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电炖盅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5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电炖盅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炖盅。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炖盅通过水对炖盅组件加热炖煮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而这些气泡会不断上升并破裂。气泡在破裂的过程中,会推动炖盅组件晃动,并使其与煲体组件之间产生碰撞的声响,进而影响客户对电炖盅的使用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电炖盅。
4.一种电炖盅,包括煲体组件及炖盅组件,所述煲体组件具有容置所述炖盅组件的容置腔,所述电炖盅还包括隔离护罩,所述隔离护罩设置于所述炖盅组件的外侧,且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5.所述隔离护罩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隔离侧部及隔离底部,所述隔离侧部及所述隔离底部分别对应包覆所述炖盅组件的侧壁及底壁,且所述隔离侧部及所述隔离底部开设有贯通的壁孔。
6.当煲体组件内产生大量气泡时,炖盅的底壁通过隔离底部对气泡的冲击力进行阻隔,并通过隔离底部的壁孔进行破泡,进而能够大大缓解气泡对炖盅的冲击力,极大程度地减弱了炖盅在煲体组件内的晃动问题。进一步地,当水位线较高时,水或沸腾的气泡容易从炖盅的底壁两侧溢向炖盅的侧壁;此时隔离侧部能够缓解这部分的气泡对炖盅侧壁的冲击力,且隔离侧部上的壁孔也能够对气泡产生一个破泡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减弱炖盅在煲体组件内的晃动问题。
7.进一步地,所述壁孔包括多个侧壁孔及多个底壁孔,所述侧壁孔及所述底壁孔分别对应开设于所述隔离侧部及所述隔离底部。如此,多个底壁孔设置在隔离底部能够对气泡有较好的破泡作用;此外水蒸气还能够穿过底壁孔,并进入隔离护罩的上方,使得整个蒸汽煲体组件的容置腔内形成完整的热蒸汽循环,以使位于隔离护罩内的炖盅组件能够均匀地受热。
8.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底壁孔沿所述隔离底部的中心呈放射状排布,且多个所述底壁孔之间均匀间隔分布。如此,能够实现隔离底部均匀破除气泡的作用。
9.进一步地,多个所述底壁孔相对靠近所述隔离底部中心的一端围设成第一分布区域,所述电炖盅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底部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垂直于所述隔离底部的投影区域落入所述第一分布区域内。
10.如此,由于加热件的加热作用会产生大量沸腾的气泡,并汇集中于加热件上方的区域;因此,第一分布区域的设置能够使集中的气泡沿隔离护罩的中心位置向各个远离中心的方向蔓延,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气泡汇集处的冲击力;再经过沿第一分布区域周向布设的底壁孔对蔓延至边缘处的气泡进行破泡,能够有效地削弱气泡对隔离底部的冲击,进而
能够位于隔离护罩包覆范围内的炖盅组件免受气泡冲击。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布区域呈圆形,所述加热件为圆形的加热盘,所述第一分布区域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加热件的直径。如此,使得加热件上方的气泡确保有效地被分散至各个隔离底部的边沿处。
12.进一步地,所述侧壁孔沿所述隔离侧部的轴向呈多列排布,多列之间的所述侧壁孔相互对齐。
13.如此,不仅使得隔离护罩的整体结构美观,而且对炖盅侧壁的热量影响也较为均匀。此外,相对靠近隔离底部的侧壁孔对气泡也有一定的破泡作用,因此这部分均匀间隔设置的侧壁孔能够较好地消除气泡对炖盅侧壁的冲击。
14.进一步地,所述隔离侧部沿径向延伸并形成支撑部,所述支撑部搭置于所述煲体组件的上端边沿,所述炖盅组件搭置于所述支撑部。
15.如此,便于隔离护罩放置于煲体组件上,且与容置腔底部之间的距离可控。同时,也便于炖盅搭置于隔离护罩的支撑部上,从而对炖盅组件形成一个较好的阻隔效果。
16.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的相对两侧局部沿径向延伸并形成提手部,且所述提手部延伸至所述煲体组件的外侧;及/或,
17.所述支撑部相对远离隔离底部的一侧沿所述隔离侧部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盖体连接部,所述电炖盅还包括盖体组件,所述盖体组件盖设于所述盖体连接部上。
18.如此,提手部的设置使得隔离护罩整体还具备提手架的功能,从而便于取放位于隔离护罩内的炖盅组件,以避免操作者烫伤;
