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具门窗 专利正文
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时间:2022-02-17 阅读: 作者:专利查询

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2.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和底座,壶身围成用于容纳液体的腔体,加热盘等部件容纳于该腔体中。壶身和底座通过上耦合器和下耦合器的连接,以实现对腔体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3.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中,有的会设置有升降滤篮,以适用于盛放茶叶或汤料,但是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功能单一,不能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液体加热容器功能单一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其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包括:
6.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
7.螺杆,设置在所述壶身内,用于在所述驱动轴的驱动下转动;
8.罩体,设置在所述壶身内;所述罩体具有内腔,所述螺杆的至少部分伸入至所述内腔中;
9.第一磁体,设置在所述内腔,所述第一磁体套接于所述螺杆,且所述第一磁体能在所述螺杆转动时沿所述螺杆上下运动;
10.滤篮,套设在所述罩体的外侧,用于在所述第一磁体磁力作用下上下运动;
11.搅拌叶,套设在所述罩体的外侧,且位于所述滤篮的下方。
12.本技术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螺杆、罩体和第一磁体,第一磁体套接在螺杆上,螺杆至少部分伸入到罩体内,滤篮套在罩体上,随着螺杆的转动,第一磁体能够上下运动,从而使滤篮能够随第一磁体上下运动。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搅拌叶,套在罩体外侧,且位于滤篮下方,能够对壶身内的液体进行搅拌。本技术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在具有升降滤篮的同时,具有搅拌功能,其使用功能更加丰富。
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磁体的外壁面包括第一外圆弧面和第一外平面;所述罩体的内腔包括第一内圆弧面和第一内平面;所述第一外圆弧面与所述第一内圆弧面配合,所述第一外平面与所述第一内平面配合。
14.上述方案中,第一磁体与罩体配合,防止第一磁体产生转动,使第一磁体只能在内腔内沿罩体的内壁上升和下降,从而带动滤篮上升或下降。
1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罩体的外壁面包括第二外圆弧面和第二外平面;所述滤篮具有中心孔,所述滤篮通过所述中心孔套设于所述罩体;所述中心孔的内壁面包括第二内圆弧面和第二内平面;所述第二外圆弧面与所述第二内圆弧面配合,所述第二外平面与所述第二内平面配合。
16.上述方案中,滤篮与罩体配合,防止滤篮产生转动,使滤篮只能沿罩体的外壁上升和下降。
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罩体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所述第一磁体限位的顶板。
18.上述方案中,顶板对第一磁体在高度方向上进行限位,防止第一磁体从罩体内飞出影响滤篮的和其他元件的正常工作。
1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
20.第二磁体,设置在所述内腔,所述第二磁体套接于所述螺杆,且所述第二磁体能随所述螺杆的转动而转动;
21.所述搅拌叶用于在所述第二磁体的磁力作用下随所述第二磁体转动。
22.上述方案中,第二磁体可以透过罩体对搅拌叶产生磁力,当第二磁体随螺杆同步转动时,能够带动搅拌叶绕罩体同步转动,对壶身内的液体进行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
2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罩体设置有限位部,所述螺杆上卡设有卡簧,沿所述液体加热容器的高度方向,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卡簧将所述第二磁体夹持固定。
