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蒸烤箱。
背景技术:2.现有技术中的双腔蒸烤箱具有两个独立的腔室。由于每个腔室分别设有独立的蒸汽加热系统或者烘烤加热系统,因此,在使用双腔蒸烤箱对食材进行烹饪的过程中,只能一个腔室通过蒸汽加热食材,另一个腔室同时使用加热管烘烤食材,这是两种不同的食材烹饪方式。若需要同时清蒸或者烘烤较多的食材,该蒸烤箱的两个腔室不能对食材同时进行蒸汽加热或者烘烤加热,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蒸烤箱,旨在解决蒸烤箱的多个腔室不能对食材同时进行蒸汽加热或者烘烤加热的问题。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5.本技术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蒸烤箱,包括外壳、多个内胆、蒸汽加热系统以及烘烤加热系统。多个内胆均安装于外壳内,每个内胆分别设有用于容纳食材的腔室。烘烤加热系统和蒸汽加热系统均安装于外壳内,分别用于对食材进行烘烤加热和蒸汽加热。其中,每个内胆均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至少一个内胆还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或者,每个内胆均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至少一个内胆还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通过设置于外壳内的多个内胆,该蒸烤箱可以同时烹饪更多的食材,有利于提蒸烤箱对食材的烹饪速度。由于每个内胆均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所有内胆的腔室可以同时对大量的食材进行烘烤加热,提高了对大量食材进行烘烤加热的处理效率,至少一个内胆还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如此,该蒸烤箱还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处理食材,增加了蒸烤箱的适用范围。若每个内胆均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所有内胆的腔室可以同时对大量的食材进行蒸汽加热,提高了对大量食材进行蒸汽加热的处理效率,由于至少一个内胆还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这样,该蒸烤箱还可以通过烘烤加热处理食材,增加了蒸烤箱的适用范围。
7.也就是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在满足蒸汽加热以及烘烤加热两用功能的同时,还可以同时对大量的食材同时进行蒸汽加热或者烘烤加热的效果,提高了食材的处理效率,使用便捷。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内胆包括第一内胆,第一内胆具有第一腔室。第一内胆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蒸汽加热系统包括蓄水箱、蒸汽发生装置和冷凝回收装置;蒸汽发生装置分别连通蓄水箱和第一腔室,用于向第一腔室供应蒸汽,冷凝回收装置用于将第一内腔内的冷凝水回收至蓄水箱内。烘烤加热系统包括与第一内胆配套的第一烘烤加热系统;第一烘烤加热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包括电阻加热管。加热系统结构加单有效。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外壳设有外壳开口,外壳包括与外壳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壳板以及与第一壳板相连接的第二壳板、第三壳板、第四壳板和第五壳板,第一壳板、第二壳板、第三壳板、第四壳板和第五壳板围成外壳的内腔;其中,第二壳板与第四壳板相对设置,第三壳板与第五壳板相对设置。蒸烤箱还包括多个支脚,多个支脚设置于第四壳板远离内腔的一侧,用于支撑外壳。第一内胆设置于内腔内且位于内腔靠近第二壳板的一侧;第一内胆具有第一开口,且第一开口与外壳开口同向设置。蓄水箱设置于第一内胆与第二壳板之间;蒸汽发生装置设置于第一内胆与第一壳板之间;沿垂直于第四壳板的方向,冷凝回收装置设置于第一腔室内且靠近第二壳板。由于水蒸气密度较小,设置于第一腔室上部的冷凝回收装置有利于水蒸气的冷凝回收,节约水资源。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内胆包括与第一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第一烘烤加热系统包括三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其中一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设置于第一侧壁上且位于第一腔室内。沿垂直于第四壳板的方向,其余两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一内胆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设置于第一腔室内且靠近第二壳板;另一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设置于第一内胆靠近第四壳板的一侧且位于第一腔室外。