19.盖体组件直接搭置于盖体连接部上,使得盖体组件与煲体组件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以容置炖盅组件的炖盅上盖。
20.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朝向所述煲体组件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煲体组件的上端边沿伸入所述定位槽内。
21.如此,能够避免隔离护罩沿隔离护罩的径向而产生的大幅度移动,进而提升隔离护罩与煲体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22.进一步地,所述隔离底部与所述炖盅组件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h1≥6mm。
23.如此,也相应减弱溢入隔离护罩内的气泡对炖盅组件的冲击强度。
24.进一步地,所述电炖盅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底部的加热件,所述加热件与所述隔离底部之间的距离为h2,h2≥8mm。
25.如此,隔离底部距离容置腔底部之间保留一定的间隔使得加热件上方的气泡对隔离底部的冲击力相应减小,两者之间的距离过近则气泡容易对隔离底部产生较大较强的冲击力。
26.进一步地,所述隔离护罩一体成型。
27.如此,既能保证隔离护罩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使得隔离护罩的整体使用便捷。
28.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炖盅,通过设置隔离护罩的隔离侧部及隔离底部来分别对炖盅组件的侧壁及底壁进行阻隔,再通过开设壁孔对气泡进行破泡,从而极大地减弱气泡对炖盅组件的冲击强度,进而大大减弱了炖盅组件在煲体组件内因气泡冲击而产生的晃动声响,提升用户的使用感。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电炖盅的拆解示意图;
30.图2为图1所示电炖盅的隔离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为图2所示隔离护罩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为图1所示电炖盅的煲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为图1所示电炖盅组装后的剖视示意图。
34.附图标记:100、电炖盅;10、煲体组件;11、容置腔;20、炖盅组件;21、炖盅;22、炖盅上盖;30、隔离护罩;31、隔离侧部;32、隔离底部;321、第一分布区域;33、壁孔;331、侧壁孔;332、底壁孔;34、支撑部;341、定位槽;35、提手部;36、盖体连接部;40、加热件;50、盖体组件;51、通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电炖盅100的拆解示意图。
39.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炖盅100,用于隔水炖煮食材。
40.电炖盅100包括煲体组件10及炖盅组件20。煲体组件10具有容置腔11;炖盅组件20设置于容置腔11内。煲体组件10用于盛放水等液体,并对炖盅组件20进行加热及烹煮。炖盅组件20用于放置在容置腔11内,并能够容置烹煮的食材。
41.炖盅组件20包括炖盅21及炖盅上盖22。炖盅21大致为带有内腔的柱状盅体结构;炖盅上盖22覆盖于炖盅21内腔的开口处。炖盅21用于放置待烹煮食材。炖盅上盖22设置于炖盅21的开口处,以使得炖盅组件20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内腔结构,用于烹煮食材。
42.当然,炖盅组件20的结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相应设置成其他结构,在此不做限定。
43.现有的电炖盅通过水对炖盅组件加热炖煮时,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而这些气泡会不断上升并破裂。气泡在破裂的过程中,会推动炖盅组件晃动,并使其与煲体组件之间产生碰撞的声响,进而影响客户对电炖盅的使用感受。
44.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3,图2为图1所示电炖盅100的隔离护罩30的结构示意图;图3
为图2所示隔离护罩30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45.为了改进上述的问题,电炖盅100还包括隔离护罩30。隔离护罩30设置于炖盅组件20的外侧,且位于容置腔11内。隔离护罩30用于阻挡气泡直接对炖盅组件20的冲击。其中,隔离护罩30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隔离侧部31及隔离底部32。隔离侧部31及隔离底部32分别对应包覆炖盅组件20的侧壁及底壁;隔离侧部31及隔离底部32开设有贯通的壁孔33。隔离侧部31用于包覆炖盅21的侧壁;隔离底部32用于包覆炖盅21的底壁。
