧壁的其中两侧设有凸出的限位凸起32,且所述限位凸起32其中一端面为倾斜的斜面33,该斜面33由所述装饰圈3外向内且向装饰圈3中心倾斜。所述连接部14外的两侧设有内凹的限位槽15,所述两限位凸起32分别契合
卡在两所述限位槽15内。具体装配时,将所述斜面33朝向所述连接部14,再将所述装饰圈3压向所述连接部14,使所述斜面33挤压所述连接部,直至所述限位凸起32嵌入至所述限位槽15内。可见所述斜面33的结构可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装饰圈3的装配,并且装饰圈3的限位凸起32嵌入限位槽15的结构可巩固所述装饰圈3和防护套1的连接,避免装饰圈3脱落。
3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防护套1套在所述外壳2外,相当于将外壳2密封,可避免水从外壳2的缝隙渗入;通过所述装饰圈3套在所述防护套1的连接部14上,可使所述第一连接孔11缩小至将电机5的输出轴51箍住,从而防止水从电机5的输出轴51和第一连接孔11的缝隙渗入;通过在外壳2的第三连接孔23处嵌装密封圈4则可防止水从电机5的输出轴51和第三连接孔23的缝隙渗入至外壳2内。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防水结构可有效的起到防水的作用,避免水渗入外壳2内部,以防止电路结构遇水而短路,从而可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40.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