通过三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的设置,可以对第一腔室进行均匀加热。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多个内胆还包括位于内腔的第二内胆,第二内胆位于第一内胆与第四壳板之间。烘烤加热系统还包括与第二内胆配套的第二烘烤加热系统。第二烘烤加热系统包括碳纤维加热单元和第二电阻加热单元中的至少一个;碳纤维加热单元包括碳纤维加热管和反光罩;第二电阻加热单元同样包括电阻加热管。电阻加热单元可以对第二腔室进行烘烤加热,而额外设置的碳纤维加热单元具有较高的电热转换效率,结合反光罩,可以对第二腔室进行快速加热。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内胆具有第二腔室。第二烘烤加热系统包括碳纤维加热单元和两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沿垂直于第四壳板的方向,碳纤维加热单元位于第二腔室内且靠近第二壳板,反光罩位于碳纤维加热管远离第四壳板的一侧。沿垂直于第四壳板的方向,两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二内胆的相对两侧;其中一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设置于第二腔室内且靠近第二壳板;另一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设设置于第二内胆靠近第四壳板的一侧且位于第二腔室外。上下设置的两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可以使得第二腔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此外,设置于第二腔室顶部的碳纤维加热单元可以对下方预设的食材进行快速加热。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碳纤维加热管包括碳纤维石英管或者碳纤维光波管。技术成熟,经济适用。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第四壳板的方向,第二内胆远离第四壳板的一侧向远离第四壳板的方向凸出形成容纳腔,碳纤维加热单元位于容纳腔内。设置于容纳腔内的碳纤维加热单元不会额外占用第二腔室的内部空间,提高了蒸烤箱的空间利用率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烤箱还包括循环风机和扇叶;扇叶位于第一腔室内,循环风机位于第一侧壁与第一壳板之间且与第一侧壁固定安装,且循环风机的转轴穿过第一侧壁与扇叶连接。在循环风机的带动下,位于第一腔室内的扇叶持续转动,使得第一腔室内的气流进行循环流动,使得第一腔室内的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性
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蒸烤箱还包括散热系统,散热系统包括第一散热风道、第二散
热风道以及散热风机。第一散热风道位于内胆与第一壳板之间,第一散热风道包括风道围板;风道围板、第一内胆、第二内胆及第一壳板围成第一散热风道,且第一散热风道的长度沿垂直于第四壳板的方向延伸,且两端均设有风道开口。第二散热风道位于第一内胆与第二壳板之间;第二散热风道包括进风口与出风口,出风口开设于外壳上,出风口与第一散热风道靠近第二壳板的风道开口连通。散热风机,散热风机设于进风口处,进风口通过散热风机与第一散热风道靠近第二壳板的风道开口连通。以对内胆与外壳之间进行散热降温。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另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隐藏上壳板、下壳板、左壳板、右壳板以及后壳板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3中所示的第一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22.图5为图3所示的第一内胆与蒸汽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3.图6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24.图7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内胆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00-蒸烤箱
27.10-外壳;11-后壳板;12-上壳板;13-左壳板;14-下壳板;15-右壳板;16-第一门盖板;17-第二门盖板;18-控制面板;19-进气口;
28.20-内胆;21-第一内胆;211-第一后壁;212-第一上壁;213-第一左壁;214-第一下壁;215-第一右壁;216-第一腔室;217-第一层架;22-第二内胆;221-第二后壁;222-第二上壁;223-第二左壁;224-第二下壁;225-第二右壁;226-第二腔室;227-容纳腔;228-第二层架;
