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小睡床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0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小睡床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儿童用品领域,具体的说是指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小睡床。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多功能小睡床,其包括左支撑架、右支撑架、秋千架和睡篮架,所述秋千架、睡篮架设于左支撑架、右支撑架之间,所述秋千架与左支撑架、右支撑架可摆动地连接,所述睡篮架与秋千架可拆卸地连接,所述左支撑架、右支撑架结构相同且相对地设置,该左支撑架、右支撑架的顶部均设有控制秋千架摇摆的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可90
°
地转动。所述旋转装置可控制控制秋千架是否摇摆,当秋千架固定时,睡篮架可随之固定,该产品可当作睡床实用;当秋千架摇摆时,睡篮架可随之摇摆,该产品可当作摇篮使用。上述小睡床的旋转装置仅具备一道锁的功能,容易引起误操作而造成操作不当,尤其是儿童的误操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小睡床,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
4.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5.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小睡床,包括左支撑架、右支撑架和睡篮架,所述左支撑架的顶部、右支撑架的顶部分别设有左弯杆、右弯杆,所述睡篮架设于左弯杆和右弯杆之间,该睡篮架包覆有布套,所述睡篮架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左滑块、右滑块,所述左弯杆的右端、右弯杆的左端分别设有左固定块、右固定块,所述左滑块、右滑块分别与左固定块、右固定块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所述左弯杆、右弯杆分别与左固定块、右固定块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左固定块、右固定块的顶面均设有分离按钮和摇摆按钮,所述分离按钮驱动左固定块、右固定块与对应的左滑块、右滑块卡接分离,所述摇摆按钮驱动左固定块、右固定块与对应的左滑块、右滑块下降卡接分离,且该摇摆按钮驱动左固定块、右固定块与对应的左弯杆、右弯杆摆动。
6.所述左固定块、右固定块均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固定块、外固定块,所述左滑块的外侧面、右滑块的外侧面均设有开口,该开口的入口处设有前导条、后导条,所述外固定块的内侧面设有分别与前导条、后导条相适配的前导槽、后导槽,所述内固定块位于开口内,且位于前导条、后导条的内侧,所述左弯杆和右弯杆均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弯壳和外弯壳。
7.所述分离按钮设于内固定块的顶部内,所述内固定块的顶部内设有插舌,该插舌的内端伸出内固定块的内侧面,该插舌的外端与外固定块之间设有第一弹簧,所述开口的内端面上部设有供插舌插入的插口,所述插舌的顶部设有第一驱动部,该第一驱动部的顶面为向内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面,所述分离按钮的底部设有第一压部,该第一压部的外侧面设有与第一驱动部的顶面相贴合的第二倾斜面。
