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一种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一种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铝合金门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


背景技术:

2.铝合金门窗是由铝合金建筑型材制作框、扇结构的门窗,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领域;如公开号为cn209293632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铝合金门窗,包括门框滑动连接在门框内部的门扇,所述门框包括上轨道和下轨道,所述上轨道的底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边框,所述边框的底部与下轨道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下轨道的上表面开设有至少一条t形槽,所述门扇包括防护框和玻璃,所述玻璃固定安装在防护框的内部,所述防护框的底部两端均固定连接有l形连接块,所述l形连接块位于t形槽的内部,所述l形连接块上转动连接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滚轮,所述 l形连接块远离防护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推铲,所述推铲为圆弧形。可以将下轨道内部的灰尘和垃圾推向收集框中,便于对下轨道的内部进行清理。
3.然而,现有的铝合金门窗存在一些缺点,如门框与门扇之间即使关闭后还是具有较大的缝隙,且两个门扇之间也具有较大的缝隙,使得铝合金门窗不能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导致室内外的热量传递较快,不便于节能。另外,当在大风天气,门框和门扇之间的缝隙还会产生风鸣噪音,影响使用;另外,门扇与门框关闭时,会碰撞而产生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可以至少的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之一。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包括门框和在所述门框内滑动连接的两个门扇,所述门框包括上轨道、下轨道和两条侧边框,所述侧边框向于所述门扇的侧面上固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热硅胶条;所述门扇包括扇框和设置在所述扇框内的隔热玻璃;所述扇框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卡扣配合的卡槽。
7.作为所述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侧边框向于所述门扇的侧面上延伸出两l形卡板,所述l形卡板的边沿折弯形成有卡棱部,两个l形卡板上的卡棱部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包括基台以及固设于所述基台一端面上的卡台部;所述卡台部宽于所述基台;所述基台设于两个所述l形卡板之间;所述基台的两侧面设有凹槽,两个所述l形卡板上的卡棱部分别卡入两个凹槽中。
8.作为所述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扇框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延伸出两相对设置的翼板,两翼板之间形成所述卡槽;两个所述翼板的内侧面上均设有卡固部,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的卡台部与所述卡固部卡扣配合。
9.作为所述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卡台部向于所述凹槽的端面上设置有斜楔面。
10.作为所述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进一步可选方案,两个所述扇框相向的侧面上均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二隔热硅胶条;当两个所述扇框分别与两个所述侧边框卡扣连接时,两个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相互抵接。
11.作为所述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扇框设置有第二隔热硅胶条的侧面上固设有t形棱条,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上设有用于卡合所述t形棱条的t形槽;一第二隔热硅胶条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与另一第二隔热硅胶条沿滑动方向的端面抵接。
12.作为所述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进一步可选方案,两个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均形成有凸棱,两条凸棱相互错开且抵接在另一第二隔热硅胶条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门扇采用隔热玻璃,有助于室内外之间的隔热,便于室内暖气或空调的节能减排;另外,通过在门框和门扇之间设置第一隔热硅胶条,减少门框和门扇之间的缝隙,更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且能够使得门扇关闭时没有噪音,另外也不会被风吹而产生风鸣声。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图1中a-a的截面图;
17.图3为图1中b-b的截面图;
18.图4为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的截面示意图;
19.图5为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的截面示意图。
20.图中:1、门框;11、上轨道;12、下轨道;13、侧边框;131、l形卡板;132、卡棱部;2、门扇;21、扇框;211、翼板;212、卡固部;213、t 形棱条;22、隔热玻璃;3、第一隔热硅胶条;31、基台;311、凹槽;32、卡台部;321、斜楔面;4、第二隔热硅胶条;41、t形槽;42、凸棱。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5.参考图1、图2和图4,示出了一种节能减排铝合金门窗,包括门框1和在所述门框1内滑动连接的两个门扇2,所述门框1包括上轨道11、下轨道12 和两条侧边框13,所述侧边框13向于所述门扇2的侧面上固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隔热硅胶条3;所述门扇2包括扇框21和设置在所述扇框21内的隔热玻璃22;所述扇框21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3卡扣配合的卡槽(图未标记)。
26.如此,门扇2采用隔热玻璃22,有助于室内外之间的隔热,便于室内暖气或空调的节能减排;另外,通过在门框1和门扇2之间设置第一隔热硅胶条 3,减少门框1和门扇2之间的缝隙,更进一步提高隔热效果,且能够使得门扇2关闭时没有噪音,另外也不会被风吹而产生风鸣声。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扇框21用于抵接所述门框1的一端面才设有所述卡槽,当所述卡槽与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3卡扣配合时,改铝合金门窗为关闭状态。
27.上述方案具体的,参考图2和图4,所述侧边框13向于所述门扇2的侧面上延伸出两l形卡板131,所述l形卡板131的边沿折弯形成有卡棱部132,两个l形卡板131上的卡棱部132相向设置;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3包括基台 31以及固设于所述基台31一端面上的卡台部32;所述卡台部32宽于所述基台31;所述基台31设于两个所述l形卡板131之间;所述基台31的两侧面设有凹槽311,两个所述l形卡板131上的卡棱部132分别卡入两个凹槽311中。所述扇框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延伸出两相对设置的翼板211,两翼板211之间形成所述卡槽;两个所述翼板211的内侧面上均设有卡固部212,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3的卡台部32与所述卡固部212卡扣配合。其中,由于所述第一隔热硅胶条3具有弹性,因此对所述扇框21施加拉力时,能够使所述卡槽与所述卡台部32分离,从而打开所述门扇2;另外,参考图4,为了便于所述卡台部32插入所述卡槽中,所述卡台部32向于所述凹槽311的端面上设置有斜楔面321;如此,所述卡台部32的一侧面较尖,容易插入所述卡槽中。
28.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现有的铝合金门窗即使关闭后,两个门扇2 之间也具有较大的间隙,容易被风穿过,导致室内外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参考图3和图5,两个所述扇框21相向的侧面上均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二隔热硅胶条4;当两个所述扇框21分别与两个所述侧边框13卡扣连接时,两个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4相互抵接。换而言之,通过两条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4相互抵接,使得两个扇框21之间的间隙被有效缩小,避免风穿过,从而到时室内能耗变高。
29.上述方案具体的,所述扇框21设置有第二隔热硅胶条4的侧面上固设有 t形棱条213,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4上设有用于卡合所述t形棱条213的t 形槽41;一第二隔热硅胶条4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与另一第二隔热硅胶条4沿滑动方向的端面抵接。另外,两个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4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均形成有凸棱42,两条凸棱42相互错开且抵接在另一
第二隔热硅胶条4沿滑动方向的端面上。如此,所述第二隔热硅胶条4通过其上的t形槽41固定在所述扇框21的t形棱条213上;另外,所述凸棱42能够使两个第二隔热硅胶条4之间的间隙边长,风更难穿过,有效提高该铝合金门窗的隔热效果。
3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