24.上述方案中,限位部与卡簧共同对第二磁体进行限位,使第二磁体沿螺杆的轴向固定,只能绕螺杆进行转动,不会产生沿液体加热容器高度方向上的位移。
2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搅拌叶为金属材质;或,所述搅拌叶设置有第三磁体,所述第三磁体用于与所述第二磁体磁吸,以使所述搅拌叶吸附在所述罩体上。
26.上述方案中,第二磁体与第三磁体产生磁吸,使搅拌叶吸附于罩体,当第二磁体随着螺杆3的转动而转动时,能够带动搅拌叶同步转动。
2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发热盘,设置在所述罩体的底部,且所述发热盘与所述罩体一体成型。
28.上述方案中,发热盘用于对壶身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同时在罩体底部,对罩体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发热盘与罩体一体成型,保证了罩体底部的密封性,使壶身内的液体不会进入罩体内。
29.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底座、上电源耦合器和下电源耦合器;
30.所述上电源耦合器设置在所述壶身,所述下电源耦合器设置于所述底座;
31.所述上电源耦合器和所述下电源耦合器插接配合以实现电连通。
32.上述方案中,下电源耦合器与上电源耦合器均可以是圆环状结构,且两者能够任意角度插接配合,实现液体加热容器的电路连通。
3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上电源耦合器上设置有三个以上的上极片,所述下电源耦合器上设置有三个以上的下极片,所述上电源耦合器和/或所述下电源耦合器为圆环状金属套,所述上电源耦合器和所述下电源耦合器插接后,所述上极片、所述圆环状金属套和所述下极片之间形成电连通。
34.上述方案中,上电源耦合器与下电源耦合器可以360
°
任意角度插接配合,方便使用。当上电源耦合器与下电源耦合器插接后,形成通路,使电流能够从电源传输至壶身底部的控制元件,实现对液体加热容器工作模式或温度的控制。
35.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
附图说明
36.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2为图1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38.图3为图1的侧视图的剖视图;
39.图4为图3中第一磁体的结构示意图;
40.图5为壶身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41.图6为图5中滤篮的结构示意图;
42.图7为图5中的放大图;
43.图8为图5中的另一放大图;
44.图9为图3中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0为图3中上电源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1为图3中下电源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47.附图标记:
48.1-壶身;
49.11-壶身底盖;
50.12-罩体;
51.121-内腔;
52.122-顶板;
53.123-发热盘;
54.124-第一内圆弧面;
55.125-第一内平面;
56.126-第二外圆弧面;
57.127-第二外平面;
58.128-限位部;
59.13-第一磁体;
60.131-第一外圆弧面;
61.132-第一外平面;
62.14-滤篮;
63.141-中心孔;
64.142-第二内圆弧面;
65.143-第二内平面;
66.15-第二磁体;
67.2-驱动轴;
68.3-螺杆;
69.31-卡簧;
70.4-搅拌叶;
71.41-第三磁体;
72.5-上电源耦合器;
73.51-上极片;
74.6-下电源耦合器;
75.61-下极片;
76.62-圆环状金属套;
77.7-底座;
78.71-面板;
79.72-底座底盖。
80.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8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8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83.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8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1和底座7,壶身1和底座7之间可以通过上电源耦合器5和下电源耦合器6连接,以实现对壶身1内的液体加热的目的。