8.所述内固定块的内侧面设有安装槽,该安装槽内设有“八”字卡块,该“八”字卡块
的一端穿过内固定块与一连接部连接,该连接部的顶面设有第二驱动部,所述连接部和第二驱动部设于外固定块内且可左、右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的顶面为向内下方倾斜的第三倾斜面,所述摇摆按钮设于外固定块的上部内,该摇摆按钮包括第一按钮本体以及第一滑盖,所述第一按钮本体的顶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盖位于第一滑槽内,该第一滑盖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一按钮本体设有第一滑动空间,该第一滑动空间内设有第一滑部,该第一滑部的一侧面与第一滑动空间的一侧面之间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连接杆的底部穿过第一按钮本体与第一滑部连接,所述外固定块内设有第二压部,该第二压部的外侧面设有与第二驱动部的顶面相贴合的第四倾斜面,所述第一滑部位于第二压部的上方,所述第一按钮本体的底面与第二压部的顶面相抵触,所述第二压部的左、右侧面均设有两间隔布置的两凹槽,所述第一滑部的底面左端、右端均设有间隔布置的两凸部,所述两凸部与同侧的两凹槽相对应,所述外固定块内设有间隔布置的两左卡点、间隔布置的两右卡点,所述两左卡点位于对应的两凹槽内,所述两右卡点位于对应的两凹槽内,所述凸部的底面为向后下方倾斜的第五倾斜面,所述左卡点和右卡点的顶面均为与第五倾斜面贴合的第六倾斜面,所述开口的内端面设有与“八”字卡块相适配且互相抵触的“八”字卡沿,所述连接部设有导向杆,所述外固定块设有中轴,该中轴设有供导向杆穿过的杆孔,所述连接部与外固定块之间设有第三弹簧。
9.所述“八”字卡块在俯视方向上呈类“[”形,该“八”字卡块内设有竖板和推动件,该竖板的顶部外侧面为向内下方倾斜的第七倾斜面,所述推动件的后端顶面为与第七倾斜面贴合的第八倾斜面,所述推动件在左视方向上呈类“[”形,该推动件位于竖板的外端,所述第二驱动部设有两个,该两个第二驱动部前、后间隔地布置,所述推动件的顶部横向部分穿过两个第二驱动部之间,该推动件的底部横向部分位于连接部的下方,所述推动件的顶部横向部分和底部横向部分穿过外固定块,所述内固定块的内端面设有杆槽,该杆槽内设有条形槽,所述杆槽内设有卡杆,该卡杆的内端面设有抵触凸块,该卡杆的外端面设有连杆,该连杆穿过条形槽与竖板的底部连接,所述竖板和推动件位于内固定块内,所述竖板的底部和内固定块的内底面之间设有第四弹簧,所述内弯壳和外弯壳之间设有活动件,该活动件的外周均布有多个卡部,所述外固定块的外端设有多个卡槽,每个卡槽对应一个卡部,所述多个卡部穿过内弯壳卡于对应的卡槽内,所述活动件的内端面设有两抵触杆,所述推动件的顶部横向部分和底部横向部分各对应一抵触杆,所述两抵触杆穿过内弯壳位于外固定块内,所述活动件与外弯壳之间设有第五弹簧,所述外固定块的外端均布有多根限位杆,所述内弯壳均布有多个圆弧通孔,每根限位杆对应一个圆弧通孔,每根限位杆穿过对应的圆弧通孔,所述导向杆穿过内弯壳。
10.所述内弯壳的外端设有对称的两套柱、两回中弹簧及两连接件,每个回中弹簧对应一个套柱和一个连接件,所述回中弹簧的一端套于套柱上,该回中弹簧的另一端卡于连接件上,所述两连接件各对应一个圆弧通孔,所述连接件的内端与对应的限位杆连接。
11.所述左支撑架、右支撑架均包括支撑套管、支撑座、支杆和套杆,所述支撑座的底部与支撑套管连接,所述支杆的底部与支撑座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杆套于套杆内,且套杆相对支杆可升降地设置,所述套杆的底部设有调节套杆高度的卡接装置,所述左弯杆、右弯杆内均设有拉动卡接装置升降的升降按钮,所述升降按钮与卡接装置之间设有拉绳,所述升降按钮的底部伸出对应的左弯杆或右弯杆的底部。
