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0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通风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


背景技术:

2.通常情况下,由于生命体的呼吸作用,室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逐渐增加。由于二氧化碳浓度变高,会抑制生命体的呼吸,因此有必要不断的引入新鲜空气,来置换室内的空气,目前在一些建筑较为密集的住宅,开启窗户后由于环境和风向的影响,使窗户打开也达不到换气的效果,所以一般家庭都会安装窗户的通风设备
3.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或问题:
4.1、现有技术的通风设备在使用时只能单向通风,单将室内的空气引出,或者单将室外的空气引进,室内换气效率较低,不能双向通风换气;
5.2、现有技术的通风设备在使用时,若外界空气中有异味,空气进入室内后会影响室内的空气环境,目前的通风设置只能过滤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不具有清除异味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只能单向通风,单将室内的空气引出,或者单将室外的空气引进,室内换气效率较低,不能双向通风换气,目前的通风设置只能过滤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不具有清除异味的作用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包括安装框,所述安装框上设置有玻璃窗,所述安装框上靠近玻璃窗设置有通风设备,所述通风设备包括边框、隔栏,所述隔栏一侧设置有第一内框,所述第一内框上设置有第一透明栅栏,所述第一透明栅栏上设置有出风扇叶,所述隔栏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内框,所述第二内框上设置有第二透明栅栏,所述第二透明栅栏上设置有进风扇叶,所述进风扇叶上设置有活性炭层。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框与玻璃窗之间通过设置滑道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框与通风设备之间通过设置滑道滑动连接。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隔栏与边框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内框与边框之间通过设置螺钉固定相连,所述边框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内框与第一透明栅栏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第一透明栅栏与出风扇叶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出风扇叶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出风扇叶之间通过设置导线串联。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内框与边框之间通过设置螺钉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内框与第二透明栅栏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
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透明栅栏与进风扇叶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进风扇叶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进风扇叶之间通过设置导线串联。
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风扇叶与活性炭层之间通过设置粘性胶固定相连,所述活性炭层的数量与进风扇叶的数量一致。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提供了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通过设置出风扇叶、进风扇叶,当通风设备在使用时,通过进风扇叶可以将外界的空气引进室内,通过出风扇叶可以将室内的空气引向室外,可以进行双向通风,增加室内的换气效率;
16.2、该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通过设置活性炭层,在进风扇叶将外界的空气引进室内时,通过活性炭层不但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还可以对空气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异味清除效果较好,保障室内的空气环境。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通风设备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风扇叶安装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活性炭层示意图。
21.图中:1、安装框;2、玻璃窗;3、通风设备;4、边框;5、隔栏;6、第一内框;7、第一透明栅栏;8、出风扇叶;9、第二内框;10、第二透明栅栏;11、进风扇叶;12、活性炭层。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3.请参阅图1-4,本实施方案中: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包括安装框1,安装框1上设置有玻璃窗2,安装框1上靠近玻璃窗2设置有通风设备3,通风设备3包括边框4、隔栏5,隔栏5一侧设置有第一内框6,第一内框6上设置有第一透明栅栏7,第一透明栅栏7上设置有出风扇叶8,隔栏5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内框9,第二内框9上设置有第二透明栅栏10,第二透明栅栏10上设置有进风扇叶11,进风扇叶11上设置有活性炭层12。
24.本实施例中,安装框1与玻璃窗2之间通过设置滑道滑动连接,安装框1与通风设备3之间通过设置滑道滑动连接,通过通风设备3可帮助不通风的窗户通风;隔栏5与边框4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第一内框6与边框4之间通过设置螺钉固定相连,边框4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通过边框4使通风设备3更加牢固,通过第一内框6使第一透明栅栏7得以安装;第一内框6与第一透明栅栏7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第一透明栅栏7与出风扇叶8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出风扇叶8的数量为若干个,出风扇叶8之间通过设置导线串联,通过第一透明栅栏7使出风扇叶8可以稳定的安装,通过出风扇叶8可将室内的开启引出到室外;第二内框9与边框4之间通过设置螺钉固定相连,第二内框9与第二透明栅栏10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通过第二内框9使第二透明栅栏10得以牢固安装;第二透明栅栏10与进风扇叶11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进风扇叶11的数量为若干个,进风扇叶11之间通过设置导线串联,通过第二透明栅栏10可使进风扇叶11得以稳固安装,通过进风扇叶11可将
外界的空气引进室内;进风扇叶11与活性炭层12之间通过设置粘性胶固定相连,活性炭层12的数量与进风扇叶11的数量一致,通过活性炭层12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还可以对空气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进行去除。
25.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在使用时,使用者首先将通风设备3与外接电源相连,在使用时,先将玻璃窗2拉开,之后将通风设备3拉至窗口位置,之后开启通风设备3,使进风扇叶11转动将外界的空气引进室内,通过设置在进风扇叶11上的活性炭层12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还可以对空气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异味清除效果较好,保障室内的空气环境,通过出风扇叶8可以将室内的空气引向室外,可以进行双向通风,增加室内的换气效率。
26.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框(1),所述安装框(1)上设置有玻璃窗(2),所述安装框(1)上靠近玻璃窗(2)设置有通风设备(3),所述通风设备(3)包括边框(4)、隔栏(5),所述隔栏(5)一侧设置有第一内框(6),所述第一内框(6)上设置有第一透明栅栏(7),所述第一透明栅栏(7)上设置有出风扇叶(8),所述隔栏(5)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内框(9),所述第二内框(9)上设置有第二透明栅栏(10),所述第二透明栅栏(10)上设置有进风扇叶(11),所述进风扇叶(11)上设置有活性炭层(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1)与玻璃窗(2)之间通过设置滑道滑动连接,所述安装框(1)与通风设备(3)之间通过设置滑道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栏(5)与边框(4)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第一内框(6)与边框(4)之间通过设置螺钉固定相连,所述边框(4)一侧设置有控制开关。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框(6)与第一透明栅栏(7)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第一透明栅栏(7)与出风扇叶(8)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出风扇叶(8)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出风扇叶(8)之间通过设置导线串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内框(9)与边框(4)之间通过设置螺钉固定相连,所述第二内框(9)与第二透明栅栏(10)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明栅栏(10)与进风扇叶(11)之间通过设置卡槽固定相连,所述进风扇叶(11)的数量为若干个,所述进风扇叶(11)之间通过设置导线串联。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扇叶(11)与活性炭层(12)之间通过设置粘性胶固定相连,所述活性炭层(12)的数量与进风扇叶(11)的数量一致。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包括安装框,安装框上设置有玻璃窗,安装框上靠近玻璃窗设置有通风设备,通风设备包括边框、隔栏,隔栏一侧设置有第一内框,第一内框上设置有第一透明栅栏,第一透明栅栏上设置有出风扇叶,隔栏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内框,第二内框上设置有第二透明栅栏,第二透明栅栏上设置有进风扇叶,进风扇叶上设置有活性炭层。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窗户的通风设备,可以进行双向通风,增加室内的换气效率,进风扇叶将外界的空气引进室内时,通过活性炭层不但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污染物,还可以对空气中的异味和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异味清除效果较好,保障室内的空气环境。气环境。气环境。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艾珀耐尔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17
技术公布日:202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