85.其中,底座7具有面板71和底座底盖72,面板71位于底座7的上表面,用于对液体加热容器的烹煮模式进行控制、显示温度等,底座底盖72位于底座7的外表面,作为底座7的外壁,用于密封、保护底座内部元器件。
86.如图3所示,该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壶身1、驱动装置、螺杆3、罩体12、第一磁体13、滤篮14和搅拌叶4,其中,驱动装置包括驱动轴2。具体地,该驱动装置可以是电机,安装在底座7内。螺杆3和罩体12位于壶身1内,螺杆3用于在驱动轴2的驱动下转动。罩体12具有内腔121,螺杆3的至少部分伸入至内腔中121中。第一磁体13位于内腔121内,第一磁体13套接于螺杆3,且第一磁体13能在螺杆3转动时沿螺杆3上下运动。滤篮14套设在罩体12的外侧,用于在第一磁体13磁力作用下上下运动。搅拌叶4套设在罩体12的外侧,且位于滤篮14的下方。
87.本实施例中,壶身1用于盛装液体,如水、汤、茶或粥等,罩体12的高度大于壶身1内的液体最大高度,用于密封保护内部零部件。第一磁体13套接在螺杆3的外壁上,与螺杆3伸
入内腔121的一端可以螺纹连接,用于带动滤篮14沿罩体12升降。滤篮14用于盛装茶叶、调料等固体。当驱动轴2通电转动时,能够带动螺杆3同步转动,螺杆3带动搅拌叶4转动,同时使第一磁体13沿螺杆3上下运动。由于第一磁体13对滤篮14有磁力作用,可以带动滤篮14沿罩体12同步上下运动。采用此种结构设计,能够通过螺杆3的转动,带动第一磁体13上下运动,进而使滤篮14随第一磁体13上下运动。而且,搅拌叶4位于罩体12外侧,能够与滤篮14的升降同时进行,实现了液体加热容器搅拌功能和滤篮14升降功能的同步。本技术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能够在具有升降滤篮的同时,具有搅拌功能,其使用功能更加丰富。
88.另外,壶身1的底部具有加热盘123,用于对壶身1内的液体加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中,驱动装置设置在底座7内,从而能够避开壶身1的发热盘123,这样,驱动装置的温度不会过高,避免了驱动装置因为温度高而影响其安全性能的问题,也避免了由于温度高而导致驱动装置内部元件受热失效的问题。此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第一磁体13直接套接在螺杆3上,滤篮14直接套在罩体12上,在滤篮随第一磁体13上下运动时,滤篮14不会发生向一侧倾斜的情形,其运行更平稳,滤篮14内的汤料和茶叶等也不会洒出。
89.壶身1底部具有壶身底盖11,用于密封壶身1内的其他部件,壶身1的整体材质可以选用高硼硅玻璃,高硼硅玻璃具有耐高温、质量稳定的优点,加热后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高硼硅玻璃还具有全透明的特点,因此能够方便使用者观察壶身1内食材的烹煮状态,提升了液体加热容器的实用性。滤篮14的材料可以为磁性材料,或可被第一磁体13磁吸的金属材料,如食品级sus430/sus440不锈钢等,可与壶身1内的液体和滤篮14内的固体直接接触,且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材料。
90.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磁体13的外壁面包括第一外圆弧面131和第一外平面132,罩体12的内腔121包括第一内圆弧面124和第一内平面125,第一外圆弧面131与第一内圆弧面124配合,第一外平面132与第一内平面125配合。
91.本实施例中,第一磁体13与内腔121的上部分均为中空的d形柱结构,且第一磁体13位于内腔121的上部分。第一磁体13的第一外圆弧面131与内腔121的第一内圆弧面124配合,第一磁体13的第一外平面132与内腔121的第一内平面125配合,防止第一磁体13产生转动,当螺杆3旋转时,第一磁体13只能在内腔121内沿罩体12的内壁上升和下降,从而带动滤篮14上升或下降。
92.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罩体12的外壁面包括第二外圆弧面126和第二外平面127,滤篮14具有中心孔141,滤篮14通过中心孔141套设于罩体12,中心孔141的内壁面包括第二内圆弧面142和第二内平面143,第二外圆弧面126与第二内圆弧面142配合,第二外平面127与第二内平面143配合。
93.本实施例中,滤篮14的中心孔141为d形结构,且中心孔141位于罩体12的外壁。中心孔141的第二内圆弧面142与罩体12的第二外圆弧面126配合,中心孔141的第二内平面143与罩体12的第二外平面127配合,防止滤篮14产生转动,使滤篮14只能沿罩体12的外壁上升和下降。