12.所述升降按钮包括第二按钮本体以及第二滑盖,所述第二按钮本体的底面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盖位于第二滑槽内,该第二滑盖的顶部设有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按钮本体内设有第二滑动空间,该第二滑动空间内设有第二滑部,该第二滑部的一端与第二滑动空间的一端之间设有第六弹簧,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顶部穿过第二按钮本体与第二滑部连接,所述第二按钮本体与内弯壳和外弯壳铰接,所述第二按钮本体的另一端设有拉杆,该拉杆与内弯壳的上部之间设有第七弹簧,所述内弯壳内设有绕轮,所述拉绳的一端与拉杆的底部连接,该拉绳的另一端绕过绕轮与卡接装置连接,所述第二按钮本体的顶面设有对称的两限位切口,所述第二滑部的内、外端均设有与对应的限位切口相抵触的延伸部,所述内弯壳内设有向外延伸的抵触部,所述第二滑部在不滑动的状态下时其顶面与抵触部相抵触。
13.所述卡接装置包括壳体、升降块和卡块,所述套杆的底部固设有所述壳体,所述升降块和卡块设于壳体内,所述升降块用于带动卡块左右移动,所述卡块的外侧面设有卡板,所述支杆的内侧面设有多个上、下间隔布置且供卡板的一端卡入的卡口,所述拉绳的底部与升降块连接,所述升降块的顶面和壳体的内顶面之间设有第八弹簧,所述升降块包括头部和第三驱动部,该头部和第三驱动部的连接处为弯折部,该弯折部的前侧面为第九倾斜面,所述卡块的顶面为与第九倾斜面相贴合的第十倾斜面,所述卡块的顶部内侧面设有凸起,该凸起的底面为第十一倾斜面,该凸起的外侧面与第三驱动部的内侧面相抵触,所述第三驱动部的内侧面设有与第十一倾斜面相贴合的第十二倾斜面,所述卡块的内侧面和壳体的内侧面之间设有第九弹簧,所述卡块的下部后侧面设有限位板,该限位板位于第三驱动部的下方。
14.所述睡篮架包括左导轨、右导轨、升降管、底杆、上弯管及下弯管,所述上弯管设于左导轨的顶部前端和右导轨的顶部前端之间,所述下弯管设于左导轨的底部前端和右导轨的底部前端之间,所述底杆设于左导轨的底部内侧和右导轨的底部内侧之间,所述左导轨的内侧面、右导轨的内侧面设有升降件,所述左导轨的升降件、右导轨的升降件之间设有所述升降管,所述下弯管设有对称的两下管套,所述上弯管设有对称的两上管套,每个下管套对应一个上管套,对应的上管套和下管套之间设有加强杆,所述两下管套的底部均设有内侧为开口结构的套筒,所述套筒套于下弯管上,所述左滑块和右滑块与上弯管连接。
15.所述布套包括前布套和后布套,所述前布套与上弯管和下弯管连接,所述后布套的上部套设于升降管上,该后布套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左拉链带、右拉链带,所述左拉链带和右拉链带均带有链牙,所述左导轨和右导轨均为内空结构,所述左导轨和右导轨均包括相互连接前导壳和后导壳,所述前导壳内设有前隔板,所述后导壳内设有后隔板,所述前导壳和后导壳连接后内侧面形成有由上至下的第一穿口,该前导壳和后导壳连接后前隔板和后隔板之间形成有由上至下的第二穿口,所述左拉链带、右拉链带穿过对应的第一穿口和第二穿口,所述左拉链带的链牙和右拉链带的链牙分别位于左导轨内、右导轨内,且左拉链带的链牙挡于左导轨内的前隔板和后隔板的外侧,右拉链带的链牙挡于右导轨内的前隔板和后隔板的外侧,所述后布套的底部绕过底杆的底部,该后布套的底部设有多条弹性带,所述下弯管的前端设有多个绕件,每个绕件对应一条弹性带,每个绕件设有绕孔,每条弹性带的一端与后布套的底部一侧面连接,每条弹性带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绕孔与后布套的底部另一侧面连接。
16.所述支撑套管的后端内设有可伸缩的内管,所述支撑套管内沿着长度方向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内管的前端内设有“v”形弹片,该“v”形弹片的顶面设有卡珠,所述内管的后端顶面设有供卡珠伸出的卡孔,所述卡珠位于支撑套管的后侧,所述支撑套管的后端设有俯视方向上呈“l”形的连接柱,该连接柱的端部设有锥台部,该连接部的横向部分开设有切缝,该切缝将连接柱的横向部分和锥台部分为两半,所述支撑套管的后端设有凸耳,该凸耳设有供两半锥台部插入的圆孔。