46.当煲体组件10内产生大量气泡时,炖盅21的底壁通过隔离底部32对气泡的冲击力进行阻隔,并通过隔离底部32的壁孔33进行破泡,进而能够大大缓解气泡对炖盅21的冲击力,极大程度地减弱了炖盅21在煲体组件10内的晃动问题。进一步地,当水位线较高时,水或沸腾的气泡容易从炖盅21的底壁两侧溢向炖盅21的侧壁;此时隔离侧部31能够缓解这部分的气泡对炖盅21侧壁的冲击力,且隔离侧部31的壁孔33也能够对气泡产生一个破泡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减弱气泡对炖盅21侧壁的冲击,并相应减弱炖盅21在煲体组件10内的晃动问题。
47.需要解释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护罩30包覆炖盅组件20是指隔离护罩30围设炖盅组件20中炖盅21的底壁及侧壁,即隔离护罩30与炖盅21之间可以间隔一定的距离,当然,也可以是贴合于炖盅21的底壁及侧壁,在此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而相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侧部31可以是部分包覆或完全包覆炖盅21的侧壁。
4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壁孔33包括多个侧壁孔331及多个底壁孔332。侧壁孔331及底壁孔332分别对应开设于隔离侧部31及隔离底部32。底壁孔332及侧壁孔331分别能够用于破除气泡,并使蒸汽循环更加顺畅。多个底壁孔332设置在隔离底部32能够对气泡有较好的破泡作用;此外水蒸气还能够穿过底壁孔332,并进入隔离护罩30的上方,使得整个蒸汽煲体组件10的容置腔11内形成完整的热蒸汽循环,以使位于隔离护罩30内的炖盅组件20能够均匀地受热。
49.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壁孔331及底壁孔332大致呈腰形或类腰形的长孔结构。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侧壁孔331及底壁孔332可以根据实际开设的位置而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圆孔或方孔,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50.进一步地,多个底壁孔332沿隔离底部32的中心呈放射状排布,且多个底壁孔332之间均匀间隔分布。底壁孔332大致沿隔离底部32的中心呈近似于光线的放射状间隔排布,从而实现均匀破除气泡的作用。
51.需要解释的是,隔离底部32的中心是指:隔离护罩30的中心轴线穿设于隔离底部32,并与隔离底部32所产生的交点位置即为隔离底部32的中心。
52.请参阅图4,图4为图1所示电炖盅100的煲体组件10的结构示意图。
5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加热,电炖盅100还包括设置于容置腔11底部的加热件40。加热件40用于对容置腔11内的水进行加热。
54.进一步地,多个底壁孔332相对靠近隔离底部32中心的一端围设成第一分布区域321。第一分布区域321内没有开设底壁孔332;隔离底部32的第一分布区域321设置为整个完整的壁面。加热件40垂直于隔离底部32的投影区域落入第一分布区域321内,即第一分布区域321设置于加热件40的上方。第一分布区域321用于阻隔来自于加热件40上方区域的气泡。
55.由于加热件40的加热作用会产生大量沸腾的气泡,并汇集中于加热件40上方的区域;因此,第一分布区域321的设置能够使集中的气泡沿隔离护罩30的中心位置向各个远离中心的方向蔓延,极大程度地降低了气泡汇集处的冲击力;再经过沿第一分布区域321周向布设的底壁孔332对蔓延至边缘处的气泡进行破泡,能够有效地削弱气泡对隔离底部32的冲击,进而能够位于隔离护罩30包覆范围内的炖盅组件20免受气泡冲击。
56.请参阅图5,图5为图1所示电炖盅100组装后的剖视示意图。
57.优选地,如图5所示,加热件40设置为圆形的加热盘;第一分布区域321对应设置为与加热件40形状相适配的圆形。第一分布区域321的直径r1大于或等于加热件40的直径r2,即用于阻挡加热件40上方气泡的第一分布区域321的面积始终大于加热件40的面积。如此,使得加热件40上方的气泡确保有效地被分散至各个隔离底部32的边沿处。
58.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加热件40形状可以根据容置腔11或炖盅21外轮廓的形状而相应设置,例如设置为正六边形等,只要能够实现对炖盅21的加热即可;第一分布区域321可以根据加热件40的形状而相应设置。
5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侧壁孔331沿隔离侧部31的轴向呈多列排布;且多列之间的侧壁孔331相互对齐。每列的多个侧壁孔331沿隔离侧部31的周向均匀间隔排布。如此,不仅使得隔离护罩30的整体结构美观,而且对炖盅21侧壁的热量影响也较为均匀。此外,相对靠近隔离底部32的侧壁孔331对气泡也有一定的破泡作用,因此这部分均匀间隔设置的侧壁孔331能够较好地消除气泡对炖盅21侧壁的冲击。