9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罩体12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对第一磁体13限位的顶板122。
95.本实施例中,顶板122用于对第一磁体13沿罩体12内壁的上升高度进行限制,当第
一磁体13上升到与顶板122接触时,电机会进行瞬间堵转,电流变大,电机会根据设定的要求进行反转或停电保护,使第一磁体13停下,不再继续上升,防止第一磁体13从罩体12内飞出影响滤篮14的和其他元件的正常工作。
9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第二磁体15。其中,第二磁体15设置在内腔121内且套接于螺杆3,且第二磁体15能随螺杆3的转动而转动,搅拌叶4用于在第二磁体15的磁力作用下随第二磁体15转动。
97.本实施例中,内腔121的底部为圆柱体结构,第二磁体15为中空的圆柱体结构,套接于螺杆3的外壁,且位于内腔121底部。第二磁体15可以透过罩体12对搅拌叶4产生磁力,当第二磁体15随螺杆3同步转动时,能够带动搅拌叶4绕罩体12同步转动,对壶身1内的液体进行搅拌,使液体受热均匀。
9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罩体12设置有限位部128,螺杆3上设有卡簧31,沿液体加热容器的高度方向,限位部128与卡簧31将第二磁体15夹持固定。
99.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28与第二磁体15的上表面接触,卡簧31与第二磁体15的下表面接触,限位部128与卡簧31共同对第二磁体15进行限位,使第二磁体15沿螺杆3的轴向固定,只能绕螺杆3进行转动,不会产生沿液体加热容器高度方向上的位移。
100.其中,卡簧31的形状可以为环形或者c形,只需确保卡簧31能够与螺杆3进行配合,对第二磁体15的下表面进行限位即可。
10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搅拌叶4为金属材质,或,搅拌叶4设置有第三磁体41,第三磁体41用于与第二磁体15磁吸,以使搅拌叶4吸附在罩体12上。
102.本实施例中,第三磁体41位于搅拌叶4内靠近罩体12的部位,第二磁体15与第三磁体41产生磁吸,使搅拌叶4吸附于罩体12,当第二磁体15随着螺杆3的转动而转动时,能够带动搅拌叶4同步转动。
103.其中,搅拌叶4内也可以不设置第三磁体41,此时搅拌叶4的材料应为能够被磁吸的金属材料,保证能够被第二磁体15吸引且随第二磁体15同步转动时不会发生脱落。
104.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上文已述及,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发热盘123,设置在罩体12的底部,且发热盘123与罩体12一体成型。
105.发热盘123位于壶身1内的底部,用于对壶身1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同时在罩体12底部,对罩体12起到支撑固定作用,发热盘123与罩体12一体成型,保证了罩体12底部的密封性,使壶身1内的液体不会进入罩体12内。
106.上述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上电源耦合器5和下电源耦合器6,其中,上电源耦合器5设置在壶身1,下电源耦合器6设置在底座7,上电源耦合器5和下电源耦合器6插接配合以实现电连通。
107.本实施例中,上电源耦合器5位于壶身1的底部外壁,下电源耦合器6与上电源耦合器5均可以是圆环状结构,且两者能够任意角度插接配合,实现液体加热容器的电路连通。
108.具体地,如图10和图11所示,上电源耦合器5上设置有三个以上的上极片51,下电源耦合器6上设置有三个以上的下极片61,上电源耦合器5和/或下电源耦合器6为圆环状金属套62,上电源耦合器5和下电源耦合器6插接后,上极片51、圆环状金属套62和下极片61之间形成电连通。
109.本实施例中,上极片51设置在上电源耦合器5位于壶身1内的一面上,用于上电源
耦合器5与壶身1底部控制元件间的电流传输,下极片61设置在下电源耦合器6位于底座7内的一面上,用于电源与下电源耦合器6间的电流传输,上电源耦合器5与下电源耦合器6均为圆环状金属套62,两者可以360
°
任意角度插接配合,方便使用。当上电源耦合器5与下电源耦合器6插接后,形成通路,使电流能够从电源传输至壶身1底部的控制元件,实现对液体加热容器工作模式或温度的控制。
110.其中,上电源耦合器5和下电源耦合器6也可以一个为圆环金属套62,另一个为其他导电材料制成的圆环结构,只要能相互配合,实现360
°
任意角度插接耦合即可。
11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