17.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设计巧妙,当睡篮架需要摇摆时,同时按下左固定块顶面的分离按钮和摇摆按钮,然后再同时按下右固定块顶面的分离按钮和摇摆按钮,让左固定块、右固定块与对应的左滑块、右滑块卡接分离,左滑块和右滑块下降并处于摇摆状态,此时睡篮架即可相对左弯杆和右弯杆进行摆动,此时睡篮架即可当作摇篮使用。本实用新型要当作摇篮使用时,必须解开二道锁,即左固定块、右固定块上的分离按钮和摇摆按钮要同时按下才能进行解锁,这样就提高了睡床使用的安全性,避免现有一道锁的误操作而造成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19.图2为图1去掉前布套后的结构图。
20.图3为图2去掉后布套后的结构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右滑块、右固定块及右弯杆5的结构分解图。
22.图5为本实用新型右固定块的结构分解图。
23.图6为图4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24.图7为图5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25.图8为本实用新型内弯壳的结构图。
26.图9为本实用新型卡接装置与升降按钮的连接图,其中升降按钮处于分解状态。
27.图10为本实用新型卡接装置去掉部分壳体后的结构图。
28.图11为本实用新型升降块和卡块的分解结构图。
29.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右支撑架的结构分解图。
30.图13为本实用新型后布套的结构图。
31.图14为本实用新型左导轨的结构图。
32.图15为本实用新型左导轨的结构分解图。
33.图16为本实用新型左导轨在另一角度的结构分解图。
34.图17为本实用新型绕件的结构图。
35.图18为本实用新型“v”形弹片的结构图。
36.图19为图1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7.图20为图12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38.参照图1至图4。一种安全性能高的小睡床,包括左支撑架1、右支撑架2和睡篮架3,所述左支撑架1的顶部、右支撑架2的顶部分别设有左弯杆4、右弯杆5,所述睡篮架3设于左
弯杆4和右弯杆5之间,该睡篮架包覆有布套,所述睡篮架3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左滑块6、右滑块7,所述左弯杆4的右端、右弯杆5的左端分别设有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所述左滑块6、右滑块7分别与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所述左弯杆4、右弯杆5分别与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的顶面均设有分离按钮10和摇摆按钮11,所述分离按钮驱动10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与对应的左滑块6、右滑块7卡接分离;所述摇摆按钮11驱动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与对应的左滑块6、右滑块7下降卡接分离,且该摇摆按钮11驱动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与对应的左弯杆4、右弯杆5摆动。