29.30-烘烤加热系统;31-第一烘烤加热系统;311a-第一电阻加热单元a;311b-第一电阻加热单元b;311c-第一电阻加热单元c;32-第二烘烤加热系统;321-碳纤维加热单元;3211-碳纤维加热管;322a-第二电阻加热单元a;322b-第二电阻加热单元b;
30.40-蒸汽加热系统;41-蓄水箱;42-蒸汽发生装置;
31.51-循环风机;52-扇叶;
32.60-散热系统;61-风道围板;62-第二散热风道;63-散热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5.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6.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是难以达到的。在本技术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很高的可行性。
3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9.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40.本技术提供一种蒸烤箱,用于对食材进行烘烤加热或者蒸汽加热。参照图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该蒸烤箱100包括外壳10,控制面板20、门盖板30以及内胆(图中未示出)。
41.其中,外壳10设有外壳开口(图中未示出),且外壳10包括与外壳开口相对设置的第一壳板,以及与第一壳板连接的第二壳板、第三壳板、第四壳板和第五壳板。第一壳板、第二壳板、第三壳板、第四壳板和第五壳板围成外壳10的内腔(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二壳板与第四壳板相对设置,第三壳板与第五壳板相对设置。
42.对应的,蒸烤箱100还包括多个支脚(图中未示出),多个支脚设置于第四壳板的下侧,用于支撑外壳10。为了便于描述,如图1所示,设置第一壳板对应后壳板11,第二壳板对应上壳板12,第三壳板对应左壳板13,第四壳板对应下壳板14。参照图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100另一个角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并设置第五壳板对应右壳板15。
43.需要说明的是,设置于下壳板14下方的多支脚,一般情况下为四个,分别设置于下
壳板的四角;此外,支脚的数量也可以是三个、五个或者更多。对于支脚的具体结构,可以是单独的支撑结构,如圆柱状或者方块状的支撑结构,如此,支脚与下壳板14固定连接。此外,支脚也可以是下壳板14的一部分,示例性的,下壳板14的四个角的部分结构均向下凸出,形成用于支撑蒸烤箱的支脚。本技术在此不作限定。
44.其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100包括多个内胆,多个内胆均安装于外壳10的内腔内,且每个内胆均具有用于容纳食材的腔室,并分别开设有用于放取食材的开口。通过多个内胆的设置,该蒸烤箱100可以同时烹饪更多的食材,有利于提蒸烤箱100对食材的烹饪速度。
45.在相关技术中,双腔蒸烤箱具有两个独立的腔室。由于每个腔室分别设有独立的蒸汽加热系统或者烘烤加热系统,因此,在使用双腔蒸烤箱对食材进行烹饪的过程中,只能一个腔室通过蒸汽加热食材,另一个腔室同时使用加热管烘烤食材,这是两种不同的食材烹饪方式。若需要同时清蒸或者烘烤较多的食材,该蒸烤箱的两个腔室不能同时进行清蒸烹饪或者烘烤烹饪的食材处理,使用不便。
46.为了解决蒸烤箱的多个腔室不能对食材同时进行清蒸烹饪或者烘烤烹饪的问题。如图3所示,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100隐藏上壳板12、下壳板13、左壳板14、右壳板15以及后壳板11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100还包括烘烤加热系统30和蒸汽加热系统40。其中,烘烤加热系统30安装于外壳10的内腔中,用于对食材进行烘烤加热。蒸汽加热系统40同样安装于外壳10的内腔中,用于对食材进行蒸汽加热。
47.并且,每个内胆20均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30,至少一个内胆20还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40。这样,由于每个内胆20均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30,因此,所有内胆20的腔室可以同时对大量的食材进行烘烤加热,提高了对大量食材进行烘烤加热的处理效率。并且,由于至少一个内胆20还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40,因此,该蒸烤箱100还可以通过蒸汽加热处理食材,增加了蒸烤箱100的适用范围。
48.此外,也可以设置每个内胆20均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40,至少一个内胆还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这样,由于每个内胆20均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40,因此,所有内胆20的腔室可以同时对大量的食材进行蒸汽加热,提高了对大量食材进行蒸汽加热的处理效率。并且,由于至少一个内胆20还配置有烘烤加热系统30,因此,该蒸烤箱100还可以通过烘烤加热处理食材,增加了蒸烤箱100的适用范围。