60.可以理解,若不考虑侧壁孔331对隔离护罩30整体美观度影响,则侧壁孔331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而相应设置。
6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隔离侧部31沿径向延伸并形成支撑部34。支撑部34搭置于煲体组件10的上端边沿。支撑部34使得隔离护罩30能够放置于煲体组件10的上端边沿。支撑部34大致呈环状结构。支撑部34固定于隔离侧部31的外周,且位于隔离侧部31相对远离隔离底部32的一端。炖盅组件20搭置于支撑部34的上方。如此,便于隔离护罩30放置于煲体组件10上,且与容置腔11底部之间的距离可控。同时,也便于炖盅21搭置于隔离护罩30的支撑部34上,从而对炖盅组件20形成一个较好的阻隔效果。
62.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部34还可以设置于隔离侧部31的其他位置,只要支撑部34能够实现将隔离护罩30搭置于煲体组件10内,并使隔离底部32能够与容置腔11的底部保持一定的距离即可。
63.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支撑部34朝向煲体组件10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341。煲体组件10的上端边沿伸入定位槽341内。定位槽341用于定位支撑部34在煲体组件10上的搭置位置,以使隔离护罩30能够相对稳定地设置于煲体组件10上。如此,能够避免隔离护罩30沿隔离护罩30的径向而产生的大幅度移动,进而提升隔离护罩30与煲体组件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64.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槽341为环形的槽体。如此,定位槽341能够与煲体组件10的上端边沿之间具有较好的定位配合。当然,定位槽341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相应设置成其他形状的槽体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65.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支撑部34的相对两侧局部沿径向延伸并形成提手部35,即提手部35沿隔离护罩30的径向设置于支撑部34的相对两侧。提手部35用于供操作者便于握
持和提取隔离护罩30。在隔离护罩30搭置于煲体组件10的上端边沿时,提手部35位于煲体组件10的外侧。如此,提手部35的设置使得隔离护罩30整体还具备提手架的功能,从而便于取放位于隔离护罩30内的炖盅组件20,以避免操作者烫伤。
66.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支撑部34相对远离隔离底部32的一侧沿隔离侧部31的轴向延伸并形成盖体连接部36。电炖盅100还包括盖体组件50。盖体组件50盖设于盖体连接部36上。盖体组件50为煲体组件10对应的盖体结构;盖体组件50用于盖设在容置腔11的开口处,以形成相对闭合的烹饪环境,有利于水蒸气在容置腔11内形成热循环。盖体组件50直接搭置于盖体连接部36上,使得盖体组件50与煲体组件10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以容置炖盅组件20的炖盅上盖22。
67.进一步地,如图1及图5所示,盖体组件50上开设有与容置腔11相连通的通气孔51。通气孔51用于平衡煲体组件10内外的气压。
68.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加热件40与隔离底部32之间的距离为h2,且h2≥8mm。如此,隔离底部32距离容置腔11底部之间保留一定的间隔使得加热件40上方的气泡对隔离底部32的冲击力相应减小,两者之间的距离过近则气泡容易对隔离底部32产生较大较强的冲击力。
6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隔离底部32与炖盅组件20的底壁之间的距离为h1;且h1≥6mm。如此,也相应减弱溢入隔离护罩30内的气泡对炖盅组件20的冲击强度。
70.进一步地,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隔离护罩30一体成型。如此,既能保证隔离护罩30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连接强度,而且使得隔离护罩30的整体使用便捷。
7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炖盅,通过设置隔离护罩的隔离侧部及隔离底部来分别对炖盅组件的侧壁及底壁进行阻隔,再通过开设壁孔对气泡进行破泡,从而极大地减弱气泡对炖盅组件的冲击强度,进而大大减弱了炖盅组件在煲体组件内因气泡冲击而产生的晃动声响,提升用户的使用感。
7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7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