39.参照图3至图5。所述左固定块8、右固定块9均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固定块81、外固定块82,所述左滑块6的外侧面、右滑块7的外侧面均设有开口61,该开口61的入口处设有前导条62、后导条63,所述外固定块82的内侧面设有分别与前导条62、后导条63相适配的前导槽(图中未标出)、后导槽822。所述内固定块81位于开口61内,且位于前导条62、后导条63的内侧,所述左弯杆4和右弯杆5均包括相互连接的内弯壳41和外弯壳42。
40.参照图4至图7。所述分离按钮10设于内固定块81的顶部内,所述内固定块81的顶部内设有插舌101,该插舌101的内端伸出内固定块81的内侧面,该插舌101的外端与外固定块82之间设有第一弹簧102,所述开口61的内端面上部设有供插舌101插入的插口64。所述插舌101的顶部设有第一驱动部103,该第一驱动部103的顶面为向内下方倾斜的第一倾斜面104,所述分离按钮10的底部设有第一压部105,该第一压部105的外侧面设有与第一驱动部103的顶面相贴合的第二倾斜面106。所述分离按钮10按下时,第一压部105向下按压第一驱动部103,由于第一倾斜面104和第二倾斜面106的配合,使得第一压部105向下按压时插舌101向外移动,此时插舌101与插口64分离。
41.参照图4至图7。所述内固定块81的内侧面设有安装槽811,该安装槽811内设有“八”字卡块12,该“八”字卡块12的一端穿过内固定块81与一连接部13连接,该连接部13的顶面设有第二驱动部131,所述连接部13和第二驱动部131设于外固定块82内且可左、右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部131的顶面为向内下方倾斜的第三倾斜面132。所述摇摆按钮11设于外固定块82的上部内,该摇摆按钮11包括第一按钮本体111以及第一滑盖112,所述第一按钮本体111的顶面设有第一滑槽113,所述第一滑盖112位于第一滑槽113内,该第一滑盖112的底部设有第一连接杆114。所述第一按钮本体111设有第一滑动空间115,该第一滑动空间115内设有第一滑部116,该第一滑部116的一侧面与第一滑动空间115的一侧面之间设有第二弹簧117,所述第一连接杆114的底部穿过第一按钮本体111与第一滑部116连接。所述外固定块82内设有第二压部823,该第二压部823的外侧面设有与第二驱动部131的顶面相贴合的第四倾斜面824,所述第一滑部116位于第二压部823的上方,所述第一按钮本体111的底面与第二压部823的顶面相抵触。
42.参照图4至图7。所述第二压部823的左、右侧面均设有两间隔布置的两凹槽825,所述第一滑部116的底面左端、右端均设有间隔布置的两凸部118,所述两凸部118与同侧的两凹槽825相对应。所述外固定块82内设有间隔布置的两左卡点820、间隔布置的两右卡点(图中未标出),所述两左卡点820位于对应的两凹槽825内,所述两右卡点(图中未标出)位于对应的两凹槽825内。所述凸部118的底面为向后下方倾斜的第五倾斜面119,所述左卡点820和右卡点(图中未标出)的顶面均为与第五倾斜面119贴合的第六倾斜面826。所述开口61的内端面设有与“八”字卡块12相适配且互相抵触的“八”字卡沿65,所述连接部13设有导向杆
133,所述外固定块82设有中轴827,该中轴827设有供导向杆133穿过的杆孔8271,所述连接部13与外固定块82之间设有第三弹簧134。
43.参照图4至图7。所述“八”字卡块12在俯视方向上呈类“[”形,该“八”字卡块12内设有竖板14和推动件15,该竖板14的顶部外侧面为向内下方倾斜的第七倾斜面141,所述推动件15的后端顶面为与第七倾斜面贴合的第八倾斜面151。所述推动件15在左视方向上呈类“[”形,该推动件15位于竖板14的外端,所述第二驱动131部设有两个,该两个第二驱动部131前、后间隔地布置,所述推动件15的顶部横向部分152穿过两个第二驱动部131之间,该推动件15的底部横向部分153位于连接部13的下方,所述推动件15的顶部横向部分152和底部横向部分153穿过外固定块82。所述内固定块81的内端面设有杆槽812,该杆槽812内设有条形槽813,所述杆槽812内设有卡杆814,该卡杆814的内端面设有抵触凸块815,该卡杆814的外端面设有连杆816,该连杆816穿过条形槽813与竖板14的底部连接,所述竖板14和推动件15位于内固定块81内,所述竖板14的底部和内固定块81的内底面之间设有第四弹簧142。