49.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对所有的内胆20均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40和烘烤加热系统30。如此,用户可以通过多个内胆的腔室同时对大量的食材进行蒸汽加热或者烘烤加热,提高了对大量食材的加热烹饪效率。
50.下面以内腔中设有两个内胆为例对本技术提供的蒸烤箱100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说明。
51.参照图3,该蒸烤箱100的多个内胆20分别包括第一内胆21和第二内胆22,第一内胆21位于第二内胆22的上方,且第一内胆21和第二内胆22均安装于外壳10内。需要说明的是,蒸烤箱100也可以包括第三内胆、第四内胆或者第五内胆,在此不作限定。
52.其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3中所示的第一内胆21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内胆21具有第一开口(图中未示出),用于放取食材,且第一开口与外壳10的开口同向设置。第一内胆21包括与第一开口向对设置的第一后壁211,且第一内胆21还包括与第一后壁211连接的第一
上壁212、第一左壁213、第一下壁214和第一右壁215。第一后壁211、第一上壁212、第一左壁213、第一下壁214和第一右壁215围成第一腔室217第一腔室216,第一腔室217第一腔室216用于容纳食材等待加热物品。
53.继续参照图4,烘烤加热系统30包括与第一内胆21配套的第一烘烤加热系统31。第一烘烤加热系统3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即311a、311b和311c),用于对第一腔室216进行烘烤加热。其中,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包括电阻加热管,通过电阻加热管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随后经空气传递至第一腔室216内,以对第一腔室216内的食材进行烘烤加热。
54.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一烘烤加热系统31包括三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分别为第一电阻加热单元a、第一电阻加热单元b和第一电阻加热单元c。第一电阻加热单元a即311a安装于第一后壁211的前侧面,用于加热第一烤腔217。第一电阻加热单元b(即311b)和第一电阻加热单元c(即311c)分别设置于第一内胆21的上下两侧,第一电阻加热单元b(即311b)安装于第一上壁212的下侧面,用于加热第一腔室216内食材的上表面;第一电阻加热单元c(即311c)安装于第一下壁214的下侧面,即位于第一腔室216外,用于加热第一腔室216内食材的下表面,并且可以避免第一烤腔内的液体(水或者油脂)滴落在第一电阻加热单元c(即311c)上,从而避免引起事故。
55.对应的,蒸烤箱100还包括循环风机51和扇叶52,如图3所示,和图5所示,循环风机51位于第一后壁211与后壳板11之间,且与第一后壁211固定安装。如图4所示,扇叶52位于第一腔室216内,且循环风机51的转轴穿过第一后壁211与扇叶52连接。如此,在循环风机51的带动下,位于第一腔室216内的扇叶52持续转动,使得第一腔室216内的气流进行循环流动,使得第一腔室216内的食材受热更加均匀性。
56.此外,第一内胆21还配置有蒸汽加热系统40。参照图5,图5为图3所示的第一内胆21与蒸汽加热系统40的结构示意图。蒸汽加热系统40包括蓄水箱41、蒸汽发生装置42和冷凝回收装置(图中未示出)。其中,蒸汽发生装置分别两端蓄水箱41和第一腔室216,蓄水箱41通过管路向蒸汽发生装置42供应水或者其他液体,蒸汽发生装置42将液态水加热为高温水蒸气,并将水蒸气经管路传递至第一腔室216内,以对第一腔室内217的食材进行蒸汽加热。由于水蒸气放热后会液化为冷凝水,如此,设置于第一腔室216内的冷凝回收装置可以收集冷凝水,并通过与蓄水箱41连通的管路将收集的冷凝水回收至蓄水箱41内。有利于水资源的二次利用,绿色环保。
57.由于第一内胆21位于第二内胆22上方,若多腔的蒸烤箱通常放置于地面上;此时,在使用过程中,第一内胆21对应的第一腔室216位于最上方,便于日常使用,如此,设置第一腔室216可以分别进行蒸汽加热以及烘烤加热,使用起来非常便捷。
58.又由于第一上壁212与上壳板1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安装空间(图中未示出)。继续参照图5,蓄水箱41位于第一上壁212与上壳板12之间的安装空间内,即蓄水箱41设置于第一腔室216外部,且与第一上壁212固定安装;如此,相对于所有的内胆20,蓄水箱41均位于最高点,便于向位于蓄水箱41下方的蒸汽发生装置42供应液体水。而蒸汽发生装置42位于第一后壁211与后壳板11之间,即蒸汽发生装置42设置于第一腔室216外部,且与第一后壁211固定安装;如此,可以直接在第一后壁211上开设通孔,并将蒸汽发生装置42生成的水蒸气通过管路导入至第一腔室216内。由于水蒸气密度较低,通常聚集于第一腔室216的上部,