所述内弯壳41和外弯壳42之间设有活动件16,该活动件16的外周均布有多个卡部161,所述外固定块82的外端设有多个卡槽828,每个卡槽828对应一个卡部161,所述多个卡部161穿过内弯壳41卡于对应的卡槽828内。所述活动件16的内端面设有两抵触杆162,所述推动件15的顶部横向部分152和底部横向部分153各对应一抵触杆162,所述两抵触杆162穿过内弯壳41位于外固定块82内,所述活动件16与外弯壳42之间设有第五弹簧163。所述外固定块82的外端均布有多根限位杆829,所述内弯壳41均布有多个圆弧通孔411,每根限位杆829对应一个圆弧通孔411,每根限位杆829穿过对应的圆弧通孔411,所述导向杆133穿过内弯壳41。
44.参照图5和图8。所述内弯壳41的外端设有对称的两套柱412、两回中弹簧413及两连接件414,每个回中弹簧413对应一个套柱412和一个连接件414,所述回中弹簧413的一端套于套柱412上,该回中弹簧413的另一端卡于连接件414上,所述两连接件414各对应一个圆弧通孔411,所述连接件414的内端与对应的限位杆829连接。
45.参照图1至图8。当睡篮架3要当做摇篮使用时,按下左固定块8上的分离按钮10,使得插舌101与插口64分离,同时推动摇摆按钮11的第一滑盖112,使得左卡点820、右卡点(图中未标出)与对应的凸部118错位,再按下推动摇摆按钮11的第一按钮本体111,第一按钮本体111向下按压时第一滑部116向下压第二压部823,由于第三倾斜面132和第四倾斜面824的配合,使得第二压部823下压时连接部13带动向外移动,连接部13向外移动时带动“八”字卡块12也向外移动,让“八”字卡块12与“八”字卡沿65分离,此时左滑块6下降,左滑块6下降时“八”字卡沿65向下压抵触凸块815,从而带动竖板14下降,由于第七倾斜面141和第八倾斜面151的配合,竖板14下降时带动推动件15向外移动,推动件15向外移动时其顶部横向部分152和底部横向部分153分别推动对应的抵触杆162向外移动,从而使得活动件16向外移动,活动件16向外移动时多个卡部161与对应的卡槽828分离,此时多根限位杆829相对对应的圆弧通孔411即可处于摇摆状态,即左滑块6、左固定块8相对左弯杆4处于摇摆状态。同理,按照上述的方法操作右固定块9上的分离按钮10和摇摆按钮11,即可让右滑块7、右固定块9相对右弯杆5处于摇摆状态,这样睡篮架即可进行摇摆,摇摆弧度以圆弧通孔411设置的弧度为准。如睡篮架3不需摇摆时,直接向上拉动睡篮架3,让插舌101插入插口64内、“八”字卡沿65卡于“八”字卡块12上及多个卡部161卡入对应的卡槽828内即可,第一弹簧102、第二弹簧117、第三弹簧134、第四弹簧142、第五弹簧163分别用于插舌101、第一滑部116、连接部
13、竖板14、活动件16的自动回位。
46.参照图5和图7。需要说明的是,摇摆按钮11在操作时需先推动第一滑盖112,使得左卡点820、右卡点(图中未标出)与对应的凸部118错位,否则第一按钮本体111无法下压,此操作也为摇摆按钮11提供了二道锁的功能;所述凸部118的底面为向后下方倾斜的第五倾斜面119,所述左卡点820和右卡点(图中未标出)的顶面均为与第五倾斜面119贴合的第六倾斜面826,第五倾斜面119和第六倾斜面826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在没有推动第一滑盖112的情况下而直接下压第一按钮本体111时第一滑部116会发生移动。所述回中弹簧413的设计使得左滑块6、左固定块8相对左弯杆4和右滑块7、右固定块9相对右弯杆5具有自动回中的功能。
47.参照图1、图9和图12。所述左支撑架1、右支撑架2均包括支撑套管21、支撑座22、支杆23和套杆24,所述支撑座22的底部与支撑套管21连接,所述支杆23的底部与支撑座22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杆23套于套杆24内,且套杆24相对支杆23可升降地设置。所述套杆24的底部设有调节套杆高度的卡接装置17,所述左弯杆4、右弯杆5内均设有拉动卡接装置17升降的升降按钮18,所述升降按钮18与卡接装置17之间设有拉绳19,所述升降按钮18的底部伸出对应的左弯杆4或右弯杆5的底部。所述套杆24与对应的左弯杆4或右弯杆5连接。
48.参照图4、图8和图9。所述升降按钮18包括第二按钮本体181以及第二滑盖182,所述第二按钮本体181的底面设有第一滑槽183,所述第二滑盖182位于第二滑槽183内,该第二滑盖182的顶部设有第二连接杆184。所述第二按钮本体181内设有第二滑动空间185,该第二滑动空间185内设有第二滑部186,该第二滑部186的一端与第二滑动空间185的一端之间设有第六弹簧187,所述第二连接杆184的顶部穿过第二按钮本体181与第二滑部186连接,所述第二按钮本体181与内弯壳41和外弯壳42铰接。所述第二按钮本体181的另一端设有拉杆187,该拉杆187与内弯壳41的上部之间设有第七弹簧188,所述内弯壳41内设有绕轮189,所述拉绳19的一端与拉杆187的底部连接,该拉绳19的另一端绕过绕轮189与卡接装置17连接。所述第二按钮本体181的顶面设有对称的两限位切口1811,所述第二滑部186的内、外端均设有与对应的限位切口1811相抵触的延伸部1861,所述内弯壳41内设有向外延伸的抵触部415,所述第二滑部186在不滑动的状态下时其顶面与抵触部415相抵触。
49.参照图9至图11。所述卡接装置17包括壳体171、升降块172和卡块173,所述套杆24的底部固设有所述壳体117,所述升降块172和卡块173设于壳体171内。所述升降块172用于带动卡块173左右移动,所述卡块173的外侧面设有卡板174,所述支杆23的内侧面设有多个上、下间隔布置且供卡板174的一端卡入的卡口231。所述拉绳19的底部与升降块172连接,所述升降块172的顶面和壳体171的内顶面之间设有第八弹簧175。所述升降块172包括头部1721和第三驱动部1722,该头部1721和第三驱动部1722的连接处为弯折部1723,该弯折部1723的前侧面为第九倾斜面1724,所述卡块173的顶面为与第九倾斜面1724相贴合的第十倾斜面1731。所述卡块173的顶部内侧面设有凸起1732,该凸起1732的底面为第十一倾斜面1733,该凸起1732的外侧面与第三驱动部1722的内侧面相抵触,所述第三驱动部1722的内侧面设有与第十一倾斜面1733相贴合的第十二倾斜面1725,所述卡块173的内侧面和壳体171的内侧面之间设有第九弹簧176。所述卡块173的下部后侧面设有限位板1734,该限位板1734位于第三驱动部1722的下方。
50.参照图1、图9至图12。当套杆24需要升降时,先推动第二滑盖182使得第二滑部186
与抵触部415错位,然后再按压第二按钮本体181将拉绳19进行提升,拉绳19将升降块172进行提升,由于第九倾斜面1724与第十倾斜面1731、第十一倾斜面1733与第十二倾斜面1725的设置,升降块172上升时带动卡块173向内移动,使得卡板174与原配合的卡口231脱离,此时即可对套杆24进行升降,从而对睡篮架3、左弯杆4和右弯杆5等进行整体的升降,当套杆24升降至合适的位置时,松开第二按钮本体181和第二滑盖182,拉绳19下降回位,升降块172下降带动卡块173向外移动,使得卡板174卡入新的卡口23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按钮本体181在按压前需先推动第二滑盖182,如不推动第二滑盖182,则会使得第二滑部186的顶面与抵触部415相抵触,第二按钮本体181便无法按压,因此,升降按钮18也具备了二道锁的功能。