为了便于收集冷凝水,通常将冷凝回收装置设置于第一腔室216内部,且靠近第一上壁212设置,在便于收集冷凝水的同时,不会对第一腔室216取放食材的过程造成阻碍。
59.参照图6,图6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内胆2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内胆22具有第二开口(图中未示出),用于放取食材,且第二开口与外壳10的开口同向设置。第二内胆22包括与第二开口向对设置的第二后壁221,且第二内胆22还包括与第二后壁221连接的第二上壁222、第二左壁223、第二下壁224和第二右壁225。第二后壁221、第二上壁222、第二左壁223、第二下壁224和第二右壁225围成第二腔室226,第二腔室226用于容纳食材等待加热物品。
60.如图6和图7所示,图7为图3中所示的第二内胆22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烘烤加热系统30还包括与第二内胆22配套的第二烘烤加热系统32。第二烘烤加热系统32包括碳纤维加热单元321和第二电阻加热单元(即322a和322b)的中至少一个,用于对第二腔室226进行烘烤加热。其中,碳纤维加热单元321包括碳纤维加热管3211和反光罩(图中未示出),由于碳纤维加热管3211具有较高的电热转换效率、以及较高的远红外线辐射强度,因此,通过反光罩可以汇聚碳纤维加热管3211的热量,以实现对第二腔室226的快速加热,提高加热效率。
61.示例性的,通过碳纤维加热单元321烘烤肉类食材时,通过碳纤维加热管3211以及反光罩的配合使用,可以对肉类食材快速加热,使得肉类食材的表面快速焦化,以锁住肉类食材内部的汁液,保证烘烤出的肉类食材具有外焦内嫩的口感,非常美味。
62.而第二电阻加热单元包括电阻加热管,通过电阻加热管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随后经空气传递至第二腔室226内,以对第二腔室226内的食材进行烘烤加热。
63.示例性的,继续参照图6和图7,第二烘烤加热系统32包括碳纤维加热单元321。碳纤维加热单元321安装于第二上壁222的下侧面,而反光罩位于碳纤维加热管3211上方,使用时,碳纤维加热管3211通电发热并产生红外线辐射,红外线辐射向碳纤维加热管3211的四周扩散,部分红外线辐射在照向上方的反光罩时,反光罩能够将之反射并朝下汇聚,由于食材一般平摊于第二腔室内的托盘或者托架上,即由上向下可以与食材具有更多的接触面,从而提高热量的利用率。
64.其中,碳纤维加热管3211和反光罩均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买到成品,此处不在赘述其具体组成和使用方法。示例性的,碳纤维加热管3211可以是碳纤维石英管或者碳纤维光波管,均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光热辐射,并经反光罩快速汇聚,从而实现对蒸烤箱100的快速加热效果。
65.继续参照图6,第二烘烤加热系统32还包括两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两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分别为第二电阻加热单元a(即322a)和第二电阻加热单元b(即322b),第二电阻加热单元a(即322a)和第二电阻加热单元b(即322b)分别设置于第二内胆的上下两侧。第二电阻加热单元a(即322a)安装于第二上壁222的下侧面,用于加热第二腔室226内食材的上表面。第二电阻加热单元b(即322b)安装于第二下壁224的下侧面,即位于第二腔室226外,用于加热第二腔室226内食材的下表面,并且可以避免第二烤腔内的液体(水或者油脂)滴落在第二电阻加热单元b(即322b),从而避免引起电器事故的发生。
66.其中,由于第二腔室226的顶部同时设有碳纤维加热单元321以及第二电阻加热单元a(即322a),因此,设置碳纤维加热单元321位于第二电阻加热单元a(即322a)的上方,以便于将反光罩设置于第二上壁222的下侧面上,从而将碳纤维管3211产生的光热辐射汇聚
至下方的第二腔室226内。
67.并且,如图7所示,第二上壁222向上凸出形成容纳腔227,设置碳纤维加热单元321位于容纳腔227内。如此,第二腔室226的顶部虽然同时设置碳纤维加热单元321和第二电阻加热单元a(即322a),由于容纳腔227的设置,使得设置于容纳腔227内的碳纤维加热单元321不会额外占用第二腔室226的内部空间,提高了蒸烤箱100的空间利用率。其中,反光罩可以是一层薄膜,如铝箔等反光膜,贴合于容纳腔227的下侧面。
68.而在第一腔室216中,第一电阻加热单元也可以分别安装于第一右壁215的左侧面或者安装于第一左壁213的右侧面,以使实现对第一腔室216的烘烤加热。对应的,在第二腔室中227,第二电阻加热单元也可以分别安装于第二右壁225的左侧面或者安装于第二左壁217的右侧面,以实现对第二腔室217的烘烤加热。在此不作限定。