51.参照图3。所述睡篮架3包括左导轨31、右导轨32、升降管33、底杆34、上弯管35及下弯管36,所述上弯管35设于左导轨31的顶部前端和右导轨32的顶部前端之间,所述下弯管36设于左导轨31的底部前端和右导轨32的底部前端之间,所述底杆34设于左导轨31的底部内侧和右导轨32的底部内侧之间。所述左导轨31的内侧面、右导轨32的内侧面设有升降件37,所述左导轨31的升降件37、右导轨32的升降件37之间设有所述升降管33,所述升降件37为现有结构,其与左导轨31、右导轨32的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所述下弯管36设有对称的两下管套38,所述上弯管35设有对称的两上管套39,每个下管套38对应一个上管套39,对应的上管套39和下管套38之间设有加强杆30,所述两下管套38的底部均设有内侧为开口结构的套筒381,所述套筒381套于下弯管36上,所述左滑块6和右滑块7与上弯管35连接。所述套筒381相对下弯管36可进行转动,在拆卸时加强杆30可随着套筒381相对下弯管36进行转动折叠。
52.参照图1、图2、图3、图13、图14、图15、图16和图17。所述布套包括前布套25和后布套26,所述前布套25与上弯管35和下弯管36连接,所述后布套26的上部套设于升降管33上,该后布套26的左端、右端分别设有左拉链带27、右拉链带28,所述左拉链带27和右拉链带28均带有链牙29。所述左导轨31和右导轨32均为内空结构,所述左导轨31和右导轨32均包括相互连接前导壳311和后导壳312,所述前导壳311内设有前隔板313,所述后导壳312内设有后隔板314,所述前导壳311和后导壳312连接后内侧面形成有由上至下的第一穿口315,该前导壳311和后导壳312连接后前隔板313和后隔板314之间形成有由上至下的第二穿口(图中未标出),所述左拉链带27、右拉链带28穿过对应的第一穿口315和第二穿口(图中未标出),所述左拉链带27的链牙29和右拉链带28的链牙29分别位于左导轨内31、右导轨32内,且左拉链带27的链牙29挡于左导轨31内的前隔板311和后隔板312的外侧,右拉链带28的链牙29挡于右导轨32内的前隔板311和后隔板312的外侧。所述后布套26的底部绕过底杆34的底部,该后布套26的底部设有多条弹性带20,所述下弯管36的前端设有多个绕件361,每个绕件361对应一条弹性带20,每个绕件361设有绕孔362,每条弹性带20的一端与后布套26的底部一侧面连接,每条弹性带20的另一端穿过对应的绕孔362与后布套26的底部另一侧面连接。
53.参照图1、图2、图3、图13、图14、图15、图16和图17。所述左拉链带27、右拉链带28及链牙29的设置使得后布套26与左导轨31、右导轨32的连接更加简便,同时左拉链带27的链牙29挡于左导轨31内的前隔板311和后隔板312的外侧,右拉链带28的链牙29挡于右导轨32内的前隔板311和后隔板312的外侧,使得链牙29只能位于对应的左导轨31、右导轨32内,确
保后布套26与左导轨31、右导轨32之间不会脱落。当后布套26要下降时,将左导轨31的升降件37、右导轨32的升降件37与对应的左导轨31、右导轨32分离,在多条弹性带20的拉动下,多条弹性带20拉动后布套26及升降管33下降,后布套26的底部也会随着向后移动。
54.参照图12、图18、图19和图20。所述支撑套管21的后端内设有可伸缩的内管211,所述支撑套管21内沿着长度方向设有压缩弹簧212,所述内管211的前端内设有“v”形弹片213,该“v”形弹片213的顶面设有卡珠214,所述内管211的后端顶面设有供卡珠214伸出的卡孔,所述卡珠214位于支撑套管21的后侧。所述支撑套管21的后端设有俯视方向上呈“l”形的连接柱215 ,该连接柱215的端部设有锥台部216,该连接部216的横向部分开设有切缝217,该切缝217将连接柱215的横向部分和锥台部216分为两半,所述支撑套管21的后端设有凸耳218,该凸耳218设有供两半锥台部216插入的圆孔219。
55.参照图12、图18、图19和图20。所述内管211可在支撑套管21内伸缩,在包装时可减小包装体积,当需要使用时直接伸长内管直至卡珠214卡入卡孔内。当内管36在回缩时,所述两半锥台部216可插入圆孔219并穿过圆孔191的后侧面,在包装时可实现包装尺寸的最小化并且使得内管2111与支撑套管21连接稳固。
56.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