6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和第二电阻加热单元可以选用同一种类的电阻加热管,也可以选用不同种类的电阻加热管,在此不作限定。其中,对于每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即311aa、311b或者311c)或者每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322a或者322b),可以包括一个电阻加热管或者多个电阻加热管,只需能够达到对应的加热效果即可,此处不作限定。并且,每个第一电阻加热单元或者每个第二电阻加热单元的电阻加热管分别平行于对应的内胆20的侧壁设置,使得电阻加热管可以贴合内胆20设置,在保证加热效果的同时,有利于降低电阻加热管的占用空间。
70.此外,第一内胆21还包括多个第一层架217,如图4所示,第一左壁213的右侧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多个第一层架217,且第一右壁214的左侧面由下至上同样设置多个对应的第一层架217。如此,通过多个不同高度的第一层架217的设置,可以在第一腔室内217分别插接安装不同高度的托架或者托盘。
71.如图6所示,第二内胆22也包括多个第二层架228,第二左壁223的右侧面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多个第二层架228,且第二右壁224的左侧面由下至上同样设置多个对应的第二层架228。如此,通过多个不同高度的第二层架228的设置,可以在第二腔室226内分别插接安装不同高度的托架或者托盘。
7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在外壳10的前侧对应第一内胆21设有第一门盖板16,第一门盖板16关闭时能够封闭第一内胆21的第一腔室216。在外壳10的前侧对应第二内胆22设有第二门盖板17,第二门盖板17关闭时能够封闭第二内胆22的第二腔室226。
7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蒸烤箱100还具有用于控制烘烤加热系统30和蒸汽加热系统40的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如图1和图2所示,在外壳10的前侧还设置有控制面板18,控制面板18用于操控控制模块,以控制烘烤加热系统30和蒸汽加热系统40。
74.其中,蒸烤箱100的控制模块一般设置于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的间隔中,为了防止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的间隔内的温度过高而损坏控制模块,并且对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安装的其他元器件进行散热降温,该蒸烤箱100还包括散热系统60。如图3所示,散热系统60包括第一散热风道(图中未示出)、第二散热风道62和散热风机63。
75.第一散热风道61位于内胆20与后壳板11之间,第一散热风道61包括风道围板61。风道围板61、第一后壁211、第二后壁221和后壳板11一起围成第一散热风道。其中,第一散热风道61的长度沿上下方向延伸,且第一散热风道的上端和下端均设有风道开口。第一散热风道61的上端口和下端口均处于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的间隔内,即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
的间隔内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散热风道中。
76.而第二散热风道62位于第一上壁212与上壳板12之间,第二散热风道62包括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和出风口(图中未示出)。其中,出风口开设于外壳10上,与外界连通;示例性的,出风口可以开设于控制面板18上,也可以位于控制面板18与第一门盖板16之间的间隙处。而进风口与第一散热风道的上端口连通,如此,可以将第一散热风道中的空气排出至外界,实现气流的循环流通,从而对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进行散热降温。
77.为了向空气的流通提供动力,设置散热风机63位于进风口处,且进风口通过散热风机63与第一散热风道的上端口连通,从而使第一散热风道的气流经第二散热风道62流向外界。其中,第二散热风道62与第一散热风道之间不是密闭连通的,即第二散热风道62还可以通过散热风机直接吸取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的部分空气。
78.为了实现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气流的循环流通,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10还包括进气口19,分别开设于左壳板13和右壳板15上。如此,外界的空气经进气口进入内胆20与外壳10之间,在散热风机63的带动下,一部分空气直接进入第二散热风道62,另一部分空气经第一散热风道进入第二散热风道62,最终由出风口吹向外界,从而实现了散热空气的循环流通。
7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80.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所述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